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身邊的年味還有哪些?還和小時候的一樣嗎?

梅羅武


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年味也越來越淡。

包餃子,貼對聯,最後就是看春晚了


勞道的揪片子


我來談談我們老家湖南邵陽的年味吧。

兒時的年味記憶

記憶中湖南邵陽的“年”是從臘月21日開始的。那時候的村不叫村,叫**生產大隊,組不叫組,叫第幾生產隊。到了臘月21日,生產隊便放假了,生產大隊要到臘月24(過小年)那天才放假。從21日開始,各家各戶開始打掃衛生,屋前房後,除草修坎,修整牛欄豬圈,雞舍狗窩。這些工作平時沒有時間集中去做,過年了,有幾天空閒,所以就集中在一起處理。

到了22日,村子裡開始殺“年豬”。那時候殺“年豬”是要辦手續的,說是手續,其實很簡單,就是向生產大隊交2塊錢的稅,開了稅票後,豬肉就可以到市場去賣。一般的農戶殺一頭“年豬”,賣3/4,留1/4,家庭條件稍微好一點的,賣一半留一半。殺豬那天,一些關係較好的農戶,每人拿一個小碗或者杯子早早地等在殺豬戶家裡,殺豬的時候,去接一杯純豬血(從刀口直接放進杯子裡的),這樣的豬血是用來做邵陽“豬血丸子”的,一頭豬的血可供大約10戶人家做“豬血丸子”。

23日,各家各戶開始蒸酒打豆腐、做豬血丸子。24日過小年,祭灶神。25日殺雞宰羊、乾塘(將水塘裡的水抽乾)抓魚備年貨。

在湖南邵陽的民俗裡,有債務不過年,年了年斷的傳統,所以,從26日起到29日止,屬於債務清償的高峰階段。有賬的算賬,有條子(借據、欠條)的還錢。到了大年三十,沒搞清的事也只能放下,沒討回的債,只能等來年。三十日去別人家討債,不管有理沒理,都會受到旁人的譴責。

對兒時的我們來說,除夕是一年當中最快樂的一天。一大早,我們便將積蓄了整整一年的零花錢全部拿出來,跟隨父母到城裡去逛街。除夕那天,我們可以自由地購買自己想要的玩具、鞭炮和圖書(一種小人書),購買過程中,如果少那麼幾毛錢,可以到父母那裡去“透支”,完了從自己的壓歲錢中扣除。

逛街逛到下午4點多鐘,集市散市,店鋪打打烊,逛街的人陸續散去。空蕩蕩的街上只有出租車還在忙不迭地做生意。到5點多鐘的時候,農村人也各自歸家,等待年夜飯。

那時候農村沒有電視機,也沒有春晚,我們在年夜飯之前的那一段時間即不能去鄰家串門,也不能和小夥伴們做遊戲,只能呆在自家門前燃放鞭炮。

吃年夜飯是很有講究的。首先,一家人凡是能夠趕回家的,必須趕回家,而且要等人到齊後(不管老幼無分男女)才能開餐;其次,柴火必須燒的紅紅旺旺,一家人圍著柴火吃年夜飯;第三,吃年飯時,一般是不會有人串門的(年夜飯正式開餐前,都會放一串鞭炮,目的是為了告訴人們年夜飯已經開始,請勿串門)。特殊情況下有人串門,那是必須留下來一起吃年夜飯的,如果來人不願意留下一起吃年夜飯,主人家會特別生氣,甚至會發火,因為年夜飯時有人闖入,意味著主人家會增添人丁,所以主人家必須將“人丁”留住,吃過年夜飯就相當於已經將人丁留住了;第四,年夜飯開餐之前,必須先祭祖,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第五,年夜飯過程中,不能講那種不吉利的話。吃完年夜飯,便開始漫長的守歲,一直要守到零點,大人們才會開壓歲錢。

大年初一,凌晨四點多鐘就有人家開始放鞭炮了,只要第一家鞭炮一響,整個村子就閒不住了,到6點多鐘,全村的鞭炮會燃成一鍋粥。吃過早飯,各家族按照班輩先後次序,由家長帶著小孩開始拜年。

記憶中兒時的年,雖然物質匱乏,但是有濃郁的鄉情、親情和真誠在內,那時候的人沒有現在這麼勢力這麼市井,所以年味很濃,很值得懷念。

現在身邊的年味都帶著銅臭味,感覺一點“年”的影子都見不到了!“年”的味道是老百姓過出來的,而不是用“春晚”的嘴說出來唱出來的。邵陽的“年味”中,除了“豬血丸子”還能從中找到一些“年味”外,其他的都和現在的食品藥品一樣,大都是假貨!


寶慶山人有話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在收割晚稻,種下了油菜之後,就開始嗅到了年味:爸媽動手熬製米糖了,這是門技術活同時也是體力活,材料是米、谷芽、

米頭天就要浸泡,第二天早上就把帶水的米用石磨磨成漿,然後放到鍋裡攪勻,這就是考驗體力的時候了,你得努力攪,使勁攪,不能使米漿結成塊,還要注意,不能燒糊了。(這門手藝到我這輩就要斷了傳承了)。米糖熬好後,就得動手剝花生,炒芝麻,炒黃豆,爆米花了。最後把制好的米糖化開拌入花生、芝麻、黃豆和爆米,拌勻倒入模具裡壓實,最後用刀切開。這是當時我們這裡的四大主年貨:花生糖,芝麻糖,豆子糖和芝麻糖。小時候的最愛。這些都準備好後,年也就快到了,爺爺就開始寫對聯了,那時我爺爺寫對聯可得好些天,親戚們的,朋友們的,還有左鄰右舍的,都得寫。這個時候我也就理所當然的成了爺爺的書童了,磨墨,裁紙……我覺得我比爺爺都忙。

