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是什麼病?如何預防?

吳堅信


猩紅熱是什麼?

猩紅熱是由A組β型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科普一下#

主要症狀表現為:

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的脫屑。

少數患者患病後由於變態反應而出現心、腎、關節的損害。

1、傳染源:患者和帶菌者是主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主要經空氣飛沫傳播,也可經皮膚創傷處或產道引起。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發病多見於小兒,尤以5~15歲居多。

猩紅熱的預防

1、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飯前便後、外出後要勤洗手,勤洗澡。

打噴嚏、咳嗽時注意用紙巾遮掩口鼻,並應及時洗手,避免髒手接觸口、眼、鼻。

指導兒童養成正確的洗手習慣。

2、居室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患兒使用的食具、玩具或其他用品應經常徹底清洗消毒。

3、在流行高峰期,應儘量少帶孩子去擁擠的公共場所,特別避免與有發熱或出疹的兒童接觸。

4、一旦兒童出現發熱或皮疹,應及時送往醫院進行診療,同時做好隔離,不要與其他兒童接觸,避免交叉感染。

5、在猩紅熱流行期間,托幼機構及小學要認真開展晨、午檢工作,發現可疑者應請其停課、就醫和隔離治療。

保證室內做到充足的通風換氣,應每日做好教室、文具、玩具和餐具的清潔,一旦發現病例,應對病例接觸的物品及時消毒。

如家長懷疑自己孩子有類似皮疹,建議前往專業醫院就診。

一旦確診,主要是抗生素治療,治療時間需要1周,並採取呼吸道隔離。

家庭護理

猩紅熱急性期應臥床休息,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

給孩子吃稀軟、清淡食物,多喝水。

保持口腔及皮膚清潔衛生,預防繼發感染。

預後注意事項

在病程的2-3周往往是出現併發症最多的時候,如心肌炎、腎炎、風溼熱、中耳炎、肺炎等。

雖然患兒可能已無特殊症狀,但仍密切需監測腎臟、心臟、ASO等相關指標,建議到專業醫院詳細諮詢檢查。



湖南醫聊


本人從事傳染病防控工作八年,下面從健康宣教方面回答下這個問題。

首先,猩紅熱為A組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的脫屑。少數患者患病後由於變態反應而出現心、腎、關節的損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以冬、春季發病為多。

其次,猩紅熱患者和帶菌者是主要傳染源,主要經空氣飛沫傳播,也可經皮膚創傷處或產道引起。人群普遍易感,但發病多見於小兒,尤以5~15歲居多。

再者,猩紅熱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特異性治療首選青黴素,一般用藥1天后發熱消退,皮疹很快消失。

最後,此病預防應以加強兒童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為主:

1、及時就醫:在高發季節、尤其是周圍出現猩紅熱病人時,家長要密切關注兒童的身體狀況,一旦發覺兒童出現發熱或皮疹,應及時送往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

2、治療和隔離患者:患兒應注意臥床休息,進行住院治療或居家隔離,不要與其他兒童接觸;其他人接觸患者時要帶口罩。抗生素治療必須足程足量。

3、通風和消毒:患兒居室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患兒使用的食具、玩具或其他用品應經常徹底清洗消毒。

4、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外出後要洗手,勤洗澡;打噴嚏、咳嗽時注意用紙巾遮掩口鼻,並應及時洗手,避免髒手接觸口、眼、鼻;指導兒童養成正確的洗手習慣;儘量少帶孩子去擁擠的公共場所,特別是避免與有發熱或出疹的兒童接觸。

5、加強學校衛生:在猩紅熱流行期間,托幼機構及小學要認真開展晨、午檢工作,發現可疑者應請其停課、就醫和隔離治療。保證室內做到充足的通風換氣,應每日做好教室、文具、玩具和餐具的清潔,一旦發現病例,應對病例接觸的物品進行及時消毒。


您家孩子得過猩紅熱嗎,你是怎麼應對的?


公共衛生科普


選擇權威科普,享受健康生活,歡迎關注醫學博士團隊!


