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在清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譚譚再回首


不管紀曉嵐是和官職,在乾隆皇帝看來只是“倡優”而已。

紀曉嵐, 為官期間,主要官職有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也任過《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這些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也就是部長之類的。

其中,左都御史為正二品,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太子太保也是從一品,但是屬於榮譽性的,有銜無職。

從紀曉嵐的履歷來看,最大的也就是從一品,其中協辦大學士算是紀曉嵐的極致,協辦大學士低於大學士,滿漢各兩人。

與和珅相比,紀曉嵐的官職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和珅曾擔任和兼任了乾隆朝的眾多關鍵要職,其職務主要除了各部尚書外,還有文華殿大學士、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等等,還封一等忠襄公等。

無論是實官還是榮譽官職,和珅都是正一品和第一等的,高於紀曉嵐。

還是一點紀曉嵐是遠遠比不上和珅的,那就是和珅是滿人,是旗人。

紀曉嵐比和珅高的就是年紀了,大和珅二十六歲。

所以不能受電視劇影響。

紀曉嵐是文學名世,從實際情況來看,只是乾隆皇帝裝點盛世文化昌盛的一個御用品罷了。

清末文人筆記記載了一則紀曉嵐和乾隆的逸事,可見紀曉嵐在乾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故事說,紀曉嵐成為協辦大學士後,一次議論國事。

乾隆大怒,斥責道:

“朕以汝文字尚優,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汝何敢妄議國事?”

在乾隆皇帝眼中,紀曉嵐只是豢養的“倡優”罷了。


微史春秋


紀曉嵐一輩子在官場混得也不差,只是跟和珅比要差得多,但其實紀在乾隆的最後十年的官也不小,也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種官場小角色啦。我們梳理一下他的官場經歷,並把和珅的時間線放到紀曉嵐的時間上對比一下。

  • 紀曉嵐的書法《臨聖教序》,還別說跟乾隆的招牌書法“麵條字”神似


乾隆十二年(1747年)他參加鄉試,考了第一名,成了舉人。但過了七年才真正走進官場的大門,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才考中進士。這一年算是他進入官場的開始。

考中進士後,他長年在“翰林院”為官,從庶吉士(翰林院實習生)做到編修(正七品)。翰林院是從二品單位,職能和地位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政策研究室(正部級),編修相當於中央政策研究室正處級研究員。翰林院的頭頭是“掌院學士”(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紀曉嵐雖然是靠翰林院起家的,不過一輩子沒當過掌院學士,反倒是和珅當過這個官。

  • 清代翰林院的佈局圖


他在翰林院差不多幹了十四年,才有了真正的升官,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當上了翰林院的侍讀學士(從四品),相當於中央政策研究室某政策研究局局長(正廳局級)。但是這一年乾隆搞反腐,準備辦兩淮鹽運使(東南鹽業總公司總經理)的盧見曾貪汙案,紀曉嵐跟盧見曾是姻親,辦案期間他給盧通風報信,事發後被罷官流放烏魯木齊。這下子十幾年的官場努力化為烏有了。

三年後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紀曉嵐回到京城,重新從翰林院編修幹起,但這回他運氣比較好,當時乾隆正在搞大型文化工程“四庫全書”的編輯工作,於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紀曉嵐以翰林院編修的身份負責“總辦”四庫全書事宜,幾年下來,深得乾隆賞識,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庫全書工程初步完成,乾隆非常高興,下令要嘉獎紀曉嵐。於是在第二年(1782年)他獲得官場上的第一次真正的晉升,出任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


  • 四庫全書:l四庫全書可不是紀曉嵐寫的,他一輩子幹的事只是給四庫全書編目,然後給每本書寫一個簡介



紀曉嵐在這段時間剛剛開始春風得意,不過這個時候整個清朝最得意的人是和珅,他在這時出任戶部尚書(中央政治局委員兼財政部部長),同時還兼任四庫館正總裁,比只是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的紀曉嵐地位高,而且還是紀的實際業務工作(編四庫全書)的頂頭上司。

  • 四庫館的正總裁居然是和大人,你叫老紀情何以堪!


