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了很多作家的作品,為啥感覺記住的總是這個作家的成名作?

小丫讀評


如果承認文學是藝術,就要理解藝術的不可複製性。不僅僅包括形體和表現上,還包括作品與創作者人生某一階段的精神的高度契合性。高手可以用匠氣補靈氣,但是靈光乍現的人生高光時刻不可多得。


銖五十六


這是個很有共性的問題,一般喜歡看些文學作品的人,都讀過很多名家作品。然而,真正能讓你在記憶中,記著的恐怕就那麼幾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仔細分析下來,無外乎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一,所受的教育,而形成的固有記憶。

我們從小到大,從小學開始,直至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首先接觸的作家作品,是從教科書上得知的。大凡從語文課本上,我們讀著名家範作,寫的課後作業,都是你第一次親眼目睹的。因而,會形成一種先入為見的深刻印象。

從生理學上來說,大腦皮層所接受新鮮的刺激,是最深刻的。而且,原先空白的知識面,被增添了內容。隨著不斷重複的學習,會成為固化的記憶。使之,你終身難忘。

比如一說起鄉愁和童年,你腦海中必然第一時間,跳出課本上魯迅的《故鄉》的情節,會出現和閏土一起抓野猹,捕鳥的故事。再比如說到父愛,你自然而然地想起,朱自清的《背影》,所有的例證,無出其二地出現朱自清父親那厚實的背影,這是因為我們自小就耳熟能詳的。固此,你肯定會對其作者記憶深刻。

二,予人記憶深刻的作者,必然和你身處的生活環境有關聯。

我們閱讀一些文學作品,喜歡或是不喜歡。首先,是和其作品是否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有關。但凡在閱讀的過程中,好的作品會使人具有一種代入感。會不由自主地把作品的故事,和自己的生活作對應。讀著故事想起自己的生活,會覺得是那麼回事。於是,你會深刻地記著了其作品和作者。

我打小生活在江南小城,小橋流水,曲巷通幽的環境中,猶喜江南味的作品。如果說自己最推崇的作家,自然是蘇童。他的作品和他的香椿樹街的故事,無一例外地敘述著,我熟悉的江南風味,並還原了我生於斯長於斯江南巷子裡,小時候的生活,所以印象深刻且很親切。

三,媒體的宣傳,吸引和強化了你的視覺

在中國有縱多的作家,也有浩瀚如繁星的作品。真正讓你記住了幾個作家,媒體的宣傳是一大因素。

我們獲得閱讀的渠道,或者說首選的閱讀對象,很多時候是從媒體宣傳上得知的。在媒體大力度的推介下,對於本來陌生的作家和作品,無疑會產生去讀一下的念頭。

我這個江南人,從沒到過北方和川藏之地。而引起我感興趣的,是通過報刊電視等媒體的宣傳,從而閱讀了並記住了《白鹿原》的陳忠實,《蘑菇圈》的阿來,《廢都》的賈平凹等。而記住了莫言更不須說,自然是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功勞。

縱上所述,我們讀了很多作家的作品,而記住了為數不多的幾個作家。其原因依個人之見,基本上就是上述三大因素!


醉愛詩書


一般的名作,都是作者巔峰時期的作品,無論從那個方面看,都是成熟的,經典的,可供反覆閱讀,再讀再新的,這就是成名作,也可以叫代表作,或者說經典的魅力所在。

舉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提起馬爾克斯,一般愛好讀書的人肯定知道哥倫比亞,馬爾克斯,南美洲,馬孔多,魔幻現實主義,和小說《百年孤獨》,這幾個詞語,幾乎可以畫上介紹馬爾克斯的等號了。

以我為例,因為《百年孤獨》看完後,過了一把癮,覺得意猶未盡,又看了他的《霍亂時期的愛情》,看完之後覺得和《百年孤獨》不相上下,而從實際的銷售數據來看,也是《霍亂時期的愛情》比《百年孤獨》賣的更好。但文學上的名氣來說,《百年孤獨》更有名氣吧!在有些人的眼裡,《百年孤獨》就是馬爾克斯文學路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里程碑式的意義。

我還有一個閱讀體驗,就是讀完名家的代表作,在回顧他之前的作品,你會讀出一種作者不斷探索,前進,尋找自己風格和代表性語言或者表達技巧的成長的痕跡。一般的路數,都是模仿前輩大家的文風,用筆和表達技巧,慢慢的總結自己的寫作經驗,甚至擯棄自己不擅長,不夠成熟的東西,而盯住一個自己擅長的方面或是點,努力打透他,成就某一個題材中的佼佼者,第一名,專業性等等。

我的理解,之所以會記住某個作家的成名作,就是因為他的寫作功力,表達技巧,心智,生命力,對事物的認知,都已在人生中最頂峰時寫就得作品吧!像有人說的,完成度最高的時需要的一切條件,他都滿足了。就像果子熟透了,自然掉落,自然天香無比,美味非常!


