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樣的爵位,皇帝的兒子見到皇帝的兄弟要行禮嗎?

取勝之道


需要行禮

在漢家王朝中,皇帝的兒子和皇帝的兄弟在爵位上是一樣的,基本上都是親王,畢竟皇帝的兄弟也曾經是皇帝的兒子,只不過在太子繼位後他們就從皇帝的兒子變成皇帝的兄弟了。(這個有點繞)

那麼皇子們見到爵位相同的皇叔需要行禮嗎?答案是需要行禮,尤其是私下見面,皇子在皇叔面前就是侄兒,侄兒見到叔父哪有不行了的道理。而且不要說是普通的皇子了,就算是皇太子見到叔父也要行家禮。

例如在明朝初年,在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立朱標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為此朱元璋重新制定了皇族禮儀。

《明史》:(洪武)二十九年,重定諸王見東宮(朱允炆)儀制,朝見後於內殿行家人禮,以諸王皆尊屬也

也就是說朱允炆雖然貴為皇太孫,但是在私下裡還是需要向叔叔們行家人禮節,諸位叔王仍舊是朱允炆的長輩。

(《大明風華》裡的朱允炆,由於他是以晚輩身份成為皇太孫,因此朱元璋特地為他修改了皇室禮儀,在他當皇太孫期間,在平日見到叔叔們也要行家人禮)

其實不只是皇子見到長輩要行禮,皇帝私下裡見到長輩照樣要謙恭,例如明英宗在私下見到自己叔輩親王時就是客客氣氣的,免下跪行禮,還請到上座。

(《大明風華》中的明英宗)

漢朝初年,漢高祖劉邦立嫡長子劉盈為太子,到劉邦駕崩後,劉盈繼位為漢惠帝,成為西漢的第二位皇帝。

劉盈的母親是劉邦的皇后呂雉,他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大位的,不過他並不是長子,劉盈前面還有一個大哥劉肥,劉肥的母親曹氏是劉邦很早以前的一個情人,劉邦在婚前就常與曹氏幽會,然後剩下了劉肥。後來劉備奪取天下,劉肥便貴為庶長子,受封於齊國,是漢初最大的諸侯國。

漢惠帝二年,劉肥進京朝見漢惠帝,漢惠帝於是留劉肥在後宮喝酒。由於是家宴,漢惠帝便以兄弟之禮對待劉肥,將劉肥奉為兄長,請他坐在上座。

(漢惠帝還是非常仁愛的,對自己的哥哥弟弟都不錯)

不過惠帝的這個舉動引發了呂后的不滿,呂后當場便準備弄死劉肥。呂后立即暗中命人端上兩杯毒酒擺在劉肥面前,讓劉肥為她祝酒。劉肥不知其中陰謀,便端起酒杯準備起身敬酒。然而此時不知內情的漢惠帝也拿起了另一杯毒酒準備與劉肥一同向母親敬酒。呂后一看事情不妙,急忙打翻了惠帝的酒杯,劉肥則見狀生疑,嚇得趕緊找了個藉口躥了。

總的來說,皇帝也是人,也有七大姑八大姨,私下裡見到長輩和庶兄也是客客氣氣的,畢竟大家都是一家嘛!

當然這都是私下裡的寒暄,在正式場合下皇族仍是按照爵位高低以及與當今皇帝血緣關係的遠近排隊,大家都要給皇帝磕頭,也都需要向太子行君臣禮。至於諸位親王之間,不論是叔叔還是侄子地位都是一樣的,既然爵位一樣,還是得晚輩行禮。


千佛山車神


按照常禮,皇帝登基之後都會大封群臣,自家的兄弟、兒子都要封賞。不過,兄弟畢竟與自己同輩,兒子再親也是晚輩,故此,在禮敬尊長的古代,皇弟的地位註定要比皇子高。

舉宋史為例:

庚申,以皇弟永興節度使、兼侍中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皇子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德昭為永興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貴州防禦使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帝友愛尤篤,不欲德芳異其稱呼,並詔王、石、魏氏三公主,皆依舊為皇子皇女焉。

開寶九年,宋太宗奪取帝位。為安撫皇族,他將弟弟趙廷美由永興節度使提拔為齊王。這是當時第一個親王爵。

宋太祖的長子趙德昭本是山南西道節度使,被宋太宗提拔為永興節度使,武功郡王。郡王比親王低一級。

宋太祖的另一個兒子趙德芳也接替大哥爵位,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為了表示自己的特別恩賜,宋太宗下詔,趙德昭、趙德芳也享受皇子待遇,宋太祖其他三個女兒,也依舊稱皇女。

