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在历史上为什么这么出名?

冉之酉色


纵观中国古代史,如果说汉唐是最好的盛世,那么三国,便是最好的乱世。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便是一个盛世和乱世交替的过程,这在《三国演义》的开篇便已经看得透彻。


▲三国疆域图



一、盛世比乱世更容易出名


一段历史是否出名,主要取决于文物文献的数量和质量。

相比于乱世,盛世更容易出名。


▲中国历史纪年表


一是因为持续的时间长,可以容纳足够多的精彩;二是因为盛世经济发达,文人史官数量增加,相应流传于今天的资料更多,更容易出名。

比如唐宋元明清,我们多多少少都能说出大概的历史脉落,爱好者还能彼此切磋。

但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难度陡然间增大,连高考历史都不作为重点。出名的土壤贫瘠。


▲无锡三国水浒城


本来,三国是不应该这么出名的,因为它的文物文献数量远不及明清,历史影响更不及元朝。但出名,并不仅仅是在学界出名,更重要的是在百姓乡野间,茶余饭后时。

真正能在百姓中长盛不衰的历史资料,分为两种:


▲二十五史


一种是一手历史资料,基本上是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汉赋元曲传唱度都不够高);

另一种是二手资料及衍生品。就是各种文物和史书文献,经过史学家的翻译整理,变成现代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比如教材,博物馆展览,乃至电影电视剧。


▲吕布



二、三国的bug


三国特别牛,这两种资料都做得特别好,因为一个逆天的大bug存在:《三国演义》。

按照前面的理论,它归类于一手历史资料中的明清小说。

试想,如果三国只有《三国志》,估计它也只是没那么乱的五代十国而已,但它有了施耐庵和罗贯中,有了《三国演义》,一切不同了。


▲电影《赤壁》


四大名著的传唱度,远高于正史:

《红楼梦》让我们记住了林黛玉爱哭,爱葬花;

《水浒传》让我们记住了武松喝多了能打虎,鲁智深拔树都倒着来;

《西游记》更牛,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日常生活中不存在的仙神世界;

那么《三国演义》让我们记住三国,不是水到渠成么。

不但好多人推荐看《三国》,甚至有人叮嘱你,老了不能读《三国》!

三国的周边做得更是极致,拍电视剧,拍电影,开发游戏,出卡牌,出穿越小说。

这个大IP圈粉圈资本,实在爱不释手。


▲貂蝉



三、《三国演义》里面到底有什么?


不就是一本演义么,到底里面有什么,能让它火成这个样子?

它有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意;

它有宁让我负天下人的腹黑;

它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它有过五关斩六将。


▲司马懿


爱谋略的,看司马一家吞三国,成为最后的赢家;

爱军事的,看赤壁一战火烧连营,败走华容道;

爱武功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甚至爱美女的,看貂蝉苦施美人计,看甄姬错失大才子。

它让冷冰冰的历史变成了有色的生命,一个个鲜明的展现在眼前。才子佳人、神兵利器、烽火连营、家国情怀,它几乎有你想要的一切。


▲三国演义衍生品《三国杀》纸牌游戏


而且,三国这段历史,不但在中国火,在日本同样火。多少人从《三国志》1一直玩到14,这可是日本光荣株式会社开发的游戏,它曾是多少男生成为铁瓷的纽带。

三国的历史成就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又成就了三国历史。


▲《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看得进演义的人仍然喜欢曹操,看得进历史的人仍然喜欢刘备。

这样的三国,出名得精彩绝伦,荡气回肠。


翰林冷知识


一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为历史小说具有很大的轰动效应,鲜活地塑造了三国历史人物。作为四部优秀古典文学之一的《三国演义》,又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才子书,有很强的可读性。问世以来,中外人士都被吸引,读者范围很广,影响力就大,因此,三国故事和人物家喻户晓,传颂久远。二是乱世出英雄。三国人物在战乱中脱颖而出也可在史书中、诗词中、民间流传中得到印证。象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有着传奇色彩。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国那段特殊的历史造就了那一帮特殊的人物,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天山月3


