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字体中楷书最后才出现,为什么有人本末倒置地鼓吹“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

字画娱乐圈


楷书是所有字体中最后一个才形成出现的,为什么现在反而有人说“学书法最好先练楷书”?

汉语拼音也是最后出现的,才出现了几十年,但是现在的人学习汉语都从拼音开始。

无他,因为学会汉语拼音以后能更快的学会更多的汉字。


但是千万不要误以为学会学好汉语拼音了你就是汉语高手了,是汉语学家了。相反,我们学语文(汉语)十几年,拼音只是幼儿园、小学一年级的水平。。。是基础也是最低的阶段

书法也是这样,学会楷书能方便更好的学会其他字体,并不是说楷书学好了,你的书法水平就是顶级了,说句令初级书法爱好者愤怒的话,馆阁体死板正楷字,只是书法里面的幼儿园、小学一年级水平。


所谓的楷书是书法的根,只是说楷书是学习其他书法的一个辅助工具而已。

书圣王羲之一生极少写楷书,王献之也是这样,他们百分之95的书法都是草书,还有部分是行书、隶书。。。王羲之父子的传世楷书极其稀少,还被后人认为是别人的冒牌货。

综上所述,刚刚学了几天楷书的人一定要谦虚,要摆正心态摆正位置,不要自高自大,误以为自己会写正楷字了,就牛逼哄哄,就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
看了这篇文章,很多人会不错,你有本事写几个楷书给我看看,说实话,我和王羲之一样百分之九十五的作品都是草书,偶尔写几幅正楷字,你们都看到了,不比二田差什么,第一副最后一幅估计二田也未必能写到这样。

我的第一幅和第三幅楷书的确比二田强很多,第一幅是魏碑写法,大气不俗,笔法直追古人。。。最后一幅写的是颜真卿的最好的楷书唯一的墨迹《自书告身贴》,笔力雄健,结字高古雄浑。。。

只是这两幅字起点水平太高,外行看不懂。。。外行只看得懂印刷体工整死板正楷。


字画娱乐圈


楷书早于行书而晚于草书。这是汉字演变和发展的结果。怎么能说楷书是最后才出现的书体呢?楷书不是所有书体的根!

根据史料记载,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是这样的:仓颉造字→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做为一个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对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一定要弄明白!记住: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可以学。万不可当“南郭先生”。

实际上,隶书才是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基础。而篆书又是隶书的基础。如果追根溯源的话,篆书才真正是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基础。特别是隶书,她在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她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低估的。

由于篆书早已成为装饰性文字,现在好多人都不学篆书了,即便是学,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更是为了自娱自乐。

实际上,初学书法还是先从隶书入手的好,把隶书学好后,再学楷书和行书。有人说草书难学,初学者可先不要学草书。如果初学者对行书有兴趣,直接从行书学起也是可以的。初学行书,就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把这个碑帖学好了,再融入点自己的个性,成书法家就不是问题了。可能有人会说,没学走,怎么才能学会跑呢?其实,学书法没那么多清规戒律,只要自己喜欢,学哪种书体都是一样的。

我倒是主张初学书法者先学魏碑,如果大家都一股脑儿的学唐楷,那不成“千人一面”了吗?“唐楷”是工作照,“魏碑”是生活照。生活照是庄重严肃的,而生活照则是平和自然的。所以说,还是先学学平和自然的好。我认为。学魏碑之前,建议先学学汉碑,因为魏碑的好多用笔大多源自汉碑。

喜欢学楷书的书友,不妨撇开古人的法帖,先学学卢中南的楷书和田英章、田蕴章的楷书,他们三人的楷书都是师法欧阳询《九成宫》,并有个性融入,且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为了追求时代书风,学学“卢楷”和“田楷”也是可以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所有字体中楷书是最后才出现的”,这个表述是不对的。但“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应该是没错的。

我们现在所谓的楷书,指的是与草书、行书、隶书、篆书等并列的一种书体。这种对书体分类的规范确实出现的比较晚,在这个意义上说“楷书是最后才出现的”,大约也不能算错。但是,在“楷书是所有书法的根”这句话中的楷书,却与此意不同。也就是说,在书法史上,“楷书”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是不相同的。

在唐代之前,所谓的楷书不是一种书体名称,它的意思是做为楷模的书写方法,叫楷书,也叫真书。真书和楷书是一个概念,但它又不同于现在的楷书定义。最简单的解释应该是官方的主流书写方式和方法,称为真书和楷法。

