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平时说话,是说文言文呢,还是说白话文呢?

金戈铁马踏春秋


春秋战国的口语就是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想要呀,熊掌我也想要呀,二者不可得兼,而今我肇庆山区角落的土粤语口语含很多文言中字词!,而今的普通话是白话文生出来的。其实先秦的文言就是古人的口语录写的,最白话化就是今的官方文章看得一头雾水不知其义。又长又啰嗦。粤语,今,而今,普通话,现在!现在这个词都不知怎么来的,古人不讲现在。用你家乡话语句文写出来看什么效果,像古代这种书面语无,吾乃土粤语亦文言恁般,及广州话无同其谓白话,把这句话的文字复制去广韵发音整句发音看效果就是我家乡话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子焉知鸿鹄之志嗲!哉字土粤语吴语都是发嗲字音的,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土粤语中仍使用,啫=者,与。与否=是无=是不,仍然=尚然=剩然=还这样=仲恁般样=仲咁般样!之=昰=是!乎=噢=啵!者=啫!也=呀!矣=咧=了!哉=耶=邪=嗲=咗!兮=啊=嗨=嘿=叹感,傻兮=傻啊=傻嗨,(矣哉=咧嗲,乎哉=噢嗲=啵嗲)=土粤语口语词,繄=系=喺,诺=哦,唯=喂


反辱为荣




问:古代人讲话是讲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答:这个提问的表达方式不是很准确,但大家都看得懂是想表达什么。

实际上,所谓“文言文”和“白话文”,归根到底的区别,就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区别。

对现代人而言,尤其是生活在北方,严格地说,是以北京方言为主的群体,书面语和口头语可以实现高度一致、无缝对接。

即你把这样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口头上随便说出的话(不用刻意字斟句酌的那种)用录音机录出,然后严格按照录音,一个字一个字记下来,那就是一篇完全可以传情达意的书面表达语。

这也是“五四”运动前后,众多文化斗士为什么要大力提倡白话文的原因。

文字的功能,是语言表达的延伸;用文字原汁原味地表达出说话者语言的内容和思想,一来说话者无需做过多文字整理工作,二来阅读者也无需做过多脑力上的解读,两全其美,美哉善哉。

而从这一点上来说,也可以推知,古代人的书面语和口头语是绝对不一样的。

原因很简单:文字记录工具不允许。

现在考古,我们都知道,殷商时期用来记载文字的载体是龟壳,用刀子一个字一个字刻在龟壳上。后来进入了春秋战国,情况有所好转,龟壳改用为竹简,但书写工具乃是刀子,书写者称为“刀笔吏”。刻一个字是这样艰难,要想用今天白话文的记录方式把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口头上随便说出的话全部记录下来,只能把人逼疯。

所以,古代人的书面语只能是文言文,一字多义,一字有涵盖丰富的意思。

也因为文言文的存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传承近五千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真为自己老祖宗的智慧感到骄傲和自豪。

再简单说一说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发展。

随着秦蒙恬发明毛笔和东汉蔡伦发明纸张,文字的记录虽然大为简捷,但转载和流通还得等待印刷术的到来。

这也是白话文(以小说戏曲为代表)为什么要晚至宋元以后才兴起的原因。

到了明朝,特别是晚明,书面语和直白的口头表达语已经很接近了。

在这里,我不谈《三国演义》,也不提《水浒传》,直接摘录一段被珍藏于朝廷高阁的《神宗实录》说事。

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曾于1590年写了一份《酒色财气四箴疏》斥责神宗皇帝。神宗皇帝读后,气得连接好几天吃不下饭,于该年2月5日召见首辅阁臣申时行。史官如实记录了神宗皇帝所说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大家看看,是不是白话文。

当时,神宗把雒于仁的四箴疏摔给申时行,气呼呼地说(如下为原文照抄):“他说朕好酒。谁人不饮酒?若酒后持刀舞剑,非帝王举动,岂有是事!又说朕好色,偏宠贵妃郑氏。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官,他必相随,朝夕间小心侍奉勤劳。如恭妃王氏,他有长子,朕着他调护照管,母子相依,所以不能朝夕侍奉,何尝有偏?他说朕贪财,因受张鲸贿赂,所以用他。昨年李沂也这等说。朕为天子,富有四海,天下之财,皆朕之财,朕若贪张鲸之财,何不抄没了他?”

这段文字,现代人一口气读下来,应该没什么障碍。

但有人得奇怪了,既然白话文在宋元以后已经兴起了,为什么要到五四运动以后才完全一统文学江山?

