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服紅孩兒之事,充分體現了觀音的高明之處:高深莫測,恩威並施

導讀:在西天取經的道路上,觀音菩薩曾經不止一次的幫助孫悟空,降服了許多強大的妖怪。號山枯松澗的紅孩兒就是其中之一,這件事情對於觀音菩薩來說,也只不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九九八十一難中的一個小插曲。

然而在一件小事當中,卻又往往隱藏著大智慧,以及一些非常深刻的道理。比如觀音菩薩收服紅孩兒之事,便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她處理問題的高明之處。菩薩在這件事情中,雖然一直都表現得十分從容,自始至終都保持著一副胸有成竹的姿態。

收服紅孩兒之事,充分體現了觀音的高明之處:高深莫測,恩威並施

這樣的姿態給人一種十分自信的感覺,似乎已經把對手當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完全是手到擒來。但實際上她卻並沒有小看紅孩兒,反而十分重視這個對手。那種從容自信的態度,也都是她為了給人留下一種高深莫測的印象,而刻意營造出來的氣氛。

然而這也正是她的高明之處,從來不打沒有把握的仗,但凡出手就要做到十足的準備,絕對不會留下任何漏洞,以至於讓所有人都看不透她的深淺。這種對待問題的方式,為她保持了非常強大的神秘感,同時也讓人們更加堅信,她是一個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佛門高人。

因此觀音菩薩每一次出手,都等於是在更進一步的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在她的面前,所有的問題都能夠用一種最從容的方式解決,每一次都要做好必勝的把握,而且到最後還要用一種十分完美的方式收尾,達到無可挑剔的境界,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源自於內心深處的強大。尤其是她對待紅孩兒的時候,最是能夠體現這種感覺。

做最充分的準備,打最有把握的仗

《孫子兵法》中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觀音菩薩再出山對付紅孩兒之前,她的首要任務就是從孫悟空的口中,儘量瞭解對方的信息,然後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方案。

收服紅孩兒之事,充分體現了觀音的高明之處:高深莫測,恩威並施

但是她卻沒有向孫悟空直來直去的發問,而是用一些巧妙迂迴的對話,逐步從對方的口中套出了紅孩兒的消息。比如菩薩看到悟空之後,首先問他:

“悟空,你不領金蟬子西方求經去,卻來此何干?”

這一句話真可謂是明知故問,孫悟空若非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困難,肯定是不會來找她的。不過她就是要故作高深,讓孫悟空親口說出他所面臨的難處,主動交代出所有的信息。這是為了凸顯出一種從容不迫的感覺,同時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為自己增加神秘性,沒有了解到對手的底細之前,她不會做出任何明確性的表態。

這種狀態就像是《易經·乾卦》第三爻中所說的那樣:“或躍在淵,無咎。”在未曾弄清楚問題狀況的時候,時刻都要保持一種深藏不露的姿態,這樣就不會出現任何閃失。

在觀音菩薩的引導之下,孫悟空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詳細地描述了一遍,尤其是對紅孩兒的三昧真火,做了非常全面的介紹。此時她終於掌握了對手的所有信息,以及對方最強大的依仗,接下來就要開始做準備了。

她針對紅孩兒的三昧真火,採取了非常多的應對策略。譬如她用自己的玉淨瓶,在五湖四海中轉了一圈,借來了一海的水裝在裡面。之後還讓惠岸行者去托塔天王那裡,借來了三十六把天罡刀。此外還在號山附近佈下幻境,將此地變成了和南海珞珈山一樣的景象。

這些都是她為了收服紅孩兒所做的準備工作,如此做法真是應了那一句俗話:“獅子搏兔尚且全力以赴。”不管紅孩兒的實力究竟能不能和她匹敵,她都要盡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到十分完善的地步,只要一出手就讓對方沒有還手的餘地。

收服紅孩兒之事,充分體現了觀音的高明之處:高深莫測,恩威並施

如此小心謹慎步步為營的處事態度,的確非常值得人們借鑑。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都是因為疏忽大意,而導致自己走向了失敗。對待事情小心謹慎,就等於是在對自己負責,否則一旦出現了什麼差錯,就將悔之晚矣。

運籌帷幄的觀音菩薩,讓人看到了一種十分高明的智慧

古人在行軍打仗的時候,最講究的便是攻心為上,觀音菩薩同樣也懂得這個道理。想要戰勝一個人,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抓住對方內心中的弱點。

根據這樣的指導方針,觀音菩薩決定變被動為主動,在最大程度上為自己爭得優勢。她的具體做法是讓孫悟空去引誘紅孩兒,而且是隻許敗不許勝。而她自己則留在提前佈置好的幻境當中,靜靜等候對手的到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對方製造一種假象,讓紅孩兒覺得自己已經天下無敵,任何人都不足為慮。

這樣一來就能夠讓他放鬆警惕,逐步進入為他精心設計的圈套當中。為了能夠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觀音菩薩用借來的三十六把天罡刀,特地為紅孩兒量身打造了一個陷阱。她將鋒利的天罡刀變作一個蓮臺,然後在上面盤膝而坐,以逸待勞。

年少無知的紅孩兒果然沒有出乎她的意料,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在連續幾次戰勝孫悟空之後,紅孩兒的內心已經膨脹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全然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一路追趕著孫悟空來到了幻境之中。

這是一種十分缺乏人生閱歷的表現,特別是在人的少年時期,總是容易被種種假象所迷惑,從而對眼前的形勢產生錯誤的判斷。可現實有時候就是這麼無情,一旦走錯了一步,就再也無法回頭。

