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邻居刘继祖好心赠给他坟地,日后得到怎样的报答?

文史砖家


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特别贫困,又赶上连年战乱,天灾不断,没吃没喝,饿殍满地,怎一个“穷”字了得。那时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为了能让全家人活下去,带着家人不断流浪迁徙,只为家人能吃上一口饭,不至于被饿死。

那时天朝为赈灾拨下了很多粮食,但是还没等到百姓手中,早已被贪官们瓜分殆尽。战乱加上天灾人祸,还时不时的会闹瘟疫,朱元璋17岁这一年,他的父母和大哥、侄子先后感染了瘟疫,终因无法救治,离开了人世。


最后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还有大嫂及一儿一女,这时家里早已揭不开锅,天天都在饿肚子。可是再怎么穷也要想办法安葬父母家人,朱元璋和二哥翻遍了家中也没找到一文钱,又没有合适的土地安葬父母,这可怎么办呢?

那时村里有个地主叫刘德,家中特别富裕,但是他非常吝啬,尽管如此,朱元璋和二哥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想去和刘德讨一块地来安葬父母。

没想到刘德听了他们的想法以后断然拒绝,还把他们赶了出去,这正好被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的儿子刘秀看到了,回家后便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刘继祖。

刘继祖与刘德不同,他继承了家父刘学老的家风,乐善好施,颇有长者之风。而且他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还曾共事过一段时间,那时流匪特别多,大家为了互相帮助,自发建立了一种组织,刘继祖和朱五四正好在同一个组。

他听说曾经健状如牛的朱五四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心中感慨万分,心想无论如何不能让昔日的朋友连个葬身之地都没有,于是把朱元璋兄弟俩叫了过来。


对他们说“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意思就是说,我有地你们怎么不来和我说,随你们拿去安葬父母,我怎么会对你们吝啬呢?还赠送了朱元璋兄弟钱财和衣物。

就这样朱元璋兄弟俩才能把父母安葬,从此以后,朱元璋将刘继祖的大恩大德记在了心里,想着有朝一日一定要好好报答他。


父母安葬完毕后,为了能够生存下去,朱元璋和二哥就此分别了,朱元璋出家做了和尚,拖钵讨饭三年。后来经汤和介绍加入了郭子清的起义军,因为朱元璋作战勇敢,为人处事高人一等,深受郭子兴的器重,还将自己的义女嫁给了朱元璋,就是日后的马皇后。

从此朱元璋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步一步走上了人生巅峰,建立了大明朝,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

这期间刘继祖的家中遭受变故,他的儿子刘秀曾投奔朱元璋,朱元璋为了避讳自己的名讳,将刘秀改名为刘英,让他时时随侍在侧,做了自己的亲兵,从不让他上前线打仗,总是保护刘英的安全,只因他一直记着刘继祖的恩德。

多年以后,朱元璋找了个机会带着刘英荣归故里,他想看看自己曾经出生的地方,想去见见自己的恩人,可是这时刘继祖已经去世了,刘德尚在人世。

看着曾经的故里,朱元璋不仅发出了无限感慨,“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乐葬皇考妣于是,至今难忘。”—《凤阳县志》




于是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及子孙,与明朝相始终",对于曾经吝啬的刘德,朱元璋也没有惩罚于他,还给了他一些赏赐,也许朱元璋想到乡里乡亲一场,往事已时过境迁,何必再过多苛责,刘德非常感念朱元璋的宽容大度,想必心中是悔恨不已。

乡亲们看到朱元璋是这样一个明君,深感国家有望,非常感谢朱元璋能将大家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不必再遭受战乱之苦,能够作为他的子民也感到无上的荣幸。(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缺漏,敬请斧正。我是焱绛,请多关注。