这也容易理解。

俗话说,考试是根指挥棒。

天下士子参加科举考功名,考场上写的,必须是文言文。

那就没办法了,白话文,难登大雅之堂。

而且,在文学发展上,先是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等人的“复古运动”;后又有明“前七子”、“后七子”包括清朝桐城派名家的鼓吹和倡导,则占统治地位的,还得是文言文。

最后,说一件“尴尬事”:中国不是有“易代修史”的优良传统文化传统吗?宋修唐史,元修宋史,明修元史,清修明史,各朝各历修史活动一直绵延不断。清朝刚刚灭亡那会儿,北洋政府也不忘记张罗着给清朝修史。十四年风雨飘摇,时局动荡,军阀混战,国力衰微,经费紧张,清史馆馆长赵尔巽又自感“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匆匆将稿件杀清,定书名《清史稿》,以示其为未定本。

新中国成立后,一众史学家对这个“未定本”的《清史稿》都不满意。大家一致提议,重修《清史》!

说干就干,2002年8月,成立了由15个部门、单位组成的清史纂修领导小组。

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教授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

但是,戴逸明确表示,受限于作者水平,无法运用高雅的文言文,只能全部采用白话文,篇幅上和《清史稿》有了巨大的差距。修这部书,总投资高达9亿多元人民币,总字数超过3000万字!

比较一下,史书之祖《史记》全书不过80万,新修《清史》的字数却接近其40倍,惊不惊人?意不意外?

而且,作为第二十五史,因为在语言上采用的是白话文,与其他二十四史相比,是不是少了一点点史书的韵味呢?


覃仕勇说史


谢谢你的提问。所谓文言文就是从古代的文献中继承下来的语言。这些语言是不是“白话”呢?应该说是“白话”的浓缩。

确切地说,白话与白话文也是有区别的。如果白话是自然语言,那么白话文却是用文字记录的下来的语言。

既然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当然不可能是完完全全原原本本的白话,即自然的语言了。

所以,古代人日常语言,是白话而不是白话文。

白话是自然语言,也是文言文的语言宝库,文言文不会超越这个语言宝库的。

中国的语言受到文字的影响,从西周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制约性。

我们知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字。

但是,文字应用以后,我们就会受到文字的限制,而不是任何语音,都会成为文字记录的语言的。

比如说,中国最早的史书是《左传》,这部书的语言非常简练。为什么要这么简练?这是语言艺术吗?

其实不是,而是当时的汉字写起来非常慢,也不容易写好一个字,而且,还要刻在木牍或者竹简上。所以,写字就尽量少。

甲骨文钟鼎文这些文字留下的文献,语言都非常简练,道理是一样的。

这样,本来一句大白话,可能就会用一个字,或者两三个字。例如,今天我们说“春天”那么,写字只用一个“春”就可以了。

于是“春天”是白话,“春”就是文言文了。

汉语文字是发展的。战国时代的语言也越来越接近口语了。例如《论语》就是战国时代的语言。

《论语-有政第一》的第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基本就是白话写的,也是一句白话文。

汉代的文言文已经非常接近口语,例如《史记》、《汉书》的语言就非常口语化了。

这说明,文言文也是发展的。文言文不能脱离传播的需要孤立的发展。

但是,汉代到唐宋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变化。

主要是因为经典已经形成。国家基础教育,主要要学习经典文献,这些文献例如《诗经》、《礼记》、《论语》、《孟子》、《史记》等等。

这些文献的语言,基本适应士人阶层的需要,所以,文人写文章,就仍然是文言文,因为文章是给官方文人看的。

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有了很大的普及,所以,市民文学就发展起来了,这些市民文学因为要接近底层老百姓,所以,大量使用市民语言。

小说以“评话”的形式出现,例如,评话《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非常流行,成为一种传统。

这些市民文学里面的语言都是非常白话的,于是,也就产生了白话文。影响了明清文学。

这就说明,古代老百姓的日常语言是白话,而文学语言采用白话文,是文学语言社会化的需要。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白话不等于就是社会化的文学语言。

白话需要记录下来的,多多少少还是要有一定的“文言”的,因此,老百姓说“白话文”好像有点过于想象了。

我们今天的白话,难道没有“文言”吗?

例如“日复一日”就是一个文言呢?难道你会说“日复一日”也是一个文言文吗?

