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为啥感觉记住的总是这个作家的成名作?

小丫读评


如果承认文学是艺术,就要理解艺术的不可复制性。不仅仅包括形体和表现上,还包括作品与创作者人生某一阶段的精神的高度契合性。高手可以用匠气补灵气,但是灵光乍现的人生高光时刻不可多得。


铢五十六


这是个很有共性的问题,一般喜欢看些文学作品的人,都读过很多名家作品。然而,真正能让你在记忆中,记着的恐怕就那么几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仔细分析下来,无外乎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一,所受的教育,而形成的固有记忆。

我们从小到大,从小学开始,直至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首先接触的作家作品,是从教科书上得知的。大凡从语文课本上,我们读着名家范作,写的课后作业,都是你第一次亲眼目睹的。因而,会形成一种先入为见的深刻印象。

从生理学上来说,大脑皮层所接受新鲜的刺激,是最深刻的。而且,原先空白的知识面,被增添了内容。随着不断重复的学习,会成为固化的记忆。使之,你终身难忘。

比如一说起乡愁和童年,你脑海中必然第一时间,跳出课本上鲁迅的《故乡》的情节,会出现和闰土一起抓野猹,捕鸟的故事。再比如说到父爱,你自然而然地想起,朱自清的《背影》,所有的例证,无出其二地出现朱自清父亲那厚实的背影,这是因为我们自小就耳熟能详的。固此,你肯定会对其作者记忆深刻。

二,予人记忆深刻的作者,必然和你身处的生活环境有关联。

我们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喜欢或是不喜欢。首先,是和其作品是否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关。但凡在阅读的过程中,好的作品会使人具有一种代入感。会不由自主地把作品的故事,和自己的生活作对应。读着故事想起自己的生活,会觉得是那么回事。于是,你会深刻地记着了其作品和作者。

我打小生活在江南小城,小桥流水,曲巷通幽的环境中,犹喜江南味的作品。如果说自己最推崇的作家,自然是苏童。他的作品和他的香椿树街的故事,无一例外地叙述着,我熟悉的江南风味,并还原了我生于斯长于斯江南巷子里,小时候的生活,所以印象深刻且很亲切。

三,媒体的宣传,吸引和强化了你的视觉

在中国有纵多的作家,也有浩瀚如繁星的作品。真正让你记住了几个作家,媒体的宣传是一大因素。

我们获得阅读的渠道,或者说首选的阅读对象,很多时候是从媒体宣传上得知的。在媒体大力度的推介下,对于本来陌生的作家和作品,无疑会产生去读一下的念头。

我这个江南人,从没到过北方和川藏之地。而引起我感兴趣的,是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宣传,从而阅读了并记住了《白鹿原》的陈忠实,《蘑菇圈》的阿来,《废都》的贾平凹等。而记住了莫言更不须说,自然是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功劳。

纵上所述,我们读了很多作家的作品,而记住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作家。其原因依个人之见,基本上就是上述三大因素!


醉爱诗书


一般的名作,都是作者巅峰时期的作品,无论从那个方面看,都是成熟的,经典的,可供反复阅读,再读再新的,这就是成名作,也可以叫代表作,或者说经典的魅力所在。

举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提起马尔克斯,一般爱好读书的人肯定知道哥伦比亚,马尔克斯,南美洲,马孔多,魔幻现实主义,和小说《百年孤独》,这几个词语,几乎可以画上介绍马尔克斯的等号了。

以我为例,因为《百年孤独》看完后,过了一把瘾,觉得意犹未尽,又看了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看完之后觉得和《百年孤独》不相上下,而从实际的销售数据来看,也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比《百年孤独》卖的更好。但文学上的名气来说,《百年孤独》更有名气吧!在有些人的眼里,《百年孤独》就是马尔克斯文学路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里程碑式的意义。

我还有一个阅读体验,就是读完名家的代表作,在回顾他之前的作品,你会读出一种作者不断探索,前进,寻找自己风格和代表性语言或者表达技巧的成长的痕迹。一般的路数,都是模仿前辈大家的文风,用笔和表达技巧,慢慢的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甚至摈弃自己不擅长,不够成熟的东西,而盯住一个自己擅长的方面或是点,努力打透他,成就某一个题材中的佼佼者,第一名,专业性等等。

我的理解,之所以会记住某个作家的成名作,就是因为他的写作功力,表达技巧,心智,生命力,对事物的认知,都已在人生中最顶峰时写就得作品吧!像有人说的,完成度最高的时需要的一切条件,他都满足了。就像果子熟透了,自然掉落,自然天香无比,美味非常!


