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 or 美好体验?——我在新西兰搭便车

曾几何时,搭便车是个背包客, 特别是披头士们的主流旅行方式。搭便车最早起源于美国,英文名Hitchhiking, 搭便车的人也叫Hitchhiker。搭便车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40年代左右,那时候的搭便车,是一些人因缺钱或者缺乏交通工具,伸出顺着公路的那支手,竖起拇指。而顺路的司机,如果愿意,刚好也有空位,就顺路带一程,这也是一种资源的合理利用。

而现在的搭便车,对于一些背包客来说,在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偏远一些的城市,没有公交车,班车时间间隔很长,要去另一个地方,搭便车便是最好的一个方式,同时搭便车也是一种同当地人聊天的很好机会。越是偏小的城市,反而更容易搭到车,一是小镇的本地人相对更友善,二是因为公共交通缺乏,很多人往返两地都是自己开车,所以也愿意载路人一程。

而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因为搭便车而出的安全事故后,一些人对此讳莫如深。一些国家的城市,也有禁止搭便车的。1946年,美国新泽西州还逮捕过一个搭便车者,并且在该州禁止搭便车。加拿大,为了安全起见,也在一些高速公路树立了禁止搭便车的标志。而违反,就意味着违法。

冒险 or  美好体验?——我在新西兰搭便车

而新西兰,因为民风淳朴,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还可以搭便车的地方。因为这个,到了新西兰后,做了好几次心里建设后,终于鼓起勇气,尝试了搭便车。

近年来,因为一些搭便车引发的安全事件的新闻,感觉本地人对搭便车的态度也是两级分化的。我的第一次计划搭便车是在北岛,却以失败告终。搭便车前,我专门跑去了本地的旅游服务柜i-site( i-site 遍布每个新西兰的城市,意在为来新西兰的旅客提供免费的指导和服务)。

冒险 or  美好体验?——我在新西兰搭便车

i-site 为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免费提供咨询服务

在先是询问了目的城市的大致情况时,我告诉柜台的本地中年阿姨,”我想去搭便车,您能给些建议吗?“ 。刚才还一脸专业,满脸笑容的阿姨顿时脸色非常严肃,边摇头,边皱紧了眉头:”不不不,我不建议!那太危险了!你可以坐大巴,从这里,到前面的车站。真的不要搭便车。太危险了。”我顿时被浇了一盆冷水,走出i-site,阿姨还专门追了出来,非常认真的一字一句对我说:“不要搭便车,危险!。”

没料到第一次的搭便车的信心就这样被浇灭了,而下次真正的搭便车,却是到了南岛后才开始。

在同一些本地人交流后,包括搭车的司机,发现新西兰本地人里,尤其是年长者,对于搭便车,却是非常不支持的。因为他们觉得搭便车的安全隐患太大,也不想看到任何与此相关的悲剧新闻。在南岛Nelson住的房东老爷爷告诉我,他每次在路上,看到年轻的女生搭便车,都觉得非常担心,万一对方的司机是个坏人呢。一次,他看见一个亚洲面孔的女生搭便车,上了一个年轻小伙子的车,实在怕出事,他居然开着车,尾随在后面,直到一个小时之后,看见女生平安下车后,才自己驾车回家。感觉仿佛放下了心中大石。

新西兰年长的本地人对搭便车的态度,更像我们的父母一辈。也像新西兰的国鸟kiwi, 看似过于谨慎小心,实际也包含着对年轻一辈的关心。

而本地的年轻人呢,对于搭便车,倒是无所谓的,他们自己也会在某些时候搭便车。而开车的时候,顺路,也乐意载一下别人,同旅行者聊两句。

不过,追根揭底,搭便车不止是一场单纯的冒险,它更是一次人与人的信任的建立。在上车之前,搭便车的人和开车的人,心中也许都有一丝疑虑,而经过一路的愉快交谈,放下警惕,在大家挥手道别的时候,双方收获的快乐,是巨大的。

冒险 or  美好体验?——我在新西兰搭便车

在路边hitch-hike

而我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搭便车是从南岛小城Nelson到它下属的小镇的Motueka,比较惨的是,这两个地方没有公交车。打算早上去小镇参加周末市场,然后下午回来。