猩紅熱是一種由A族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主要表現為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紅色皮疹及疹退後皮膚脫屑。

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帶菌者和不典型病例為主要傳染源,急性患兒應及時隔離,人群普遍易感,多見於3-7歲兒童,冬、春季為發病高峰。

主要表現

1、潛伏期 通常為2-3天,短者1天,長者5-6天。

2、前驅期 一般不超過24小時,少數可達2天。起病急驟,以畏寒、高熱伴頭痛、惡性、嘔吐、咽痛為主,嬰兒起病時煩躁或驚厥。頸及頜下淋巴結腫大及壓痛。

3、出疹期 多見於發病後1-2天出疹。皮疹從耳後、頸及上胸部,迅速波及軀幹及上肢,最後到下肢。皮疹特點為

全身皮膚瀰漫性發紅。

4、恢復期 皮疹於3-5天后顏色轉暗,逐漸隱退,並按出疹先後順序脫屑,皮疹愈多,脫屑愈明顯。

1、一般治療 供給充足的營養、熱量。發熱、咽痛期間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保持口腔清潔,較大兒童可用溫鹽水漱口。高熱患兒,應使用物理或藥物降溫。

2、抗菌治療 青黴素是治療猩紅熱的首選藥物,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青黴素如何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

預防要點

1、適當瞭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如傳播方式,主要臨床表現等

2、加強衛生宣教,平時注意個人衛生,勤曬被褥

3、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合適的溫溼度

4、流行季節兒童避免去公共場所

5、平時注意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身體抵抗力

6、多吃蔬菜,水果。


歡迎關注天壇醫院、阜外醫院、兒研所、北大口腔醫院醫學博士團隊!祝您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良醫濟世


猩紅熱是一種傳染性的疾病,在感染科比較常見,多見於學齡期的兒童,多發於冬春交替的季節,猩紅色是由於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侵入免疫力較低的機體,該細菌可以產生紅疹毒素,導致機體的產生相應臨床症狀,常見的是發熱、咽峽炎,典型的是遍佈全身的典型的雞皮樣的紅疹,皮疹比較典型,臨床中比較好判斷。皮疹的出現也是有一定的順序的,一般皮疹首先出現在耳後、頸部,繼而出現在面部、前胸、上肢等,最後皮疹蔓延至下肢,遍佈全身。有時皮疹可見口周有“蒼白圈”,這是由於面部佈滿紅色皮疹,而口周卻不出現,所以看起來口週一圈白色,叫做“蒼白圈”。另一種典型的表現是“楊梅舌”,由於舌乳頭肥大,形似針尖樣大小,舌苔在發病的初期表現是白色,並且增厚,隨後白色的舌苔脫落,顏色變為鮮紅色。肉眼觀看形態相似楊梅。猩紅色的病人由於細菌的入侵,會表現為淋巴結的腫大,常見的有耳後淋巴結、頸部淋巴結。在臨床工作中,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會出現上訴典型的症狀,注意鑑別。

猩紅色既然是一種傳染性的疾病,那麼患兒就需要進行隔離,由於這種病人多是通過呼吸道傳播的,例如在呼吸、說話、打噴嚏的時候,會有可能帶有細菌的飛沫播散在空氣中,那麼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吸入到呼吸道後就容易被感染。這種感染多發生在學校等人群聚集的地方。一旦發現有感染的病人應該及時的隔離,進行消毒。

對於猩紅色的治療一般都是使用青黴素,因為青黴素對該細菌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一般使用7-10天,使用咽拭子試驗檢測不到有細菌的存在,並且臨床症狀明顯消退,相關的化驗結果正常,表示痊癒,解除對患者呼吸道的隔離。

該病如果治療不及時會出現一些嚴重的併發症,例如中耳炎、乳突炎、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風溼性關節炎、心肌炎等,對於該病在臨床的診斷過程中需要與麻疹、藥疹、川崎病、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行鑑別。

本期答主:韓文莉,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猩紅熱(scarlet fever)為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中醫稱之為“爛喉痧”。簡單的說是鏈球菌感染,是呼吸道感染的,既然是細菌感染,就需要抗生素治療,這種鏈球菌對青黴素敏感,如果不過敏,使用青黴素治療就可以,需要高級抗生素。

其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的脫屑。典型的猩紅熱會有草莓舌、楊梅舌,口周蒼白圈,皮疹壓之褪色等表現。