我们不妨从文字发展史的角度上来谈一下。从秦汉到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秦之前,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文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书写工具都与后代不同。

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的国家标准字是小篆。在秦之前,文字的使用基本是在国家层面上,比如甲骨文就是国家占卜吉凶时的文字记录,那时是用刀刻的。也不是毛笔写的。当然刀刻的与后来的刻碑相关联。

秦之后,书写的范围更加宽广,小篆和笔画比较多,也比较难写,人们为了书写的方便,便把小篆进行简化,这便产生了隶书。

据说隶书是程邈发明的,他本是县中的狱吏,因得罪始皇帝,被关在云阳狱中。为吏的,书写就是重要工作了,所以,程邈是精通篆书的。关在狱中没事可做,他就专心研究汉字改革的问题,经过十年的努力,他创造了三千隶书字体。因为程邈为隶,所以,他创造的字体,就称为隶书。

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和革新。隶书产生之后,秦朝的官方书写形式就变成了两种,一种小篆,一种隶书。比起小篆来,隶书书写的简单程度大大提高,渐渐的隶书就成为书写的主流,篆书成为历史,到汉代时,隶书就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到这个时期,以笔墨为依托的书写方式也基本上确立。

到魏晋时期,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为什么文字发展的高峰会在这一时期形成,除了文字自身发展的规律之外,还与纸的发明与成熟有关。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是从钟、张、羲、献论起。钟是钟繇,字元常。张是张芝,字伯英。羲献是二王父子。孙过庭说:“元常专攻于隶书,伯英犹精于草体”。在说到王羲之与钟、张的高下之别时,孙过庭说:“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少劣,而博涉多优”。意思是说,王羲之的楷书与和钟繇差不多,但草书比他强;草书与张芝齐平,但楷书又比张芝强,所以,王羲之的综合实力超过钟繇和张芝中的任何一个。

孙过庭所谓的“真书”和“隶书”,以现在来看,都算是楷书了。这是钟繇的《荐季直表》和王羲之的《曹娥碑》,大家自己看一下,就知道了。

我们可以看出,钟王的楷书中,明显含有隶书的意味。这就是隶书向楷书转化的痕迹。

所以,在唐代的时候,隶书、楷书和真书,是一个概念,就是汉字书写的正规写法,称为楷法,也就是楷模之意。

汉字书写规范,到魏晋时期基本定型,到唐代完全定型,唐之后所谓的欧颜柳赵,是个人书写风格的变化,而不是字体的变化。

所以,楷书的定义从书法史上来讲,不是一成不变的。汉之前,小篆是正规写法,隶书产生之后,隶书是正规写法,之后隶书发现成楷书。与正规写法相对应的,就是简写和草写,也就是草率写法。草写的原因,就是为了加快书写的速度。

小篆做为正书的时候,隶书是他的简写,小篆转变为隶书楷书的时候,草书就成为简写。在楷和草之间过渡的方式,就是行书。行书偏向楷书一点,就是行楷,偏向草书一点,就是行草。

明白了上述这些,就很容易知道,楷书是一切书法的基础是没错的。所有的简写都是从正规写法上化出来的。都与正规写法有着逻辑上的联系。比如写草书,别人为什么说你写的不规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写法上不符合与正书,也就是楷书之间的逻辑关系。我自己是书写的外行,只能举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

上图是“左”与“右”的象形文字。就是把左右两手伸开的形状。后论随着文字的发展,“左”“右”成了现在的形状。但是,书法中,还是能看出文字发展的前世今生。草书左右两字的上半部分,都能看出来。

这是左,上边是左手的形状。

这是右,上半部分是右手的形状。

总之,书法的高低不完全是维系在字体外形的美观上,更重要的还有它内在意义。也就是外形中包含着他的前世今生的变化痕迹。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评价大家书法的时候常说“无一字无来处”,它体现的就是深厚的学养。

以上仅是个人浅见。如果有说错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七月流火140400643


一个论断是不是有道理,还有看讲话人所处的环境,或者顾及一下前提条件。


不考虑前提条件的论断,有时会带来误导,让人摸不着头脑。


题主所提出的问题,跟各类书体出现的时代关系不大。抛开这些因素不谈,从练字的角度来看,楷书是所有书法的基础是有道理的。


无可否认,从其他书体入手学习书法也无可厚非,从楷书学习书法是起步最快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历来书法练习者的经验之谈。


1、相对而言,楷行书较为实用,隶书、篆书、草书等其他书体观赏性较强,有些书写速度慢,有些较难辨认。


2、从书写法则来看,楷书较为严谨,往其他书体转换较为容易。


3、楷书经历次简化,普及较为广泛。中小学基础教育接受面广。


您还有哪些补充,可以在评论区发表意见。



关注我,最小投入学习硬笔书法,头条视频对书法练习有所帮助。

-----------------------------------

秀墨斋-中小学硬笔书法启蒙者


成功从调整开始


楷书在其它书体后,为何说楷书是基础?

