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名称里面有上海两个字?

简直白知


汇丰银行的英文名称是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中文直译为“香港和上海银行有限公司”。“汇丰银行”明显属于意译。

汇丰银行于1865年成立于香港。当时的香港已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殖民者把西方的金融制度也带入了香港,于是成立了现代银行。早期的汇丰银行主营业务是为贸易提供融资,以及黄金买卖等业务。

汇丰银行为什么会娶一个这么奇怪的英文名字呢?说汇丰银行,除了在香港设立总部之外,要开设的分行就在上海。那个时候上海也是最早5口通商口岸之一。这样看来,汇丰银行主要的业务就是在中国。取这样一个英文名,就是为了让西方客户,一看名字就知道这家银行位于哪里,所以汇丰银行取了一个这么有特色的英文名字。

但由于这个你如果直译成中文,就会显得很拗口。“香港和上海银行”,既不好记,也没有特色。于是就取了一个“汇丰”二字,寓意是汇兑业务繁荣昌盛。“汇”有汇集、积累的意思,“丰”意味着丰富、繁荣。因此“汇丰”二字,给客户带来一个极好的彩头。

(汇丰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0元的港币,该银行全称“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

现在的汇丰银行成为了香港三大货币发行之一,另外两家是中国银行和渣打银行。香港实行的是货币局制度,没有成立类似中央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而是将货币发行业务委托给了商业银行。

汇丰银行的总部虽然在香港,当然是其控股股东汇丰集团,却是一家英国公司。因此,汇丰银行,从股权结构上讲它是一家外资企业,而不是中资企业。

但是,中国平安,在2017和2018年大幅度增持汇丰银行的股票,现在已经超过汇丰集团。到2018年底,中国平安持有14.19亿银行股票,持股比例为7.01%,成为了汇丰银行最大单一股东。但是汇丰集团又通过其旗下子公司,持有中国平安大量的股份。所以,两者相互持股,搞来搞去关系很复杂。


财经知识局


这个需要从汇丰银行的发展史说起,汇丰银行是老外创立,而这家银行创始之初英文名字中就有Shanghai。



说一说汇丰银行的历史

1864年托马斯.苏石兰等15人组建了一家新银行名字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因为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中国沿海的商贸和运输,准备立足上海和香港,而且获得了两地商户的积极响应,因此而得名。 当时,银行的名字里都有“汇理”两个字,表示以汇兑和理财放贷为主要业务,所以按当地习惯,中文名字叫“香港上海汇理银行”

这就是为什么有上海两个字的原因了,因为成立之初就是为了服务香港上海两地的贸易。

按照英文意思并没有和汇丰的直接联系,下面解释一下汇丰的来源



汇丰银行按照翻译,和上面的英语名称似乎没有关系,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汇丰银行的汉语简称来自于英语的发音而不是字面翻译。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在1881年正式称为“香港上海汇理银行”,因为名字太长,在民间有一个顺溜的简称“wayfoong”。

汇丰在粤语里发音于“wayfoong”相近,而且在风水中解释为丰裕的存款,十分吉利,也有说这是华人买办古应春于测算过笔画吉凶后的建议。同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侯爵亲笔提写,之后汉语名称就以汇丰沿用至今。


不立而立


汇丰的创始人是托马斯•苏石兰爵士(Sir Thomas Sutherland),1834年出生于苏格兰阿伯丁郡普通人家,由祖父母带长大。苏石兰18岁时开始在伦敦的铁行轮船公司(又名半岛东方轮船或大英轮船)打工,两年调到了公司在印度孟买的分支,过了一两年后又被派往了香港。小伙在经营管理上还是有天赋的,过了几年后就已经任职为驻港监事,分管东亚地区的业务。在小苏29岁时,香港黄埔船坞有限公司成立,他任职主席。按常理说,苏石兰的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将来应该会成为亚欧航运一霸,但是年轻的小苏在某次搭船去中国东南部时,被船上的公共读物,他祖国一个名为Blackwood’s Magazine的杂志关于银行业务的文章所深深吸引。一知半解的读了些有关苏格兰银行运作的原理后,居然兴起创办银行的念头。要知道小苏在这之前连一个自己的银行账户都没玩过,就直接约起香港当时著名律师波拉德(Pollard)起草了一个招股说明书开始筹建银行。