千水千山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的确很穷,父亲死后,没钱安葬,只好由他和二哥两人抬着父亲去后山的乱坟岗安葬。抬至一拐角处,说也奇怪,本来好好天气,突然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兄弟二人只得找一山洞避雨。等雨停出来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放父亲的地方,发生山体滑坡,父亲的影子都没有了。又因那山坡是领居刘姓地主家的地,名叫刘继祖。兄弟二人只好哭哭啼啼到刘继组家请罪,那刘继祖也算开明之人,反正那块地也没什么用,就做个顺手人情送给他家做祖坟。也算好心有好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不仅给了他许多钱财,还封他为"义惠侯”。所以说人"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确是有道理。


车工00


早年的朱元璋的确非常惨。十七岁那年,朱元璋的父母、长兄相继去世,而且相隔不到十天。那时的朱元璋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不管怎样,自己的父母和哥哥总要想办法安葬。要安葬首先要弄块坟地。

朱元璋家是佃户,自己没土地,也不忍心将至亲随意扔在荒郊野外,所以只好去找地主刘继德商量。哪知刘继德却是个刻薄寡恩的人,不仅不给地,还骂了朱元璋一顿。朱元璋没有办法,和二哥商量,准备把父母和大哥葬到远处无主的山谷中。

朱元璋家中穷得叮当响,所以也备不了棺材,也没有马车、牛车什么的,只用破衣服包了一下,用绳子拖着尸体就上路了。山路崎岖,尸体又重,绳子不堪重负,在半路断了。于是,二哥就让朱元璋留在原地,自己则回去再找绳子。

没料到,二哥走后不久,天就下起了大雨。朱元璋只得在附近找了棵树避雨。据徐祯卿《翦胜野闻》记载,就在朱元璋躺树下避雨的时候,听到空中有神仙问:“是谁没经允许就动了我的土地?”然后,隐约有个人说了朱元璋父亲的名字。神仙说:”是他啊?那就算了。“话音刚落,就刮起了暴风,一时间飞沙走石,树断枝折,天空一下子就暗了下来。

好不容易雨过天晴,朱元璋跑过去一看,尸体已陷入了土地之中。而这个地方是刘继德的哥哥刘继祖的。刘继组为人与其哥哥不同,十分地乐善好施。他知道这件事后,就主动把那块埋尸地送给朱元璋了,也就是今天明皇陵的所在地。

朱元璋当皇帝后,刘继祖已经去世了。但朱元璋一直记着他的恩德,连发三道指令,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夫人为义惠侯夫人。刘继祖的儿子刘英早年就投奔朱元璋,一直作为朱的贴身侍卫随侍左右。

后来朱元章重修明皇陵,并设立了皇陵管理处——祠祭署,命刘英担任署丞,其官职子孙世袭。到了洪武十一年,朱元章又下令将刘继祖夫妇配享朱元璋的父母,一起接受皇家祭祀。不得不说,这个规格实在是太高了。

总的来说,在朱元璋的关照下,刘继祖的子孙后代在有明一代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


鄣南煮史


我是凶猛青史,我来回答!

朱元璋小时候叫做朱重八,翻译翻译,就是朱八八的意思,他的爹叫朱五四,他们一家为啥叫这些奇怪的名字呢,因为在元朝的时候,身份卑微的人,连正儿八经的名字都不配有。

十七岁那年,朱重八的父母和兄长接连去世,死者为大,家里再穷,也要找块地方安葬亲人啊!

这天,有人哭哭啼啼捶打地主刘继祖家的门,刘继祖打开门,门口站在两个小伙子,并提出了一项要求!

刚听到这个要求时,刘继祖内心其实是拒绝的,见过讨饭,见过借钱,没见过讨要坟地的!

这个要求虽然很过分,不过刘继祖念在两个小伙一片孝心的份上,批了一块地给两个小伙。

朱元璋是个念旧情的人,成为义军领袖以后,就把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带到身边做了贴身侍卫。

当了皇帝以后,朱元璋越发感念刘继祖的恩德,大手一挥——封个侯吧!

刘继祖被封为“义惠侯”,子孙世袭罔替。

而以前朱元璋用来安葬父兄的地方,被列为明皇陵。

朱元璋也是个实在人,贴心地考虑了刘继祖子孙的就业问题,因人设岗,成立了专业机构——祭祀署。

刘家子女都被国家安排了一项光荣任务——守墓!