从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顺序,楷书是最后的一种法度严谨的书体形式。

它的形成,东汉魏晋时期的楷则,还是一种比较活泼生动形象的景观而出现,特别是在北魏的楷字,姿态千变万化,没有规范的书写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每一个书者具有得情性才情其中。

显得自然又有多姿的样子,特别是到了魏晋钟王宣师表与黄庭经,非常神韵逸致。

到了唐朝变味了,科举制度的实行,儒家独尊封建社会文化思想大一统。有了书法楷则的统一化,楷则成了正统。把楷书作为仕人的尊崇。一方面对社会的进步起着了一个进步的作用。一如秦始皇的文字统一之意义一样。但是从隋唐对于书法艺术的多样性有着羁绊作用。



感性是艺术的想象力的表现,而楷则的严谨阻碍了艺术的创造力。成了理性的书法艺术。也就是成了铁通似的方圆紧箍咒,在此期间,楷书一直到了明清崇敬楷则达到了极致。

楷书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了积极的意义。而从艺术层面,多少有了绊石。


这个从历史时期可以感知到,宋代的意之创,就是书艺形式的变化挣扎。宋米芾元代赵孟頫的回归晋,以及清代的碑体的姿态形式的追逐,皆说明对于唐代的束缚书者的楷则的叛逆。时代赋予今天艺术理解,也是有了个性化的意识觉醒,出现了众多的挣扎于艺术的边缘,远离羁绊的书之法度,创造属于自己的情性的书法艺术语言形式,这从属艺术感性才情的展示回归。

但是依然有一种左右风气,一则古法未成而远离传统,一则有古法基础而尺度纬度过之而远离汉字的我欣赏属性。都是两种极端的穿凿附会书墨赋予的艺术文化语言形式。过分之与幼稚笔法的双向出现,导致了书法界及大众的乱像丛生。具有不本分与过之沉睡古人枕的景象。



由此可见,遑论虚诞与妄自菲薄,是现在书界两大弊端。真正具有辩证的思想极少数,看待历史背景时期所赋予的使命。楷书的积极意义,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大一统的主要统治工具,为中国立命生息具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而应该看待楷则严谨的真正历史渊源。由此可见楷书虽有一定的规整欣赏性,都是几千年儒家思想文化传统所形成的习惯思维,喜欢正才是艺术的根本。

故出现了两派别,机械板正的楷字,一则欹侧的不正的书体,在相互交锋孰美孰丑的焦点中厮杀。殊不知,两种都有一定的道理,偏颇哪一种都是不正常的,理解的不同,两种合起来凝聚,就是学古人而创造。时代的笔墨。两者都有坚持各自的观念,则有少了问题的两方面的一。



大家应该赞美那种有楷字的精神境界又有创新的精神风貌。不可乱来,不可偏颇。


既有守法又有脱法,目的就是在中华书墨艺术山顶造垒一块巨大书墨奇石,完成时代赋予的艺术使命。使其更加灿烂。


狂喜淡墨a


并非本末倒置,而是不练基本功的丑书家们写不了楷书,又要硬充书法家,才问出这样的问题。好好长长见识吧!楷书虽出现较晚,但恰恰证明了楷书才是根本,楷书出现之前根本就没有书法的概念,所有字体只是写字,尚没有实现从实用走向艺术的转变。到魏晋时期楷书逐渐形成,写字才开始形成了书法这种赏玩的艺术形式,书法的结体、用笔、章法规范才在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古之大家不管以何体名世,童子功都是从楷书学起。如:张旭、怀素不仅以草书传世,楷书也很好。可能有人会说篆隶出现早在楷书之前,完全没必要以楷书为基础。此言差矣!篆隶虽然出现较早,但魏晋以前都只是写字,即使流传下来的碑帖,其作者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书法,更不知道自己是书法家。只能算写得漂亮的汉字而已。篆、隶、魏碑直到清朝才被重新发掘出来发展为书法,而推动这一进程的大家们,如: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们无一例外都是学童时代从楷书入门,之后才发展出了各自的成就。所以那些不想坐几年冷板凳、不想练基本功,急功近利,想一夜成名的人还是省省吧。练楷书也是个磨练心性的过程,没经过这道修行,即便其它字体外形写得还可以,但很难写出书卷气、文人气。代之的是满纸浮躁之气、江湖之气、恶俗之气、谬丑之气!所以楷书是诸体的基础,不会写楷书的所谓书法家都是浮云!(附本人习作)