當然,如果皇子受敕封成為皇太子,即國之儲君,那又不一樣了。即便皇叔是王爵,也要以皇太子為尊。

事實上,要想成為皇太子,也就必然會經歷賜封郡王、親王等等過程。像《雍正王朝》中康熙的那些兒子,先沒有爵位,後來有了功勳,才被賜封為貝子、貝勒、親王等不同等級爵位。


葉之秋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就好像《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時候,整個賈府都需要對元妃行禮,包括元春的父母祖父母,這是封建社會的君臣之禮

然而,也有不同的情況——皇帝的兒子是皇子,皇帝的兄弟是先帝的皇子。莫說是爵位相同,就算皇子們的爵位高於皇叔,皇子也需要對皇叔們行禮,這是人倫綱常


封建社會等級非常森嚴,按照地位高低,地位低者需要對地位高者行禮。然而這也是正式場合,以皇帝為例,論君臣,任何人的地位都在皇帝之下;論親緣,皇帝的長輩們終究都是長輩,私下裡還是要守長幼尊卑。漢獻帝劉協稱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劉備一聲皇叔,也是這樣的道理

一般來說,皇帝的兄弟們,如果不是獲罪除宗籍、去名玉牒,都會封王賜爵,而且大多都是比較高等的爵位。


然而皇帝的兒子們,一般在皇帝尚且在位的時候都不會輕易封爵,就算賜爵也是比較低的那種,像是親王、郡王之類的爵位不會輕易冊封。所以也就很少有皇子的爵位高於皇叔的情況。就算皇子們與皇叔的爵位相同,那麼也是按照長幼尊卑來行禮,畢竟皇叔們都是先帝的兒子,皇子們是當今皇帝的兒子。如何論君臣?不能論的話那就按照尊卑長幼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儲君。如果皇帝的兒子明確被冊立為儲君的話,那這個皇子就是未來的皇帝,是未來的“君”,這樣的地位是任何王爵都無法比擬的

所以,無論爵位高低與否,侄子向自己的叔叔伯伯行禮從來都是天經地義。


澹奕


別說同一樣的爵位,就是太子見了皇帝的兄弟也是要行禮的。

在禮法森嚴的封建社會里,幾乎所有朝代均是非常詳細的禮法制度的,那些制度比現在我們這個時代要嚴格得多的。

在封建王朝裡,有兩種制度有形無形的管理這套社會體系,一個是法、一個就是禮。有時候禮法制度甚至比法律制度更嚴苛。


比如題主說到的,皇帝兒子見到了皇帝的兄弟,是否要行禮,可以負責任的說,只要是正常的朝代裡,都是必須要行禮的,甚至皇子是太子殿下,都要對自己的叔叔行禮的。

但是如果是太子向自己的皇叔行禮後,皇叔在受禮之後,也會向太子回禮,一個是私,一個是公,諸君的地位肯定要彰顯出來的,雖然尊卑有序,但是君臣之禮還是必須要遵守的。


在尊卑有序的古代王朝裡,尊與卑的次序是統治階層非常看重的,這直接關乎統治者的利益的,建立一種尊卑秩序有助於王朝統治。


沉墨I方之城


不要說同一樣的爵位,就是貴為皇太孫私下裡也要向叔王們行禮的。

二十九年,重定諸王見東宮(朱允炆)儀制,朝見後於內殿行家人禮,以諸王皆尊屬也。《明史》

洪武廿九年(13946)九月,明太祖朱元璋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重新制定了王叔們朝見皇太孫的禮儀,王叔們朝拜慶賀皇太孫後。朱允炆在冊封大典後,向王叔們一一行禮拜謝,敬酒言歡。

甚至就連皇帝私下裡見了長兄也要行禮的。

十月,孝惠與齊王燕飲太后前,孝惠以為齊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禮。《史記.呂太后》

這段文獻是說,在公元前193年十月,劉邦的長庶子齊王劉肥朝貢弟弟漢惠帝。於公的方面是君臣,齊王在大殿之上恭恭敬敬向漢惠帝行禮。朝拜以後,劉盈就為大哥劉肥接風洗塵,美酒佳餚,美女歌舞。行禮請長兄居上座。當時,呂太后的臉,都氣綠了。皇帝就是給臉,你也不能要啊。當時,就命人給齊王酒裡下毒。齊王居上位,受寵若驚,就用太后賜酒敬皇帝。當皇帝端起來,準備一飲而盡時,呂后慌忙將漢惠帝手中的酒打落。

由此可見,在公開場合位尊高於輩長,而在私下裡輩長高於位尊。當年劉邦稱帝后,還做出了君向臣行禮的舉動,這個臣就是他的父親。他父親再是臣那也是皇帝的父親,漢太祖以孝治天下,要做天下的表率。然而,這有個悖論父子高於君臣還是君臣高於父子呢?最終,劉邦將父親尊為太上皇。這樣劉太公名譽上比皇帝劉邦更尊貴了。