近年来,三国时期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提及,究其原因,《三国演义》及其衍生作品的强势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罗版《三国演义》精彩纷呈,影响深远。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本身具有极强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阅历,并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时曾到起义军张士诚属下当幕僚,亲身经历了元末群雄的起落沉浮、天下的纷争统一,所以对三国时期众家势力群雄逐鹿,三国鼎立归于一统画面的描写十分恰当到位。加上他曾随张士诚参加过平定叛乱、抗击元军的战争,亲眼见识过宏大激烈的战争场景,因此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的全景描写波澜起伏、跌宕曲折,让读者感到生动细致,令人叹为观止。

三国时期能人辈出,特点鲜明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个个堪称艺术典型。一代奸雄曹阿瞒、逃跑专家刘玄德、生子当如孙仲谋、一代贤相诸葛亮、武圣人关云长、一身是胆赵子龙……但凡是中国人,家里的柴米油盐剩多少不知道,但对这些人的事迹都如数家珍。近年来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影视作品,如关于赵云的《三国之见龙卸甲》、关于周瑜等人的《赤壁》、关于司马懿的《军师联盟》等,时刻都在加深这三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周边地区争相推崇,翻译改编

若论中国文学作品对世界的影响,《三国演义》可谓是最大的,迄今已被翻译成15种语言,多达243个版本。最初仅仅在东南亚的华人和华裔群体中流行,但很快就在包括欧美等许多国家流行。2010年拍摄的的新版《三国》,获得首尔国际电视剧大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多个国家购买版权进行播放。在传播过程中,各类三国相关的游戏应运而生,影响较大的是:日本的《真三国无双》、《三国志》等,让广大青少年群体对三国时期的兴趣大增。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


江山代有才人出,譬如春秋战国之际人才鼎盛,末了在民间的影响力却不能与三国比肩,好歹有个孔圣人,还被关帝信仰给压倒了。

由此可见,三国题材故事能广泛流传,人才辈出仅仅是原因之一。

或有人归结于《三国演义》的流行。然而,三国人物自两晋以降,已被广泛传颂,至宋元之际,三国题材已成为勾栏酒肆话本创作的重镇。《三国演义》的总体故事构架,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关云长单刀赴会、六出祁山等均已出现,易言之,演义的工作更多在于编纂修订。从这点看,三国与水浒非常相像,都是流行文化的产儿,成于众手的作品,而非个别文人的创作。




对比《三国演义》各版本,不难发现,其间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过程,最终由毛宗岗父子完成定型。因此,并非《三国演义》的出现造成了三国故事的流行,而是三国故事的流行催生出了《三国演义》。有需求便有供给,即便没有罗贯中,也会有李贯中、王贯中完成这一使命。当然,演义的杰出成就也反过来推动了三国故事的进一步传播,这便是文化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了。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国志》,甚为详细,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国的事情。

不繁不简,矛盾复杂而又集中,正可以引人入胜。譬如战国的矛盾更复杂,人物也很动人,末了分成七份,又平铺到三百来年,不免于拖沓。《东周列国志》便展示了这一弊端。

此外首先三国时期的英雄们都互相认识,不是仅仅你知道我我知道你,这样的人物关系就很有意思了。

曹操跟袁绍是发小跟袁术也应当自小认识,跟刘备青梅煮酒谈笑风生,刘备跟公孙瓒是校友,喊吕布叫大哥,叫过袁绍刘表主公,吕布一帮干爹亲如父子。孙权又是刘备大舅哥,两人也是喝过大酒的。

可以说这些后来在战场厮杀过的人物大都是互相熟知的。


刘备跟曹操在汉中对决时候,会不会想起青梅煮酒时两人的惺惺相惜。

吕布难逃一死时会不会想着早知道就杀了刘备这个贤弟了。很多时代的英雄人物,双方除了沙场,并无私交,甚至恐怕死了都没见过面,聊过天。或者是过于混乱让人不着头绪。

而三国时代又足够稳固,派系分明。曹操,刘备,孙权,都能征战沙场数十年而不倒。即便是吕布从失势逃出洛阳到最后兵败身亡也有六年多时间。项羽跟刘邦总共才打了几年!隋唐时期,群雄并起结果李世民一战就定乾坤。然后重头戏就是宫斗了。势均力敌的比赛才是最吸引人的。

而且英雄个人魅力也不是后代很多英雄能比的。刘备的百折不挠人格魅力或者你可以说历史上有很多。但是曹氏父子的诗歌文章,即便不算帝王也足矣流传千古。即便是吕布,这种奇葩。也是为人津津乐道。