當上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後,他在開始在官場上真正有了存在感了,並且從此一路高升。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後來他又轉任禮部尚書,禮部尚書地位高,已經進入國家領導人行列,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宣部部長了,乾隆的最後十年,他基本上就在這兩個職位轉來轉去。

  • 穿著一品文官補服(仙鶴)的老紀


紀曉嵐在禮部尚書(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宣部部長)和左都御史(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上面打轉的十年,和珅則開了掛的升官,官至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兼管吏部、戶部,封三等忠襄伯。這時的和珅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並主要分管全國的人事和財經工作。

不過,嘉慶時代,紀曉嵐成了朝廷裡少有的幾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嘉慶十年(1805年)他做到了人生的最高官職——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兼國務院副總理。不過一個月後他就病死了。


只愛潘多拉


紀曉嵐與和珅都是名符其實的官二代,紀曉嵐是姚安知府(地級市市長)紀容舒之子,而和珅是副都統(省軍區副司令員)常保之子。


乾隆十九年,紀曉嵐高中殿試二甲第四名,入選了翰林院庶吉士,這個官職職責是給皇帝寫寫詔書、講講經史古籍等,相當於現代的主席秘書處的一位文秘。這一年和珅四歲。

乾隆二十四年,紀曉嵐升任功臣館用總纂(類似文史館長),這時和珅父母皆已去世,差點和哥哥一起被趕出家門。

乾隆二十七年,紀曉嵐隨乾隆南巡,被提拔為福建提督學政(教育部巡視員),雖然官職不高,但待遇槓槓的,到了福建同督撫平級。

乾隆三十三年,紀曉嵐流年不利,年初好不容易外放到貴州做知府(地級市市長),後因給貪官通風報信而發配邊疆。

而此時的和珅正春風得意,找到一個大靠山——成了直隸總督馮英廉的孫女婿。


乾隆三十六年,在勞改營待了三年的紀曉嵐,被召回京城編書,兩年後被重新啟用,擔任四庫全書總纂官(央企執行總裁)。

和珅此時已是三等侍衛(警衛部隊師長),兼任粘杆處侍從(安全局處長)。

乾隆四十四年,幾經挫折的紀曉嵐終於做了一個正兒八經的官——擔任吏部侍郎(組織部副部長),不過乾隆認為紀曉嵐不適合做官,僅幹了一年又被調去編書。

這段時間和珅有過一段低潮,因貪贓枉法、徇私舞弊收到處罰,一度調到崇文門收稅。不過他後臺硬,很能混。


僅一年時間因查處李侍堯案立了大功,升任御前大臣。重新回到了乾隆身邊,和珅如魚得水,有“馬屁神功”護體,前途頓時一片光明。

同年和珅升任領侍衛大臣(警衛部隊副司令)兼四庫全書正總裁(央企董事長),成了紀曉嵐的頂頭上司。

和珅和紀曉嵐保持了十六年的上下級關係,相處的十分融洽。紀曉嵐風趣幽默、善於溜鬚拍馬,很合和珅的胃口。

不過和珅也待他不薄,紀曉嵐有“每日御女五次”的習慣,在編纂四庫全書時沒有機會回家,每天精神萎靡不振。


和珅很體恤下屬,將實情上奏後,乾隆賜了兩名宮女給紀曉嵐。

嘉慶繼位後,和珅成了太上皇乾隆的代言人,權力達到了頂峰。

紀曉嵐在這四年時間裡,也到達了人生最風光的時刻。分別擔任過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左都御史(紀委一把手)、吏部尚書(組織部部長)、協辦大學士(國家副總理)。

和珅倒臺後,紀曉嵐也就回閱微草堂養老了。嘉慶十年,紀曉嵐於家中病逝,享年82歲。嘉慶帝親自寫祭文,予諡“文達”。



花木童說史


紀昀,字曉嵐(1727-1805年),河北滄州人,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1754年中進士,服官50餘年,曾三遷御史,三入禮部,兩次執掌兵符,加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嘉慶皇帝讚譽他“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紀曉嵐以才名世,一生精力悉付《四庫全書》,他日坐書城,長達16年之久,《四庫全書》堪稱世界之最,此外還有《閱微草堂筆記》24卷和《紀文達公遺集》一部傳世。

