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国演义》中,最讲信用的人是谁,为什么?

修水狂龙


讲信用,我的理解是: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三国演义》中,最讲信用的,我认为是关羽。原因如下:

一、不得已暂投曹营,但降汉不降曹,时刻不忘“桃园之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他在曹营之中,斩颜良,诛文丑,屡立战功,只为报曹操厚待之恩,更重要的是打听哥哥刘备的去处,然后带着哥哥家小去相聚。

二、当得知刘备下落后,曹操虽然赠马,封侯,上马金,下马银,但仍未能留住关羽。云长义无反顾,随即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哥哥而去。其情可嘉!其信可服!

三、后来关羽兵败被擒,死不降吴,也是有力的证明。

四、至于关公华容道义释曹操,义释黄盖,更能说明他义薄云天,与信关系不大。

至于吕布,仅张飞的一句“三姓家奴”,足以说明他不是讲信用之人。


登攀


关羽 由忠义之将演绎为神关羽,字云长,本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以忠义勇猛著称,《三国志》谓之“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但数百年之后,乃至当今,关羽不仅仅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广泛地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中,还成为受人顶礼膜拜的神,甚至取得了与孔子之“文圣人”相媲美的“武圣人”之称。当然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各个时代的洗礼,逐渐升华而至的。关羽死后被追谥为壮缪侯。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唐代已有关庙。

据考证董 《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一文的写作时间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全唐文》卷六八四),此庙之初建必在此之前。又,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关羽与其他六十三位古今名将被定为武成庙的配享者,武成庙即用于祭祀姜太公(《新唐书·礼乐志》)。

有学者认为关羽崇拜源于祖先崇拜,或源于英雄崇拜;也有学者认为其源于“祀厉”,即对厉鬼的敬奉,并且是具有区域性的,主要在荆州地区。不过不论其最初起源是什么,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关羽的印象多来自于对其神勇的崇拜或敬畏。宋以后,人们逐渐将关注点转移至关羽的忠义上,当然神勇自不必说,只是忠义似乎成了他更大的闪光点。这大概与唐安史之乱以后逐渐兴起的“尊王攘夷”的思潮有关,而这一思潮的核心又在于“尊王”。

于是“忠义”成了推崇的关键点,关羽也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加封“义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改封“壮缪义勇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改封“英济王”,明以后晋爵为帝,清乾隆年间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关羽在统治者以及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崇高,尤其明清以后,其影响所涉及的范围也日渐增广,如军事、司法、商业、水旱灾害、科举选士、甚至秘密会社等。这不是仅仅靠统治者的推崇标榜就能达到的。其民间形象的深入人心,影响的广泛传播还倚靠了释、道二教的积极拉拢,以及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对关羽的塑造与美化。就释、道二教来说,佛教将关羽封为“伽蓝”;道教则奉其为“崇宁真君”,并伴有关羽助张天师除解州盐池水蛟之害的传说。这使得关羽形象的神化在佛、道二教于中国的兴盛与流传中加速,并且深化。就文学作品而言,《三国演义》可称为关羽形象塑造的集大成者,基本统一与确立了关羽红脸、绿袍、美髯、骑赤兔马、持青龙偃月刀的形象,并对《三国志》中关羽简略的生平进行了美化式的扩充。如将关羽的“亡命奔涿郡”,塑造为“因本处势豪以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又如《三国志》记:“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在《三国演义》中则是著名的“桃园结义”。至此,关羽在演义中的出场俨然一副侠风义骨,符合汉以来所谓重然诺、轻生死、扶危救困的侠的形象,更易为民众所接受与崇敬。当然,文学作品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与关羽崇拜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文学作品促进了关羽形象的深入人心,加大了关羽崇拜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关羽崇拜的兴盛也使得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日渐完整以及完美化。综上所述,关羽崇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忠义仁勇”是其核心精神。

从统治者到释、道二教,到民间的文学作品及口头传说等等,都对关羽形象的神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其影响也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如今,华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关羽崇拜也随之流传愈广,甚至成为某些领域的文化象征。


ailinlin协会


关羽是也。“过五关斩六将”为了誓言,千辛万苦就是为了寻找桃园结义刘备和张飞二人去,孰还能与之相争?他是誓死守信之人,“信用”的历史典范,千古不朽,可惊天地泣鬼神的忠义之举,才赢得民间香火!