个人以为,除去以上原因,三国历史之所以动人,更因其处于东汉、两晋之间。东汉高开低走,一团沉闷,两晋更是鸡飞狗跳,一塌糊涂,即便有英雄人物,处于污泥浊水之间也便黯然无光了。前后映照,自然显得三国时代慷慨悲歌,英雄豪杰光彩照人,于是格外引人注目。

总之,客观环境、自身素质捎带同行衬托,遂使三国题材故事的流行成为历史的必然。


兵卒在江湖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之所以这样在历史上有存在感都主要是源于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


陈寿本是蜀汉的臣子,三家归晋后作为晋的史官著《三国志》,记述了三国期间跌宕起的历史和期间的英雄人物。唐代时杜牧在《赤壁》写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代十国时后晋皇帝,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对后世带来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直接导致以后黄河以北、以东地区的北方土地几乎无险可守,袒露于外族的威胁之下,为后来四百余年间契丹、女真、蒙古族南下入侵中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这个计划随着宋太祖的历史被搁浅。由于北宋军事实力的薄弱,始终也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这也成为历史上对宋朝诟病的最重要因素。而宋朝的爱国人士却从没有放弃过燕云十六州的志向。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就做两次《赤壁赋》,怀念周郎的英雄事迹,期待能够英雄辈出收复祖国河山的志向。在《赤壁怀古》中曾经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把周瑜风流倜傥的英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战乱时期,整个社会都希望有一个英雄的人物能够结束战争带来和平。《三国演义》的诞生正符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也就就能够更好的深入人心。

元朝时期杂剧逐渐繁荣起来,很多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都被改编成杂剧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中。这样的形式不仅喜闻乐见,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够从视觉和听觉中了解故事的细节,让这些历史人物从书本中走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


《三国演义》在成书后被广为流传,很多故事都被改编成杂剧在老百姓广为流传,并得到了老百姓深深的喜爱。其中对关公的喜爱更是让他到了神位,关帝爷已经是比较重要的神仙了。

三国时期在历史上这样有名,当然离不开这两部作品的贡献,还有这些人物本身自的风采魅力。而到了现代连环画、电视剧、电影、网络游戏等等都以有三国为题材,让三国时期更加深入人心。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叶子写实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并对此加以指责;

但如果不作机械的数量的理解,那么,或许正说明其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的情节与人物性格是虚构:这倒正是《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

例如三顾茅庐,正史上确有“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这是史实,但“三顾”的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史料和传说虚构而成。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朝纲混乱。内有董卓巨奸权倾朝野,专横跋扈;外有黄巾军起义,撼动社稷。时有曹操韬光养晦,欲为国除害。

逃出京城后,曹操与各地诸侯袁绍、刘备、孙坚等二十路豪杰会盟,共同讨伐董卓。

几番征战,董卓最终死于义子吕布之手。此时大汉气数将近,英雄豪杰皆觊觎天下,因此上演了群雄逐鹿的争霸大戏。

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夏侯渊、陆逊、姜维、司马懿等风云人物相继入世,魏、蜀、吴三分天下,千古传奇流传至今。


水墨鄂州


我认为大家应该感谢一名小说家,是他写出了《三国演义》,被列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让那段精彩的历史,能够以文本的方式为大家所传颂!其中的各种事件计策,都广为人知!

《三国演义》根据正史《三国志》改编,人物塑造性格饱满,历史名迹有迹可循,让大家特别喜欢和热爱三国的那一段历史!

东汉末年,皇室衰弱,宦官专权,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开始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种封建主义的社会,到最后,最苦的还是广大百姓,在这种压迫下,黄巾起义来了,一次非常著名的农名起义!虽然他失败了,但是他也成功了,加速了汉朝的衰退!这就是三国的开始!

有了引子,告诉了大家,乱世开始了!在东汉末年和三国鼎立到最后三国归于晋朝!这里面的很多故事,但现在都朗朗上口!“三英战吕布,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曹操刺杀董卓,王允和貂蝉的连环计,吕布之勇无可匹敌,诸葛亮之智状如妖怪等等等”虽然有很多都是编的,但是罗贯中先生写的真的是太精彩了!就是这样的精彩,才会让人心驰神往!让人沉浸其中!太多的英雄豪杰,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古代计策!都在其中!

