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緒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會怎麼樣?

慶德說法


首先不可能實現。其次既是實現了,慈禧老佛爺真的被殺了,除非他有能力成為一代暴君,否則等待他的就是退位。

事實上光緒皇帝的政治眼光短淺,能力又差。他從18歲親政開始,直到失去權利有將近10年的時間,在這10年裡,慈禧太后是逐漸對他進行放權,在戊戌變法時期幾乎是100%放權了,可是光緒想的不是怎樣鞏固自己的實力,發展自己的實力,而是第一時間就是要消滅慈禧的勢力,親政10年,居然沒有自己的親信。有人說慈禧對光緒的控制,可是年幼登基的皇帝中誰又不是這樣過來的呢?遠的不說,清朝康熙不就是這樣的嗎?


三箭一雕230


1898年9月28日,隨著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戊戌六君子”的人頭落地,以康梁等一批維新派擁立光緒帝推動的“百日變法”徹底失敗而告終。


那麼,有人問了,假如光緒皇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會怎麼樣? 我的答案是這隻能是一種假設,以光緒皇帝為首的維新派,根本沒有能力與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抗衡。

因為當時清朝的政治環境並沒有給維新派創造有利條件,從始至終維新派都是在上演一場獨角戲,其結果必然是喧囂過後歸於沉寂。

首先,維新運動的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力。


作為維新變法的核心領導光緒皇帝,名義上雖為已經親政,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決策權,國家行政大權仍為慈禧太后所掌控。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頒發上諭,幻想以此推動新政變法,現實情況卻是紙上談兵而已,並非得到上行下效,這就註定維新變法最後淪為好看不中用的“夾生飯”。

何況光緒皇帝本身就是一箇舊統治秩序的維護者、他對資產階級所倡導的君主立憲知之甚少,自然也不是由衷認同的。

他只是想借助維新派來對抗慈禧太后的力量,從而真正掌握最高權力,骨子裡“君權至上”的理想仍根深蒂固。他充其量只是想做個“有道明君”而已。

其次,外部環境不利於維新變法。


維新派之所以信心滿滿,源於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 然而,清朝末年和明冶維新的政治環境根本不同。當時,日本封建幕府時代已經到了窮途末路,而倒幕派實力雄厚,完全可以擁立明治天皇實行改革。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當時世界總體上還處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日本的外部環境相對飽受列強欺侮的清朝,要寬鬆的多,不會因牽扯列強利益遭受阻撓,從而為明治維新各項新政施行鋪平了道路。

再者就是,維新派的同盟軍資產階級力量薄弱。


封建頑固勢力和列強壟斷勢力雙重壓迫下,中國資產階級生存壯大十分艱難,想要用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制度來取代封建專制的政治體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自然會遭到保守派的堅決反對。

當時的封疆大吏各省督撫並沒有表態支持變法,大都持冷漠旁觀的看客態度。還有控制軍政實權的八旗王公貴族,以及各種既得利益集團,更是對變法嗤之以鼻,極力抵制。

由此可見,康梁的維新變法僅僅是憑藉一腔強國熱情,難免有些草率行事,也凸現了政治的不成熟。

另外,主觀上維新派激進有餘,穩重不足。

夢想一蹴而就,急於求成,忽略了一個國家政體改變的系統性,漸進性,期望畢其功於一役,一夜之間就可以看到憲政體系成為現實。

這種沒有政治鬥爭經驗的行事風格,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表現,其結果欲速則不達,事倍功半。


在短短的103天時間裡,通過光緒頒佈了300多道變法諭旨,內容涉及各個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各個領域,對原有舊秩序的衝擊力可想而之,勢必引起反對勢力結成聯盟予以阻擋,無疑是加大了改革的推進難度。

因此,我認為假如光緒下令真的逮捕了慈禧太后,其維新變法也難以取得成功。儘管康有為等人抱有強國富民之理想,但他們的政治素養的欠缺,以及當時中國的客觀條件,都不具備資產階級憲政體制的建立。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如果光緒成功掌權,那麼清朝只會滅亡得更快,絕不可能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