圖為紀曉嵐畫像。

1773年,紀曉嵐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相當於現在副部級國家圖書館館長,但《四庫全書》總纂修官是個臨時職務,並沒有品級,紀曉嵐因為親家兩淮鹽運使盧見曾貪汙案受牽連,這次擔任總纂修官算是將功補過了,個人估計在四品官左右。

圖為紀曉嵐故居,大門口。

紀曉嵐大半輩子都在編書,《契丹國志》、《八旗通志》等都是他主持編撰的,歷任從一品禮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正部級教育部長;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滿官為從一品,漢官為正二品,最高人民檢察院正部級檢察長,不過現在檢察長是高配副國級的。

堂內畫像是紀曉嵐,旁邊寫著“閱微草堂主人”。

1796年嘉慶登位,紀曉嵐總算入閣了,任從一品協辦大學士,相當於現在的正部級中央委員,加封太子太保,這是從一品級別的榮譽,此時紀曉嵐已經70歲了,這是紀曉嵐最高的官,但還是處於權力中心邊緣,想當年和珅是內閣大學士,那可是權力中心。

圖為滄州的紀曉嵐墓,碑文是嘉慶皇帝寫的,碑身為原物。

紀曉嵐死後,嘉慶皇帝給他賜諡號“文達”,雖然只有功勳卓著的人皇帝才會賜諡號,但是文臣諡號排名,前面還有文正、文忠、文榮、文清、文襄等,文達只能排13個,算是很靠後了。劉統勳死時,乾隆賜諡號“文正”,為最高級別,朱珪、曾國藩、李鴻藻都是文正,索尼、林則徐、李鴻章都是文忠。


圖文繪歷史


還是那句老話,電視劇不能當歷史看!真實歷史中的紀曉嵐與和珅,地位差距很大,更不存在“打情罵俏”的機會。

歷史上的紀曉嵐最高官職為禮部尚書兼協辦大學士(至於太子太保這是個虛銜),這個不小了。再清朝官制裡面,各部尚書和協辦大學士,那都是從一品。基本上算是進入到權力中心了。

其中禮部尚書咱們都知道,相當於外交加宣傳部長,協辦大學士則就是替補委員,因為再起上面,還有著大學士。


說實話,這個官兒與和珅比起來,那還真不夠看!

從和珅的履歷表裡隨便拿出來幾個都比這厲害,比如領侍衛內大臣、領班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個個都是正一品級別。

其中差距最為明顯的兩個地方,一個是軍機處,一個是內閣。

再清朝,權力中樞是軍機處與內閣,其中軍機處是重中之中,能進軍機處的都是朝中超級大員,可紀曉嵐沒進去過。還有就是內閣,雖然紀曉嵐的協辦大學士也是屬於內閣之列,但“協辦”二字說明起僅僅只是負職,當不得大權。

而咱們的和珅,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在清朝這就是位極人臣了,相當於宰相!

“世謂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清史稿》

更值得一提的是,紀曉嵐是個文官,其主要成就是編纂《四庫全書》,長期擔任《四庫全書》總纂,而和珅則恰好當過四庫全書正總裁,乃是紀曉嵐的頂頭上司。

這還僅僅只是官位上,人家和珅不僅僅是權臣、更是近臣,像他的領侍衛內大臣、內務府總管等職位,一個掌管皇帝安全、一個掌管皇帝之財富,那都是皇帝心腹才有資格擔任。

最重要的是,和珅有爵位,一等忠襄公,一等公爵乃是清朝功臣之最高爵位,而紀曉嵐沒有爵位!