当然苏石兰也不是一时冲动的愣头青。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争相扩大在华经济利益。英商就首先在印度孟买筹建中国皇家银行,力图控制远东市场。那个时期香港经济支撑源于其作为一个转口港,因而主要贸易是透过欧洲的贸易公司来完成的。这就意味着本地商业需要更专业的银行服务,对于银行的有迫切的需求。而当时的银行业并不太信任中国,总部不是成立在英国伦敦就是在印度孟买,中国皇家银行也是如此。尽管他们是打算主要做中国业务,但是因为仅向香港本土发售1/6的股本而引起在香港从事对华贸易的洋行头面人物的不满(ps:“洋行”是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的名称)。不同于这些在大中华区的其他外资银行,苏石兰的新银行总部就在香港,不受在海外、不熟悉香港情况的股东操控。也许是小苏在当时的香港已经有了一定的威望,加上波拉德的游说,香港商界对他的银行招股计划很有兴趣,吸引了全球多家贸易公司。1864年8月,苏石兰联合宝顺洋行、琼记洋行等数家本地航运企业和他老东家铁行轮船公司组成了15人的临时委员会。新银行总资本预期为500万港币,共2万股,每股250港元,极短时间就由各家股东认缴了上来。而没多久后从印度来到香港的中国皇家银行特使也打算在香港筹集股本,就碰得一鼻子灰了,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这家银行胎死腹中。

苏石兰的新银行定位于服务中国沿海的商贸和运输,欲立足香港和上海,并且获得了两地商户的积极响应,因此银行的名字就被叫做了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由于是外资行,所以是先有英文名,再有中文名的。当时的银行名称多数都有“汇理”二字,表示以汇兑和理财放贷为主要业务,如东藩汇理银行(香港第一家发钞银行)、印度新金山中国汇理银行(后来的渣打银行)。所以按照这个当时香港商界的习惯,银行的中文名叫“香港上海汇理银行”(后文偷懒简称汇理银行)。汇理银行于1865年3月3日在香港正式成立,正式名称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坐落于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1号沙宣洋行所持有的域多利大厦。4月,上海分行成立;7月,伦敦分行成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分行”实际上和“香港总行”是并列地位的,有自己独立的管理委员会。在银行董事会里,前者掌握着银行在中国境内的资源,后者则掌控中国以外的银行办事机构及资金。直至1868年,香港设立总经理一职,上海分行管委会才被撤销。所以银行名称中的“Hongkong and Shanghai”是同等重要的一体,无先后关系。

1866年初香港经济形势不太好,多家银行经营不善,甚至遭遇挤兑,纷纷延期兑付票据,波及多家香港企业。当时11家在港的外资银行倒闭了6家,但小苏石兰的汇理银行坚持按时结算,获得了极好的信誉。于是当年修订后的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 Ordinance(银行条例)获香港政府及英国财准部批准通过,银行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改名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并获授权发行香港钞票。其实在1865年时汇理银行就在发钞了,但其实质主要是贸易用的商票,和日常生活的钞票有所不同,还没有被官方认可。虽然在香港的业务开始蒸蒸日上,但实际上汇理上海分行反而成为在华业务枢纽,营业额远远超出香港总行。因为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最发达、中外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城市,其经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为“香港上海汇理银行”名字太长,同样很长的英语名称也并没有在香港民众中流行,所以更多的时候,民间逐渐流行出了一个更顺溜的简称叫“Wayfoong”。过了十多年后,Wayfoong已经成了汇理银行的代名词了。于是官方也顺水推舟,根据Wayfoong的发音和粤语的发音综合,在1881年银行的中文名称改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汇丰”在粤语中的发音为“wai6/wui6”、“fung1”,和Wayfoong非常相近,而且和之前的“汇理”也一脉相承。最重要的是,在风水文化十分流行的香港,这个名字可释义为丰裕的汇款、汇聚财富,十分吉利,一说这两字是由华人买办古应春于测算过笔划吉凶之后建议。同年新发行的钞票上,汇丰两字由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侯爵(Marquis Chilse Tseng)题写,于是这个名气就更大了。在国际银行界以及公众领域,更多是通用英语的正式的名称,所以汇丰一直是以他名字的缩写HSBC作为主要称谓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事实上,由于HSBC名称及其logo的知名度、辨识度远远高于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很多人甚至不太清楚这四个字母到底是什么的缩写,但是这完全不妨碍汇丰成为享誉全球的金融巨头呀。

