《鹿鼎记》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李振亚love


作为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应该说是金庸小说里的另类之作,主角韦小宝没有高深莫测的武学,却有无人可挡的运气,机灵巧变的智慧。主角脱离了难以琢磨的盖世武学,却更让人容易亲近。


看完原著和电视两个版本的《鹿鼎记》难免吐槽几下:

1、首先,在北京已经查到四部经书的下落,哪四部?

八部经书最早由八旗旗主分别掌管,在神龙教相关人员中已经不是秘密,要从各旗主身上追查其蛛丝马迹是正常思路。而张淡月只说“查到四部经书的下落”,那对于这四部书的取经工作,肯定已经取得了比掌握线索明显更实质性的进展。比如确实有神龙教徒已经见到了这四部经书。


当时的情景是教主和夫人问责,张淡月为了减少罪责争取宽限时间,对于已见过经书的数量当然不会有所保留。而他更不敢夸大其词,否则只见过三部硬说成四部,将来上缴的数量不足,那就不仅无功反而有过了。所以,张淡月这里说是“四部”,就不多不少只能是“四部”。


但此时连毛东珠都还只见过镶白、镶黄、正白“三部”经书,凭什么张淡月就敢说是“四部”呢? 注意张淡月这里说的是“北京”,比“宫里”的范围更大。实际上八部经书,除了一部在云南、一部跟随顺治去过五台山,另外六部都在北京。


所以这第四部必然另有所指。结合剧情发展看来,张淡月所说的第四部经书就很有可能是第10回中神秘人物齐元凯从康亲王府偷走的正红旗经书——也是韦小宝获得的第一部经书。


齐元凯此人颇为神秘,仅在康亲王府盗书时出场一次,所属阵营不明,觊觎经书的几大势力:神龙教、西藏密宗、平西王府皆有可能。但根据张淡月汇报中的“四部”经书看来,推测齐元凯也是神龙教的人,总比说他属于其他阵营,更加站得住脚。


2、其次,派到宫里的共有六人,哪六人?

在当时的场合,张淡月当然不敢也没必要在人数上说谎,否则在全教集会时太容易查出破绽了,所以说“六人”入宫就必然是“六人”。去掉已死的邓炳春、柳燕,还剩四个活人。毛东珠当然是可以肯定的,也要去掉。即便再去掉前文的齐元凯(齐元凯即便身份确定,他也只是在北京,并不在宫中,其实不该去掉),还有两个隐藏人物。


我认为其中之一最有可能的是小宫女蕊初。


蕊初最早出场于第5回,奉命带韦小宝吃了些糖果糕饼。


太后向着身边一个小宫女道:“蕊初,你带小桂子到后边屋里,拿些蜜饯果子,赏给他吃。”那名叫蕊初的小宫女约莫十二三岁年纪,容貌秀丽,微笑应道:“是!”——《鹿》,5回


下文海大富刺杀假太后时蕊初被海大富点穴晕倒。再就是第15回蕊初将邓炳春尸体抛进池塘。此后韦小宝再没见过蕊初。


如果蕊初不是神龙教徒,知道毛东珠这些秘密,肯定要被灭口的。以毛东珠的武功权势要杀一名小宫女,不论亲自动手抑或借刀杀人都易如反掌,实在没必要像下文这样打哑谜。


太后问道:“都办好了?”蕊初道:“是,都办好了。”太后道:“这里本来有两具尸首,怎么另一具不见了?明天有人问起,你怎么说?”蕊初道:“奴才……奴才什么也不知道。”太后道:“你在这里服侍我,怎会什么也不知道?”蕊初道:“是,是!”太后怒道:“什么‘是,是’?”蕊初颤声道:“奴才见到那死了的宫女站起身来,原来她只是受伤,并没有死。她慢慢地……慢慢地走出去。那时候……那时候太后正在安睡,奴才不敢惊动太后,见那宫女走出了慈宁宫,不知……不知到哪里去啦。”太后叹了口气,说道:“原来这样,阿弥陀佛,她没死,自己走了,那倒好得很。”蕊初道:“正是,谢天谢地,原来她没死。” ——《鹿》,15回


猜测蕊初是神龙教徒,还因为她是和韦小宝年纪差不多大的少女,和神龙教近年来吐故纳新的重点一致。毛东珠在宫中潜伏,组织上对她的举动也有必要时刻保持监视。而蕊初作为教中新晋势力的代表,正是合适人选。


