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名稱裡面有上海兩個字?

簡直白知


匯豐銀行的英文名稱是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中文直譯為“香港和上海銀行有限公司”。“匯豐銀行”明顯屬於意譯。

匯豐銀行於1865年成立於香港。當時的香港已經是英國的殖民地。殖民者把西方的金融制度也帶入了香港,於是成立了現代銀行。早期的匯豐銀行主營業務是為貿易提供融資,以及黃金買賣等業務。

匯豐銀行為什麼會娶一個這麼奇怪的英文名字呢?說匯豐銀行,除了在香港設立總部之外,要開設的分行就在上海。那個時候上海也是最早5口通商口岸之一。這樣看來,匯豐銀行主要的業務就是在中國。取這樣一個英文名,就是為了讓西方客戶,一看名字就知道這家銀行位於哪裡,所以匯豐銀行取了一個這麼有特色的英文名字。

但由於這個你如果直譯成中文,就會顯得很拗口。“香港和上海銀行”,既不好記,也沒有特色。於是就取了一個“匯豐”二字,寓意是匯兌業務繁榮昌盛。“匯”有彙集、積累的意思,“豐”意味著豐富、繁榮。因此“匯豐”二字,給客戶帶來一個極好的彩頭。

(匯豐銀行發行的面額為100元的港幣,該銀行全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

現在的匯豐銀行成為了香港三大貨幣發行之一,另外兩家是中國銀行和渣打銀行。香港實行的是貨幣局制度,沒有成立類似中央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而是將貨幣發行業務委託給了商業銀行。

匯豐銀行的總部雖然在香港,當然是其控股股東匯豐集團,卻是一家英國公司。因此,匯豐銀行,從股權結構上講它是一家外資企業,而不是中資企業。

但是,中國平安,在2017和2018年大幅度增持匯豐銀行的股票,現在已經超過匯豐集團。到2018年底,中國平安持有14.19億銀行股票,持股比例為7.01%,成為了匯豐銀行最大單一股東。但是匯豐集團又通過其旗下子公司,持有中國平安大量的股份。所以,兩者相互持股,搞來搞去關係很複雜。


財經知識局


這個需要從匯豐銀行的發展史說起,匯豐銀行是老外創立,而這家銀行創始之初英文名字中就有Shanghai。



說一說匯豐銀行的歷史

1864年托馬斯.蘇石蘭等15人組建了一家新銀行名字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為什麼起這個名字,因為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中國沿海的商貿和運輸,準備立足上海和香港,而且獲得了兩地商戶的積極響應,因此而得名。 當時,銀行的名字裡都有“匯理”兩個字,表示以匯兌和理財放貸為主要業務,所以按當地習慣,中文名字叫“香港上海匯理銀行”

這就是為什麼有上海兩個字的原因了,因為成立之初就是為了服務香港上海兩地的貿易。

按照英文意思並沒有和匯豐的直接聯繫,下面解釋一下匯豐的來源



匯豐銀行按照翻譯,和上面的英語名稱似乎沒有關係,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匯豐銀行的漢語簡稱來自於英語的發音而不是字面翻譯。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在1881年正式稱為“香港上海匯理銀行”,因為名字太長,在民間有一個順溜的簡稱“wayfoong”。

匯豐在粵語裡發音於“wayfoong”相近,而且在風水中解釋為豐裕的存款,十分吉利,也有說這是華人買辦古應春於測算過筆畫吉凶後的建議。同年曾國藩之子曾紀澤侯爵親筆提寫,之後漢語名稱就以匯豐沿用至今。


不立而立


匯豐的創始人是托馬斯•蘇石蘭爵士(Sir Thomas Sutherland),1834年出生於蘇格蘭阿伯丁郡普通人家,由祖父母帶長大。蘇石蘭18歲時開始在倫敦的鐵行輪船公司(又名半島東方輪船或大英輪船)打工,兩年調到了公司在印度孟買的分支,過了一兩年後又被派往了香港。小夥在經營管理上還是有天賦的,過了幾年後就已經任職為駐港監事,分管東亞地區的業務。在小蘇29歲時,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成立,他任職主席。按常理說,蘇石蘭的事業發展得順風順水,將來應該會成為亞歐航運一霸,但是年輕的小蘇在某次搭船去中國東南部時,被船上的公共讀物,他祖國一個名為Blackwood’s Magazine的雜誌關於銀行業務的文章所深深吸引。一知半解的讀了些有關蘇格蘭銀行運作的原理後,居然興起創辦銀行的念頭。要知道小蘇在這之前連一個自己的銀行賬戶都沒玩過,就直接約起香港當時著名律師波拉德(Pollard)起草了一個招股說明書開始籌建銀行。