总得来说,刘继祖用自己的善举,恩德了子孙,好人还是有好报啊!


凶猛青史


朱元璋在建国时,共分封了6个公爵和28个侯爵,这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战功赫赫,并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有两个人是个例外,他们没有尺寸之功,也没有为明朝出过半分力,却都被封为侯爵,比刘伯温都要高出一头。

这两个人,第一个叫做李贞,他是朱元璋二姐的老公。朱元璋少年时,家里人都被饿死,他自己也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还好当时李贞夫妇家里有些余量,所以就经常救济朱元璋,这才让朱元璋没被饿死。对此,朱元璋是铭记于心。

后来,因为天下大乱,李贞家也渐渐也支持不下去,朱元璋的姐姐也因饥困而去世,走投无路之际,李贞只好就带着儿子李文忠找到在红巾军中刚刚发迹的朱元璋。

朱元璋二话不说,便收留了姐夫和外甥,还把这个外甥当成亲儿子一般培养、重用。



明王朝建国后,朱元璋大肆分封功臣,而这位外甥李文忠直接被封为曹国公,位列大明六公爵之一。当然,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姐夫李贞,他下诏封李贞为恩亲侯,恩亲这个爵号的意思不言而喻,几乎就是明着说:“这爵位就是专门给我姐夫留的!”

不仅如此,李贞去世后,朱元璋更是破例给了这位姐夫封王的待遇,追赠李贞陇西王,谥“恭献”,并赐祖上三世王爵。要知道,在明初能够获得如此待遇的,只有徐达、汤和以及李贞的儿子李文忠三人而已,由此可见朱元璋心里有多重视他的这位姐夫。

接下来的另一位无功而获侯爵之人,正是给朱元璋赠送祖坟的人,他叫做刘继祖。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也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富户,当年朱元璋家就是刘继祖堂弟刘德家的佃户,专门给刘德种地,而朱元璋则给刘德放牛。

后来,朱元璋的父母都因贫困饥饿而去世,朱元璋家又赤贫,还没有立锥之地,根本没法安葬自己的父兄,朱元璋不愿自己的父母被随便埋在乱葬岗,就去找自己的东家刘德,希望他能够赏赐一块薄地来安葬自己的父母,毕竟自己全家给刘德做牛做马这么多年。

但是,刘德却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朱元璋的要求,在他看来,朱元璋的父母虽然给自己做牛做马这么多年,但自己也付出了报酬,从法礼上来说算是两不相欠,自己实在没有理由来帮助朱元璋。

更何况,朱元璋既然没钱没地,就随便找个地方埋掉自己父母即可,又何必要专门找耕地来安葬呢?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加上这年头人命如草芥,活着的人有谁愿意搭理已死之人。



被拒绝后的朱元璋真的绝望了,这天大地大,竟然没有他父母的葬身之地。然后,就在朱元璋最绝望的时候,刘德的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他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朱元璋这才得以让父兄入土为安。同样这一件小事,朱元璋也永远铭记在心。

等到明王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就在刘继祖给他的那块荒地上大兴土木,为自己的父兄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皇陵,也就是我们现在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这块地的刘继祖。

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好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不忘记他当年的恩情,所以他下令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这个义惠侯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也就是说,虽然刘继祖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却可以继承这个爵位。

另外,刘继祖妻娄氏也被朱元璋敕封为侯夫人。此后,终明朝两百七十六年,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一直世袭该爵位,享受明朝给他们的恩泽。

这样的荣幸,恐怕是当初刘继祖没有想到的吧。当时的他,绝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善举,居然给自己的后世子孙换来近三百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而那位“为富不仁”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睚眦必报”,反而赏了他一些土地,并免除其多年徭役、赋税。

