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铁站出站就是大广场,没有树荫和廊道,夏天晒的烫人,设计师是怎么想的?

阿哈鲁老K


如果是为了避难,哪得发生多大的灾难要都跑广场上避险?那周边的人能不能去?去了广场能容下吗?不能疏散分流吗?为什么非在广场逗留?广场有必要保留,但不一定那么大,解决人员进出站的放式和交通便捷是主要问题,不能本末倒置。车站目前是人员集中逗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我们不能在车站管理模式、治安模式、公共交通模式、城市服务模式等上改变?起码现在不是最好。


空气味道606


交通枢纽特别是火车站的站前广场唯一功能是疏散旅客,不鼓励甚至限制人群聚集以免影响交通和治安,尤其是治安。因此,简单的道理就是:尽最大可能以最快的速度让旅客疏散,乘车的进站,到达的快速离开。人群一旦逗留,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就堆积,因此,交通枢纽广场属性就是尽可能给人群制造不便,不应该建设任何让旅客逗留的景观、有可能遮阴挡雨的绿化甚至公共厕所商业网点。总之,从避免不必要的治安、拥堵、卫生等问题,广场应该夏天热死,冬天冷死,雨天淋死,晴天晒死,使人群主动对广场望而生畏主动离开。广州火车站以前有站前绿荫,改造时就是基于这个思路而把绿化和商业网点公共厕所基本砍掉,其效果很好,除非晴天的夜晚,否则没人愿意在广场逗留,空旷的空间也能让治安监控镜头无死角。广州东站的二楼广场更加连草都没一根,之前美轮美奂的站前园林广场往外移走,只保留了广场靠近马路一侧的大榕树。


奇依切恩


设计师的目的就是所有人员无故不要在广场上逗留,因为主命至上,安全至上。

公共场所的设计首先要安全第一,只有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再进行一些人性化设计。可以这么认为:安全系数最大公共场所的设计是最人性化的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铁车站上来往的人越来越多,车站成为人口最密集,流动最大的地方。为了安全,以防万一发生意外造成拥堵踏踩等恶性事故发生,只有使这往人员尽快分散撒离才是最安全的。如果车站广场有了树木等遮挡物,人们就会在车站广场上长久停留,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因此,设计时,让人一进车站广场,就有一种抓紧离开的心理是设计者的目的和目标。


南极冰火


第一,快速疏散人流,第二高峰时可安置人群,第三可作为避难场所,第四交通接驳需要较多空间。总的来说就是实用安全为第一要求。


惶惑中年人


我觉得这是一种思维定式在作怪。

我们一般都会认为火车站出站后天经地义是个大广场,而且广场越大越好,大概类似这个样子: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是因为以前铁路运力不足,很多旅客到达火车站后不能及时乘车出行,站房面积也不足,所以大量人群需要在广场上逗留,有时甚至是数日之久,比如08年冰雪灾害时的广州站前广场,大概是下图这样的:



这种场景在我们普通人、设计者和决策者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导致我们条件反射似的认同火车站站前大广场存在的必要性。

但是真的必要吗?

我们看看日本的情况,这是大阪火车站全景图。大阪站是双向进站,两侧都有站房,其中左侧站房是旧站,右侧是新站房,中间跨过股道用廊桥相连接。可以看到旧站房紧挨着一栋大楼,几乎是无缝连接,没有广场。而新站房本身就是一个商业综合体,其后又紧贴着一个更大的商业综合体,也没有站前广场。需要说明的是:大阪站日接发列车1500趟,日均发送旅客40万人次,这在我们国内是很惊人的数字。该数字国内最高是广州南站,18年春运时数据是日均接发列车1135趟,发送旅客30万人次。



上图是从大阪站下车的情况,大巴车延道路开行至下车点,头顶上就是月台,列车近在咫尺,没有我们常见的大广场。

值得注意的是,大阪站虽然没有站前广场,但是在站房内部设有8个主题广场,分别以水、自然、时间、地球环境等为主题。

这是大阪站导视图,和国内的商业综合体没有大的区别,8个广场分设在不同的楼层。



这是其中的一个广场。


这是另一个广场,尺度都不大,确实是小日本。😜,但是应该说比较亲切宜人,比之我们的火车站大广场,也许实用性更强。

这是新宿火车站,以日接发列车4000多趟,日客流量364万人高居世界第一,也没有大的站前广场,但是它有178个进出口。


这是东京站丸之内南口进出站口,虽然东京站日乘降旅客120万人(北京南站约为20余万),但由于在站内就有效的进行了有效的分流,如换乘地铁、逛商场、美食街用餐等,所以进出站口并不拥堵,显得很宁静,如同国内大商场的一个侧门。

