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好难啊,有没有大神指点一下怎么学好?

传承-誓言


学习书法好难呀,在过去和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现象,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致需要学习更长时间,小孩感到难,成年人学同样感觉难,不喜欢爱好的人学也觉着难,而喜欢的人爱好书法的人学习起来同样感觉难,人们难的最终选择放弃,由想写书法的理念,而变成了写好字的理念和思想,或者出现了连写好字理念都没了。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很可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根一一汉字书法,会丢失的面目全非。书法进校园,抓好书法的推广和普及写好书法,写好汉字,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迫在眉捷,事不己迟,责任重大。如何写好书法呢?一是用书法的法特别是笔法的法指导人们的书写的实践活动中去,二是用书法所遵循的规律特别是汉结体规律改变人们的书写习惯,三是灵活运用大大自然法则,四是正确认识书法的气和书法的韵以及书法的气韵如何合一的道理。总之,快乐学习书法,愉快接受书法,用书法的法和书法的规律,指导人们的书法的实践活动,学习既快又好,事半功倍,快者十几天,慢者一两年,人人都能从写字写好字的7V惯,养成写书法,写好书法的良好习惯。学写书法不难,难的是方式方法不对路。


李行子


我对书法有点基础,断断续续的乱写了十几年,今年下半年才开始临帖,临写兰亭序有三个月了。我的感觉是学书法主要是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没有兴趣,那练习书法是很枯燥的,只有爱好了,喜欢了,练习书法才是种享受,工作之余拿起笔来写上一副,自己欣赏一下,或者分享一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要耐住寂寞,不要想着出名,不要什么名利,练习书法主要是陶冶情操,你说是吧?再有字写得不要太张狂,尽管张狂点的字多数人还是喜欢的。要老老实实的临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你所想要的效果,那就是你的新的境界,你的为人和你的字合二为一,人如其字,字如其人。






庄园书法


刻意练习,每天坚持临摹,一万小时定律,你懂的。坚持时间长了,效果会很明显。

初中时被老师嫌弃字不好看,然后就憋了一口气,一定要写出漂亮的字来!从此开始刻意练习。

从初中到高中的这几年,我去书店买了字帖,经常拿那种薄薄的硫酸纸,印在字帖上面不断地写呀写,基本上能做到每天坚持写两页。就把它当成一个每天必做的事情,反正每天写两页纸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在学习压力比较大的中学时代,练字还是一个很好的调节心态的方式。因为你可以挑选字帖的内容,比如说心灵鸡汤,在中学时代,这种文字最能激励人心。或者是曾国藩家书、鬼谷子之类的,能教你为人处世之道。还有古文美文汇编的,边练字边强化古文记忆,背诵的时间都省去好多。

上大学以及工作后,我还是有坚持写字的这个习惯,只不过写的频率可能不是每天这么高,而是每周。这个时候已经不局限于楷书和行楷,最近喜欢上了瘦金体以及英文的花体字,坚持在练习。

所以,我是以过来人的经验而谈,坚持练习是亲测有效的。并且,应该没有什么其他捷径。


晓风思柳岸


我提供一个答案,只要记住一个字就可以了。度!

 

现在书法学习,大众最关心的就是笔法的问题。我学习书法三十年,总结了一个我个人的学习书法的经验。称为四度法,与大家一起分享。这里,我只谈一下软笔书法的笔法问题。

 

书法的法,没那么复杂,从实用的角度上说,法是人们最为关注和想要掌握的部分。但是人们常常困惑于对法有不同的理解,或历史上包括伟大的书法家都对法的理解和解释各不相同,因此很难落实到一个比较统一的层面,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这就让很多学习书法的人陷入迷惑。历史上,我觉得,可能是古已有之的用笔之说的大行其道,给书法引到了一个尴尬的方向。以至于到今天为止,大家还是无法真正形成一致的用笔方法。其实要揭示笔法的真正内含,从用笔的角度来解释是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的,这将会无休无止。因为各家有各家的用笔之说,莫衷一是。(另一方面,一味强调用笔会让学习者,特别是长期学习者掉入技术的约束和死胡同。难于在艺术上取得提升和突破。因为艺是讲求审美的,也是讲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甚至需要丰富想象力。不是掌握了某种技法,就觉得在艺术可以平步青云了,那是很短浅的见识。)

 