当然,这也说明刘德当年并没有过分为难朱元璋。试想,如果朱元璋全家是被刘德的为富不仁害死,刘德全家人的脑袋恐怕都不够砍,所以事后的刘德恐怕也时常会在梦中惊醒,还好自己当年没把事情做得太绝。

当然,面对自己堂兄全家的大富大贵,刘德恐怕也会多次在午夜时分抽打自己嘴巴,毕竟这个富贵本来应该是他的。


我是赵帅锅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等朱元璋想起刘继祖时,他已魂归天国。

《万历野获编》载:“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回凤阳祭祖时,想起了这位曾经在自己无钱无地安葬父母、长兄时大方善心的赐予安葬土地的刘继祖,可正准备找到他,然后给予他丰厚的回报时,朱元璋却得知他已死。



当然朱元璋还是没有忘记刘继祖曾经的恩情,他还是下令追赠他为义惠侯,准许世袭罔替,并诰封还健在的妻子为侯夫人。

话说朱元璋虽后世对其褒贬不一,有说他暴,有说他狠,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对底层的百姓还是非常不错的,甚至可以说是厚待。



首先朱元璋是中国百余位皇帝中,唯一一位允许及鼓励百姓上访的皇帝。在当时如果地方官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时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百姓可直接向上级官吏举报,上级官吏必须接受上访,且需第一时间查清事实,给百姓一个交代,而如果上级官吏不接受上访,则会被严惩。



同时朱元璋还是第一个打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传统的皇帝,他第一次赋予了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权力,当时若是百姓认为这个地方官有违法乱纪的行为,百姓可直接手拿大诰,前往府衙捉拿贪官污吏,然后将其扭送至上级官吏,交由他依法处置。



只能说朱元璋能开创这庞大的大明帝国,不是没有道理的,能以一个乞丐之身做到九五之尊,中国历史上恐怕是少之又少,而能做到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整个封建史上也只有朱元璋一人尔。

而他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莫过于他的善始善终,从起兵反元到开创帝业,朱元璋始终都能做到勤政爱民,广施德政。为了更好的治理整个天下,他可以在8天时间内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勤俭节约,要爱民如子,他每天早饭只吃“蔬菜,外加一道豆腐”。在造龙椅的时候,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他都要求用铜替代。



可以说,朱元璋对百姓的好是真心实意的,若不是如此,恐怕他也开创不出这庞大的大明帝国吧!


澳古说历史


1366年3月,朱元璋在知道自己家乡被收服后心里非常高兴,要知道朱元璋自从加入郭子兴的义军后,13年都没有回到家乡了。所以心里非常想念家乡,这一次一定要回家看一看。

朱元璋富贵还乡,到底有什么目的呢?分享荣耀,思念故乡那是肯定的。还有就是可能要报恩和报仇了。

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因生活贫困,搬到了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靠租种地主刘德家的几亩地为生。

地主刘德为人十分刻薄,朱五四一家没少受他的欺负,朱元璋年少的时候,给刘德家放牛,也没少遭到刘德打骂。这倒是还不是关键的,1344年,濠州接连发生旱灾、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兄长在半个月内先后离世。朱元璋与二哥找到地主刘德,跪求于他,希望看到父母为其辛苦一辈子的份上,给一角地来安葬逝者。

任凭朱元璋兄弟涕泪俱下,苦苦哀求,地主刘德就是不给地,反而恶语相向,厉声斥骂朱家两兄弟。此时朱元璋的内心是崩溃,或许在他看来,这个刘德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心里想着将来一定要报复。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被感动了,他就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他同意将朱五四葬在自己的土地上。

这当年的一幕幕,朱元璋永远都不会忘记,他策马疾驰,在护卫们簇拥下,终于回到了阔别13年的家乡!村民们做梦也想不到,当年村里最穷的朱五四家,竟然出了大官,那个放牛娃朱重八竟然做了吴王,已经成为“准皇帝”。朱元璋对前来叩拜自己的乡亲们,当众宣布以后乡亲们就是陵户,每户均赐予地,免征赋税。

 

