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寶寶心裡苦

無論古今,很多人談起曹丕,都對他沒啥好印象:他逼迫漢獻帝禪讓,自己登基稱帝,於君是為“不忠”;曹植是他親生兄弟,他強逼他寫七步詩,否則就要砍人家腦袋,於親是為“不義”;曹操死後沒兩年,他就霸佔父親的姬妾,白日宣淫,毫無顧忌,被自己老媽卞太后撞見,氣得罵他“你死了連狗鼠都不吃你的屍體!”,於人倫是為“不孝”;曹操當年重用的老臣,到了曹丕一朝備受打壓與精神折磨,導致張繡自殺、夏侯尚氣死、鮑勳忠言逆耳被咔嚓……於法理是為“不仁”。如此不忠不義、不孝不仁之徒也好意思當皇帝?活該剛過四十歲就被閻王爺收走。這就叫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事實真的如此嗎?

起初我以為如此。待到翻完了《三國志》、《後漢書》、《典論·自敘》和《資治通鑑》等文獻,我發現曹丕看似陰鷙,其實非常苦逼。他明明是個學識淵博、才華橫溢、能征善戰、勤政治國、多情敏感的五好學生,比曹植懂得為政之道,比曹操懂得重視儒學,一度讓魏國的GDP在三國時期穩居第一。然而這樣一個人,卻在生前身後都捱了不少罵。

曹丕寶寶心裡苦


他生前,先挨的是諸葛亮的罵:“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

啥意思?就是說曹丕你個臭小子,趕在我們前邊建了國,稱了帝,不過是泥土做的龍,稻草扎的狗罷了!

孫權也跟著開罵:“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回,偷取天位……”

翻譯過來就是:曹丕你個王八羔子,你篡奪漢室江山,當上皇帝你也是個昏君!

這倆人罵他都好說,畢竟是政敵。但是後世史學家們排著隊來罵他,就比較值得八卦一下了。

首先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提及曹丕形容道:“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這話看著都是褒義詞,實際暗含潛臺詞:曹丕你能說能寫能文能武是出眾,但是你心眼太小,心胸狹隘,捨不得給政壇與家族裡的人留一條康莊大道,所以你為人不咋地,距離古代的賢明君主,還有十萬八千里的長征路要走呢!

繼而是武則天年間的史官劉知幾,他更是指出“ 文帝(曹丕)臨戎不武,為國好奢,忍害賢良,疏忌骨肉”,真真沒一個好詞。

撰寫了《續後漢書》的元朝郝經則說曹丕“自以為舜、禹復出,其自欺也甚矣!且輕薄佻靡,未除貴驕公子之習,不矜細行,隳敗禮律,刻薄骨肉,自戕本根,亂亡基兆,已在於是……”這話把曹丕罵得更狠了,渾是一個喪盡天良的紈絝子弟敗家子。

包括毛主席談起曹丕,也是認為他才華不如曹操,政治方面也甚平庸。若不是沾了老爹的光,似乎也不值得高看一眼。

實際上,曹丕很冤,比竇娥還冤。

先說漢獻帝禪讓這件事吧。自漢獻帝上位時算起,他名義上是天下共主,自身的存在價值不過是曹操的傀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曾經滅掉了對他影響最大、勢力最強的軍閥袁紹。還在滅袁紹之前幹掉了他最恨的呂布與袁術。官渡之戰之後,東南孫氏集團興起,荊州牧劉表又病死,曹操 就率領二十萬大軍,一路渡江南下。繼任荊州牧的劉琮還沒來得及備戰,曹軍就長驅而入。人在新野的劉備只好撤退到了夏口,又與孫權結盟抗曹。若不是曹軍不習水戰,長期奔波,在赤壁之戰吃了大虧。曹操很有可能統一全國。

曹操南下受挫之後,不再針對孫劉,轉過身去進攻西北的韓遂、馬超,又攻打漢中,給了劉備吞併西蜀的機會,再過幾年,曹、孫、劉三分天下,各自鼎足。曹操在建安十八年自立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進號為魏王,建安二十二年設天子旌旗,眼看著就是攆漢獻帝下臺的前兆。而曹丕只是戳破了這層薄如蟬翼的窗戶紙罷了。畢竟,曹丕年富力強又躊躇滿志,他不踢開漢獻帝這個擺設,怎麼在治國方面大開拳腳?

曹丕寶寶心裡苦


《三國志》記載過曹丕“善騎射,好擊劍”。此言不虛。翻開曹丕的個人簡歷,裡邊的成就簡直是金光閃閃亮瞎世人眼:他五歲學射箭,六歲就能百步穿楊,八歲就能騎在飛奔的駿馬上百步穿楊,擱到現代,縱然許海峰與王義夫聯手,也不見得是曹丕的對手;曹丕十歲跟著父親打仗,曹操手下的大將張繡突然反水,連累曹操的嫡長子曹昂、大將典韋和侄子曹安民被殺。但是曹丕騎著馬跑得飛快,一個小小的孩童,居然把追兵遠遠甩在後邊,幾乎達到了布加迪威龍的時速……亂世的男兒,有膽識有武藝雖值得稱讚,曹丕還特別愛學文化課。三國時期的“三曹七子”之一就有他。他所寫的《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七言詩;他所著的《典論》,也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和評論著作;他還命令劉劭、王象、繆襲等人編纂了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成為官方組織編纂類書的楷模;他還著有《兵法要略》十卷(可惜已散佚);他還挺善待禪位之後的漢獻帝,封了他當山陽公,保留天子禮儀,並允許劉協在封地建漢宗廟以奉漢祀。對比東漢後期那些短命的小皇帝,漢獻帝是唯一活過五十歲的善終者。