所以,二人地位差距很大!事實上,電視劇中紀曉嵐與和珅的那種關係,在真實歷史中,是不大可能會出現的。除了前面所說的職位差距以外,二人的仕途生涯也很少有聯繫。

首先,紀曉嵐要比和珅大20幾歲,其在乾隆面前玩兒學問的時候,和珅還是各小孩兒。而當和珅開始逐漸成長起來,紀曉嵐又已經在官場沉寂。乾隆三十三年,那年和珅十八歲,剛剛結婚,紀曉嵐因盧見曾案牽連獲罪,發配新疆。

回來後,就基本老老實實的修書編纂,專研學術,很少接觸政治。而和珅就不一樣了,平步青雲,一路高歌猛進,短短十數年,便成為了乾隆面前的大紅人,朝中重臣。

二人生涯,基本少有糾葛,即使會在一起聊天。估計也是因為《四庫全書》,大家一起開開會啥的。畢竟和珅是主官,紀曉嵐是總編,二人在這個工作上,多少還是有些共同語言的。

總的來說,歷史上的紀曉嵐,不是小角色,但與和珅比起來,那就有些不值一提了!


白話歷史君


紀曉嵐,乾隆年間名臣,30歲考中進士,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入仕,82歲因病逝世。

在這52年的宦海生涯中,紀曉嵐擔任過很多官職。所以這裡容我一一介紹。

1754年,紀曉嵐參加會試,中第二十二名,之後的殿試,中二甲第四名。後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皇帝近臣,負責替皇帝起草詔書,為皇帝講解經籍。庶吉士類似於現在的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



同年紀曉嵐升任為翰林院編修,位列正七品,負責文獻編撰事宜。同庶吉士一樣,編修也類似於現在的政策研究生研究員。

1758年至1761年,紀曉嵐歷任英武殿纂修、功臣館總纂、國史館總纂、方略館總纂。總纂就是負責國史、實錄等官修書編撰的。總纂類似於現在的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1762年,紀曉嵐被授予“提督學政”一職,負責視學福建。提督學政就是負責前往指定的省份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當時紀曉嵐就是負責福建的提督學政。

提督學政類似於省教育廳廳長與高考巡視組組長的結合體。

1768年,紀曉嵐被授予貴州都勻知府一職。都勻知府就是都勻一府的最高民政長官。都勻知府類似於現在的都勻市市委書記。



同年四月,因乾隆皇帝認為紀曉嵐在地方施展不出他的才華,於是將他留在身邊聽用,並改任侍讀學士,位列從四品。侍讀學士就是皇帝的顧問,並同時負責校勘書籍事宜。

侍讀學士類似於現在的中顧委委員。

同年五月,紀曉嵐因陷兩淮鹽政盧見曾一案被革職查辦,七月流放烏魯木齊。1771年,因劉統勳的幫忙,得以被調回京城,任校秘書。校秘書一職是何官職,清史並不交代,想來應該是修書一類的不常設的職務。



1773年,紀曉嵐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1774年,因其子犯事紀曉嵐被連貶三級。1776年,再次升任侍讀學士,並擔任負責看護、整理、晾曬《四庫全書》的文淵閣直閣事。

文淵閣直閣事類似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管理員。

1776年至1782年,紀曉嵐歷任太子詹事、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太子詹事主要從事皇子或皇帝內務服務,現在無可比較的職務;內閣學士,就是皇帝的顧問,內閣學士類似於中顧委委員;禮部侍郎是禮部的副長官,禮部是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的機構,禮部侍郎類似於現在的教育部副部長,兼外交部副部長



兵部侍郎是兵部的副長官,兵部是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的機構,兵部侍郎就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

1783年至1795年,紀曉嵐歷任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長官,掌監察、彈劾及建議事宜,遇有重大案件,則會同刑部、大理寺進行審理,左都御史類似於現在的最高檢察院檢察長,兼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禮部尚書就是禮部的最高長官,類似於現在的教育部部長,兼外交部部長



1796年至1803年,紀曉嵐歷任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就是兵部最高長官,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部長;吏部尚書就是吏部的最高長官,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類似於現在的組織部部長。



以上就是紀曉嵐52年擔任過的官職,及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的介紹。當然以上的介紹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畢竟年代相隔太遠,且制度完全不一樣,所以不可同日而語。