另外,真太后藏身之处也并非只有毛东珠自己知道。虽说毛东珠很少离开慈宁宫,可以亲手照顾真太后日常吃喝拉撒,但她毕竟去过一次五台山。


韦小宝低声问多隆道:“皇上派你们来的?”多隆低声道:“皇上和太后到五台山来进香,现下是在灵境寺中。”韦小宝惊喜交集,道:“皇上到五台山来了?那好极了!好极了!”心想:“那老婊子也来干什么?老皇爷恨不得杀了她。”……康熙脸上露出一丝微笑,道:“是我妹子从侍卫们那里学来的。她和太后都跟着上了山……”脸色一沉,道:“父皇不想见她们。”韦小宝点了点头。——《鹿》,24回


康熙和多隆口中的太后正是毛东珠。之后九难出场,抓走韦小宝。九难带着韦小宝再回到宫中时,才揭开了毛东珠假太后的身份。试想皇帝、太后一大群人,从北京到五台山打个来回,前后用时怎么也得一个月吧。这期间谁来照顾柜子里真太后吃喝拉撒?


所以说真太后藏身之处也并非只有毛东珠自己知道,当她长期不在家时,也有像蕊初这样身兼神龙教徒和慈宁宫当值宫女双重身份的人来照顾真太后。


综上,“派到宫里的六人”,去掉邓炳春、柳燕、毛东珠,即便齐元凯和蕊初的身份可以确定,再占掉两个名额,仍然还有一位隐藏的神龙教徒其身份直到小说结束都没有曝光。


旧书楼看门人


最细思极恐的,也是全书精华部分的情节,难道不是书末,那帮子人要拥立韦小宝做皇帝吗?


顾炎武推开船窗,向外眺望,但见四下里一片寂静,回过头来,说道:“我们来劝韦香主自己做皇帝!”

乒乓一声,韦小宝手里的茶碗掉在地下,摔得粉碎,他大吃一惊,说道:“这……这不是开玩笑吗?”

查继佐道:“决不是开玩笑。我们几人计议了几个月,都觉大明气数已尽,天下百姓已不归心于前明。实在是前明的历朝皇帝把百姓杀得太苦,人人思之痛恨。可是鞑子占了我们汉家江山,要天下汉人雉头结辫,改服夷狄衣冠,这口气总是咽不下去。韦香主手绾兵符,又得鞑子皇帝信任,只要高举义旗,自立为帝,天下百姓一定望风景从。”


这段看了实在令人细思极恐。

古代文士侠客起义有成功的吗?项羽一世英雄,倒是输给了素有流氓之称的刘邦。为何古往今来,成事的都是如韦小宝一般不学无术、吹牛拍马之辈呢?

韦小宝父亲是谁,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判定自己是满是汉呢?

顾炎武也算一代大儒,有相当的号召力,会认为韦小宝在天下百姓心目中,会好过康熙皇帝,究竟是古代知识分子太缺乏毛主席思想的熏陶,还是天下百姓真的这么想?


所谓人生啊十人九悲


《鹿鼎记》这本书,真是让人一言难尽。。。。

里面至少有两个段落,读完是十分让人生气的。

一个是在扬州,韦小宝迷奸阿珂、苏荃。

一个是在通吃岛,站在道德高点讽刺施琅。



扬州妓院,初看韦小宝抱七个人上床,还还没太在意,以为众目睽睽之下,他也只敢搂搂抱抱。但万万没想到,读到后面,韦小宝居然承认,他当晚强奸了其中的三个,并导致其中人两人怀孕。

我读到这里简直头皮发麻,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喜欢就去强奸啊,表白有什么用,追不到就艹,艹不到就下药”吗?关键是韦小宝还对此沾沾自喜,一点不以为意,甚至还觉得没睡到阿琪很可惜,这。。。。。也太让人恶心了吧。



他几个老婆的反应也很奇怪。总之,至此之后,鹿鼎记书中的女角色很明显失去了之前的光彩,完全沦为韦小宝的附庸。

联想到其他几本书的情节,金庸似乎很喜欢“某女讨厌某男→强奸→两人互相喜欢”这种桥段,真是让人细思极恐。

无论如何,我只想对强奸犯吐口水。



另一个桥段在通吃岛,施琅收复台湾后,封二等公,来通吃岛,拜见他的恩人韦小宝。

韦小宝忽然就变了个性格,挖空心思讽刺施琅,拐弯抹角地骂他是汉奸,骂了整整一章。期间各种引经据典,施琅气得,一度想和韦小宝同归于尽。

这一段真的有让我弃书的冲动。

施琅历史上是什么人不重要,但在这本书里面,韦小宝是最没资格说施琅是汉奸的人。施琅一家都让老郑屠了,投了清朝完全能够让人理解。而且他既然站队了,就一直站到底,为清廷尽职尽责。