對猩紅熱尚無有效的疫苗預防。只能避免接觸接觸感染者來預防,而且這是呼吸道 傳播,在兒童之間很容易傳播。

猩紅熱傳染源包括大量的隱性感染者,鏈球菌引起咽峽炎的患者排菌量大而不易發現,通過呼吸道傳播,傳播途徑容易實現,給預防控制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猩紅熱流行期間,對可疑猩紅熱、急性咽炎和扁桃體炎患者,應該建議其隔離治療;對於帶菌者可用常規治療劑量的青黴素治療,直至培養轉陰,以控制傳染源。對與猩紅熱患者密切接觸者,應嚴密觀察或預防性給予青黴素。流行期間,兒童應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加強對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

猩紅熱在建國初期屬於比較嚴重的傳染病,發病率較高,隨著衛生事業進步,猩紅熱發病率大幅下降,且病例以輕型為主,但是2011年香港發生猩紅熱爆發,甚至兩名兒童因猩紅熱去世。當年內地上海、廣東也出現局部爆發,近年來在全國範圍內發病率有所回升,值得警惕。


感染科李侗曾


猩紅熱是由 A 組溶血鏈球菌感染導致的急性傳染病,民間稱為「爛喉痧」,主要表現為發熱,咽峽炎,全身皮疹及皮疹褪去後脫屑。猩紅熱的名字是由於該病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全身瀰漫性猩紅色皮疹而得名的。

至今為止,猩紅熱尚無有效的疫苗,所以控制傳染源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如果發現學生患有猩紅熱,學校首先應該首先對患病者實施家庭隔離或者住院隔離,最好選擇住院隔離,其次密切觀察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人群至少 1 周,最好每天清晨檢查,有條件的可以進行咽拭子培養,對於可疑猩紅熱患者,有咽峽炎患者或者帶菌者進行隔離治療;最後如果流行範圍較廣,學校可以考慮放假,並建議學生能夠避免公共場合活動,具體放假期限可以請當地疾控中心評估。、


健康運動中心馮春雷


“猩紅熱症狀與感冒很像,都會出現發熱、喉嚨痛等症狀,不過也有其自身特點。”專家稱,猩紅熱顧名思義肯定有“紅”和“熱”。“幾乎100%的猩紅熱患兒都會有發熱,且這種發熱是持續的高熱,一般都是39攝氏度左右。”周志剛稱,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紅,幾乎100%的患兒都會出紅疹,一般在發燒的第一天就會全身出很多紅疹,且全身的皮膚還會潮紅。手指按下之後紅色就會退去,但如果放手,皮膚又會潮紅。不過,口唇周圍的皮膚不會出現潮紅,而是呈現蒼白的白圈。

除了症狀之外,還有一些檢驗方法也能幫助判斷。“劃痕實驗,就是用手指在潮紅的皮膚上劃一下,正常情況下是一條白色印跡,且很快消失,如果是猩紅熱,則劃過的地方會出現突起的、紅腫的劃痕。”專家稱,如果抽血進行血常規檢查,會發現,白細胞增高。但要確診是猩紅熱,需要進行病菌培養等。

預防:通風,注意消毒

“最近發燒的孩子特別多。”周醫生稱,猩紅熱發病人群以3—8歲小兒為主,主要經空氣飛沫傳播,發病前一日至出疹期傳染性最強。因此,當孩子有發熱的時候,就應該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患兒痊癒後,要進行一次徹底消毒,玩具、傢俱要用肥皂水或來蘇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戶外暴曬l-2小時。

猩紅熱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預防性措施應以加強兒童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為主,家中要注意多開窗通風,每天至少三次,每次不少於15分鐘。讓孩子多喝水,注意休息。


育兒敏媽


猩紅熱是由A組溶血性鏈球菌(膿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中醫病名"爛喉痧"。臨床發病為發熱,咽咴炎,全身迷漫性紅色皮疹及疹退後脫屑為主要表現。以5一15歲兒童為多。

如何預防因為是呼吸傳染性疾病那離遠點不接觸不就感染不上了。方法有方面:

一在流行發病期不到擁擠的公共埸所去。尤其是兒童,加強呼吸道防護。

二遠離猩紅熱病人,如有發熱症狀,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症狀的病人和接觸過猩紅熱患者的人也不要接觸。對接觸過猩紅熱患者的人要隔離7一12天。必要的情況下可注射青黴素以防病發生。

三確疹為猩紅熱的病人要嚴格隔離治療。現衛生防疫部門和醫院都有嚴格的傳染病報告。防疫,治療控制方法規程。是專業,部門的工作。民眾要響應配合,共防流行和傳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