澳古說歷史


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開列和珅和紀曉嵐的履歷,進行一下整理分析即可。

紀曉嵐

雍正二年(1724)生人。乾隆十九年進士,改庶吉士。乾隆二十二年散館,授編修。之後在翰林院、內閣等文職逐步升職,乾隆三十二年任左庶子。乾隆三十三年改外任,任貴州都勻府知府,高宗乾隆帝因為他學問好,所以改留任左庶子,後來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之後獲罪奪職,乾隆三十六年再授編修。

至此為止,紀曉嵐都是在中級文官階級打拼,沒能躋身中樞,主要是文學、顧問。

乾隆四十四年,紀曉嵐升到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並在三年之後轉兵部侍郎,乾隆五十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這才躋身高級官員之列,並且成為主官。

之後歷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嘉慶十年任協辦大學士,並在當年去世。

這樣算來,紀曉嵐三十一歲才出仕,到四十八歲之前都是文學、顧問之職。五十六歲開始躋身高級官員行列。六十二歲之後開始達到一品。清代以大學士為相國,以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為真相國。紀曉嵐終其一生沒進過軍機處,所以不能算真相國。

和珅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生人。乾隆三十四年襲輕車都尉入仕,任三等侍衛。乾隆四十一年,升為戶部右侍郎,躋身高級官員之列,同年進軍機處,並且任總管內務府大臣,開始擔任主官。乾隆四十九年任協辦大學士,開始有“相國”的身份,而且是“真相國”。

算算吧。和珅二十歲出仕,初官就是四、五品,二十七歲躋身高級官員行列,並且入軍機處,擔任主官。三十五歲開始成為“真相國”。

而三十五歲的紀曉嵐,還在翰林院打拼呢。


橘玄雅


真實的歷史和電視劇的劇情還是相差甚遠的,電視劇杜撰的成分居多,相信現在大部分人對紀曉嵐的瞭解是來源於《鐵齒銅牙紀曉嵐》這一系列的電視連續劇,對紀曉嵐和珅這對死對頭記憶深刻。因為紀曉嵐一生擔任過許多的官職,對於題主所問的紀曉嵐在清朝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這一問題,我想從紀曉嵐的從官經歷來一一分析,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紀曉嵐早年經歷

紀曉嵐的祖籍在應天府上元縣(今江蘇南京),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午時,紀曉嵐生於直隸河間府獻縣崔爾莊(今河北滄縣),是紀容舒的次子。 雍正五年(1727年) ,授課於及孺愛先生。 雍正八年(1730年),參加童子試,並優異的成績得‘神童’綽號。紀曉嵐十一歲時跟隨父親入京,讀書生雲精舍。 乾隆五年(1740年),十七歲的紀曉嵐和鄰縣二十歲的馬氏成婚,紀曉嵐後又納了六房妾。

紀曉嵐步入仕途

1.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參加科試,獲第一名。

2.乾隆九年(1744年),紀曉嵐回鄉參加鄉試,其所作破題,只考了個四等。

3.乾隆十二年(1747年)八月,紀紀曉嵐再應順天府鄉試,以第一名解元奪魁。

4.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參加會試,由於太過自負而被擋在了進士的門檻之外。

5.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十六日,紀曉嵐母親去世,紀曉嵐居喪守孝直到乾隆十七年八月。

6.乾隆十六年(1751年),紀曉嵐在家守孝,沒能參加這年的會試。

7.乾隆十七年(1752年),朝廷為祝賀皇太后六旬大壽特開恩科,八月舉行會試,紀曉嵐孝服剛除沒有參加。

8. 乾隆十九年(1754年)四月,紀曉嵐參加正科會試,中第二十二名,會試後是殿試,殿試後揭榜,紀曉嵐中二甲第四。入選翰林院庶吉士。繼授編修,自此,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紀曉嵐為官經歷

1.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因篡修《熱河志》,與錢大昕一起扈從熱河伴駕,同受“天語嘉獎”。 (此時紀曉嵐相當於現在被政府邀請到北戴河休假的專家學者)

2.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英武殿纂修。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功臣館總纂。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國史館總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方略館總纂。 (此時的紀曉嵐是正七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縣處級官員)

3.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十二到五月初四,紀昀伴駕南巡。五月,奉命視學福建,官階提督學政。(此時的紀曉嵐升職為正三品官員,相當於現在副部級官員,此時官職為學政,大致相當於現在教育部副部長到某省視察調研)