韦小宝呢?前一秒还在口口声声讲义气,下一秒就杀兄弟多隆;归家三口行刺康熙,韦小宝拼了命地保护,导致行刺计划失败,三人全挂,没两年过去,康熙统一全国,韦小宝又觉得难受,觉得施琅收复台湾,所以是个大汉奸?有没有搞错?论汉奸谁比得过韦小宝?看看自己身上的官职再说好吗?

真是让人无语。。。

有人说鹿鼎记是金庸小说集大成者,其实我读完这本书,感觉是非常奇怪的。里面主要的历史角色,除了康熙,其他人的智商、政治能力几乎都为零,吴三桂、葛尔丹跟个小孩子一样,别人说啥他们信啥。



天地会、沐王府的人都愚不可及,全要仰仗韦小宝,沙皇女皇造反那段,更是扯到天上去了。而且韦小宝人物这一角色,只有在小说中期是比较立体的,前期,后期都很扭曲,前后完全连不起来,感觉根本不是一个人。

我能理解金庸试图创作一个打碎侠义精神世界的决心,书里面也确实做了很多反常规的处理,让人读完会心一笑。但这两段,真的是,三观歪的惊人。


神精过闽


《鹿鼎记》是金庸的封笔之作,被倪匡称之为最好的一部武侠小说,也是武侠小说史上一部反武侠的经典之作,是最另类的武侠小说之一(古龙的《欢乐英雄》可以称得上是另一部另类却十分经典的作品)。

《鹿鼎记》把武侠小说“武”和“侠”的外衣剥个干净,它更像是一部政治小说,跟《笑傲江湖》那种隐喻政治的武侠小说大不相同,它是赤裸裸的把一干人放进历史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鹿鼎记》开头《第一回 纵横钩党清流祸 峭茜风期月旦评》,便是写文字狱。

北风如刀,满地冰霜。一片肃杀之景。

这里是江南,一队清兵押着七辆囚车,可怜的“囚徒”与凶恶的清兵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一位文士与小孩的对话揭开了真相。

爹爹,他们犯了什么罪?

无辜株连。

由此引出明史案。也让读者知道了无耻卑鄙的吴之荣

可是明史案的告发者中除了吴之荣,还有金庸的祖上查伊璜、吴六奇,金庸的文字能力不可谓不强,很巧妙转移了大家的焦点,看《鹿鼎记》的,除非去找历史真相的,普通读者还真把一些坏人当好人了。

好了,还是从小说说起,这部小说我还是在上高一的时候看的,当时刚播完陈小春版的《鹿鼎记》,对原著心生向往,看原著和看电视是两种感觉。说说当时的一些小困惑。

1、韦小宝的父亲到底是谁。韦小宝出生在1655年左右,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发生十年之后,康熙出生一年后。那个时候,满清对汉民族的统治矛盾尖锐,发生了“剃发易服”“文字狱”等重大历史事件,扬州十日便是发生在顺治在位期间。怀胎十月,韦春花于1654年怀孕,妓女接客最怕的是什么,性病和怀孕,前者要命,后者丢饭碗,所以妓女都会做避孕,可偏偏怀孕了,还生了下来。韦小宝不识几个字,但很聪明,不然也不可能混那么好,可见韦小宝的父亲不是一般人物。到底谁呢,结尾韦小宝追问自己的生身父亲是谁,韦春花自夸道:“那时你娘我标致得很,每天有好几个客人,我怎么记得这许多?”韦小宝追问不止,韦春花才抬起了头,回忆往事,道:“那时候有个回子,常来找我,他相貌很俊,我心里常说,我家小宝的鼻子生得好,有点儿像他。”韦小宝道:“汉满蒙回都有,有没有西藏人?”韦春花大是得意,道:“怎么没有?那个西藏喇嘛,上床前一定要念经,一面念经,眼珠子就骨溜溜的瞧着我。你一双眼睛贼忒嘻嘻的,真像那个喇嘛!”说那么多,避重就轻,韦春花极有可能知道韦小宝的生父。