因為光緒帝至始至終都沒有掌握實權,出於對他的同情,大家可能會認為光緒帝會更加開明,如果他掌握實權,那他絕對會與慈禧所代表的的頑固派截圖不同,清朝的發展會更好,這其實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實際上,慈禧太后並曾經給過光緒機會,當年慈禧退居頤和園之後,光緒帝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發動了“戊戌變法”。

而“戊戌變法”實際上是光緒奪回屬於自己的實權,進行的一場變相政變罷了。

光緒帝雖然是慈禧的傀儡皇帝,但他也耳濡目染,他也知道清政府的運作。康有為自稱是南海聖人,但後來證明他是一個投機者。光緒作為一個大清王朝的皇帝,卻識人不明,輕信康有為等人,更沒有考慮到變法失敗應該如何應對,最後使得變法成為一場鬧劇。

對於甲午戰爭,光緒帝也沒有考慮戰敗的後果,他只是一味的為了獲取權力,不擇手段,貿然一戰,結果清朝戰敗,被迫割地賠款。

慈禧太后雖然無法振興清朝。但他憑藉高超的政治手段,始終能夠將晚清的中國處於統一狀態而不致分裂。而光緒帝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他的一廂情願只會使清朝更加分裂,滅亡更快。

那麼光緒帝痛恨慈禧太后,為什麼不在西逃時趁機除掉慈禧太后呢?

光緒帝根本就沒有能力除掉慈禧太后,他能夠當上皇帝也是拜慈禧太后所賜,他的婚姻也是慈禧太后一手操辦的,他能夠參政也是經過慈禧太后同意的,清朝末期所有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的親信。戊戌變法時,光緒帝去找袁世凱協助,沒想到袁世凱竟是慈禧太后的人,更不要說榮祿了。

在戊戌政變時都無法除掉慈禧太后,那麼八國聯軍侵華時就更不可能了,並且當時的光緒帝已經被慈禧太后軟禁了多年,他和外界交流的通道全部被堵死了,光緒帝和慈禧西逃時靠什麼除掉慈禧太后,他根本就沒有機會。


公元前


這個問題分兩方面看

第一個方面是光緒根本沒有能力去逮捕慈禧,因為當時的權力都在慈禧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說沒人聽光緒調遣去幹這掉腦袋的事。

第二方面,也就是問題成立的情況下,真有死士願意為光緒去拼命,逮捕了慈禧,並將其剷除,光緒皇帝奪回皇權,那麼接下來中國會怎樣?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可以讓我們思考和探討。

首先,最有可能得是光緒掌權,將變法進行下去,但這裡面會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當時中國的國情,參與變法的那幫人的水平,究竟能將中國改變到什麼程度,這個再往下想象就離本題遠了,可以另起新題,如果有人願意討論我們可以另外去討論。

其次,就是清王朝的國祚也許會延長几年,但仍然不能避免滅亡,因為清末的西方思想已經使得中國部分進步人士覺醒,帝制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即使光緒改革為君主立憲政體,但是皇權在中國根深蒂固的思想下,還是會與近代民主思想進行鬥爭,二者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總結一下,如果光緒奪權成功,中國的走向其實就是看他改革前期的力度和耐力。如果半途而廢,那麼基本不會改變原有歷史走勢,其他情況那就要靠想象空間了。


瀋陽上班族


光緒無論心機謀略還是心狠手辣都與慈禧有一定差距,想戰勝慈禧奪取最高權力非常困難。如果光緒下令逮捕慈禧,那被逮捕的很可能不是慈禧而是光緒。


在公元1881年,44歲的東太后慈安暴亡以後,西太后慈禧取代慈安成為清朝統治集團的第一號人物,完全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權力,而11歲的光緒也由清朝統治集團的第三號人物上升為第二號人物。

公元1889年,18歲的光緒親政,雖然清朝的最高權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但光緒作為清朝統治集團的第二號人物,他的權力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雖然光緒是清朝名義上的皇帝即統治集團的第一號人物,但光緒實際上的權力還是明顯不如慈禧的,比如慈禧黨羽眾多,無論掌握皇宮內大權的大太監李蓮英,還是李鴻章榮祿等朝廷重臣都是慈禧的親信。而支持光緒的只有他的老師翁同龢。