年三十那天,清早起來,洗漱好後,第一要緊的是燒香敬天地,祭祖宗。然後把去年的對聯撕掉,貼上新聯。

正月初二起直到元宵節前都是在走親訪友或者是接待親友中度過的

現在,所有的年貨都是從市場上買的,就連家人的團聚也就僅僅是十天左右,臘月二十二三回鄉,正月初六,七就又要外出打工了。真正的只是回家了一番思鄉的情。




棲雲逸士


八十年代的春節,吃什麼菜都香。過年時,吃上一頓肉,買一身新衣裳,都是奢侈品。幾個小夥伴聚在一起,開心雀躍,無比歡樂。放著大鞭炮,挑著自制的紅燈籠,飛快的奔跑。。。

憶起童年,開心的像個孩子。因為有人疼,有人愛,有人玩耍,有人相伴。過年,總有說不完的往事。

而今,人情味淡了。打個電話,發個微信就算過年了。吃肉穿衣不再奢侈,再也沒有當年的快樂了。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往事難返。



逸寒行書課程


不一樣了,小時候就盼著過年,過年能穿新衣服,吃平常吃不到的好吃的,能見到好多親戚還給壓歲錢,還有鑼鼓喧天的秧歌。

現在也不是年紀大了還是生活條件好了,感覺日子還沒怎麼過呢,就又過年了,太快了,根本沒有小時候的那種期待了!


陳獲獲


現在不叫過年了叫春節,是一個大節,過去過窮日子過年改善一下,還會發些補助糧油大家湊熱鬧一起來吃,現在大長假可以去遠處走走也一樣快樂。當然借春節大團聚一下交流一下感情也是必然的,不能說過去就快樂現在就冷漠,小時候過年發愁的多,沒有卷什麼都買不到,碰到不要票的排長隊,從心裡講我是不願回到過去。


平常谷


記得小時候過年,貼春聯、壓歲錢、走親戚…一樣少不了!只要跟過年有關的都玩得不亦樂乎,現如今,年味越來越淡,留給我們的只剩滿滿的回憶。

現在想想,以前小時候的過年那才叫過年呢,

現在充其量只能算放假!小時候,臘月十幾就開始趕集了,小時候,臘月十幾趕大集真是人山人海,大人們挑掛曆春聯,小孩子忙著挑選各種玩具。那時掛曆上幾乎都是漂亮阿姨,玩具就是各種槍啊,炮啊。

現在,臘月十幾跟平常日子一樣,大人們該上班上班,上學的孩子們該補習補習,對年貨也沒啥概念,對過年更沒啥感覺了!

現在,小朋友們平時想吃啥有啥,對過年的零食已沒有太大的興趣!大家只會關心,你的平板裡有什麼遊戲,什麼遊戲最好玩…


金旺源茶葉


現在身邊保留的年味有:貼對聯/窗花,掛燈籠,穿新衣,年夜飯,看春晚,祭祖,放鞭炮,拜年,發壓歲錢。

和小時候的年味不一樣了,有以下原因吧:

1、年味淡了

小時候過年前期會有一系列籌備活動,如打餈粑,殺年豬,醃製臘魚臘肉,炒瓜子花生,大掃除等,那個熱火朝天、互幫互助的場面,到現在都記憶猶新。很喜歡參與其中,和大家一起齊心協力去完成,這些活動也讓鄰里之間顯得更親近。現在很多東西都是直接買回,或機械加工了,傳統的東西不見了,鄰里之間的人情也更淡薄了。

2、盼頭少了

以前物質沒這麼豐富,經濟條件也差,就盼著過年能穿上新衣和吃上好吃的,盼著遠在城裡的叔叔回家帶回一些沒見過的新玩意。現在基本都不愁吃穿,農村也啥都有了,每天跟過年似的。

3、內心不自在了

兒時既能收到壓歲錢,又能在親友相聚時無憂無慮的跟小夥伴玩耍。大了成家了不但要給晚輩發壓歲錢,還多了一份養家餬口的壓力。





軒仔媽


現在的年味已經幾乎消失殆盡。

現在已經是衣食無虞,新衣服隨時可穿,美食也是隨處可得,鞭炮的限制燃放,讓僅有的一點年味成為人們歡喜的源泉。

小時候的過年,卻大不相同。直到現在還是依然記憶猶新。

媽媽為自己孩子做的新衣服,爸爸給孩子們做的各式各樣的燈籠,只有200頭的鞭炮要一直放到過完年,各種只有過年才會吃到的好吃的:炸排叉、炸丸子,米粉肉、佐餐酒、西紅柿炒雞蛋。。。。。。


書法家劉東來


幾乎沒有童年味道了;滾鐵環受成了打高爾夫.用磚頭打土皇帝成了打保齡球.摺紙飛機成了玩遙控航拍.玩手繩成了玩魔方及變形金剛.下河游泳成了泡溫泉.……,只有抽縲砣.打長牌.放風箏的老人年身上還依稀保有一點殘存的兒時印象,拍洋畫.糖紙.煙盒.打玻璃球.修房子等這些兒童常規玩法早己不見蹤影,這也反映了兒童遊戲的進化吧。我個人對苦難童年所玩的低端遊戲並不留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