冒险 or  美好体验?——我在新西兰搭便车

搭车路上

搭车之前的准备

一个硬纸块,上面写好目标地点的地址。有时路过的车不一定到,但是会载你一段。碰到过特别好心的司机,停下来告诉我这个位置不好搭便车,载我去了市中心通往目的地的必经之路,果然,之后搭车就方便多了。

为了安全起见,手机充好电。方便联系朋友。然后,尽量问问当地人,去目的地的方向,找好汽车经过的必去路口,接着,就是站在路边,举起牌子,竖起大拇指,对每一辆驶过的汽车,保持微笑,等一辆车停下来。有时在等待的过程中,颇为无聊,会给自己设个小目标,在半个小时内,成功上车!而碰到别的国家的背包客也在搭便车时,大家就变成了相互竞争又相互鼓励的状态。

车停下来之后

渐渐多搭过几次便车,也就有经验了。一辆车驶过,缓缓的停下来。这离成功又进了一步,赶紧走上去,微笑,打招呼,简单介绍,告诉司机自己要去哪哪,问司机是否要去这个地方。

有时司机去的地方略有差异,司机会明确告诉你他/她要去的地方,下车可能要走个几分钟。有时在路上聊得开心,司机就顺路载你过去了。在简短的几句聊天中,也是双方衡量是否要上车的关键,一般我会选看面相比较善良的中老年人,当然,自己也要表现得自信一点。(感谢老天,碰到的都是好人)。

上车之后

别以为搭便车就是免费的坐车,上车之后就呼呼大睡,或者一言不发之类的就太不礼貌了。作为一个搭便车者的自我修养,就是要充分利用这段旅程。同司机聊聊天,练习练习口语,很多时候,司机接受搭便车的人,有的也是开车无聊和善意,也愿意在路上同一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聊聊天。

上车后,保持礼貌,主动简单介绍下自己,是哪里人,过来干嘛,比如今天去小镇是想去看看周末市场,随便的开启话题,而司机也会接着同你聊起来。这也是打破冷漠和相对无言的第一步。

至今搭过的便车,大部分是本地的中老年人,也乐于同小年轻们聊聊天,有跨城去看望女儿的阿姨,有去自己朋友家聚会的大爷;而跨城工作的本地人,也不少,在南岛皇后镇搭车去基督城,搭上了跨城维修因天气冷而水管爆裂的管道维修公司的公务车,司机大叔耐心的给我讲解沿途可以值得游玩的地方;有需要跨城定期寻访店铺的countdown超市经理大叔,告诉我他每隔三个月需要把南岛的四个城市的店铺寻访;也有往返城市间,去订购店铺货物的英国老板,说自己在新西兰生活十年了,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

冒险 or  美好体验?——我在新西兰搭便车

搭便车是个很好的接触不同人的机会,因为愿意搭车的,很多也是本地人,在短则几十分钟,长则几个钟头的开车路上,听本地人给你介绍沿途的风景,或者大家一起听汽车音乐,聊聊自己的生活。千人千面,每一个人都是一页故事,既帮助司机缓解了开车疲劳,也好好的练习了口语。下车的时候,大家建立了信任,也享受也一路的聊天分享,各自祝愿对方接下来一路顺利,也收获了开心。

当然,也有不是很健谈或者不想谈话的司机,简单的聊了几句话,看司机不是很想说话,就不要喋喋不休就好啦。

搭便车的安全性

一次搭便车,碰到车上两个美国人,也是搭便车的。同他们也聊起来,他们是美国高中的老师,来新西兰度假,两人语气夸张说:“要在美国,打死我也不敢搭便车!听说新西兰是全球最安全和适合搭便车的国家,今天是我们人生第一次搭便车啦,感谢上帝,我感觉你们不是坏人”。把本地的司机大叔也逗乐了。

近年来,偶尔因搭便车的引发的犯罪,也让人心惶惶,新西兰也出现了搭便车中国背包客在刚抵达新西兰时,被便车司机扔在加油站。偷走全部家当,包括身份证明的惨剧。

搭便车可以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也是一种信任的建立,如果真打算尝试,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随身携带重要身份证明,尽量不上自己有疑虑的车。为了保险起见,上车前,把车号记下发给朋友也是方法之一。

同时,也做一个合格的hitchhiker, 尊重司机,也尊重对方的文化。在车上分享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下车时,别忘了,真心道谢,并对司机说一声:Have a nice trip!

旅行的方式有千万种,选自己觉得最安全稳妥的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