因此光緒如果下令逮捕慈禧,是無法執行的,因為光緒雖然是皇帝,而且已經親政,但朝廷政治軍事的最高權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裡。

這也是光緒要搞戊戌變法的重要原因,光緒培養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作為親信來對抗慈禧。

但光緒手下的親信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文人,沒有兵權,想推翻慈禧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光緒與親信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病急亂投醫,向掌握一定軍權而且表面上支持維新變法的袁世凱求援,派譚嗣同勸說袁世凱帶兵圍攻頤和園並殺死慈禧。

而袁世凱在慈禧集團與光緒集團之間進行了艱難的選擇,袁世凱清楚無論是投靠慈禧集團而是投靠光緒集團 ,只要這個集團能夠取得勝利,袁世凱都將飛黃騰達。

但袁世凱知道投靠光緒集團的風險太大,光緒集團把寶都壓在袁世凱一個人身上,而慈禧集團實力雄厚,萬一失敗袁世凱自己不僅身敗名裂,甚至人頭落地。

而袁世凱如果投靠慈禧集團,面對沒有兵權的光緒集團,將穩操勝券,沒有任何風險,穩賺不賠。

因此袁世凱最終決定出賣光緒皇帝與維新派,為慈禧集團立下汗馬功勞,28歲的光緒從此以後失去了人生自由,雖然名義上還是清朝皇帝,實際上已經成為慈禧的階下囚。

而袁世凱在出賣光緒帝以後,如願以償飛黃騰達成為封疆大吏,在慈禧死後獨攬大權並逼清帝退位,自己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後來還當了83天中華帝國的洪憲皇帝,差一點開創袁家王朝。

事實上,如果光緒像慈禧一樣心狠手辣,完全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冒著很容易洩密的危險去求袁世凱起兵造反慈禧集團。

光緒最容易的辦法就是暗殺慈禧,中國歷史上統治集團的第二號人物謀害第一號人物奪取最高權力的例子很多,比如皇太子楊廣暗殺隋文帝楊堅篡位,晉王趙光義暗殺宋太祖趙匡胤篡位,雍親王雍正暗殺康熙皇帝等篡位,還有近在咫尺的慈禧暗殺慈安奪取最高權力。

與楊廣、趙光義、雍正、慈禧等相比,光緒暗殺慈禧其實條件更加有利,畢竟光緒是皇帝是名義上的第一號人物,而且光緒相當於是慈禧的養子,是母子關係,如果光緒要接近慈禧,皇宮內的太監宮女等誰都不會懷疑誰都不敢懷疑光緒要暗殺慈禧,更不敢阻止光緒靠近慈禧,如果光緒要下毒毒死慈禧或者趁她睡著勒死捂死慈禧都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對光緒更加有利的是,如果慈禧暴亡,光緒根本用不著像楊廣趙光義雍正那樣篡位以後還要忙著對付競爭對手,光緒本身就是皇帝就是名義上的第一號人物,如果慈禧一死,光緒就更加大權獨攬,就像慈安之死一樣,誰也不敢追究慈禧的死因。光緒可以名正言順地掌握清朝的最高權力。

歸根到底,光緒還是不如慈禧心狠手辣,導致自己的悲劇命運,公元1908年,73歲的慈禧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也不放過光緒,在她死前一天派人用砒霜毒死37歲的光緒,並立3歲的溥儀作為傀儡皇帝,讓自己的侄女隆裕即光緒的皇后繼續垂簾聽政。


厚德載物49847


那光緒就會死得更快、更慘,慈禧太后是最喜歡玩弄權術的人,掌控大清將近半個世紀,李鴻章、榮祿都是她的鐵桿粉絲,地位牢固得很,光緒也不會那麼傻,怎敢輕易的去逮捕慈禧。