因此,对于书法的法,有没有一种比较容易理解,又有效实用的法,就成了一种实际的需求。于是,为了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也希望还书法的法一个合理的解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我发现只有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书法的法,才可能真正揭开书法的法的秘密。那就是只有从笔画形成的过程及结构布局的审美角度出发,才能够找出书法的规律。这也才是真正书法的笔法,是可以让人了解和理解并指导实践的方法。

 

书法的法,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觉得用一个“度”就可以完全概括,而且可能只有这个字,才可以更准确和完整的概括书法的法。也就是书法的方法,技法,和笔法,其实就是书写过程和书写结果程度的多少形成汉字之美的技巧和方法。

 

在解释法即度这个观点之前 ,我们需要稍微普及一下书法的基本常识。按照我们平时学习知识的习惯,在我们要去把握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或有个方法是这样的,去把握它的关键字,那就容易理解多了。比如我们在弄懂什么是小说的时候,我们一般要懂得,小说有三要素,即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我们在准备写字的时候一般要准备这四样东西:笔墨纸砚,我们称之为文房四宝。这些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书法,也有个基本常识,书法有四个要素:即笔字章墨,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笔画、结构、章法和墨韵(色)。而要弄懂什么是法,就必做分别弄懂,什么是笔字章墨。而解释什么是笔字章墨最好的办法是,最好是可以用一个字分别概括其内涵,这样既容易理解,也容易运用。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根据笔字章墨四要素一一对应为:度离韵比。笔即度,字即离,章即韵,墨即比。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只详细讲一个笔画的问题。

 

 

笔,即笔法或笔画,对应是是一个字:度。度又分为四度:力度,速度,角度,长度,我称之为四度法。我们拿最简单的“一”横画来举例:从力度上说,起笔是重的,行笔是轻的,收笔,也是重的。重轻重,是力度对这个笔画最完整的概括,而我们所说的逆锋入笔,中锋行笔,藏锋收笔,其实,正是对重轻重这一过程的完美修饰。同样拿“一”横画来说,速度从是慢快慢,这也非常准确在概括出行笔的过程,借用相声训练里的一句话: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则是速度的准确把握“一”横画从角度上来说,是呈左低右高之势。当然这个角度因不同的字体或不同风格的书家的角度有所不同,角度体现的是一个字,即势,角度的组合有时会呈现完全不同于规规矩矩的书写的效果。比如颜体的横明显角度不那么大,而且因为收笔的往下压而中和掉了角度带来的险峻的视觉效果,而欧体字的横画的角度明显不一样,有时候与横相交的竖或撇一起组成意想不到的险绝效果,如果”“天”字。

 

至于具体的学习,我建议可以通过学习正书(楷,篆,隶),行草书。来运用和指导这套四度法。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正书,学习的是欧体《九成宫》,行书学习的是王羲之和米芾,比如《兰亭序》《圣教序》《蜀素帖》。草书学习的是《十七帖》和《自叙帖》。所以学习书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觉得还有规律可遵循的。只要不断的学习探索,在艺术的道路上永无止境,但我觉得肯定一路繁花似锦。








罗宾张


针对这个问题,根据我多年习书的经验浅谈一下。好多人觉得学书法难,主要是学习的方法不对,也就是所谓的路子不正,不认真临帖,任笔为体,所以就写成也路子了。

今天主要说一下学习方法,主要是临帖的方法。王觉斯云"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这点说明了临帖的重要性,现在有些书法爱好者,知道学习书法要进行临帖,但大多是临帖的方法不对,所以见效就比较慢。

笔法、字法、章法是一副书法作品构成的三要素,要想掌握好这三点,就必须从古人的经典法帖当中去学习,去领悟。现在好多人所谓的临帖其实叫抄帖,把字帖翻开,从第一个字抄到最后一个字,完全对笔法、字法、章法没有认真的去分析和研究,还沾沾自喜的对别人说,他把某个帖临了上百遍,但创作的作品却没有这个帖的影子,完全是临创脱节。这样的临帖是无效的,只能说是浪费笔墨,字帖扔掉,脑子里一片空白,完全没有印象。我觉得临帖应该是分析式的去临,首先要过单子关,首先要分析一个字的特征,结体是什么一个形状,是长方形还是三角形,笔法是方的还是圆的,之内的空间是如何处理的。线的位置、长短、粗细、距离都在什么地方上。正如孙过庭《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首先要观察仔细,下笔才能准确。