百果味優選


我們讀書,容易記住某位作家的成名作,且銘記於心,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麼,是不是非成名作、水平不夠呢,還是什麼原因?

正所謂,文如其人。一位作家的作品、尤其是成名作,集合了天時、人和、作家的才思、作品揭示了自然規律、或者是人類社會的規律、或者是人與人、人自身的成長變化規律,所以蘊含著足夠的能量,當作品與讀者的心撞擊之後,猶如甘霖澆旱地、乾柴遇烈火、他鄉遇知音一般。

我們讀書,要麼是首先讀到某一位作家的普通作品、要麼是首先讀到他的成名作;但是不管順序如何,普通作品的能量和影響力,是不足與成名作相比的。

普通作品一定是,水平不佳嗎?非也!普通作品或許是沒有精雕細琢、或許是小品文、或許是不被理解……

說到底,讀者會自覺不自覺的角色互換的!讀者對成名作的記憶猶新、銘記不忘、萬般堅持,本質是對自己原則、價值觀、存在的堅守和情懷!





信誠文化


這個問題從兩方面看:從作品而言,作家的成名作多是作家最成功的作品,是作家傾注大量心血的成果,也是作家寫作經驗技法不斷成熟,閱歷不斷豐富的顛峰之作,讀來自然易於接受印象深刻;從讀者來講,當你慕作家之名及對名作之愛時,手捧一本名著欣然閱讀自會全神貫注,多少有些虔誠,名著的吸引也會帶著你堅持把他讀完,讀過名著的收穫和成長也會成為一種記憶中的愉悅,對一般人而言也可以成為與周圍人探討的資本,對名著的記憶自然來的深刻;而作家的其他作品則是名著產生早期的積累或作家晚期的補充,投入精力和作品質量與名著不能相比,深入讀的人少,談論的就更少了,沒有記憶是自然的事。


觀湖樓主


個人覺得既然是作家的成名作,必然是讓作者功成名就的作品。做為這樣的作品無論是文學性或者影響力亦或能給人提供的教育意義都是很強的,閱讀時會讓讀者獲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一般成名作可以說是作者階段性成果巔峰的展示。這些個人獨特的作品亦或取得的文學成就,也相當於對作者貼了個人標籤。

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人腦的特殊記憶方式造成。特別是一些名著,成名作相對作者其他作品傳播的範圍更大,討論性更強,加之人腦的記憶特殊性,一般人更記住的是作家的成名作。比如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或者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相信這些作品你看書名就能印象深刻了吧




HELLO新生活


我讀每一篇小說首先把作家的名字記住,比如說:.80年代的人民文學發表的名作家的小說:記憶猶新,馮驥才的(感謝生活,)陸文夫的(井)叢維熙的(雪落黃河.靜無聲)賈平凹的秦腔,黑氐..柳紹棠的京門臉子,堪蓉的大公雞悲喜劇。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蔣子龍的燕趙悲歌,還有很多很多。真希望這些名作家多寫出象以前的好作品!


33009090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是雲夢。

從我們小學到現在,相信大家都讀過不少書,而在眾多的作品當中,我們往往總是記住某位作家的成名作,卻未必能記住他的其他作品,接下來雲夢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這樣子。

其實,成名作就好比一個人的IP,意思就是這個人的人設,能夠讓你記住他。例如,我們在面試的時候,考官往往會記住比較出眾的或者某些特點能夠讓他們印象深刻的人,而那些平平無奇的人卻猶如一位過客,面試官甚至連他叫什麼都不知道了。

就好比馬雲,提到他大家都知道他曾經是阿里巴巴的老總,但卻從沒有人記住過他曾經當過其他公司的員工。魯迅先生寫過很多作品,但我們大多數人都只記得《狂人日記》、《吶喊》、《孔乙己》等作品,卻不曉得他的其他同樣具有文采的作品。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讀了很多書,卻未必能記住幾本。同樣我們讀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但卻總是記住成名作。要麼就是因為這個作家的描寫方法讓人讀後十分舒坦,要麼就是他的這個作品令人記憶深刻。





初識雲夢


每個作家的第一篇作品總是被稱為“處女作”。如果因為作品質量較高,社會反響較大、深受讀者讚譽,作者也因此一舉成名,這部作品往往就成為他(她)的“成名作”了!

既然是成名作,當然它在讀者心中的印象是比較深刻的,並且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讀者就比較容易記住。當然,他的這部作品有時也會成為他的“代表作”(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


早春記憶


快感吧!也可以講本能!我們的野人祖先打到獵物,一食落口馬上可對比味道好壞!水果植物一入口也是,所以到了現代,所有正常健康人都有選擇本能,舉例魯迅的阿Q正傳絕對是經典之作,一看就極開心,再看他的散文也是一樣,以後我們下意識就知魯迅是好嘢!讀他的文章會好開心!王朔餘秋雨等大家也是!人類的天賦本能就是無時無刻在選擇或放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