光緒雖說是個皇帝,但他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而已,光桿司令,他18歲的時候,慈禧太后大發慈悲,讓他親政過過癮,但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後來在康有為等人的慫恿下企圖變法,甚至還一度想逮捕慈禧,但都被慈禧一一化解了。


康有為、袁世凱等人都是些政治投機分子,康有為所謂的變法就是空談誤國,徹頭徹尾的敗家子,而袁世凱就是牆上草,誰佔上風就擁護誰,在關鍵的時刻投靠了慈禧,出賣了光緒。
光緒雖說是皇帝,但他沒有一個忠於他的大臣,軍中也沒有他的親信,指揮不了槍桿子,你還想和慈禧叫板,那不是找死,因此光緒皇帝到最後都沒有動慈禧太后一根毫毛,最後還是被慈禧太后待走了。




遺產君


光緒帝其實並不如書中所說的那樣聖明,也不如大家想的那樣是慈禧太后的傀儡。

實際上,慈禧在光緒身上傾注了很大的希望和心血,甚至抱著他讀四書,在他成年以前每天都要寫學習總結給慈禧。但清代的帝王教育是針對強者的,光緒則天生體弱膽小,承擔不了這樣大的責任,加上自小進宮缺乏最基本的生活經歷,他的性格集冰火於一體且時常歇斯底里。慈禧對光緒的弱勢感到不滿,光緒拼盡一生都想得到她的鼓勵,於是他拼命地讀書,親政後拼命地勵精圖治,可惜只讀過聖賢書的他並不能把握時代的需求,他對世界的瞭解甚至比他的表哥同治還要少。

甲午戰爭是光緒要打的,他想重振帝國天威,輕視日本又急於求成,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戰爭後期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喪失了基本的鬥志,不敢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違背慈禧的意志簽訂了馬關條約(沒錯,慈禧李鴻章都堅決反對割地求和,寧可舉國一戰,是光緒一意孤行簽訂的條約)。可以說,他親政的6年(1888-1894)間揮霍了慈禧苦心經營24年的成果。

至於戊戌變法,更是光緒和康有為兩個無腦憤青的傑作。實際上,那個時候包括慈禧在內的多數人都意識到改革的必須性,只是眼界的限制他們不知道如何改革。康有為空有熱情而沒有知識,在上書中天花亂墜地誇耀改革的好處(一年改變帝國氣象,三年稱霸亞洲,九年重回天朝上國),加上一心有所作為的光緒,兩個無腦青年開始了一場步子大得扯蛋的改革(比如說,一夜間取消科舉導致幾百萬讀書人不知所以,裁撤累贅的部門卻不給下崗人員安排新職),可以想象,這場改革註定會失敗。也正是這場改革,慈禧失去了對光緒最後的信心,改革結果的悲劇性也摧毀了光緒本就脆弱的心靈。慈禧軟禁光緒的時候他沒有絲毫反抗,之後的十年裡如行屍走肉,翁同翮的日記裡的記錄讓人不忍卒讀。

還要怪光緒手下人沒有成為大久保利通,巖倉具視這樣的人。明治就是個傀儡,前期被大久保+巖倉的集團控制的死死的,大久保被刺後,以侍衛佐佐木高行為首的一幫人出來搞“天皇親政運動“,是為什麼?明治登基十年來發的旨意,都是大久保,巖倉等人擬好了讓他蓋個章,他連大臣是誰都見不著。 大久保死後,大隈重信主張法國議會政治,巖倉,伊藤博文主張普魯士式政治,拉出佐佐木的親政論來對抗,後來大隈重信受黑田清隆的腐敗案牽連辭職,巖倉,伊藤的意見得以推行。

佐佐木並非思想僵化的老頑固,而是大久保塞進去的藩閥眼線,宮內卿這個官職,本來是京都公卿的專職,大大久保有意自任,先派人進去熟悉情況,佐佐木等人是負責”天皇的教育“的,還是怕明治亂來。大隈重信辭職後,佐佐木論功行賞當了工部卿。1884年,宮內製度改革,伊藤博文當上了宮內卿,實現了大久保利通未能實現的想法。1894年,第一次御前會議召開,明治才第一次有自己發言的機會。至於佐佐木,伊藤博文控制了宮內省就不需要他了,1885年伊藤廢除工部卿的官職,佐佐木的政治生涯結束,去搞皇室禮節研究了。從這些方面看,光緒比明治的權力已經大多了。