赏臻阁说宝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 =====================



龙祥工艺黄涛


你好我是杰聖看電影,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对于三国演义中,最讲信用的人莫过于孙坚,在诸侯联盟讨董卓到洛阳后,孙坚在井中发现传国玉玺,但不幸的是走漏了风声被袁绍得知,袁绍要求孙坚交出玉玺,孙坚坚称没有拾到玉玺,并发下毒誓,如有拾到必当万箭穿心而死,后来没过多久就应誓死在了刘表的乱箭穿心之下。由此可见,我觉孙坚才是最讲信用的人,说怎么死就怎么死!











杰聖看電影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字云长。在桃园三结义中与刘备、张飞结成生死兄弟,他是个忠厚、讲义气、重感情的人。 在一次战斗中,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同时也不违背桃园结义的誓言,保存实力,东山再起,无奈投降了曹操。曹操送给关羽很多金银财宝,还把珍贵的赤兔马送给他,可是都没能改变他对刘备的忠心。他斩了颜良和文丑,报答了曹操的大恩之后,就去投奔刘备。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找到了刘备,可见他对刘备是忠心耿耿。 关羽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胆气过人。有一次,他误中敌人的毒箭,华佗为他刮骨疗伤,他一边饮酒一边下棋,好像一点也不疼。华佗称赞他非常勇敢。 人无完人。关羽的弱点是骄傲自大,谁都不放在眼里。由于他的轻敌,造成了“大意失荆州”,是蜀国的一个重大损失。从此,蜀国走向灭亡。 我要学习关羽忠厚、讲义气、重感情的优点和他的胆量,克服骄傲自大的缺点


青山不老松


吕布是不讲信用比较厉害的[微笑],义父都认了两个[捂脸],到处投奔。

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中讲信用的有这几位:

1关羽,与刘备有兄弟生死誓约,即便东汉末年刘备战败被迫降曹操,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后过五关斩六将又投奔刘备。

2诸葛亮,为了信守刘备托付照顾后主刘禅的承诺。拼尽心血,最终积劳成疾而逝。

3太史慈,战败被孙策抓获。孙策欣赏太史慈便与其探讨天下大事,因为欣赏太史慈才华,放走了太史慈,并约太史慈第二天再来继续探讨,下属疑惑埋怨放走太史慈,但是太史慈却是如约而至。

4徐庶,为刘备军师,被迫从曹操,信诺终身未为曹献一策。

如果要说谁是最讲信用的。那就大家见仁见智吧



HELLO新生活


关羽 (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中国武圣) 编辑 讨论99+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雅号“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襄阳,攻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进而包围樊城。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麋芳、士仁都背弃关羽。同时,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谥曰壮缪侯。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当然是关云长关二爷了。以信 ,仁,忠,勇,智,义 了。 1、信

关公得知刘备下落后,即往相府拜辞曹操,曹操避而不见。后来关公将曹操所赠的金银等,一一封置于库中后出城,最终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聚义古城。关公曾明确表示,他与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而对于曹操的恩义,则“要必立效以报曹公,然后去耳”,一诺千金,说到做到,关公已成为信义的化身。

2、仁

公元208年前后,关公攻打长沙与黄忠交战,黄忠马失前蹄掀跌在地。关公念其年迈,且“生平不斩落马之人”,随后释之。关公这一仁义之举,正是和他的爱英雄、不欺弱者的优点及仁慈之心交织在一起的。此举也最终使得黄忠归顺蜀国,成为人们理想中的仁义典范。

3、智

公元219年,樊城之战。庞德屯兵于山谷中,关公见山谷中隐屯军马,又遥见襄江水势湍急,遂差人堵住各处水口,待雨大水发,放水淹没樊城,随后不久,曹操七军尽没水中。由此看出,在关公充满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中,不仅武勇“绝伦”,而且富于谋略。