在紅孩兒進入幻境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掉進一個環環相扣的圈套當中。觀音菩薩依然在繼續放縱他的行為,當紅孩兒手持金槍衝到面前的時候,菩薩不戰而退,表現的十分倉促。如此一來便導致他對局勢的判斷,產生了更進一步的錯誤認知。

收服紅孩兒之事,充分體現了觀音的高明之處:高深莫測,恩威並施

他認為眼前的菩薩也不過是一個徒有虛名之輩,根本不敢與自己交鋒,而且還在匆忙之下把寶貝蓮臺給丟棄了。此時紅孩兒的內心已經膨脹到了極點,他覺得自己大獲全勝,所有神仙都害怕他的三昧真火。於是他興高采烈的坐在了蓮臺之上,去享受屬於他的戰利品。

不過這也正是觀音菩薩想要看到的局面,誘敵深入的計劃至此已經完美成功,接下來就是翻盤的時刻。隨著她的一聲令下,那座蓮臺隨即變回了原來的面目,三十六把無比鋒利的天罡刀,瞬間刺穿了紅孩兒的血肉之軀,將之牢牢釘在原地。

疼痛難忍的紅孩兒,終於明白自己上當了,可是顯然已經太晚了。憑他一個乳臭未乾的小毛孩子,想要鬥得過大名鼎鼎的觀音菩薩,簡直無異於痴人說夢。對方只是略施小計,就能夠讓他自投羅網,兩者之間的差距當真宛如天地之別。

自始至終觀音菩薩都沒有與其正面抗衡,甚至連一句話都沒有多說,根本沒有做出任何冒險的行為,她的表現只能用深不可測這四個字來形容。可見真正的強者,所依仗的並不是自身的力量,而是藏在內心裡的智慧,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寫:“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一個人如果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就可以非常巧妙地解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這是一種極其高明的手段。

恩威並施的收尾方式

觀音菩薩雖然憑藉自己的高超計謀,成功降服了狂妄無比的紅孩兒,但是要想讓對方真正對她心悅誠服,光憑武力和計策是遠遠不夠的。她還需要用一種更加高明的方式,去收服對方倔強的內心。

收服紅孩兒之事,充分體現了觀音的高明之處:高深莫測,恩威並施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三節》中有言: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由此可見要想真正讓一個人信服自己,不僅要讓對方感受到強大的力量,同時也要表現出讓別人認可的德行,這也就是古代人常說的“恩威並施”。

觀音菩薩接下來的做法,就非常符合這樣的理念。她先是藉助天罡刀的威力,讓紅孩兒在口頭上表示願意歸順,甘願摩頂受戒。為了做到仁至義盡,她給對方開出了一個非常優厚的條件:

“你今既受我戒,我卻也不慢你,稱你做善財童子,如何?”

面對她的循循善誘,紅孩兒沒有斷然拒絕,依然在口頭上答應了她的要求。但紅孩兒之所以會這樣做,純粹是為了騙取她的信任,根本沒有真心歸順的意思。當然菩薩也明白這只是對方的權宜之計,一旦重獲自由必然會再次倒戈相向。

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常人都會選擇暫時偽裝出順從的樣子,進而麻痺對手的內心,之後再伺機尋找翻身的機會。

這種心思與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如出一轍,根本不足為奇。

但是如此淺顯的心思,又怎麼能夠瞞得過觀音菩薩?她當然不允許有人在自己的眼前耍弄心機,因此便用現實行動再次給了對方一個教訓。她拿出珍藏已久的第三個緊箍,牢牢套在了紅孩兒的身上,讓其再也沒有翻盤的可能。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紅孩兒其實已經被她完全制服,即使對方心有不甘,但也無能為力。然而這並不是她最終想要的結果,因為她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西遊記》中的佛教講究眾生平等,不願意強人所難,觀音作為佛門的菩薩,自然也要做到這一點。她要讓紅孩兒心甘情願的皈依佛門,而不是被迫跟隨在她的左右。

收服紅孩兒之事,充分體現了觀音的高明之處:高深莫測,恩威並施

所以她沒有撕毀之前的承諾,依然讓對方做了自己手下的善財童子。這樣的做法在無形中體現出了她的寬容和大度,儘管對方曾經反覆無常,但是她卻堅持以德服人,沒有過多的計較。

在觀音菩薩的恩威並施之下,紅孩兒終於徹底打消了反抗的念頭,他真正感受到了對方的強大,決定跟隨對方好好做一個善財童子。比如孫悟空後來到南海找觀音菩薩的時候,紅孩兒還曾經笑嘻嘻的跟他開過玩笑,可見他的心中已經放下了那一段恩怨,是真心實意的皈依了佛門。

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勝利,遠比真正的戰鬥交鋒更有意義,最終的結果也更有價值。在這件事情中,觀音菩薩一直都做的十分完美,尤其是最後對待紅孩兒的態度,更是人們為人處世的典範——“得饒人處且饒人。”

一個真正的強者並不是讓別人屈服在自己的腳下,而是用一種平等和寬容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這樣的行為會讓人們感受到一種源自於內心的強大,從而才會產生徹底的信服,這也是為人處世最高明的境界。

結語

在收服紅孩兒這件事情上,觀音菩薩用自己的行動,充分展示了她處理問題的高明之處。她不僅為自己塑造了一個高深莫測的形象,同時也展露出了一種非常完美的處事態度,可以對我們的人生觀念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讓人們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心態,去對待所有的問題。

她雖然是《西遊記》書中虛構出來的神話人物,但是她的故事中卻包含了許多深刻的人生感悟。這件事情也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在這個人物形象的身上,還有更多的智慧與啟發,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品讀古代的經典,感受真實的人生,這樣的解讀方式,更有助於我們完善自己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