光緒是希望走明治維新的路子的。但是,明治維新之前,倒幕運動幾乎倒掉了所有守舊勢力。而清末預備立憲時,朝廷的那些反對勢力,連袁世凱尚且無能為力,光緒更難搞定。況且這些大臣,本來就是光緒上臺的絆腳石。

守舊勢力不除,即使君主立憲建立,改革也很難繼續。光緒太過猶豫,推動改革實在是不如袁世凱這種手腕能力過硬的人的。

所以,即使光緒殺了慈禧後上臺,也可能只是為滿清多續幾年命而已。後續該發生的,依舊難逃過。




聲屏障鋼立柱鐵件加工


戊戌變法中的光緒帝就想把慈禧太后軟禁起來自己當個真正的皇帝,但是光緒帝不知道身經百戰老辣深沉的慈禧太后已經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玩權謀光緒帝還差的遠,想逮捕慈禧太后是不可能成功的。

工於心計的太后和懦弱無力的皇帝

慈禧太后憑藉著母以子貴當上了太后,但是同治帝還十分年幼,皇權掌握在肅順等輔政八大臣手中。為了拿到皇權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將肅順等人革職,此後慈禧太后逐步掌握了實權,雖然同治帝大婚成年但慈禧太后依然沒有還政給他,由此可見慈禧太后對權力的慾望是非常強烈的。

光緒帝本來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因為同治帝去世僅有19歲也沒有子嗣,因此光緒帝就被慈禧太后推上了皇位。光緒帝幼年繼位在深宮中長大繼承了他父親懦弱的性格與洞悉人性、工於心計、個人至上、臨危不懼、敢作敢為的慈禧太后不在一個級別上,因此想挑戰慈禧太后的權威是不會成功的。

變法過於激進造成帝后的矛盾不可調和

戊戌變法的開啟是得到慈禧太后支持的,但是光緒帝和他的維新師友們急於求成,在很多的改革措施上過於激進。尤其是和保守勢力在權力的爭奪中造成了慈禧太后對光緒帝的不滿,然而光緒帝還召見了北洋新軍的軍方實力派袁世凱,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苦心經營幾十年的皇權不能一朝被光緒帝收走,她快速的發動政變將光緒帝囚禁並抓捕了維新黨人士,將戊戌變法瞬間撲滅了。

沒有實權的光緒帝無力撼動慈禧太后

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加上沒有軍權的一幫大臣,想和老辣的慈禧太后鬥爭奪權難度是非常大的,這需要忍耐需要權謀。但是維新派急於求成最終導致了變法的失敗,慈禧太后雖然可以容忍變法但不會接受被囚禁。

這隻能說皇權在手你才是真正的皇帝,光緒帝沒有實權那也就無力改變國家的命運。慈禧太后一生熱衷於皇權想扳倒她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秋雨魯北說歷史


關鍵是,光緒帝給誰下令?

(光緒)

從光緒十五年親政,到光緒二十四年被囚禁瀛臺,滿打滿算就這10年時間,手裡有點權力。親政之前,別說逮捕慈禧了,磕頭請安還來不及呢。被囚禁瀛臺之後呢?更不用說了,身邊的小太監都不是他的人,只能等死。

所以,假設光緒帝忽然喝高了想逮捕慈禧,只能在親政的10年時間內。下面的問題是,如果光緒真想逮捕慈禧,他給誰下令?我們一個個的掰扯一下。

想抓太后,可不是隨便找個人就行的。就算光緒帝喝多了,接到命令的人也要彙報給上級才行。所以,光緒首先能找的人,就是身邊的太監。

慈禧時代的太監大總管,同治八年以後,就是李蓮英。不管是野史正史,我們都能看出他對慈禧是忠心耿耿。光緒要是給他下令,李蓮英會有怎樣的反應呢?——一聲不吭,回頭就去彙報給慈禧了。


