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布白衫腰間束帶《鶴唳華亭》重現“古代校服”儒生襴衫

古代的學生穿校服?校服在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是學校為了方便管理,制定了統一的學生服裝,中小學學生普遍穿著。在古代,青年人讀書的地方叫書院,學生一旦進去書院學習,就要遵循書院的規章制度,比如穿校服。我國的校服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襴衫”。

細布白衫腰間束帶《鶴唳華亭》重現“古代校服”儒生襴衫

在熱播劇《鶴唳華亭》第五集中,就為我們再現了古代儒生經典的“襴衫”。白色長袍,圓領大袖。

細布白衫腰間束帶《鶴唳華亭》重現“古代校服”儒生襴衫

(《鶴唳華亭》中的襴衫)

襴衫歸屬漢服體系,始於唐朝,流行於宋明,顏色上以白色為主,圓領(也有交領)大袖,特點在於衣服的下半部分膝蓋處,有一條直線橫貫其中,稱為“橫襴”,因上衣下裳的舊制而得名。

細布白衫腰間束帶《鶴唳華亭》重現“古代校服”儒生襴衫

(襴衫腰間的黑色襞積)

“是時士人以棠苧襴衫為上服......中書令馬週上議:‘《禮》無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請加襴、袖、褾、襈,為士人上服……’這是《新唐書·車服志》對襴衫的記載。到了宋朝,襴衫得到了大規模發展,成為讀書人的專用裝束。詩句“頭烏身上白”,即頭上戴著黑色的儒巾,身上穿著白色的袍子襴衫,就是對讀書人的著裝描寫。

此外,據《宋史·輿服志》記載,“襴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襴為裳,腰間有襞積,進士、國子生、州縣生服之”,襴衫在宋朝不僅是書院學生的標誌,也像常服一樣走進普通大眾的生活。

細布白衫腰間束帶《鶴唳華亭》重現“古代校服”儒生襴衫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頒定服飾制度,規定襴衫為讀書人的標準著裝。值得一提的是,明朝還出現無膝襴襴衫,下襬處的衣緣較寬,在顏色上除了白色還有藍色,藍色的襴衫又被鄉間稱為“藍衫”。

細布白衫腰間束帶《鶴唳華亭》重現“古代校服”儒生襴衫

(明朝的“藍衫”)

古代的襴衫除了具備讓學生身份標識這一作用外,還可以時刻提醒不忘讀書人的責任感。電視劇《鶴唳華亭》中,即將進入考場的書生嘉義伯就無比珍惜身上的襴衫,表示可以穿著綾羅綢緞在泥地裡打滾,但是不能弄髒這一身白色襴衫。

細布白衫腰間束帶《鶴唳華亭》重現“古代校服”儒生襴衫

細布白衫腰間束帶《鶴唳華亭》重現“古代校服”儒生襴衫

電視劇《鶴唳華亭》改編自“雪滿梁園”的同名小說,由羅晉、李一桐領銜主演,講述了皇太子蕭定權與官宦之後陸文昔相守相依,同舟共濟,攜手匡扶社稷,保衛黎民的故事。目前,該劇正在優酷熱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