在公開場合,同樣的爵位,自然是輩長受到晚輩的行禮了,而且還不用回禮,甚至是輩長高於位尊。

貞觀二年即628年,吳王李恪、魏王李泰路遇唐太宗的廿一弟李元曉。兄弟倆恭恭敬敬向行禮,而李元曉慌忙回禮。兄弟再親沒有父子親嘛!這事就被中書舍人高季輔提意見了。

竊見密王元曉等俱是懿親,陛下友愛之懷,義高古昔,分以車服,委以藩維,須依禮儀,以副瞻望。比見帝子拜諸叔,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禮,豈合如此顛倒昭穆?——《貞觀政要》卷七

高季輔的意思是:王爵相等,小輩向長輩行禮,是不符合昭穆制度的!那麼什麼是昭穆制度呢?昭穆制度就是家族的長幼親疏之規,說起來比較複雜。但一言以蔽之就是論資排輩。李世民立即接受了這個意見,規定皇帝的兄弟對皇帝的兒子,在行禮上可以“來而不往”。

太宗乃詔元曉等,不得答吳王恪、魏王泰兄弟拜。——《貞觀政要》卷七

然而,這裡有一個小BUG。儘管《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670年-749年),生於唐初,從史料上來看更客觀、真實。但流傳至今的《貞觀政要》是明成化九年(1473年)的內府刊本,在不停翻印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這樣的那樣的錯誤。比如上面所記的密王元曉就是個BUG。李元曉在貞觀二年還沒封王,而是三年後的631年3月27日(農曆二月十九日,星期三

)才封王。這個《舊唐書》有證。

“貞觀五年……二月己酉,封皇弟……元曉為密王”

由此,可以證明有王爵的皇帝的兒子也得向沒有王爵的皇帝兄弟行禮,而且對方還可以不還禮。輩長大於位尊!


福垊


假設現在的政府機構,叔叔和侄兒同是一個單位的兩個處室的處長,那麼正式場合下誰的地位高?如果叔叔是科長,而侄兒是處長,那麼誰的地位高?


當然是誰的官大誰的地位高,公開場合下你去論輩分,你讓群眾心裡怎麼想?你讓你的手下工作怎麼幹?遇到決策的時候,到底是官大的決策還是輩分大的決策?(當然組織部門儘量避免這種現象出現)


——所以在公開場合、正式場合下,只論官位和爵位,不論親疏遠近和輩分

在私下場合裡,你們想怎麼論輩分就怎麼去論,但是不要帶到正式場合下。


在古代朝堂上也是如此,如果爵位相同,那麼互相之間就是平等的,不存在誰向誰行禮的問題;如果爵位有高低,那麼就是低爵位著向高爵位者行禮,同樣不論輩分。

雍正王朝裡的“八王議政”場景。雍正的輩分未必比下座的“八王”高,八王之間輩分也不盡相同,八王之後站立的大臣中,有些宗室的輩分未必比“大王”低,但是朝堂上,只論爵位,不論輩分。


如果侄兒是皇帝,那麼作為叔叔、伯伯的親王,見到皇帝必須大禮參拜,就是叔爺、伯爺一輩的同樣需要大禮參拜,除非皇帝事先要求免禮。


如果公開場合下論起輩分來,那整個朝廷就全亂套了,就是皇帝,皇室中輩分比他大的人成千上百,再加上外戚、勳貴,這個皇帝早沒法幹了,就等著被篡位吧。——親王級別的論輩分,那還有輩分高的公爵、侯爵,甚至遠支的高輩分平民,又該怎麼算?!


所以,公開場合和正式場合下,輩分根本沒法論,只能按照“國家法度”,論爵位、論官職來定禮儀。


象眼觀天下


爵位這個東西,也是封建朝庭所謂“名與器”,為維護綱紀,等級與秩序應該是十分嚴格的。

如果爵位有高低,那麼父母子女之間,以國禮論,位低者必須向位高行禮。譬如《紅樓夢》裡元春省親,以國禮見之,賈政也必須向女兒行禮。待換下代表爵位的禮服後,以家禮見時,元春才哭向父母。而府中見了北靜王,即便此人年輕,大家也都向他行禮。年輕的北靜王尊重賈母,欲親往見之,也是他的謙遜。

當年參與“辛酉政變”的恭親王奕訢,慈禧太后想要拉攏他,把他女兒接進宮,並封為固倫公主。奕訢聽了頗不高興,因為這樣一來,女兒地位比他高了,正式場合見了,他還得給女兒行禮。

由此可見,爵位的高低,對於父母子女之間,也有著約束。那麼,對於題主所說的叔侄之間,也自然有著要求。如果皇帝的兄弟與皇帝的兒子爵位一樣,那在正式場合中,即使叔侄輩份有別,相互之間,平禮相見即可。但若有那謙遜些的皇子,向與自己地位一般的皇叔以大禮見之,我估計也沒有什麼大問題,畢竟國禮之外,還有孝道。就像北靜王屈尊見賈母一樣。