所以,光緒找太監總管,是沒啥用的。

(奕譞)

那就找自己的保鏢吧,那些身邊的侍衛,總是自己人吧。在光緒親政之前,他親爹愛新覺羅·奕譞就是領侍衛內大臣——因為兒子親政了,奕譞非常識時務的主動請辭,回家養老去了。

那就找安新覺羅·載勳吧,莊親王可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和皇室血統最親近的人。禁軍現在就被載勳握在手中,抓慈禧那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不過,載勳是慈禧的絕對心腹,光緒找他抓慈禧,那不等於找死?你看在載勳在義和團運動時的表現,那是緊緊圍繞在慈禧身邊,指哪打哪。而且,載勳的意圖很明顯,那就是藉助義和團的力量排外,廢黜光緒帝。


自己身邊的保鏢信不過,那就試試找九門提督唄,電視劇裡不是把九門提督捧上天了嗎?

(榮祿)

嗯,九門提督也稱為步軍統領,算是京城衛戍司令吧,確實大權在握。那光緒就找九門提督唄,這下沒問題了吧?

瓜爾佳·榮祿,光緒元年開始任步軍統領,還參與了編練新軍,戊戌變法的時候還成了直隸總督,也是位高權重。但是,他也是很明顯跟著慈禧混的啊。

那光緒還能找誰?讓誰執行這個命令?沒人,沒人敢。

更關鍵的是,光緒帝就算是喝高了,也不敢逮捕慈禧。慈禧之所以身邊這麼多親信,就是因為她代表著一批王公貴族的利益,敢動慈禧,那就是和這些王公們過不去。更何況,慈禧那可是太后啊,你能用什麼理由逮捕她?

所以,光緒不可能逮捕慈禧,也不可能找到人執行這個命令。


七追風


慈禧和光緒關係的破裂,有一個演變過程。

一、和平相處

戊戌變法前,慈禧和光緒的關係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差。因為慈禧在人情世故方面處理的很圓滑,她從來不利用自己皇太后身份和權力提拔孃家人,架空愛新覺羅氏,引發外戚和皇族矛盾。並且她也從來沒想過要廢掉光緒,自己當皇帝。所以,固然慈禧的存在讓光緒感到很不舒服,但當時兩人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

PS:慈禧和光緒是雙重親戚關係,她並不擔心自己死後光緒會清算她的孃家人,因為她的孃家人就是光緒的生母葉赫那拉婉貞和三個親舅舅照祥、桂祥、福祥。光緒還能迫害他自己的媽媽不成?

既然慈禧和光緒不存在你死我活的鬥爭,那麼這就可以說明在戊戌變法之前,慈禧和光緒的利益是一致的,慈禧用的著光緒,光緒也需利用要慈禧。光緒沒有理由,也沒必要跟慈禧翻臉

下令逮捕慈禧,這更是萬萬不可能的事情。


二、心生嫌隙


戊戌變法正式開始後,慈禧和光緒的關係逐漸惡化,但兩人的關係也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差。證據嘛,就是光緒一天之內簽發了上百道不靠譜的詔令,而慈禧卻無動於衷。

或許,當時慈禧是想給光緒一個機會,讓他證明自己的能力。

只是由於光緒鬧得太出格了,比如他直接罷免了六部的幾位侍郎,提拔康有為這種身無寸功的維新派直接進軍機處,惹的維新派和守舊派官員內鬥,慈禧為了避免鬧出更大的事情,便又逼光緒下旨交權,收回了一、二品官員的任免權和京畿防務權。

注意了,慈禧是“收回”,這說明兩項權力在光緒親政後,本來是在光緒手中的。另外這也可以說明一件事,光緒和慈禧的矛盾在當時真的不大。慈禧敢把京畿防務權交給光緒負責,這表明她信得過光緒。