2、鳌拜死于1669年,鳌拜被擒,韦小宝当立首功,十三四岁的韦小宝混进宫里假太监才没多久,立下这么大的功劳,简直是开了超级外挂,接下来成为人生赢家,跟康熙成为好朋友,成为“平生不识陈近南,就是英雄也枉然”的陈近南的弟子、天地会的青木堂香主,从此开启双面间谍之路。这里我有个问题,就是结尾处自己暴露身份的风际中,风际中是个老实人,三十岁左右,在天地会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武功还是地位都不低(不然这个卧底也没什么用,风际中别看存在感不高,只是用来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以他的武功我料想在青木堂中有一定地位),既然是康熙派来的卧底,且很早就被派出去,可当时康熙年纪还小,我认为不可能是康熙派出去的(康熙是1661年登基),年幼的康熙不大可能有那么多的心机,可能是顺治派出去的。风际中是一个值得去解读的人,可惜金庸没有提供很多线索。

3、顺治皇帝在清凉寺出家原本是个秘密,可是当康熙知道后,很多人都知道了,看来康熙身边有几方势力派来的卧底。

4、很多事情是在丽春院里发生的,各方势力都在丽春院谈过事情,难道丽春院是某个势力开的?这一点周星驰电影版的《鹿鼎记》有了某种解读

5、年轻的康熙明明很精明,知道很多事情,却不知道真假太后的事,似乎是金庸故意这么写的。

6、鹿鼎记的最大赢家是康熙,赢得了百姓的心,却是借韦小宝这个人物去宣传康熙是鸟生鱼汤好皇帝,康熙不杀韦小宝是因为不能杀,以韦小宝在天地会和神龙岛的职位,就是拉出去砍十次头都不够。

7、《碧血剑》中的归辛树夫妇就不讨人喜,虽说是正派人物,可是没写他们有多少侠义之事,到了《鹿鼎记》中再黑一把,《碧血剑》写于1956年,是金庸第二部作品、《鹿鼎记》写于1969年,金庸的封笔之作,十三年的跨度,并没有将归辛树夫妇写得可爱一些。

8、《连城诀》揭示人性的黑暗,《笑傲江湖》揭示政治的肮脏,那么《鹿鼎记》告诉读者权力面前谁都不可靠,所有人都是为了权力争斗而相互厮杀。

9、韦小宝这样身份的人物,三妻四妾很正常,而韦小宝恰恰有七个老婆。

十八年没看《鹿鼎记》原著,很多剧情已经记不住了,只能写上那么几条,各位看官请见谅。


又见叶飘零的飘零驿站


隐藏在宫中的神龙教徒是谁?

在二十回开头,黑龙使张淡月向教主和夫人汇报取经工作。

左首一名黑衣老者迈上两步,躬身说道:“启禀夫人:北京传来信息,已查到四部经书的下落,正加紧出力。依据教主宝训的教导,就算性命不要,也要取到,奉呈教主和夫人。”他语音微微发抖,显是十分害怕。

……

黑龙使鞠躬更低,说道:“属下受教主和夫人的大恩,粉身碎骨,也难图报。实在这事万分棘手,属下派到宫里的六人之中,已有邓炳春、柳燕二人殉教身亡。还望教主和夫人恩准宽限。”

——《鹿》,20回

仔细看张淡月的汇报,其实信息量很大:

首先,在北京已经查到四部经书的下落,哪四部?

八部经书最早由八旗旗主分别掌管,在神龙教相关人员中已经不是秘密,要从各旗主身上追查其蛛丝马迹是正常思路。而张淡月只说“查到四部经书的下落”,那对于这四部书的取经工作,肯定已经取得了比掌握线索明显更实质性的进展。比如确实有神龙教徒已经见到了这四部经书。

当时的情景是教主和夫人问责,张淡月为了减少罪责争取宽限时间,对于已见过经书的数量当然不会有所保留。而他更不敢夸大其词,否则只见过三部硬说成四部,将来上缴的数量不足,那就不仅无功反而有过了。所以,张淡月这里说是“四部”,就不多不少只能是“四部”。

但此时连毛东珠都还只见过镶白、镶黄、正白“三部”经书,凭什么张淡月就敢说是“四部”呢?