當然蘇石蘭也不是一時衝動的愣頭青。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爭相擴大在華經濟利益。英商就首先在印度孟買籌建中國皇家銀行,力圖控制遠東市場。那個時期香港經濟支撐源於其作為一個轉口港,因而主要貿易是透過歐洲的貿易公司來完成的。這就意味著本地商業需要更專業的銀行服務,對於銀行的有迫切的需求。而當時的銀行業並不太信任中國,總部不是成立在英國倫敦就是在印度孟買,中國皇家銀行也是如此。儘管他們是打算主要做中國業務,但是因為僅向香港本土發售1/6的股本而引起在香港從事對華貿易的洋行頭面人物的不滿(ps:“洋行”是外商在中國從事貿易的代理行號的名稱)。不同於這些在大中華區的其他外資銀行,蘇石蘭的新銀行總部就在香港,不受在海外、不熟悉香港情況的股東操控。也許是小蘇在當時的香港已經有了一定的威望,加上波拉德的遊說,香港商界對他的銀行招股計劃很有興趣,吸引了全球多家貿易公司。1864年8月,蘇石蘭聯合寶順洋行、瓊記洋行等數家本地航運企業和他老東家鐵行輪船公司組成了15人的臨時委員會。新銀行總資本預期為500萬港幣,共2萬股,每股250港元,極短時間就由各家股東認繳了上來。而沒多久後從印度來到香港的中國皇家銀行特使也打算在香港籌集股本,就碰得一鼻子灰了,最後的結果當然是這家銀行胎死腹中。

蘇石蘭的新銀行定位於服務中國沿海的商貿和運輸,欲立足香港和上海,並且獲得了兩地商戶的積極響應,因此銀行的名字就被叫做了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由於是外資行,所以是先有英文名,再有中文名的。當時的銀行名稱多數都有“匯理”二字,表示以匯兌和理財放貸為主要業務,如東藩匯理銀行(香港第一家發鈔銀行)、印度新金山中國匯理銀行(後來的渣打銀行)。所以按照這個當時香港商界的習慣,銀行的中文名叫“香港上海匯理銀行”(後文偷懶簡稱匯理銀行)。匯理銀行於1865年3月3日在香港正式成立,正式名稱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坐落於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1號沙宣洋行所持有的域多利大廈。4月,上海分行成立;7月,倫敦分行成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海分行”實際上和“香港總行”是並列地位的,有自己獨立的管理委員會。在銀行董事會里,前者掌握著銀行在中國境內的資源,後者則掌控中國以外的銀行辦事機構及資金。直至1868年,香港設立總經理一職,上海分行管委會才被撤銷。所以銀行名稱中的“Hongkong and Shanghai”是同等重要的一體,無先後關係。

1866年初香港經濟形勢不太好,多家銀行經營不善,甚至遭遇擠兌,紛紛延期兌付票據,波及多家香港企業。當時11家在港的外資銀行倒閉了6家,但小蘇石蘭的匯理銀行堅持按時結算,獲得了極好的信譽。於是當年修訂後的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 Ordinance(銀行條例)獲香港政府及英國財準部批准通過,銀行註冊為有限責任公司,改名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並獲授權發行香港鈔票。其實在1865年時匯理銀行就在發鈔了,但其實質主要是貿易用的商票,和日常生活的鈔票有所不同,還沒有被官方認可。雖然在香港的業務開始蒸蒸日上,但實際上匯理上海分行反而成為在華業務樞紐,營業額遠遠超出香港總行。因為19世紀60年代的上海是中國最發達、中外貿易往來最頻繁的城市,其經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為“香港上海匯理銀行”名字太長,同樣很長的英語名稱也並沒有在香港民眾中流行,所以更多的時候,民間逐漸流行出了一個更順溜的簡稱叫“Wayfoong”。過了十多年後,Wayfoong已經成了匯理銀行的代名詞了。於是官方也順水推舟,根據Wayfoong的發音和粵語的發音綜合,在1881年銀行的中文名稱改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匯豐”在粵語中的發音為“wai6/wui6”、“fung1”,和Wayfoong非常相近,而且和之前的“匯理”也一脈相承。最重要的是,在風水文化十分流行的香港,這個名字可釋義為豐裕的匯款、匯聚財富,十分吉利,一說這兩字是由華人買辦古應春於測算過筆劃吉凶之後建議。同年新發行的鈔票上,匯豐兩字由曾國藩之子曾紀澤侯爵(Marquis Chilse Tseng)題寫,於是這個名氣就更大了。在國際銀行界以及公眾領域,更多是通用英語的正式的名稱,所以匯豐一直是以他名字的縮寫HSBC作為主要稱謂的,並且一直沿用至今。事實上,由於HSBC名稱及其logo的知名度、辨識度遠遠高於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很多人甚至不太清楚這四個字母到底是什麼的縮寫,但是這完全不妨礙匯豐成為享譽全球的金融巨頭呀。