所以说,我们在了解古代语言的时候,不要忘记文言对白话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而文言文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所以有历史的印痕。

汉语是表意文字,所以,历史的承传性非常强。

像英语是表音文字,只记录语音,所以,时代变了,古代的文字也就不好懂了。

比如说,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文学,现在的英国人很难读下去。

而我们阅读与莎士比亚大体同时代的明清小说却一点问题也没有。

中国的语言文学是世界奇迹!我们是非常骄傲的。

特别是进入计算机语言时代,汉语的优势非常明显。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也是中国文化的自信所在。


千千千里马


先秦时期,古代人平时说话,文言文和白话文差不多,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这只是限于识字或受过教育的阶层,目不识丁的穷苦百姓肯定不会这么说。到了汉朝,文言文和白话文开始有了差距,一是教育条件所限,二是汉朝儒家地位确立,经史子集一类的文化典籍成为书面语的载体,也就是文言文成为书面语,口语则有自己的表达,没有受过教育或是不识字的百姓,不会在口语中满口“之乎者也”。

随着时间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距离越来越远,到了唐朝,白话文逐渐出现,到了宋朝,文言文和白话文已经完全不一样,到元朝时,汉语并不是统治阶层的母语,在官方文书中,白话文用得也比较多,元曲中的歌词,更接近口语,明清小说,几乎都是白话文,和现在口语差别不大,五四以后,文言文彻底被白话文取代了。由于白话文是民间语言,留传下来的资料不多,而文言文是官方语言,或叫官话,史书或是文献资料等都是用文言文记载,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古人平时说话都是文言文。

中国的乐府诗歌用词浅显,相当于今天的白话文,例如这首汉乐府中的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南北朝时期乐府也是,例如: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这些乐府诗歌和五四后的白话文差不多,今天没有文言文基础的人也是一看就懂。

古时文言文和白话文类似于今天的公文写作与口语表达,我们今天平时说话肯定不会用公文写作的表达方式。


小雅的小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首先可以肯定的两点。

第一,古代人平常说话是讲“白话文”。

第二点,古代的“白话文”也分很多种。

那么,“文言文”和古代的“白话文”有什么区别?小哥详细介绍。

文字和语言的起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字最早是在什么年代出现的呢?根据《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史记》等等著作来看,“仓颉造字”这件事都有记载。

“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文字的历史,远远可以追溯至远古皇帝时期,而“甲骨文”是刻于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文字,据考证是殷商时代产物,我国自1898年首次发现,到1928年,经过多次发掘,前后有10万余片,主要内容是卜辞和纪实文学,单字总数越4600字,可以识别的有1700多字。为什么要讲甲骨文呢?因为甲骨文是目前有非常完整文字体系记载事件的最古老文物。

语言是早于文字的,语言起源于何种年代?看看当今的动物,他们之间都有自己种类独特的交流方式(语言),因此语言的产生,应该是和海洋动物一起出现的。(动物最早是由海洋生物进化而来)



古代人的日常用语。

人类的社会进程,大概是由母系社会~父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高科技时代。

在远古时期,人们的语言基本上是和普通日常生活有关,这些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但是古代最早都是部落,各部落之间离的非常远,同时古代的自然环境远远不是现代这样,森林茂密,山川险峻,各种各样的动物穿行于林间。

这样的情况下,各部落之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后来发生部落战争,不同部落之间进行兼并联盟,语言交流也一同互相学习,互相解读(翻译),随着这种部落战争规模的增大,才有了国家政权的建立,但是各部落之间的语言也是不尽相同,因此才有了官方统一文字体系的出现,和我们如今的普通话、英语作为世界流行语言,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便产生了“文言文”。

所以说,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的也是“白话文”,并且各地都不相同,而“文言文”作为官方通用语言,各个部落首领都是熟知的。

“文言文”的功劳有多大呢?比如现代人为什么能通过阅读古代人的作品,就知道古代人的事迹,这都是“文言文”的功劳,如果古代人的作品都用白话文写,那么那个时期那个部落的发音和文字意义,经过千年传承,到了我们现代,还有那个人读的准?还有几个人能明白这个发音的意思?

远的不说,单单说近代白话文倡导者鲁迅先生,他的很多白话文小说,部分词语,北方人读来是一个意思,南方人读来又是另外一个意思,这不是观点不同,这是文字有“歧意”,如此高度现代化社会,尚且有这种情况,而鲁迅离我们不过百年而已,假如再过几百年,怕是没几个人知道鲁迅的白话文讲什么意思了吧,因为很多发音和词语又变了。

(此截图为本人一篇文章,关于元泰定帝的。)