注意张淡月这里说的是“北京”,比“宫里”的范围更大。实际上八部经书,除了一部在云南、一部跟随顺治去过五台山,另外六部都在北京。

所以这第四部必然另有所指。结合剧情发展看来,张淡月所说的第四部经书就很有可能是第10回中神秘人物齐元凯从康亲王府偷走的正红旗经书——也是韦小宝获得的第一部经书。

齐元凯此人颇为神秘,仅在康亲王府盗书时出场一次,所属阵营不明,觊觎经书的几大势力:神龙教、西藏密宗、平西王府皆有可能。但根据张淡月汇报中的“四部”经书看来,推测齐元凯也是神龙教的人,总比说他属于其他阵营,更加站得住脚。

其次,派到宫里的共有六人,哪六人?

在当时的场合,张淡月当然不敢也没必要在人数上说谎,否则在全教集会时太容易查出破绽了,所以说“六人”入宫就必然是“六人”。去掉已死的邓炳春、柳燕,还剩四个活人。毛东珠当然是可以肯定的,也要去掉。即便再去掉前文的齐元凯(齐元凯即便身份确定,他也只是在北京,并不在宫中,其实不该去掉),还有两个隐藏人物。

我认为其中之一最有可能的是小宫女蕊初。

蕊初最早出场于第5回,奉命带韦小宝吃了些糖果糕饼。

太后向着身边一个小宫女道:“蕊初,你带小桂子到后边屋里,拿些蜜饯果子,赏给他吃。”那名叫蕊初的小宫女约莫十二三岁年纪,容貌秀丽,微笑应道:“是!”——《鹿》,5回

下文海大富刺杀假太后时蕊初被海大富点穴晕倒。再就是第15回蕊初将邓炳春尸体抛进池塘。此后韦小宝再没见过蕊初。

如果蕊初不是神龙教徒,知道毛东珠这些秘密,肯定要被灭口的。以毛东珠的武功权势要杀一名小宫女,不论亲自动手抑或借刀杀人都易如反掌,实在没必要像下文这样打哑谜。

太后问道:“都办好了?”蕊初道:“是,都办好了。”太后道:“这里本来有两具尸首,怎么另一具不见了?明天有人问起,你怎么说?”蕊初道:“奴才……奴才什么也不知道。”太后道:“你在这里服侍我,怎会什么也不知道?”蕊初道:“是,是!”太后怒道:“什么‘是,是’?”蕊初颤声道:“奴才见到那死了的宫女站起身来,原来她只是受伤,并没有死。她慢慢地……慢慢地走出去。那时候……那时候太后正在安睡,奴才不敢惊动太后,见那宫女走出了慈宁宫,不知……不知到哪里去啦。”太后叹了口气,说道:“原来这样,阿弥陀佛,她没死,自己走了,那倒好得很。”蕊初道:“正是,谢天谢地,原来她没死。” ——《鹿》,15回

猜测蕊初是神龙教徒,还因为她是和韦小宝年纪差不多大的少女,和神龙教近年来吐故纳新的重点一致。毛东珠在宫中潜伏,组织上对她的举动也有必要时刻保持监视。而蕊初作为教中新晋势力的代表,正是合适人选。

另外,真太后藏身之处也并非只有毛东珠自己知道。虽说毛东珠很少离开慈宁宫,可以亲手照顾真太后日常吃喝拉撒,但她毕竟去过一次五台山。

韦小宝低声问多隆道:“皇上派你们来的?”多隆低声道:“皇上和太后到五台山来进香,现下是在灵境寺中。”韦小宝惊喜交集,道:“皇上到五台山来了?那好极了!好极了!”心想:“那老婊子也来干什么?老皇爷恨不得杀了她。”……康熙脸上露出一丝微笑,道:“是我妹子从侍卫们那里学来的。她和太后都跟着上了山……”脸色一沉,道:“父皇不想见她们。”韦小宝点了点头。——《鹿》,24回

康熙和多隆口中的太后正是毛东珠。之后九难出场,抓走韦小宝。九难带着韦小宝再回到宫中时,才揭开了毛东珠假太后的身份。试想皇帝、太后一大群人,从北京到五台山打个来回,前后用时怎么也得一个月吧。这期间谁来照顾柜子里真太后吃喝拉撒?

所以说真太后藏身之处也并非只有毛东珠自己知道,当她长期不在家时,也有像蕊初这样身兼神龙教徒和慈宁宫当值宫女双重身份的人来照顾真太后。

综上,“派到宫里的六人”,去掉邓炳春、柳燕、毛东珠,即便齐元凯和蕊初的身份可以确定,再占掉两个名额,仍然还有一位隐藏的神龙教徒其身份直到小说结束都没有曝光。

他(她)会是谁呢?