4.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貴州都勻知府。(此時的紀曉嵐大致是正五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廳級幹部)

5乾隆帝認為紀昀學問優勝,到外省做官不能盡其所長,將其留在身邊。乾隆三十三年四月,提升為侍學士。(此時紀曉嵐大致是從四品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幹部)

7.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兩淮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汙行為而被革職查辦。紀昀則因為通風報信而被髮配烏魯木齊。同年十月,被遣戍烏魯木齊贖罪。 (此時紀曉嵐沒有任何官職)

8.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乾隆帝修書需要,由劉統勳薦舉,將其從新疆召回,六月初至京師,暫居珠巢街,受詔校秘書。

9.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庫全書》館的總纂官,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共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部長一職

)

10.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紀曉嵐次子汝傳在擔任九江府通判時因瀆職拖欠賦稅而犯法,紀昀受牽連,吏部決定將其降職調任,乾隆知道後改判為降三級留任。

11.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紀曉嵐被提拔為侍讀學士,擔任文淵閣直閣事。二月,調侍講學士。大金川首領索諾木降。至此,大、小金川全境蕩平。紀曉嵐纂《平定兩金川雅》、《平定兩金川頌》。九月,充文淵閣直閣事、日講起居注官。

(此時的紀曉嵐大致為四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省部級幹部)

12.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紀曉嵐被提升為太子詹事。(此時的紀曉嵐是正三品官員,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官職)

四月,又提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此時的紀曉嵐是正二品官員,禮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和教育部部長)

13.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元宵剛過,乾隆第五次南巡,紀曉嵐伴駕。(南巡伴駕,相當於現在跟隨國家領導人出訪,是乾隆很器重的人)

14.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紀曉嵐任《契丹國志》總纂官。 (大致為現在教育部長一職)

15.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八十大壽,前往熱河避暑,紀曉嵐伴駕。

16.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任《八旗通志》館總裁。 (大致為現在教育部長一職)

17.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紀曉嵐伴駕第六次南巡。

18.清嘉慶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書,移任左都御史。(此時的紀曉嵐官居從一品,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

19.嘉慶一年(1797年),又遷任吏部尚書。任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 (此時的紀曉嵐為從一品,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部長)

20.嘉慶八年(1803年)六月,紀曉嵐八十壽辰,嘉慶帝派員頒賜珍品,親朋故吏齊聚一堂,為之祝壽。 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十四日酉時,因喘病復發病逝於京城珠巢街本宅,享年八十二。嘉慶帝作祭文、碑文,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予諡“文達”。

最後,說一下和珅,他是當時的內閣大學士、首輔軍機大臣,是正一品的官員,一直官居高位,無論何時,紀曉嵐都是沒法與和珅相比的,電視劇中的兩人斗的有來有回的局面也是不會存在的。



跟小磊看歷史


對比現在官員級別來說,紀曉嵐也是高級幹部,特別是後期達到了副國級的高位;但“人比人氣死人”,跟和珅比起來就完全不是一個級別,且不說和珅最高曾做到正國級的位置,而且在二十六的時候和珅就已經是軍機大臣,僅此一向就是紀曉嵐畢生都難以企及的高度。

一、紀曉嵐的官職

我們來梳理一下紀曉嵐的官職,因為清代的官員往往一身同時身兼多職,既有實職又有虛職,為了比較方便,我們只統計有代表性的職位。

紀曉嵐主要擔任以下幾個職務:

1、乾隆三十三年授貴州都勻知府;

2、乾隆三十八年起,歷任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侍郎;同時還兼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官;

3、清嘉慶元年,任兵部尚書,移任左都御史;

4、清嘉慶二年,任吏部尚書,後任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

對比現代的官員級別:

知府:大致相當於正廳級的市委書記;

兵部侍郎:從二品,現在的副部級。清代的兵部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侍郎是部門副職,因此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

左都御史:正二品,現在的正部級。左都御史即為都察院的首長,專門行使監督權力;