所以這一時期的慈禧和光緒,也是處於一種相互利用的關係。雙方既然沒撕破臉,光緒也就沒必要跟慈禧動刀動槍的了。

三、急轉直下

光緒交出人事任免和京畿防務權後,很快各種流言蜚語就出來了。比如有傳言說,守舊派向老太后建言,殺康有為、梁啟超;還有流言蜚語說,慶王奕劻和李蓮英跪請老佛爺重新垂簾聽政。更有甚者,宮內傳言慈禧廢除光緒,另立皇帝。

另外,不利於慈禧和流言也有,比如當時就有傳聞說維新派在發展私人武裝,維新派會發動軍事政變。

眾所周知,戊戌變法時,慈禧在頤和園,光緒在紫禁城,兩人不在一起,缺乏溝通。而缺乏溝通的結果就是這些流言出來後,在他們各自看來,都是對方想要害自己的證據。

比如守舊派要搞維新派的流言傳到康有為的耳朵裡後,他就坐不住了,派自己的心腹跟光緒建言(康有為其實見不到光緒),召袁世凱進京拱衛。他的意思很明顯,就是打算跟慈禧火拼。

慈禧當時想跟光緒火拼嗎?於情於理,她都沒有那個必要。

所以她聽到維新派要跟自己火拼的消息後就怒了,回到紫禁城,與光緒在紫禁城懋勤殿爆發了激烈的爭吵。當時慈禧質問光緒想幹嘛?光緒表示自己真不知道什麼回事,場面一度很尷尬。好在慈禧手頭上沒有證據,她不可能只因為幾句謠言或奏摺就把堂堂皇帝軟禁了。所以事後兩人也沒撕破臉皮,表面上仍然維持了合作關係。

四、關係破裂

不過懋勤殿爭吵沒幾天後,慈禧和光緒還是正式撕破臉皮了。慈禧翻臉之快,讓光緒根本來不及反應。而導致慈禧翻臉的原因,又是維新派在主動挑事。

1898年9月中,京城流言越來越多,維新派坐不住了。當時袁世凱來京謝恩,康有為便開始籌劃幹掉慈禧的細節。按照計劃,他想讓袁世凱圍頤和園。然後後來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譚嗣同在徐世昌的陪同下直接去見袁世凱,請其帶兵包圍頤和園。袁世凱表面同意,但暗中揭發,讓慈禧對光緒的憤怒達到了頂點。

當天晚上,慈禧就回到了紫禁城,並在第二天早朝宣佈“訓政”。光緒就這麼莫名其妙的被軟禁了。

所以說,不管是殺慈禧,還是抓慈禧,其實這和光緒帝都沒啥關係。光緒和慈禧的關係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差,起碼在變法前後,光緒本身並沒有針對慈禧和意向。當時如果說有人想殺慈禧或者抓慈禧,那也只是康有為那幫人自己瞎琢磨的結果。


五、如果光緒先下手抓捕慈禧,結果會如何?

從前面的敘述可以看出,除了維新派的豬隊友外,光緒身邊幾乎是無人可倚靠。而相比於光緒,慈禧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她背後站著的是既得利益勢力。她是舊有統治秩序的代言人。

其實,慈禧未嘗不想把自己代言人的位置交給光緒,如果光緒能等上幾年,得到既有統治秩序對他的認可,他必然能接盤。但問題是光緒他等不及,並且他還想搞變法,傷害到了舊有秩序的利益。結果他就玩脫了,使自己站在了慈禧和守舊派的對立面。

所以,假設光緒逮捕慈禧,其後果就取決於光緒後續的選擇和手腕

如果光緒能迅速調整自我定位,與舊有統治秩序合流並達成共識,那麼慈禧老太太失勢也就失勢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而如果光緒不能調整自我定位,繼續與頑固派較勁,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慈禧死了,也沒啥用。因為維新派靠不住,光緒不與既得利益者站在一起,他就沒有號召力可言。晚清的那些軍閥和親王,都不是吃素的。光緒敢砸他們的飯碗,他們就敢另立新君。並且造反的理由都有現成的,敢抓太后,這算什麼九五之尊?直接推翻就好了。在“圍園殺後”那個檔口,假如慈禧死了,光緒和維新派或許將死無葬身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