其次,要坚持临帖,每天要定时定量,不要写太多,哪怕今天就写一个字,只要把这个字弄明白了,那就是今天的收获,一定要坚持。不要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想法,学书法一定贵在坚持,而且这个东西也是熟能生巧的一个技艺,必须要从数量转化成质量,这也是每个人学习书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学书法必经过实临、背临、意临这三个过程,实临是和古人对话的过程,是向古人学习的过程,这个阶段必须要认真仔细,通过临习去分析笔法、字法和章法,而且要将这些元素通过反复的临习,记在脑子里面,这样你在创作的时候,你才能有素材可用,你的大脑就好比是一个电脑硬盘,你首先要把文件存进硬盘,你才有东西可用。在实临的基础上可进行背临,其实背临也是实临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检验你实临的一种方法。凭借你实临当中你记忆的东西,把它默写出来,然后再和字帖进行比对,再进一步加深,这样反复的进行,无疑会加深你的印象。最后的意临,是在实临和背临的一个升级,也是向创作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的意临其实注重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在临帖的的过程当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章法也不必和原帖一样,可以改变其形式,融入大小、粗细、方圆、虚实、浓淡等矛盾关系的对比,这样的临帖也叫创作型临帖,多加强这样的方式临帖,以后的创作当然是水到渠成了。但这样的临帖必须是在实临和背临有一定的功夫之后进行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这样。

以上的观点是本人学习书法过程当中总结的一点小经验,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导。





观自在2016


学书法首先要心态放正,不急不躁不走江湖路!

书法辅导班可以不用上,但是因人而异,书法可以自学,但是要会自我反思。书法没有什么好神秘的,也不用将它神秘化、迷信化,因此,从理论上来讲,书法技术方面的学习当然可以靠自我摸索去学习。

但是,最重要的两个前提是:

第一,你要以古人的字帖为最终法则和最高规范,在初学阶段,将你写的一切,临摹的一切,都与古帖对比,找出不足,然后弥补。

第二,在对比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是比你之前任何工作都重要。这个时候,就看你悟性和造化了。

虽然临帖不是我们学习书法唯一的路径,但是,这是我们学习书法最快最扎实有效的方式。学习书法也是如此,看起来最笨、最耗费时间、最傻的方式,其实就是最聪明、最扎实、最省时间、也最快捷的方式





俊文书法


先分析一下感觉难的原因:

一.时间。学习书法,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否则会打折扣。都说时间向海绵里的水,要挤总会有的,但到事上没有点儿欲望,谁还会去挤海绵?

二.资金。学习书法,需要笔墨纸砚,如果是一时兴起偶尔玩玩,倒是用不着多少钱,但要认真起来三五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书法,所需费用真还不少。

三.坚持。学习书法,贵在坚持。古人说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这是最贴切的道理。学书法有个观点,一旦提笔,便是一生功夫……

四.悟性。任何艺术类别,都需要不同的资质悟性。如果只靠坚持而无悟性,则很难入门。学贵心悟,只有不断去思考,去领悟,更容易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五.安静。学习书法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这也是身心的归所去处。很难想象在大声喧哗、噪音连天的环境里能出什么书法家!

六.文学素养。学习书法,文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书法,书什么内容,怎么去表现,都需要文学知识。如果一幅书法作品在文学常识上犯下错误,那么这幅作品也就不能称为作品了。

以上是我所理解的学习书法的难点,借用一句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有你努力坚持了,去学习提高了,一定会有喜悦等着你!





逸墨晋唐斋


现在人学习书法确实很难,因为我们现在用的是硬笔,甚至,现在很少动笔了。

因为每天用毛笔的时间太少,对毛笔的笔性了解肯定不到位。

因此,学习书法需要多练习。当然,练习的前提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执笔:

毛笔的执笔要领是:指实、掌虚、笔直、挺胸收腹、胸与桌有一定距离。毛笔的执笔姿势(如下图)。手指间握紧笔杆即可,笔杆要能在手指之间互相转动而不僵化,特别是拇指与食指、中指的配合发力非常讲究。

站姿或坐姿?

初学书法,建议釆用坐姿,悬腕垫肘,这样既有一定的灵活性,又有一定的稳定性。

从楷书还是隶书入手?