古代“白话文”赏析。

明太祖朱元璋之《谕西番、罕东、毕里等诏》

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說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上官每知道者:俺将一切强歹的人都拿了,俺大位子里坐地。有为这般上头诸处里人都来我行拜见了,俺与了赏赐、名分,教他依旧本地面里快活去了。似这般呵,已自十年了也。止有西番、罕东、毕里、巴一撒他每这火人为什么不将差发来,又不与俺马匹、牛羊。今便差人将俺的言语去开与西番每知道,若将合纳的差发认了,送将来时,便不征他,若不差人将差发来呵,俺著人马往那里行也者,教西番每知道。俺听得说你每释迦佛根前和尚每,根前好生多与布施么道,那的是十分好勾当,你每做了者,那的便是修那再生底福有,俺如今掌管著眼前的祸福俚,你西番每怕也那不怕?你若怕时节呵,将俺每礼拜著,将差发敬将来者,俺便教你每快活者,不著军马往你地面里来,你众西番每知道者。

出自朱元璋:《明太祖御制文集》》

张献忠圣旨:

张献忠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球子,(此处省略几个粗鄙的字语)!’钦哉。”(《明季南略》) 张献忠《册皇后诏》: “皇后何必仪注,只要喒(咱)老子毬头硬,养得他快活,便是一块皇后矣,钦此

朱元璋和张献忠都是普通百姓,出身贫苦,文化水平有限。这虽然是明代的白话,但是如今我们读起来,很多字的意思都不是特别清楚。


(元泰定帝登基诏书,全文没几个“之乎者也”。)

“文言文”、古代“白话文”、现代“白话文”区别。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俗称“之乎者也”。

古代“白话文”是指文言文和白话文的结合,以野史和小说类为主,里面有当时所处时代所处地域的口语,也有文言文。统称“古代白话文”,如《四大名著》,而清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则大部分用白话文。

“现代白话文”也被直接称作“白话文”,是指自“五四运动”以后,提倡新文学,对部分古代白话文做了调整,制定推广现代的文学,以贴近生活,还原生活,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为导向。

所以说,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当然以本地话为主,而需要大面积普及的事情,则以书面正规文体~“文言文”做以表达。


古梁镛


文字是能传承的东西,而语言最老的录音机也是在现代,区分应是语言文学上界定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只能根椐〝文言文〞文字这个概念推测古人是否有口语?在知识分子和上层建筑占百分比很少的古代,占决大多数的是劳动人民,口语应该是原始社会劳动者们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口语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相互呼应,由此发展,应考虑根椐这样的思路推测口语的发生发展。是先有口语而后生文字。对否?参考指正。


包强中


古人说话也是讲白话文的,和我们平时讲话没什么区别,只是白话语言是非常不稳定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语言也会有很大不同,当年五四运动时期,推广白话文运动,北大的刘半农就去动员过国学大师章太炎。

章太炎也非常同意,但是当他问刘半农白话文应该以什么话为标准的时候,刘半农楞了一下,然后才犹豫着说应以北京话为标准。

章太炎又问什么是北京话,刘半农说大家现在讲的就是北京话,章太炎当时就说出了另一种语言,问刘半农能否听得懂,并说这也是北京话,刘半农不信,章太炎告诉他说这是明朝时期的北京话。

然后就又说岀几种古代时期的所谓白话,刘半农也都听不懂,这时他才意识到白话运动没那么简单,如果每个朝代每个地区的人都只以自己的语言写作的话,那中华文明的统一和传承就会成大问题。

古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一开始就将经典写作与语言进行了分割,不管语言怎么变,我们只用一种文体来进行记录,就是文言文,这样不管什么地区,什么时代的人,都可以通过文言文进行无障碍交流,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能延续至今的最大秘密!





澡雪堂主谈国学


古人讲话与人交流应该是用白话文。中国太大了,每个地方说话的口音和表达的方式多少有点区别,比如说北方说(吃饭),但广东人说(食饭)。又比如古人说(老公)是指太监,而现代人说老公是丈夫。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表达的意思会有所不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发明文言文,文言文可以穿越历史,如果我们理解文言文的话,三千年的文章我们也看得懂。


樵山雏鹏


文言文一般是书面语言中尽量减省文字的做法。我们在语言交流中,不可能尽量节省语言而浓缩自己的思想。所以,古人没有用文言文来交流对话的理由。正如,当今世界你再高的外语能力,也是用国语对话一样的道理。



遗稿守护神


“文言文”是“文”,“白话文”也是“文”,“文”都是用来写的,不是用来说的。

古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差别非常大,因为汉语有大量的同音字。对于口语来讲,所有同音字都是没有差别的,而对于书面语来讲,不同的字是不一样的。所以一篇文章,很多时候你自己看可以看得懂,听别人念,却是听不懂的。

口语只有200多个“字”,书面语却又上万个“字”,那怎么可能一样呢?

古人有一种形容叫“出口成章”,就是可以把书面语随口说出。这是非常少见的特殊技能,一般人是不会的。

至于古代口语和现代口语有多大的差别,我觉得差别不像想象当中大,大约和方言之间的差别差不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