乡亲们十分高兴,但有一个人却十分害怕,躲躲闪闪的藏在人群当中,生怕朱元璋发现他。但朱元璋早就留心此人。自己当年那样对待朱家,刘德能不害怕么?老头见势不妙,赶紧跪在地上,向朱元璋求饶。

或许乡亲们也认为这个刘德死定了,但没想到朱元璋却把他搀了起来,说道:“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朱元璋不仅没报仇,还送给刘德一份厚礼,赐地30顷,并免除10年的赋税、徭役。当然朱元璋也没忘记已经过世的刘继祖,他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来报答他当年的赠地之恩。





历史谈论社


朱元璋在建国时,共分封了6个公爵和28个侯爵,这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战功赫赫,并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有个人是个例外,他们没有尺寸之功,也没有为明朝出过半分力,却都被封为侯爵。

当年朱元璋家就是刘继祖堂弟刘德家的佃户,专门给刘德种地,而朱元璋则给刘德放牛。

后来,朱元璋的父母都因贫困饥饿而去世,朱元璋家又赤贫,还没有立锥之地,根本没法安葬自己的父兄,朱元璋不愿自己的父母被随便埋在乱葬岗,就去找自己的东家刘德,希望他能够赏赐一块薄地来安葬自己的父母,毕竟自己全家给刘德做牛做马这么多年。

但是,刘德却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朱元璋的要求,在他看来,朱元璋的父母虽然给自己做牛做马这么多年,但自己也付出了报酬,从法礼上来说算是两不相欠,自己实在没有理由来帮助朱元璋。

被拒绝后的朱元璋真的绝望了,这天大地大,竟然没有他父母的葬身之地。

然后,就在朱元璋最绝望的时候,刘德的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他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朱元璋这才得以让父兄入土为安。同样这一件小事,朱元璋也永远铭记在心。

等到明王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就在刘继祖给他的那块荒地上大兴土木,为自己的父兄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皇陵,也就是我们现在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这块地的刘继祖。

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好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不忘记他当年的恩情,所以他下令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这个义惠侯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

也就是说,虽然刘继祖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却可以继承这个爵位。


行者Chen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看似严刑峻法,对待功臣苛刻严厉;但是他对待乡里乡亲甚至对不给他坟地的地主刘德也是宽宏大量,给予了地“三十顷,免十年税”;更何况明太祖的好邻居刘继祖了,只不过是报答都报答到刘继祖儿子刘英身上了。本文将详细说明。

△剧照:朱元璋葬父

朱元璋的“好邻居”—刘继祖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在志顺年间来到钟离西乡,并在第二年(公元1339年)迁到太平乡孤庄村,开始租种地主刘德的土地,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叫朱重八。

  • 朱元璋的悲惨之年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的时候,对于朱重八而言是天都要快塌下来的一年,那怕他当上皇帝后肯定也对此记忆深刻:那一年长达几个月没有下雨,大地龟裂,干旱伴随着蝗灾,把仅有黄苗吃吃的干干净净,江淮地区爆发了大瘟疫。四月初六,朱重八父亲朱五四得瘟疫而死;四月初九,大哥朱重四也撒手人寰,重八小侄子也病死;二十二日,朱重八母亲病死。

△剧照:朱元璋童年
  • 朱元璋寻坟地

遭受重大打击的朱重八首要任务就是将父母及兄长埋葬,他先是找到了地主刘德,希望能得到一块坟地,刘德非但没同意,还训斥了他一番。恰巧被刘继祖儿子看到这一幕,回头告诉了刘继祖,刘继祖二话没说,找到朱重八,愿意给朱重八坟地

几十年过后,这块宝地被后人视作“龙窝”;六百年后,此地在今天已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今日坐落在安徽凤阳的明皇陵

朱元璋多次报答刘继祖儿子刘英

刘继祖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三月病故,同年十一月刘继祖夫人娄氏病故,此时朱元璋还没当上皇帝。