曹丕寶寶心裡苦


在治國方面,曹丕比曹操更有謀略和大局觀。

俗話說:“打天下易,治天下難。”曹操的歷史貢獻是基本統一了北方。但是在征戰年月裡,曹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聘人才,卻對既得利益者集團造成了一定威脅。曹丕嗣位之時,地位並不穩固,為了自保,必須要聯合一部分士族鞏固自己的勢力。所以,曹丕採納了陳群的奏請,實行“九品中正制”,讓豪族望族的利益得到保障,曹丕也得到了更多士族的擁護。魏晉時期的階級分層也由此產生。坐穩了龍椅的曹丕,改革吏制,整頓官場;減輕刑罰,降低賦稅;提倡節儉,禁止厚葬;消除割據勢力,大破羌胡聯軍,多次擊敗鮮卑,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聯繫……如是種種,不知換作一言不合就藉著酒醉撒野,除了會寫兩篇辭藻華麗的文章就作天作地作死的曹植,能否做到其中一項?

公平而論,曹丕的文學成就是遜色曹植一頭。

素來無敵自負的謝靈運也在曹植的光環面前敗下陣來,形容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清代名家王士禎更將曹植與李白、蘇軾二人相提並論,稱曹植為“仙才”。無奈曹植可以成為一個絕代風流的詩人,卻做不了運籌帷幄的君王。

曹植生性浪漫,不拘小節,常常無視禮儀法令。建安二十二年,曹植趁曹操外出期間,藉著酒興乘坐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禁道上縱情奔馳,一直耍到金門才停歇。消息傳出,氣炸了曹操。曹操素來喜歡曹植,捨不得對他進行處置,只好處死了管理王室車馬的公車令。而曹植在公開場合屢屢掉鏈子,也讓曹操逐漸放棄了立他為嗣的念頭。尤其在建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圍困,曹操本想讓曹植去解救曹仁。結果曹植又是軍前酩酊大醉,無法帶兵。曹操心灰意冷,只好考慮更能韜光養晦的曹丕。

曹丕寶寶心裡苦


包括曹丕登基,也沒怎麼難為曹植。

現在的很多歷史劇都把曹丕形容成為橫刀奪愛、坑弟奪位的陰謀家。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讓曹丕與曹植陷入三角戀的甄宓,只有甄后。

《三國志》記載:“文昭甄皇后,中山無極人,明帝母。漢太保甄邯後也,世吏兩千石。父逸,上蔡令,後三歲失父。”說明甄后出身於名門望族,是漢代太保甄邯的後人。她的父親甄逸當過上蔡令。可惜甄后三歲就沒了父親。甄后長得漂亮,早年曾經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為妻。曹操打敗袁紹之後,甄后又嫁給了曹丕。夫妻恩愛,感情甚歡。但是甄后比曹丕年長,又能識文斷字,出口成章,她有自己的個性和主見,不輕易依附他人。《魏書》形容她道:

“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曰:‘此豈女人之所觀邪?’”甄后的清高與特立獨行,在她美豔豐饒的時期能夠吸引曹丕。隨著歲月的流逝,紅顏的凋零,曹丕移情到了郭女王那裡,甄后內心不舒服,沒少在人前流露怨言。因此,曹丕大怒,將甄后下旨賜死,改立郭女王為皇后,史稱文德郭皇后。這一切與曹植毫無關聯。只是民間傳說: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曹丕。曹丕在飯後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返途路過洛水,半夢半醒之間,遙見洛神宓妃凌波御風而來,竟是甄后的模樣。曹植一時心神激盪,寫下了著名的《感甄賦》,後來被曹睿(甄宓的兒子)改名成了《洛神賦》。

曹丕寶寶心裡苦


稀罕的是,對著嫂子念念不忘的曹植沒有被曹丕賜死。曹丕自登基至去世,對待曹植,無非是在政治方面防著他、限制他罷了。畢竟是同胞骨肉,曹丕把曹植數次遷封,儘量讓他遠離洛陽。曹植從安鄉侯變成鄄城侯,又從鄄城侯變成鄄城王,後來變成雍丘王。一輩子鬱郁不得志。但是曹丕在黃初六年南征歸來的途中,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還對他進行了封賞,算是無可厚非了。

曹丕寶寶心裡苦


總的來說,曹丕不算壞。當然他絕對不完美。他名雖曰“丕”,寓意為“大”,卻是一路摸打滾爬,從沙場到職場再到家族關係,必須步步為營,必須竭盡所能。他若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難免會一將功成萬骨枯。好在他雖然不是父母眼裡最可愛的孩子,卻也給了家人們足夠的愛。曹操在世時,曹丕鞍前馬後,戰場追隨;曹操去世後,曹丕悲痛萬分,寫下“仰北辰而永思,溯悲風以增傷。哀遐路之漫漫,痛長河之無樑”的哀傷;曹操曾想把長女嫁給好友丁衝的兒子丁儀,曹丕堅決反對政治聯姻,勸誡曹操為其另擇容貌與品德俱佳的良婿;曹操死前將最小的兒子曹幹託給曹丕撫養,曹丕當時三十來歲,看著五歲的曹幹常誤以為自己是父親,曹丕只能流著淚糾正他。

曹丕一生勞碌,後又身為國君,高處不勝寒。他為了舒緩鬱結,除了創作詩文,就剩下吃糖。曹丕極愛含糖量高的水果。比如葡萄與甘蔗。也許想要緩解內心的苦,就只有讓嘴裡暫時多點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