都可以的。我还是觉得从唐楷入手比较好。

运笔:

要慢慢摸索笔锋的运用技巧,熟悉笔尖起落形成的笔画特征。逆锋运笔和侧锋运笔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要养成一种习惯,写字之前,弄清楚哪一笔用逆锋起笔,藏锋收笔,这样下笔的时候才会心领神会。

选定一本字帖,再从中选取二十个字,多加练习,掌握笔法、结构,进而学习章法和其他书法知识,会慢慢变成高手的。











后福堂


楷书的练习对于每一个上过学的人来说,从小就接触过。因为我们从上学开始,老师教写字学习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楷书。但是由于老师的书写和指导水平有限,再加上语文老师并不是职业的书法指导老师。所以就会导致很多人在文字书写方面有着很大的欠缺。而当我们意识到写字的重要性时。往往又错过了很多时机。不过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虽然错过了很多练习书法的机会。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加深。审美的提高,我们对书法的感知感悟却与日俱增。也就是说,不论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练习书法,其实都不晚,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一定会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由于我们自小接触的就是楷书,所以对楷书的基本笔画,基本笔法还是比较熟悉的。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写出一手漂亮的楷书呢?第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认真地学习楷书的经历。第二个就是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书写习惯,之后很难纠正。并且有很多书写习惯是错误的。

如果想快速提高自己的楷书水平,找一位楷书大神来进行指导,固然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它能够帮助我们一针见血的指出书写当中的错误,并且及时规范我们的书写习惯,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得子大神三生有幸。

怎样才能获得大神的指点呢?在当今信息发达的年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书法大神建立空中的连接。尽管这样不能随时随地地对我们的书写进行指导,但仍然好过于自己闭门造车。再加上现在有很多书法爱好者,或者说是高手,他们在网络上宣传交流书法的体会。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来进行书法习练。在我看来,这就相当于有一位贴身的书法大神,随时随地对我们进行指导。

如果真的找不到这样的书法大神,怎么办呢?我想说的是,书法大神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途径。

到书店去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字帖。按照字帖里边的书写方式方法进行练习,只要假以时日,相信你的楷书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练习书法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我们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而且还要抓住一切时机来进行练习。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你要牢牢把握许多的碎片化的时间,哪怕每天只有一个字的进步,也是一种收获。

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要认真体会书法家的书写方法,要努力克服以往错误的书写习惯。遇到需要书写的地方,就要努力回顾自己曾经练过的那些写法。做到随时随地学以致用。







911东北人


学习书法,由于时间、金钱等因素,自学是很多人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选择。说到自学,自然就离不开临摹名家佳作,下面一起欣赏一下唐代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和《行书千字文》卷,领略欧书真实的体态风貌。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唐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 局部

在欧阳询的传世作品中,以《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为代表,这些碑文均是欧书杰作,表现出欧体楷书在碑刻中的大气庄严之美。除这几件碑刻名品之外,欧阳询传世墨迹还有多件,其中《卜商帖》《张翰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根据徐邦达先生的研究,确认这两件均为双钩廓填本。传世可信欧阳询书法真迹的只有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仲尼梦奠帖》,不仅是极具历史价值的千年文献实物,更是一件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名迹,可谓我国书画艺术宝库中的“无上珍品”。

唐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 局部

《仲尼梦奠帖》原是欧阳询记叙古人逸传事迹的多件书作之一,北宋之前被汇集成一卷,俗称《史事帖》,米芾所著《书史》中曾记录其在濮州李丞相家中见十余帖,后来大部分散佚,只有少数留传下来。《仲尼梦奠帖》为纸本墨书,原件纵25.5、横33.6厘米,共九行78字,除第二行一字残损外,其余保存完好。其内容是以孔子等名人的寿命为例,辩证地阐明了对待生与死的人生哲理。其章法疏朗,结字严整,用笔挺健,点画凝重笃实。横划以竖势落笔,竖划以横势落笔,转折处外方内圆,顿挫或轻或重,运笔的动与静,节奏的快与慢,笔划的舒与敛,仰与偃,浑融一体。结字体势修长,扁纵相参,欹侧取势,欹正相合,险绝而归于平衡安稳。字的点画讲求向背与呼应。字距紧密,行距疏朗,字与字之间上下启承,行与行之间敛纵、挪让,体现了欧氏书法“劲险刻厉,森森然若武库矛戈”的典型风格。《仲尼梦奠帖》既具隋碑厚重质实的特点,又有二王书法灵动的风韵,使我们能在千年之后得窥欧书精绝的笔墨技巧和真实的体态风貌。