三秦生活


《鹿鼎记》作为一部总是着笔于“快意恩仇,刀光剑影”的金老先生的封笔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创立“反武侠”情节,武侠史首次出现以诙谐、反讽、批判而成的巨著。《鹿鼎记》的历史背景在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正值康熙鼎盛时期,小说我仅看过一遍,个人认为陈小春版本的那部电视剧最符合小说内容,小春本人也将韦小宝油腔滑调、爱慕虚荣、贪财好色、八面玲珑却又有情有义的丰满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金庸的其他作品里,人性的至高表现,几乎都是推向到一个充满高潮的环境下产生的,唯独《鹿鼎记》除外,韦小宝在任何场合,都有人性的表现。比如: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作风;该奉承时奉承,该怒时怒;该有福同享时便同享(大享他享,小享分给大家);从初识双儿到吃定双儿时的表现;追求阿珂时的种种丑态等等,都是书中随处可见的例子。

那么进入正题,《鹿鼎记》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呢?

1、吴之荣:此人一贯善于钻营,贪赃枉法,为达目的从来不择手段,心狠手辣。告发庄廷鑨私刻“明史”案,康熙二年(1663年),获得朱佑明与庄廷鑨大量家产。有一细节:吴之荣到庄府假装慕名而来,皮笑肉笑,庄老爷子亲手赠他读本,并在读本内放置金叶,同为读书人,委婉得给与吴,庄老爷子可是想的十分周到。而吴之荣竟因为读本内文字,状告庄府,一个小小的失误便是抄家灭口、身首异处。最是忘恩负义,以恩抱怨的典型代表。

2、陈近南:“平生不见陈近南,再称英雄也枉然”,《鹿鼎记》写这位天地会的创办人兼总舵主,同时也是韦小宝的师父,的确写出了一位出色的帮会领袖的不凡气概。但是陈近南也有他的局限,那就是他的封建思想。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台湾郑王爷的部下,要向郑王爷效忠,而且把对明朝的忠心,与对郑家的忠心等同起来,因而受制于郑克爽这种作威作福的无知小子,甚至屡次被陷害,屡次受伤皆出自郑克爽之手,却始终念及旧情,愚忠终为他所偷袭杀死,一世英雄,死于鼠辈之手,可谓冤枉之至,天地会事业因而付诸流水。

身为天地会扛把子,陈近南曾经在劫庄家法场后,结识吴六奇,一番打斗后用绝学“凝血神爪”打伤吴,待说服吴六奇“反清复明”之后,要离开时才告诉吴自己比武下了暗劲,需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解,否则活不了几个时辰。可见陈就是“要么为我用,要么被我杀”的心思,这虽然是江湖自保的手段,但也不光彩,还好六奇命不该绝。


武侠时刻


为毛我感觉最有意思的是书里通过韦小宝的个人经历在讽刺中国古代政治呢。

金庸的小说大家看过就能明白,大部分都是通过武侠来写政治,《鹿鼎记》就是其中之一。韦小宝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盲、流氓、妓院里的小龟公,但是韦小宝阴差阳错成了太监小桂子,还成了康熙的贴身奴才,之后官拜镶黄旗骁骑营都统、一等子;后来参与雅克萨之战,指挥清军打败了俄国人,并参与尼布楚谈判,因功官至一等鹿鼎公,可谓是位极人臣。

所以,金庸通过韦小宝的经历,讽刺了一把中国古代政治而已。韦小宝通过在妓院里学的那一套江湖习气以及与生俱来的拍马屁功夫,在皇宫里、在江湖上都能混的开。他是康熙的亲信,是陈近南的爱徒,又是神龙教的白龙使,还和王爷大臣们称兄道弟。金庸讽刺中国古代政治为流氓习气而已。

其实金庸的政治观点可以从他的小说里看出端倪,金庸追求的是民主政治,或者说是公民政治,再细化一点就是公民自治。通过《笑傲江湖》可以看出,金庸的理想政治形态就是中央不要过多约束地方,而是让老百姓自我管理,中央只是协调地方之间的矛盾,规划全国的发展而已。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从一个丽春院满口脏话的小混混,到与第一人康熙拜把子,在江湖上闯出自己的赫赫威(jian)名。就因为这个主线故事,《鹿鼎记》成为了“网络爽文”的鼻祖,至于《鹿鼎记》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必大家都只有一个态度:关我P事?