百果味优选


我们读书,容易记住某位作家的成名作,且铭记于心,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么,是不是非成名作、水平不够呢,还是什么原因?

正所谓,文如其人。一位作家的作品、尤其是成名作,集合了天时、人和、作家的才思、作品揭示了自然规律、或者是人类社会的规律、或者是人与人、人自身的成长变化规律,所以蕴含着足够的能量,当作品与读者的心撞击之后,犹如甘霖浇旱地、干柴遇烈火、他乡遇知音一般。

我们读书,要么是首先读到某一位作家的普通作品、要么是首先读到他的成名作;但是不管顺序如何,普通作品的能量和影响力,是不足与成名作相比的。

普通作品一定是,水平不佳吗?非也!普通作品或许是没有精雕细琢、或许是小品文、或许是不被理解……

说到底,读者会自觉不自觉的角色互换的!读者对成名作的记忆犹新、铭记不忘、万般坚持,本质是对自己原则、价值观、存在的坚守和情怀!





信诚文化


这个问题从两方面看:从作品而言,作家的成名作多是作家最成功的作品,是作家倾注大量心血的成果,也是作家写作经验技法不断成熟,阅历不断丰富的颠峰之作,读来自然易于接受印象深刻;从读者来讲,当你慕作家之名及对名作之爱时,手捧一本名著欣然阅读自会全神贯注,多少有些虔诚,名著的吸引也会带着你坚持把他读完,读过名著的收获和成长也会成为一种记忆中的愉悦,对一般人而言也可以成为与周围人探讨的资本,对名著的记忆自然来的深刻;而作家的其他作品則是名著产生早期的积累或作家晚期的补充,投入精力和作品质量与名著不能相比,深入读的人少,谈论的就更少了,没有记忆是自然的事。


观湖楼主


个人觉得既然是作家的成名作,必然是让作者功成名就的作品。做为这样的作品无论是文学性或者影响力亦或能给人提供的教育意义都是很强的,阅读时会让读者获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一般成名作可以说是作者阶段性成果巅峰的展示。这些个人独特的作品亦或取得的文学成就,也相当于对作者贴了个人标签。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脑的特殊记忆方式造成。特别是一些名著,成名作相对作者其他作品传播的范围更大,讨论性更强,加之人脑的记忆特殊性,一般人更记住的是作家的成名作。比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或者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相信这些作品你看书名就能印象深刻了吧




HELLO新生活


我读每一篇小说首先把作家的名字记住,比如说:.80年代的人民文学发表的名作家的小说:记忆犹新,冯骥才的(感谢生活,)陸文夫的(井)丛维熙的(雪落黄河.静无声)贾平凹的秦腔,黑氐..柳绍棠的京门脸子,堪蓉的大公鸡悲喜剧。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蒋子龙的燕赵悲歌,还有很多很多。真希望这些名作家多写出象以前的好作品!


33009090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是云梦。

从我们小学到现在,相信大家都读过不少书,而在众多的作品当中,我们往往总是记住某位作家的成名作,却未必能记住他的其他作品,接下来云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子。

其实,成名作就好比一个人的IP,意思就是这个人的人设,能够让你记住他。例如,我们在面试的时候,考官往往会记住比较出众的或者某些特点能够让他们印象深刻的人,而那些平平无奇的人却犹如一位过客,面试官甚至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了。

就好比马云,提到他大家都知道他曾经是阿里巴巴的老总,但却从没有人记住过他曾经当过其他公司的员工。鲁迅先生写过很多作品,但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记得《狂人日记》、《呐喊》、《孔乙己》等作品,却不晓得他的其他同样具有文采的作品。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读了很多书,却未必能记住几本。同样我们读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但却总是记住成名作。要么就是因为这个作家的描写方法让人读后十分舒坦,要么就是他的这个作品令人记忆深刻。





初识云梦


每个作家的第一篇作品总是被称为“处女作”。如果因为作品质量较高,社会反响较大、深受读者赞誉,作者也因此一举成名,这部作品往往就成为他(她)的“成名作”了!

既然是成名作,当然它在读者心中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并且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读者就比较容易记住。当然,他的这部作品有时也会成为他的“代表作”(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早春记忆


快感吧!也可以讲本能!我们的野人祖先打到猎物,一食落口马上可对比味道好坏!水果植物一入口也是,所以到了现代,所有正常健康人都有选择本能,举例鲁迅的阿Q正传绝对是经典之作,一看就极开心,再看他的散文也是一样,以后我们下意识就知鲁迅是好嘢!读他的文章会好开心!王朔余秋雨等大家也是!人类的天赋本能就是无时无刻在选择或放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