  • 一报刘英

刘英在父母双亡后,无依无靠,投奔了当时已是红巾军领袖的朱元璋,朱元璋见到他并知道刘继祖情况后悲喜交加,史载他“惨怛动容”,解下了自己的佩剑给了刘英,并让他做自己的贴身护卫,日夜陪伴。

  • 二报刘英

在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时候,朱元璋令刘英返回故里厚葬刘继祖,并着手为朱元璋父母坟营建做准备;并在这一年四月,任命刘英等二十家为亲邻,守护寝园。在古代这是一种类似于“朱户”的崇高待遇,而“朱户”是天子“九赐”的一种。

剧照:当上皇帝的朱元璋
  • 三报刘英

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长子朱标等人回故土祭祀、拜谒;刘英专程到应天迎接,拜完陵墓之后,太子重赏了刘英一家。

  • 四报刘英

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时候,皇陵要修陵墙。刘英等邻居的祖坟均在皇陵范围之内,官员打算拆迁并上报朱元璋,朱元璋特批不进行拆迁并允许邻居祭拜他们的先祖。

  • 五报刘英

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时候,刘英的儿子刘鉴被接到南京国子监读书,粮食、衣物都免费提供,朱元璋还多次召见刘鉴,只不过刘鉴突然病死,但朱元璋对此依旧念念不忘。

朱元璋画像
  • 六报刘英及刘继祖

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九月,朱元璋追赠刘继祖为义惠候,刘继祖妻娄氏为候夫人,朱元璋还亲笔写下《追赠义惠候刘继祖诰》和《追赠义惠候夫人娄氏诰》,并在诰中深切缅怀感激刘继祖夫妇。一位开国皇帝为农民去写诰,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鲜有的。

综上,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发达之后并未忘本,始终不忘记当年刘继祖的“雪中送炭”之情,他不仅官封刘继祖儿子刘英而且官位世袭,永享荣华富贵,不仅刘继祖是好邻居,依笔者之见,作为帝王的朱元璋能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更可以称作中国古代第一好邻居。

文\\燕山史话


燕山史话


谁也想不到,多年前还在饿死边缘徘徊的朱重八,不仅生存是个问题,甚至连埋葬父母家人的钱都没有;就是这样一个穷小子,放过牛,当过和尚,当过大头兵,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无数的冷眼嘲笑都经历过,可居然就在多年后成为了坐拥天下,而且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开国皇帝!

那时天朝为赈灾拨下了很多粮食,但是还没等到百姓手中,早已被贪官们瓜分殆尽。战乱加上天灾人祸,还时不时的会闹瘟疫,朱元璋17岁这一年,他的父母和大哥、侄子先后感染了瘟疫,终因无法救治,离开了人世。

最后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还有大嫂及一儿一女,这时家里早已揭不开锅,天天都在饿肚子。可是再怎么穷也要想办法安葬父母家人,朱元璋和二哥翻遍了家中也没找到一文钱,又没有合适的土地安葬父母,这可怎么办呢?

朱元璋找到了自己的东家刘德,希望他能看到自己一家人为他辛苦卖命的份上可以帮忙安葬父母。

刘德听到朱元璋的请求,冷冷地说道:“你们为我做事没错,可是我也有给你们饭吃啊!我并不欠你什么,凭什么要帮你?”

朱元璋失望地离开了,这时候他深深地感受到“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的处境。

就在朱元璋绝望的时候,邻居刘继祖向他伸出了援手,送了一块地皮给朱元璋,让他安葬自己的父母和大哥。

世事难料,朱元璋在多年后,通过自己的一番打拼,实现华丽转身,成了真龙天子。

当朱元璋去寻找恩人时,怎奈好人不长命,此时刘继祖已经作古了。

于是,朱元璋给刘继祖追封为“义惠侯”,世袭子子孙孙,并许诺恩惠与明朝相始终。

对一般人来说,对当年的刘德落井下石才对。但是朱元璋没有,因为他心中对刘德没有仇恨,他还给了他恩惠,朱元璋心胸宽广着呢!而对刘继祖的恩情,他一辈子不敢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