第三条路正确的路


谢谢你的提问。关于草书,我已经写过好几次回答了,或者在回答中有时也会提到所谓“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这个问题。

如果是广义的“楷书”,这个大家都知道,包括所有优秀的书法经典,也不论什么真草隶篆,都是“楷书”,也叫“法楷”。

但是,我们所谓的楷书,具体来说就是欧颜柳赵他们的楷书。这是明代以后才确定的书法样板。


而我们所谓的“欧颜柳”这三大唐楷,在唐代,也没有“楷书”这个词。

为什么欧颜柳赵的楷书叫楷书,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没有列入“四大楷书”之中?

这不是因为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不是楷书,也不是“四大楷书”之一,而是,楷书这个概念,是适应明清时代的科举书法,提出的科举答卷字体的规范字体。

在王羲之、王献之以至于到唐代,楷书仍然被叫做“隶书”或者草隶。

在明清以前,并没有严格的科举字体要求。


除了科举规范用字体,日常生活,爱用什么字体写字,官方没有任何限制。

例如,明清时代,家家户户有对联中堂,你愿意用什么字体写这些书法,都没有毛病。

为什么说楷书是最后出现的一种书法呢?

因为隶书长期使用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为比隶书更简化的书法“楷书”了。

这种“楷书”产生在三国到东晋的100多年时间里。

在楷书产生以前,确实已经有了草书。但是,这也不是说,草书是没有楷书依据的草书。


草书,说到底,其实是“楷书”的辅助字。之所以叫做“草书”,就是因为比“楷书”有难以辨认。写起来也比较快。

所以,隶书就是篆书时代的草书,章草是隶书时代的草书,今草是楷书的草书。


如果按照“楷书”的方法写文章,那么,严重存在与书写速度不适应的问题,所以,就会产生草书。

如果文章写成功定稿了,就一定要用“楷书”来抄写的。

我们经常说“打草稿”除了写文章构思这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先潦草把文章学出来的意思。


那么,在隶书时代,所谓的章草,这种草书,肯定依据的是隶书是不是?

而唐代已经没有隶书了,所以,草书依据的母体,就不是隶书。因此,唐代的草书也就没有隶书的遗迹了,是不是?

中国书法,唐代以后,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基本上没有隶书了。

那么,草书就不是从隶书演变,而是从新的隶书------楷书中演变的。

当然,唐代的草书叫做今草。是张芝、王羲之创造出来的。


张芝的草书是处于隶书时代,所以,叫章草,例如《秋凉帖》就是一个章草作品。但是,张芝也创造了一些今草书法,例如《冠军贴》。

王羲之全面继承了张芝的草书。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也有很少一些章草,例如《豹奴帖》。而绝大部分是今草。


今草代替看章草,仍然是书法的书写优势问题。

什么叫书法书写优势?简单说,就是写起来更快的方法。

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之所以由篆书到隶书,又从隶书到楷书,我们刨根问底,最主要还是书写速度快,就是书法演进取得优势的基础。

那么,草书当然也是这个原理,所以今草会代替章草。

既然章草作为大众书法被今草淘汰,那么,今草就会成为新的大众草书了。

唐代主要的书法是楷书、行书和草书。


但是,草书依据于楷书这个母体书法的原理仍然没有改变。

因此,在书法只有楷书、行书和草书的条件下,楷书肯定是书法的基础。

比如说,学习都是从小孩启蒙开始的,哪个时代教小孩子读书写字是从草书行书开始的呢?

