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彭州交通戰線老黨員的“密謀”


幾位彭州交通戰線老黨員的“密謀”

在彭州,有這樣一群可愛、可敬的交通人,戰嚴寒、鬥酷暑是他們的“標配”,搶險保通、向險而行是他們的使命。曾經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中他們用血肉之軀詮釋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交通精神,在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戰鬥中,他們已然將這種精神融入了血脈,逆向而行,勇於堅守和擔當。

“少了誰也不能少了我們”

為了這次能到一線去參加疫情防控卡點執勤,彭州市交通管理服務中心57歲的唐天茂、孫保勝、楊劍,56歲的吳會利,53歲的卿尚澤算是“豁出去”了。“領導,為什麼這次疫情防控卡點執勤沒有我們幾個老同志?”大家的問題很簡單也很一致。“你們的心情我理解,考慮到此次防控疫情卡點執勤的強度大、風險高,綜合衡量你們的身體和健康狀況等因素後決定不安排你們。這樣,大家先回去工作,有情況我再通知你們。”中心有關負責同志好不容易把他們請回辦公室。但事情並沒有結束,幾名老同志開始“密謀”著一件事情。

“我們幾個開個會,對於到一線去參加疫情防控,大家發表一下看法。”在一樓辦公室的一隅,黨員唐天茂組織召開了一場“特殊”的會議。“我覺得這個事情不能袖手旁觀,年齡真不是問題,少了誰也不能少了我。”黨員孫保勝談了自己的想法。“是啊,大家都在辛苦的堅守與付出,我有什麼理由落下。”楊劍補充道。“我雖然身體不好,但是我有一線的經驗,去了肯定有用得上的地方,算我一個。”吳會利明確表示要到一線去。“我們是一個集體,疫情當前,我必須上。”黨員卿尚澤話不多,但態度堅決。“那好,我們就去找領導,再次表明我們的決心,我們都參過軍,也算是老兵了,現在一線就是戰場。”唐天茂最後說道。

帶著“會議”成果,老同志們再次找到領導,請求到一線去參加疫情防控工作,“今天不答應我們,你到一線去我們就跟著去,一線人員幹什麼我們就幹什麼。”大家斬釘截鐵地表示。一來一往,值班表重新排過,人員重新組合,幾名老同志的“心願”得以如願以償。

幾位彭州交通戰線老黨員的“密謀”

“不辛苦,職責所在”

在成德大道二繞濛陽站卡點,“年輕”的老黨員卿尚澤率先出戰,逢車必查、逢人必測既是思想自覺也是行動自覺,“你好,請接受體溫監測”,“你的體溫正常,請在登記車輛信息後安全通行。”平時就很溫和的他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原有風格,簡潔明瞭的語言,有禮有節的態度,贏得了群眾的點贊。“現在外面下這麼大的雨,你們還冒雨檢查車輛,太辛苦了!”有群眾在現場發出了感慨。“不辛苦,職責所在。”站在雨中的卿尚澤微笑地說道。

“下次路過這裡,你還會看到我”

晚上9點,濛陽站卡點的楊劍正在與前來接班的吳會利交接工作,吳會利問:“今天檢查了多少臺車?”“530臺車共計978人,無疑似症狀。”楊劍脫口而出。吳會利不禁感嘆道“老楊,你工作做得很紮實,我壓力很大!”送走楊劍,吳會利接過了他手中的工作。

快接近凌晨1點了,他一個標準的手勢引導車輛停下接受監測,“把測溫儀給我,你們進去休息,外面風大。”“貼心大叔”吳會利主動拿著測溫儀走近車輛,開始進行“標準流程”的監測。“體溫正常,從哪裡來?去哪裡?是否到過疫區?”憑著多年的一線經驗,一連串的詢問讓他對每個細節都格外關注。又是一個普通但不平凡的通宵。

早上9點,唐天茂接過了吳會利的工作。多年從事一線工作的他有著處理複雜局面的經驗,“你看這個出口有數量不少的貨車,咱們這樣,在測完體溫後,把貨車引導去路邊作登記,把通道給其他車輛讓出來。”為了讓車輛和人員高效、安全通行,唐天茂可沒少費心思。在執勤現場,甚至有貨車司機和他開起了玩笑:“大哥,一線執勤的事應該交給年輕人來。”他倒是心頭敞亮的回應道:“這個時候了,不分男女老少都必須頂上,下次你路過這裡的時候,還會看到我。”

“我必須堅守”

成彭高速公路作為彭州連接成都的一條主通道,春節返程高峰帶來的道路通行壓力那是可想而知的。孫保勝這次執勤就被安排到了成彭高速彭州收費站卡點。

“孫哥,要不我和你換吧,那裡車多,強度太大了。”有熱心的同事主動提出和他更換卡點。“不用不用,哪裡工作都是一樣,我就在這兒,如果怕困難,我就不會到一線來了,謝謝!”操著一口湖北話的孫保勝好言謝絕了同事的好意。穿上制服站在卡點執勤的他沒有多的語言,只是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一絲不苟地搞好本職工作,縱然車流量再大、車輛再多,也沒有說聲累、叫聲苦。

脫掉制服後的他,很快就沉浸在電視和網絡中:作為一名轉業退伍後在彭州紮根的湖北人,他格外關心家鄉發生的疫情,只要不是工作時間,他必定會打開電視和手機,看信息、查動態,期待好消息的到來。“千里之外的湖北老家,每個人都在抗擊疫情,彭州是我的第二故鄉,大家都在努力防控疫情。平時都說黨員要衝鋒在前,現在一線就是戰場,我必須堅守。”孫保勝動情地說道。

四川農村日報記者 周穎昳

圖:彭州市交通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