印象中只见到东京站有广场。但东京站是百年前老站房,二战中被美军部分炸毁,12年投资62.5亿美元修旧如旧完成,内饰都一一考证复原。感觉这个唯一的广场是为百年老站房配套的,以便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给老站房必要的留白,不同于车站功能性广场,而且体量也不大。



说句题外话,1992年,始建于19世纪末的胶济铁路老济南站被拆除,新建了济南站(后有拆除重建),听说济南市又决定异地复建老济南站。这是网上找到的新老济南站的对照图。



这也是网上找到的图片,图中的孩子已经长大,也许他的孩子也已长大,可是身后的建筑已经不再了……😭😭😭(照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扯远了!😓,再说火车站。

现在高铁车站已大不同于08年春运时期的广州站,高铁运力充裕,基本可达类公交化运营,旅客出行也基本能做到即来即走,在火车站逗留半日以上者已不多见。而且火车站并非最终目的地,只是个交通换乘枢纽,出站口旅客最需要的是最简洁快速的换乘其他交通工具,比如地铁、公交、出租车、私家车等,大广场对此并无贡献。过大的广场对拎包步行旅客而言太远,大多数广场又不允许汽车穿行或上下客,反而会对交通产生不利影响。

也许还有旅客候车功能?但在阴雨连绵中或烈日当空下,在广场候车,应该已不能满足我们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许只剩下思维定式?


非想非非想处天


首先火车站的广场都很大,肯定没办法全部封顶的,如果设置部分遮阳设施,夏天或者雨雪天所有人都要往里面挤,这样就会有安全或者治安的隐患。其次,火车站广场设计的主要作用是进出站缓冲,并没有考虑旅客长时间滞留的功能。最后,火车站广场一般都是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这种场所要求宽阔平整,如果有大量覆盖物一个是灾害来临时容易倒塌,还有就是影响搭建应急帐篷。


louis31742807


这是建筑消防设计规范的要求,不能按人之常情和常理来臆断,公共建筑不仅仅是只具备使用功能。没学过建筑及其相关专业的人不知道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安全,可靠,实用,经济,美观。因此车站,机场上的广场大是出于对人群数量容纳性的考虑,没有遮挡和树木是出于疏散时没有障碍方面的考虑。简而言之就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有事故发生,如果不这么设计就会导致较大的伤亡损失,所以请大家多理解吧,这也是国家和社会的科普工作缺失与告知不到位,不透明导致的误解。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而引发的思考是:全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引导与科普,还需要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爱科普学科普。最后再引申一点,如果每个车站候车室里的大屏幕滚动播出消防应急时的常识,常识中肯定要说广场的功能和作用,那么这样的问题就不会提出,总比放些大片要实用。现在没几个制片人愿意做科普片,为啥呢?大家心照不宣。为啥要多看科普片呢,因为知识多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关键时刻真能保命啊。


试金崇


火车站、高铁站不同于其他,广场必须宽阔无遮挡,设计成这样大概不外乎以下几点1、这些地方鱼龙混杂,这样设计视野开阔,监控无死角,作恶的坏人无处逃遁;2、车站人员集中、流动大,遇到突发事件容易造成踩踏事故,设计目的就是让人尽快离开广场,不要长时间逗留;3、便于环卫管理,在人多的地方,环境卫生很难控制,减少了人员逗留,没有树木落叶,环卫治理上当然好处多多了;4、大型广场比较空旷,在遇到自然灾害或者战争时,便于安置人员和控制现场,比如地震避灾,比如快速疏散逃难人员等等。


不不不巴巴爸爸巴巴爸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才是非常合理的。设计师之所以这样设计,至少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维护治安的角度。高铁站人流量大,人员复杂,发生盗窃等案件的概率大,把出站口设计成一个大广场,在配上不同角度的摄像头,可以对整个广场的情况进行监控。一旦发生各类案件,可以第一时间发觉并快速处置。即使当时没有发觉,得到报案后,也可以调出视频查找并取证。假如很多树荫或回廊,摄像头一定会有很多地方监控不到,给作案人提供作案的空间,也给破案人在破案的时候制造麻烦。

二、快速疏散人流的角度。高铁站出站口的主要作用就是快速疏散出站的乘客,除了小偷,估计没有乘客会在高铁站出口逗留,人家出了站就要去目的地,而广场是最容易疏散人群的。相反,假如在出口处种树和建回廊,无疑占了空间,不利于人流的疏散。


孤舟钓江雪


让你赶紧走。。。避免影响后面出站。同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让你能跑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