但若皇子中有是太子的,那除皇帝外,估計都得向他行禮了。不過,這已經是爵位不一樣的問題了。

我是“錢多多讀文史”,一家之言,歡迎交流,請文明討論,掙錢不多,更不想受氣了。哈哈。


錢多多讀文史


一般情況下,答案是要。

眾所周知,古代專制社會尊卑有序、等級森嚴,下級要向上級行禮。按照題目所說,皇帝的兒子跟皇帝的兄弟對比,皇帝的兄弟,年紀一般比較大,就算是小的,出於禮儀規定考慮,皇帝也大多會將他們冊封為王,而且還是王爵中比較高的,以彰顯他們的高貴身份。

反觀皇帝的兒子們,除了特別受寵的以外,一般很少在未成年就封王,即便封了王,也是比較低的王爵,所以皇帝的兒子爵位跟皇帝的叔叔爵位相同或者更高的情況比較少見。

當然,上述情況是建立在皇子還小的情況下,在某些超長待機的皇帝面前,皇子混到跟叔伯們平級,還真不是什麼難事,所以問題又來了。而且皇帝的兒子可能還會有一個太子,作為儲君,他的地位可比王爵要高。這時候,決定行不行禮的就不是爵位高低了,而是輩分。

古人很注重宗族輩分,皇室就更加如此,皇帝的兒子面對叔伯輩,不論心裡願不願意,行禮都是應當的,當然,對方受不受就不知道了,就像太子一般也行禮,但沒什麼人敢接,甚至於皇帝對他的叔伯長輩也是要行禮的,這個就更加沒人敢接了。所以在封建社會,行禮這件事還是要看權力地位的,爵位高低只是權力地位的一個條件而已。

另外,還有不一般的情況,像劉子業這種皇帝,都把叔叔當豬養了,又怎麼會向叔叔行禮?恐怕他當皇子的時候對叔叔們就是不屑一顧的吧。


平沙趣說歷史


中國封建社會非常講究禮法尊卑的,這其實涉及到一個常見的協調問題。

首先,按中國禮法,君臣之道是重要的人倫,臣子見到皇帝要行禮。但是,這個君臣的人倫並不是完全碾壓和排斥其他人倫。比如皇帝對自己的父母(皇太后,以及主動退位的太上皇),肯定是要行禮的,而太上皇和皇太后不必行禮。這裡,父子的尊卑實際上壓過了君臣的尊卑。而其他一些關係,例如皇帝的哥哥、皇帝的叔父、皇帝的老師等,他們見皇帝固然要行君臣之禮,皇帝見他們也要行兄弟、叔侄、師生的禮。所謂於公為君臣,於私為兄弟、叔侄、師生,兩不誤。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皇帝,見到他的長輩也是要行禮的。更何況,如果只是皇帝的兒子和兄弟,而且爵位一樣(比如都是王),那麼皇子多數情況下,確實應該向同樣擁有爵位的叔父行禮。


巴山夜雨涮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而筆者恰好最近看到了一則相關的史料,試僅就這段史料來窺探皇帝的兒子和皇帝的兄弟之間禮儀關係:

“貞觀二年,中書舍人高季輔上疏曰:‘竊見密王元曉等俱是懿親,陛下友愛之懷,義高古昔,分以車服,委以藩維,須依禮儀,以副瞻望。比見帝子拜諸叔,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禮,豈合如此顛倒昭穆?伏願一垂訓誡,永循彝則。’太宗乃詔元曉等,不得答吳王恪、魏王泰兄弟拜。”(《貞觀政要》卷七)

這段話大意是說,皇帝的兒子要拜見皇帝的兄弟,而皇帝的兄弟也要對皇帝的兒子進行回拜,而時任中書舍人的高馮(字季輔)上書直諫,認為二者王爵相同,作為家人,侄子拜見叔伯是必要的禮節,但反過來則有顛倒昭穆之嫌。李世民於是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且下詔對李元曉說,不必再回拜吳王李恪、魏王李泰兄弟。

《貞觀政要》是一本政論類史書,作者是唐代吳兢,旨在歌頌“貞觀之治”,總結貞觀朝得失。不過,依據這段話,也有有待商量的地方,如李元曉為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據《舊唐書》,“貞觀五年……二月己酉,封皇弟……元曉為密王”,可知李元曉在貞觀五年(631)始封密王,而早在貞觀二年(628)正月,“徙封漢王恪為蜀王、衛王泰為越王、楚王祐為燕王”,即在

貞觀元年(627),李恪、李泰的爵位已經是一字王以爵位論當比李元曉高,但是仍然需要見面行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