孩子学楷书不是学书法,是识字写字。

但是成年人学书法,就不是写字了,而是学书法。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深度的。

所以即使成年人学书法从草书开始,他的书法基础已经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开始的的。

我们不能脱离书法发展的事实,去空谈我们楷书是不是书法基础问题。


同时,书法还有一个实践问题,这就是,虽然张芝写草书是以隶书为母体,但是,张旭是以楷书为母体的。

我们今天学习书法的人,起码都学过一些楷书,才学习草书的,而不可能是从不识字的小孩子就开始学习草书了。

所谓学草书,是一个书法专攻问题。是不是一定要楷书写得非常精致才能学草书,否则就不能学草书?这就要看具体的个人的禀赋如何而定了。


千千千里马


是否本末倒置要看具体情况。并非书体越早出现就越好,书法也有与时俱进的过程。之所以楷书目前受初学者推崇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辨识率高。离开艺术范畴,文字的首要用途便是记录,而记录的首要则是辨识。

2、规范规整。楷书中的“楷”就是规范的意思,从楷书形成至今基本引领了书法的规范。

3、大众喜好。作为普通人,按照常人的审美标准会觉得楷书规整、漂亮。而行草的“草法”、“章法”、“行气”等普通人群欣赏起来有一定困难。

4、目前规范缺失。在当今书坛各类“丑书”横行于世,其中不乏一些书法大家为了艺术追求而刻意追求古拙,而另一些人则投机取巧,胡乱涂鸦,对于这种情况一般受众是很难分辨清楚其中好坏,初学者很容易迷茫。

5、“田楷”现象。正如以上阐述在大众眼中唯美的田楷则在书坛引起很大争议,不要怀疑大众的审美。二位田老师在书法的广泛推动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当今无人可以望其项背。

我们应当放弃这种本末的观点,引导大家学习和接触书法,没必要吹毛求疵,人的审美角度本来就各有不同,喜欢哪个就学哪个吧,毕竟楷书传世名家名书众多,穷一生之力也未必能真正领悟一家书体的精髓。

以上是初学者妄言,以下是劣作。请大家斧正。





尉迟杰


一个论断是不是有道理,还有看讲话人所处的环境,或者顾及一下前提条件。

不考虑前提条件的论断,有时会带来误导,让人摸不着头脑。

题主所提出的问题,跟各类书体出现的时代关系不大。抛开这些因素不谈,从练字的角度来看,楷书是所有书法的基础是有道理的。

无可否认,从其他书体入手学习书法也无可厚非,从楷书学习书法是起步最快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历来书法练习者的经验之谈。

1、相对而言,楷行书较为实用,隶书、篆书、草书等其他书体观赏性较强,有些书写速度慢,有些较难辨认。

2、从书写法则来看,楷书较为严谨,往其他书体转换较为容易。

3、楷书经历次简化,普及较为广泛。中小学基础教育接受面广。

您还有哪些补充,可以在评论区发表意见。

关注我,最小投入学习硬笔书法,头条视频对书法练习有所帮助。


中华魅影鬼手


楷书并不是最后形成的书体。

楷书,又叫真书、隶书。在秦始皇时期,程邈创隶书后,与程邈同时期的人王次仲,又创真书。所以真书和隶书,在唐代以前都合为同类书体。

两种书体分开,是王羲之所创新体,在钟繇带有隶意的楷书基础上,精简了笔法,使得书写更趋便捷。有书评人就王羲之的新法提出批评,认为虽新奇可爱,而失却古意,亦甚可恨。虽然楷、隶分开,有了区别的界限,但时俗仍旧把这两种书体混称。



在《淳化阁帖》中,有程邈的字《道德经》片段。十分接近楷书的写法。按年代算,比汉隶的时间还早。按书体的产生,都是先有规范性的正体,然后才有便捷的书写体产生。隶书的便写,产生了章草。楷书的便写,产生了行书。不可能是先便捷,后规范。最后出现的书体是行书。


文字发生最大变革的时期,就是在秦始皇时期,短短的几十年间,先由李斯改革的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通行文字。废除了其它六国文字。紧接着程邈的隶书,取代了小篆。而王次仲的真书,和隶书并行于世。而章草的出现,则是到了汉章帝的时候,史游所作《急救章》是最早的草书。行书为东汉刘德升所创。今草是从章草与真书相结合而产生的,它的创造者是草圣张芝。

楷书到了唐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巅峰。这不表示楷书是最晚的书体。书体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书写材料。在纸还没有发明以前,使用的书写材料是竹简。在手指宽的竹简上写奔放的今草根本不可能。在纸出现以后,也使草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天下之人热衷其中。东汉人赵壹对此十分不满,写了一篇文章《非草书》。对沉迷于草书之人进行批评。

楷书虽然不是所有书体的基础,但决不是最后才产生的书体。它是行草的根源,也不是鼓吹,而是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