我爱三国,因为那是一段让人神驰的历史!

纯手打,感谢支持,感谢大家关注!


口水三国


乱世英雄起四方!是根本的原因。 中国历史上处于乱世的朝代较多。很多事件容易被人们忘记,象东汉二百多年,大多平稳渡过,至于中间经历的事很少被人提起,遗忘的更多。


中国的历史


处于乱世较长,如乱悠悠的春秋战国、相互攻讦长达几百年的南北朝、改朝换代象走马灯似的五代十国、再就是本题提到的三国。

三国以史志来看,仅五十八年而已,从东汉末至三国归晋。但给人的感觉几百年似的。

这首先是《三国志》的撰写者陈寿文笔精妙,三国时期的人物、典故早已在民间传播。

从唐宋时期的文人骚客的诗文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及;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达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便可知,三国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而元末明初的作家罗贯中更是一位奇人,他写成的《三国演义》长期来被后人当做史来读,皆是他妙笔生华的再创作更引人入胜而已。

笔下的人物,有史可考和杜撰的个个丰满,简直天然混成。

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帷幄之中的智谋算计、跌岩起伏的故事发展,正如《三国演义》片尾曲唱的: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



董卓进京、吉平下毒、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东吴联姻、定四洲、取西川,乃至政归司马氏等,每一个章节可自成一体又相互连结,可谓恰到好处。

乃至后来,三国的故事被说书、曲艺界不断改编,也屡次搬上舞台,连国粹京剧也是重要题才之一。失空斩、收姜维是传统的节目。

更令人惊奇的是,关羽在民间的地位已上升为关帝,是帝王级的待遇,扮演者必七天前斋戒沐浴。这是历史上的唯一例。



其实从东汉末至三国归晋仅58年而已。应清醒地看到,东汉末年人口六千万,至晋初仅剩一千六百万,四千多万的人口在短短58年丧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晚亭与落霞同晖


首先这里的三国时期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狭义的三国时期应该是220到280年,及从曹丕篡汉称帝到司马炎建立晋朝,而所说的三国时期有名应该是从十常侍之乱开始到晋朝建立,相比之下,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时期名气要比真正的三国时期还要有名气的多。

就原因来说,第一,《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文化角度都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其改编的评书、京剧甚至鼠来宝等艺术形式将这段历史展现到了几乎将各阶层都变成了受众,奠定了这段历史的“人气”。

第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阀割据、少数民族并起,正是英雄并起,好汉得用武之地的时期,期间出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用自己不同的性格和方式演绎着波澜壮阔的历史。

第三,三国时期出现了太多的经典战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定军山、街亭之战,每一场荡气回肠的战役都可成为经典,对后世的军事方面也提供了经验,有人说毛主席就是靠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的,虽是玩笑,但也是军事经验的体现。

第四,文学经典的传承。三国时期能人倍出,涌现了大批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留下了大批的文学作品,曹操的短歌行、诸葛的《出师表》、曹植的七步诗,都成为了传世的经典,同时也提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名气。

第五,由于以上原因,后代都愿意以三国为题材改编各种艺术形式,就拿现在来说,影视、娱乐乃至游戏等,到处是三国的身影,相信即便再过几千年,三国时代仍然会是历史上的“明星”。


勇敢的心1483261


有人说三国广为流传是因为《三国演义》,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三国演义》一书的出现确确实实产生了轰动。但大家有没有想过,罗贯中除了《三国演义》还有其他的小说,为什么偏偏就《三国演义》能产生如此效果呢?


其实,早在罗贯中之前的唐宋时期,三国的故事就很是流传,就连五六岁的小孩子的嘴里都能说出几个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比如:张飞、曹操、刘备。再说北宋大诗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初中课本上就有,你能说完全是因为《三国演义》吗?很明显是不能的。


我认为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三国本身。

三国时期处于东汉和两晋的中间,那一时期是啥环境?可以用一团浑水来形容,而就是这种环境催生了一个个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故事荡气回肠,有悲凉,有勇猛,有狡猾,有各种各样的品质。恰好,这些品质又都是人们所喜爱的。

另一方面,三国时期的小说写的人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料》中有谈到: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