唐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 局部

综合书迹中现存的收藏印鉴、题跋以及相关著录,《仲尼梦奠帖》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名迹。北宋米芾《书史》中记载,其在濮阳李家所见《史事帖》时此帖当在其中。南宋时已被收入内府,帖末有“御府法书”朱文方印、“绍兴”连珠印。后为权相贾似道据为己有,钤盖有“悦生”朱文葫芦印及曲脚“长”朱文方印。宋代末期周密《云烟过眼录》记:“《梦奠帖》勤有堂故物也,旧陈德翁家藏。”宋末元初又流入杨镇手中,帖中有“马畐/书府”朱文长方印。至元二十七年(1290)郭天锡自杨家购得,并加以长题。赵孟頫在郭家见到此帖,并用南唐集贤官库所藏为唐开元内府旧物的《劝学帖》与之相较,认为笔意全合,赵氏加以题跋。郭天锡去世后,此帖又转至乔篑成手中,有乔篑成藏印。明初为杨士奇购得,杨氏对此帖推崇备至,钤多方藏印。明代中期吴江著名收藏家史明古得到此帖,后幸免于史家成化末年大火,为项元汴购入“天籁阁”,钤盖大量藏印,并以“吉”字号编入其藏品千字文编目之中。在项家收藏时,董其昌、汪珂玉、张丑等先后观摩了这一名迹。明代万历以后《仲尼梦奠帖》流出项家,又经明末清初周凤鸣“鉴古斋”、嘉乐李玺卿家、昆山“传是楼”等处收藏。在康熙间此帖为高士奇所有,高氏在其“私账”《江村书画目》中题为“真迹上上神品”。高士奇逝后,高家后人把它转卖给王鸿绪。后来又经陈淮收藏,钤盖多方藏印,包括现在书帖前后隔水上的花押。最后此帖进入清内府,乾隆皇帝在卷前引首处题下“真迹无疑”四字,钤盖清宫玺印并经《石渠宝笈》著录,后被溥仪携带出清宫,终归辽宁省博物馆庋藏。

唐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卷

唐 欧阳询 行书千字文卷 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还收藏有另外一件欧阳询传世墨迹本,就是《行书千字文》长卷。《千字文》是我国传统的蒙学书籍之一,属于小学一类,文中千字基本不重复,历代很多书法家都喜习书,真草隶篆各具姿态。欧阳询书写的各体《千字文》见于后世著录的有多件,只有辽博所藏的这卷《行书千字文》流传至今。

唐 欧阳询 行书千字文卷 局部

此卷《行书千字文》为纸本,书心高25、长304.8厘米,用纸7张接裱,共计105行,完整的保留了《千字文》全卷的内容,未有缺损。行间隐约有等距的折痕,应该是书写之前便于照顾行气间距而有意折划的。全卷前后书字过千,不见一笔懈怠之处,正是所谓的“澄神定虑,端己正容;意在笔前,文斯向后”。字与字、行与字处理疏密得当,连贯自然,达到了“上称下载,东西映带;气宇融合,精神洒落”的状貌,笔画圆转自如,没有过肥而“钝”,亦未瘦而“露骨”,一笔一画、一点一拂都有欧书的特点。从个人书法风格上分析研究,杨仁恺先生认为:“《行书千字文》和《张翰帖》是欧氏早期的作品,书法技巧虽基本成熟,如与《卜商帖》《仲尼梦奠帖》对比,却露出了青壮年书法中的共同特点。”徐邦达先生研究此帖认为:“此本确有欧字规模,但笔墨凝滞,起笔及牵丝处都欠自然,细看乃是依本临写无疑。”从书法风格的角度,两位先生都认为此卷与欧阳询书风有一致之处,只是杨仁恺认为是欧阳询青年时期的书作,而徐邦达认为是对照欧阳询书迹的临写本。

唐 欧阳询 行书千字文卷 局部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虽然在是否为欧阳询亲笔所书的问题上存在争议,但其作为与欧阳询书法密切关联的传世墨迹仍是一件流传有绪的难得剧迹。现在卷后仍保留有北宋鉴藏家也是书画家的皇室驸马都尉王诜题跋,这段题跋也是王晋卿传世的代表书作。南宋后期此卷为权相贾似道所得,卷末钤印了贾氏“悦生”葫芦朱文印及曲脚“长”字朱文方印。卷前隔水与本幅间钤盖的“南昌县印”说明此卷在明代中期曾在严嵩父子手中,是当时查抄家藏时官府所钤印。之后此卷辗转至檇李项元汴手中,项氏钤盖了数量众多的藏印。入清后此卷归“式古堂”卞永誉及“古香书屋”安仪周所有,直至乾隆年间入藏清宫并经《石渠宝笈》著录。

唐 欧阳询 行书千字文卷 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