后来,二战中汇丰曾暂时将总办事处迁往伦敦。再后来,1949年中共掌权后汇丰在中国大陆的分行相继关闭(上海分行继续运作)。再再后来,1953年起汇丰开始实行集团形式运作,以便突破一些业务限制。汇丰先后收购(或并购、入股)了有利银行、中东英格兰银行、香港恒生银行、美国海丰银行、英国米特兰银行等。1991年汇丰成立了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随后,汇丰将总部设在伦敦。


kennysun78190331


汇丰银行成立的背景

汇丰银行由苏格兰人托玛斯·萨瑟兰德(Thomas Sutherland)于1864年在香港发起,集500万港圆。最初的担任发起委员会成员主要是英国的几家洋行,具体包括:宝顺洋行、琼记洋行、沙逊洋行、大英轮船、禅臣、太平洋行、 顺章洋行等十家洋行。

因为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中国沿海的商贸和运输,准备立足上海和香港两地,因此银行的名字就被叫做了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由于当时的银行名称多数都有“汇理”二字,表示以汇兑和理财放贷为主要业务,所以按照这个当时香港商界的习惯,银行的中文名叫“香港上海汇理银行”。

汇理银行于1865年3月3日在香港正式成立,正式名称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虽然上海分行晚了一个月才开立,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分行”实际上和“香港总行”是并列地位的,有自己独立的管理委员会(后续取消了)。但是名字中的这个英文shanghai却是留下来了。

此时的汇丰还是叫做汇理,后续改为汇丰这两个字据说是由华人买办古应春于测算过笔划吉凶之后建议的,取其“汇款丰裕”之意。

汇丰上海分行的辉煌

成立之后的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其营业额不但居后续各地成立的分行之首,远远超过了香港总行。与汇丰银行的创始股东之一的沙逊洋行类似,由于汇丰上海的业绩太过辉煌,在成立一段时间之后,汇丰就把业务重心从当时发展缓慢的香港转移到了上海。

汇丰最巅峰的时候是在清末及民初,当初清政府和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后,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监后,选定了汇丰银行作为中国海关关税唯一的清算银行,从此汇丰也就成为了是中国政府偿还外债和赔款的主要经收机关、代总税务司收存保管中国内债基金、收存中国关税的主要银行。

1915年上海所有中外金融业的库存金银合计8099万两,其中华商银行和钱庄占17.3%,其他9家外国银行占44.3%,而汇丰一家即占38.4%。1936年汇丰的全行存款2.55亿美元,其中在华吸收的为1.53亿美元,占59.9%,占各外商在华银行吸收存款总额的43.4%,而上海分行又占了其中极大的比重。

汇丰上海的没落

抗日战争之前,上海都一直是汇丰在全球最为重要的市场,由于抗战时期,民国与美国的合作更多,加之二战时美国的崛起,所以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汇丰在上海的地位已不如美资银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其他外资银行纷纷撤出上海,汇丰成为唯一一家留守上海的外资银行,不过其营业收入却不断下滑,最终在1955年也彻底退出上海市场。

理论上退出上海之后,在2007年汇丰重回上海前,中间间隔了近52年的历史,正常情况下可以把名字中的上海给剔除了,但是一则可能是成立久之后的习惯就未在做变更,另一方面更可能的原因是,汇丰银行也无法割舍其之前在上海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荣光和情结,因此,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这个名子被永久地保留了下来。


鲤行者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原本的名稱為「香港上海滙理銀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英文名是按照英國早年的合股銀行的慣例,以主要業務經營地區來命名。1866年英文名稱改為「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1881年中文名稱改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發行的鈔票上由曾國藩之子曾紀澤侯爵題寫了「滙豐」兩個漢字。「滙豐」這兩個字據說是由華人買辦古應春於測算過筆劃吉凶之後建議的,取其「滙款豐裕」之意。


讓瘋子把我帶走


汇丰,友邦,国泰,等都是创立于上海的,1949年离开,所以上海二字沿用至今


茫路887


过来看下,楼上没错


香港森林会计和财富


清政府和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四亿两白银的赔款以中国的海关关税为抵押,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监,办公地点设在上海。他选定一家苏格兰人开设的总部在上海的汇丰银行作为中国海关关税唯一的清算银行,因此,上海汇丰银行也成了当时中国政府事实上的中央银行。即使在1949年后搬到香港,汇丰银行也无法割舍这份前所未有的荣光和上海情结,因此,上海汇丰银行这个名子被永久地保留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