禮部侍郎:從二品,現在的副部級。清代的禮部相當於現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三個部門部分職能的綜合;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和外交部副部長

《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兼任的職務,而且沒有品級;

兵部尚書:正二品,現在的正部級。職位相當與現在的國防部長

吏部尚書:正二品,現在的正部級。職位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組織部部長

協辦大學士:這個是紀曉嵐實職官位的頂點了,從一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了,形象的說盡是進入政治局了,進入核心決策層了。

太子少保:榮譽性職務。

二、和珅的官職

和珅就厲害了,我們先看看他的職位:

正藍旗滿洲都統,一等忠襄公,文華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兼管吏部、戶部、刑部、理藩院、戶部三庫,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裁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

文華殿大學士:內閣大學排名第一,也是清代官職里正一品級裡面級別頂層;

其他的職位更是實權部門,非要類比現在的官職,那就是國務院總理、解放軍總參謀長、人事部、財政部、公安部、司法部、外交部部長、中央黨校校長、中南海警衛團團長、北京公安局局長、北京軍區司令員這些和珅都做過,你說厲不厲害,所以當時世人對和珅就有“二皇帝”的說法。

三:二人的比較

二人都做過高官,都是高級幹部甚至是國家級領導;但無疑和珅的官職含金量更高,兩者的實際地位還是差距相當大的,所以影視劇中出現的額紀曉嵐戲謔和珅的情況,在現實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紀曉嵐沒那個資格也沒那個膽量。


曉東筆談


清朝的時候,紀曉嵐做的官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屬於從二品官員,無論是他擔任的禮部侍郎,還是兵部侍郎都是如此。

紀曉嵐這個禮部侍郎和兵部侍郎,大致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副部長或者國防部副部長。注意紀曉嵐擔任的都是副部長。

要說這個官也是部級官員了,應該不小了吧。要是和五品、六品官員來比,紀曉嵐的官職確實不小。

但是,大家都願意拿他和和珅相比。

若是拿紀曉嵐和和珅相比,兩個人簡直就不能比。

要知道和珅是一品大員,內閣首輔大學士,這個官職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總理的職位。你說副部級的紀曉嵐怎麼可能和和珅相比。

受張國立影視劇的影響,大家印象之中,紀曉嵐和和珅是同一時代人,而事實上並非如此。紀曉嵐比和珅年長三十多歲,也就是說,紀曉嵐都功名在身的時候,和珅還是一個穿開襠褲的小屁孩。

但是,因為紀曉嵐是漢人,和珅是滿人。

所以,兩個人在升官之路上,走起來就有了差別。

紀曉嵐可以說是漢人之中最為聰明的,和珅是滿人之中最聰明的。

但是,滿人出身的皇帝,更喜歡重用自己的族人。這就是為什麼和珅比紀曉嵐小,官卻比紀曉嵐做的大的原因。

紀曉嵐在乾隆帝朝當官的時候,主持過幾年的全國高考事業。所以,紀曉嵐的門生,真的是遍佈天下。

因為主持高考事業,是需要經常往外地出差的,所以這就意味著紀曉嵐不是經常能見到皇帝的。

因為不在皇帝身邊辦事,所以他的官職升的也沒有那麼快了。

後來,因為親家盧建增兩淮鹽運使貪汙案,紀曉嵐被捲入到當中,並且被乾隆帝給貶到了新疆。

若是沒有劉墉的父親劉統勳,紀曉嵐可能就會老死在新疆了。

因為紀曉嵐是劉統勳的門生,所以,在乾隆帝要修《四庫全書》的時候,劉統勳就把自己的門生紀曉嵐給推薦給了乾隆。

紀曉嵐大難不死,就是這樣再次來到京城當京官的。

來到京城紀曉嵐作為《四庫全書》的主編,他的上司就是和珅。當然紀曉嵐是因為編纂《四庫全書》而名留青史的。

後來紀曉嵐和劉墉兩個人還把嘉慶給扶持到了皇帝的位置上,並且輔佐了嘉慶皇帝有幾年的光景。

當然嘉慶上臺後,就把和珅給抄了家,並且和珅還被刺死了。

所以說官當的大,有的時候也不是什麼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