4、勇

公元215年,东吴要求刘备归还荆州未果,鲁肃用计欲趁关羽赴会之时杀死他,关羽思索再三后单刀赴会。期间,关公和鲁肃斗智斗勇,威震江东英杰,并安然返回。关公的勇武并非武夫之勇,而是一种在忠义之德统帅下的智勇,是一种有胆有识的智者之勇。

5、忠

公元200年,下邳失陷,关公被困山上,被张辽以“三罪说”劝降后,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面对曹操百般拉拢利诱,关公“忠刘”之心坚如磐石。面对曹操派张辽的探问:“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公曰:“愿从于地下。”

这斩钉截铁的回答,充分表现了关公忠诚不二的决心。当关公寻得刘备下落后,便毅然封金挂印,不避千难万险,过关斩将,单骑护嫂千里寻兄去了。

6、义

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惨败,落荒而逃。在华容道被关公拦住去路。面对曹操讨饶,关公想起当日曹的许多恩义,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欲发心中不忍,于是放曹操和众将过去。关云长甘冒杀头之危险(已立军令状),私放曹操。“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原因就在于此举突出了关公知恩必报,一诺千金,义重如山,仁义天下的品格。








寂寞是傻子


信用是一种美德,而关公就是中华信用的完美代言人。《三国演义》的作者也在极力的塑造关公(关羽)的诚信(信用)美德,关羽的信用有三件事可作为明证。一是"桃园结义",关羽要终身追随刘备,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去见刘备,印证了这一诺言;二是"土山三约",徐州兵败,关羽被困土山,关羽投曹,提出了"三约",这是一种契约,既不违与刘备的盟约,也与曹操进行君子约定,契约在先不搞诈降;三是华容道放曹操,在已鉴了军令状的情况下,关羽敢作敢当,如实报告放曹的情况,不为保命而撒谎。所以,《三国演义》中关羽是最讲信用的人,也是作者塑造关公形象的关键。


醉里看贱


《三国演义》中最讲信用的人,除了徐庶和太史慈,其实是“奸雄”曹操。

曹操虽然多疑却比较讲信用。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收降关羽这件事来讲,曹操就一直信守诺言。关羽被曹军围在下邳城外的土山上,水泄不通。张辽为救关羽就和关羽在土山约定三件事:一,降汉不降曹,二,夫人要用皇叔俸禄奉养,三,但知刘备信息,虽远必往。曹操在张辽劝说下,答应了关羽的这三个条件。接着,关羽请曹操退军,要入下邳城告知二嫂才投降。曹操马上传令退军三十里。谋士荀彧劝告他:不可以,恐怕关羽有诈。曹操说,关云长是一名义士,必定不会失信。于是就退军让关羽入了下邳。

关羽降曹后,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是封官又是送金银财物。但是,关羽始终不忘追随刘备。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斩颜良文丑以后,听说刘备在河北袁绍处,就挂印封金,要辞别曹操去投奔刘备。曹操手下蔡阳不服关羽,想去追杀关羽。曹操说,关羽不忘故主,来去明白,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你们都要效仿他。就叱退蔡阳,不令他追赶。谋士程昱说,丞阳待关羽这么好,关羽还不辞而别冒犯您的威严,他的罪过就大了。如果放关羽走,那是让袁绍如虎添翼。不如追杀关羽,永绝后患。曹操说,我过去答应过他,那能失信!他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后来,曹操又送关羽路费和锦袍。关羽怕生变故,不敢下马接受,只是用青龙刀把锦袍挑起就走了。许褚见了很生气,说,“这个人太无礼貌,为什么不把他擒住?”曹操又给关羽打圆场,并说,我的话已说了,不可以再追杀他。关羽接下来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将夏侯敦率领三百骑兵,把关羽团团围住,准备为部将秦琪报仇。曹操先后派出使者和张辽为关羽放行,关羽这才全身而退。

从这件事看,曹操才是三国中最讲信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