後來,二戰中匯豐曾暫時將總辦事處遷往倫敦。再後來,1949年中共掌權後匯豐在中國大陸的分行相繼關閉(上海分行繼續運作)。再再後來,1953年起匯豐開始實行集團形式運作,以便突破一些業務限制。匯豐先後收購(或併購、入股)了有利銀行、中東英格蘭銀行、香港恆生銀行、美國海豐銀行、英國米特蘭銀行等。1991年匯豐成立了匯豐控股有限公司,隨後,匯豐將總部設在倫敦。


kennysun78190331


匯豐銀行成立的背景

匯豐銀行由蘇格蘭人託瑪斯·薩瑟蘭德(Thomas Sutherland)於1864年在香港發起,集500萬港圓。最初的擔任發起委員會成員主要是英國的幾家洋行,具體包括:寶順洋行、瓊記洋行、沙遜洋行、大英輪船、禪臣、太平洋行、 順章洋行等十家洋行。

因為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中國沿海的商貿和運輸,準備立足上海和香港兩地,因此銀行的名字就被叫做了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由於當時的銀行名稱多數都有“匯理”二字,表示以匯兌和理財放貸為主要業務,所以按照這個當時香港商界的習慣,銀行的中文名叫“香港上海匯理銀行”。

匯理銀行於1865年3月3日在香港正式成立,正式名稱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雖然上海分行晚了一個月才開立,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海分行”實際上和“香港總行”是並列地位的,有自己獨立的管理委員會(後續取消了)。但是名字中的這個英文shanghai卻是留下來了。

此時的匯豐還是叫做匯理,後續改為匯豐這兩個字據說是由華人買辦古應春於測算過筆劃吉凶之後建議的,取其“匯款豐裕”之意。

匯豐上海分行的輝煌

成立之後的匯豐銀行上海分行,其營業額不但居後續各地成立的分行之首,遠遠超過了香港總行。與匯豐銀行的創始股東之一的沙遜洋行類似,由於匯豐上海的業績太過輝煌,在成立一段時間之後,匯豐就把業務重心從當時發展緩慢的香港轉移到了上海。

匯豐最巔峰的時候是在清末及民初,當初清政府和八國簽訂《辛丑條約》後,英國人赫德擔任中國海關總監後,選定了匯豐銀行作為中國海關關稅唯一的清算銀行,從此匯豐也就成為了是中國政府償還外債和賠款的主要經收機關、代總稅務司收存保管中國內債基金、收存中國關稅的主要銀行。

1915年上海所有中外金融業的庫存金銀合計8099萬兩,其中華商銀行和錢莊佔17.3%,其他9家外國銀行佔44.3%,而匯豐一家即佔38.4%。1936年匯豐的全行存款2.55億美元,其中在華吸收的為1.53億美元,佔59.9%,佔各外商在華銀行吸收存款總額的43.4%,而上海分行又佔了其中極大的比重。

匯豐上海的沒落

抗日戰爭之前,上海都一直是匯豐在全球最為重要的市場,由於抗戰時期,民國與美國的合作更多,加之二戰時美國的崛起,所以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匯豐在上海的地位已不如美資銀行,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其他外資銀行紛紛撤出上海,匯豐成為唯一一家留守上海的外資銀行,不過其營業收入卻不斷下滑,最終在1955年也徹底退出上海市場。

理論上退出上海之後,在2007年匯豐重回上海前,中間間隔了近52年的歷史,正常情況下可以把名字中的上海給剔除了,但是一則可能是成立久之後的習慣就未在做變更,另一方面更可能的原因是,匯豐銀行也無法割捨其之前在上海所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榮光和情結,因此,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這個名子被永久地保留了下來。


鯉行者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原本的名稱為「香港上海滙理銀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英文名是按照英國早年的合股銀行的慣例,以主要業務經營地區來命名。1866年英文名稱改為「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1881年中文名稱改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發行的鈔票上由曾國藩之子曾紀澤侯爵題寫了「滙豐」兩個漢字。「滙豐」這兩個字據說是由華人買辦古應春於測算過筆劃吉凶之後建議的,取其「滙款豐裕」之意。


讓瘋子把我帶走


匯豐,友邦,國泰,等都是創立於上海的,1949年離開,所以上海二字沿用至今


茫路887


過來看下,樓上沒錯


香港森林會計和財富


清政府和八國簽訂《辛丑條約》後,四億兩白銀的賠款以中國的海關關稅為抵押,英國人赫德擔任中國海關總監,辦公地點設在上海。他選定一家蘇格蘭人開設的總部在上海的匯豐銀行作為中國海關關稅唯一的清算銀行,因此,上海匯豐銀行也成了當時中國政府事實上的中央銀行。即使在1949年後搬到香港,匯豐銀行也無法割捨這份前所未有的榮光和上海情結,因此,上海匯豐銀行這個名子被永久地保留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