谁都想成为韦小宝,当然要是那个已经抱上了七个老婆的,前面风险太大翻车就很难搞。到后期虽然和康熙分开了,但有这么个大佬罩着自己,道儿上谁敢找自己麻烦?

不过游戏日报君身边有大佬提出了疑问,“康熙这货怕是不太靠谱吧?”

大佬还是学识渊博的,叭啦叭啦就给一脸问号的游戏日报君讲了个上下五千年。总而言之,康熙就是一高级“演员”,不是送人头的那种而是真有演技的。看起来为了韦小宝多次突破帝王底线,实际上在心里最多把他当个能唠嗑的(当然,这已经很牛批了),根本没什么所谓的兄弟之情!!!

康熙是谁总知道吧???没好好学历史,那什么康熙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什么的电视剧总看过吧?就连李卫当官的时候,最开始都是康熙在当皇帝。

在这段时间就有个细节,康熙在大寿的时候收到了几个儿子的贺礼,老十四本来好好的礼物变成了死掉的鹰,但他并没有去找搞事的熊孩子抽一顿,不动声色地保证了皇位平稳过渡,这心思可以说是冷静到可怕。而鹿鼎记中为了找回韦小宝不惜大喊自己小玄子外号,似乎只会让韦小宝危机更大?

单是这点游戏日报君肯定不信,毕竟那时候康熙都不知道多少岁了,跟韦小宝认识的时候估计还是个“小白”。但后面这段发展就不一样……

图海这个人,本来是康熙派去打吴三桂的,后来差不多都快搞定的时候,就还有一点点人在闹事,我图哥当下就要去教育不知悔改的小朋友,气势足到不行。结果康熙转头给了一句“已经派人过去了”,说图海身体不好把他召回了自己身边。2个月后,图海就真的因为“身体不好”没掉了。(真正的实力功臣都这样,更何况韦小宝这个混子)

所以说白了,康熙最多和韦小宝有过那么一丢丢的萌芽,但皇帝这个位置根本不可能给它发展环境。韦小宝倒是愿意把康熙当真兄弟,只可惜一厢情愿遇到满满套路。

不过在官方唯一正版授权的《鹿鼎记》手游中,韦小宝还是有机会改变这一切的。拿不下你的心我还拿不下你的人?这个手游中有个情缘玩法,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攻略之后,就可以解锁他/她的专属故事,还有特色情缘技能。

这就到重点了,“情缘”两字可不一般,这意味着有很多羞羞的事情可以做。虽然现在还没看到有没有收集康熙的设计,但就策划这脑洞,估计就连康熙的爸爸都敢搬出来。到时候我韦小宝抱着康熙说情话,吻下他娇羞的脸颊,啊,真美好……

虽然我在开车,但是你没有证据,这大概就是策划的快乐吧?


一片茶叶的故事


我个人认为是豹胎易筋丸。这种药表面上吃了能增强内力,实际上是一种毒药,是洪教主洪安通控制下属的一个工具。吃了这种药,如果过了期限,又没有服用新的药,那你就等着死吧,恐怕比死还难受。胖头陀瘦头陀兄弟俩执行任务,服用豹胎易筋丸,由于过来时限,又没有解药。两兄弟那个惨,死都死不了,胖头陀本来是又矮又胖的大冬瓜,居然被拉伸的又细又长;瘦头陀被攒成了胖冬瓜。

这样控制人的药,细思极恐。能把人的身材外貌改变,而且是永久性的,不能复原。胖头陀和瘦头陀俩兄弟以后就互换了相貌在江湖上行走,真是个活宝。

洪教主用豹胎易筋丸来控制神龙教教徒,这点跟现在的邪教差不多。现在的邪教也是用胡乱编造的理论来给人洗脑,以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不过洪教主更是赤裸裸些,直接给你吃药,没有解药你就等着酷刑吧。

这种药细思极恐。


梦回长安g


最大的不合理是毛东珠为什么要杀董鄂妃?从书中来看,毛东珠冒充太后是顺治出家之后,因为真太后被救后对康熙说起顺治出家时交了部四十二章经给自己并要其严守秘密,可见迟到顺治出家时,太后都还没被假冒

那就是说毛东珠跟顺治根本就没交接,有什么必要为了争宠杀董鄂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