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命”,為何還要“知其不可而為之”?

小仙仙賢


1、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出處

首先我們來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出處,

此句出自於《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由此可以,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別人對孔子的評價, 事實上, 知其不可而為之也孔子一生的狀態和寫照。

孔子是魯國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孔子三歲喪父,十六七歲時慈母去世。但孔子在少年開始便有志做學問,即便是環境異常困苦,但他依然非常有志氣:自己獨立謀生的同時,並努力學習文化,尤其是當時的西周文化,孔子以好學著稱,對各種知識都非常有興趣,同時虛心讓他人請教,從而多才多藝,學識淵博並開辦了自己的私人學校。

面對戰火肆虐,社會動盪和百姓的顛沛流離,孔子認為有責任為社會指出正確的方向。看到了百姓的疾苦,孔子希望能儘自己的社會責任讓社會做出一些改變,從而開啟了長達14年之久周遊列國的遊說行為,宣傳自己的思想,希望能結束戰火,恢復以仁德治天下的理想社會, 但是,禮樂崩壞的時代,沒有人接受他的主張,歷經艱辛,還險先喪命,雖然不得志,但依然積極樂觀,堅持自己的理想。孔子主張有教無類,開啟了平民接受學習和教育的先鋒。

晚年的孔子,致力於教學和整理編輯古籍,古典文獻整理為《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教材,後人將之稱為“六經”。這些典籍,成為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瑰寶。歷史學家把孔子稱為“素王”,終身布衣的孔子,享有帝王的尊榮,是任何帝王所無法比擬的,至今,儒學作為中華文化正統思想傳承了幾千年而經久不衰,仍在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

2、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寓意與精神:自強不息,積極入世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孔子用自己一生的行為在演繹和繼承發揚了中華文化的入世精神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奮鬥的精神,而自強不息積極入世的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靈魂。而孔子創立的儒家是道家的入世部分的典型代表,孔子說述而不作,是中華文化積極入世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的集大成者,把中華文化的自強不息,積極入世的精神很好的繼承演繹併發揚光大,並讓其延綿了幾千年而不衰,直到至今。


3、人有主觀能動性過程最重要

當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有個前提就是知命,否則就是光有一腔熱血的莽夫。知命,知的是事情發展和演繹的方向,而中華文化歷來只重過程也不重結果,因為在古聖先哲眼中任何事情都是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無所謂好壞,而重要的是過程。


知微通元


《論語·憲問》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譯文:公伯寮向季孫告發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並且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殺了,把他陳屍於市。”孔子說:“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呢?”孔子說:“賢人逃避動盪的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再次一點的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點的迴避別人難聽的話。”孔子又說:“這樣做的已經有七個人了。”

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子在衛國,一次正在敲擊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有心思啊!”一會兒又說:“聲音硜硜的,真可鄙呀,沒有人瞭解自己,就只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樣)水深就穿著衣服趟過去,水淺就撩起衣服趟過去。”孔子說:“說得真乾脆,沒有什麼可以責問他了。”

通過這幾段,個人認為中心思想就是“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賢哲分四等,一等辟世,二等闢地,三等辟色,四等辟言。一、二、三等孔子是靠不上邊的,顯然孔子就是四等賢哲。子路事件和 子擊磬於衛事件應該是舉的兩個事例來論證孔子的辟言。

既然是辟言,可以看出: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這句話肯定是不好聽的話。大概應該是說,明知道不能做的事非要去做,蠢呀!含有譏笑的成分。(孔子與三位隱士的故事,和子路事件很像,所以個人認為那個晨門很可能就是個隱士)


豫州小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捋順“知命”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關係:“知命”是一種認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在這種認知驅動下產生的行為。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作為一種行動,出自《論語·憲問》,是看守城門的人評價孔子是:明知做不到還要去做的人。如果說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那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確實背離這種本性,但與孔子“知命”的價值認知是吻合的。

誠然,“知命”的含義與“認命”有相似之處:都承認個體的侷限性,都承認實現外在的成功,往往超越個體的可控範圍,需要個體努力之外的很多條件配合。如果僅從“知命”的這層含義來看,並不足以驅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相反還可能造就逆來順受的行為。

真正驅動“知不可為而為之”行為的,在於“知命”的另一層含義,即雖然實現外在的成功超越了個體的控制範圍,但個體所做的一切努力,並不是為了外在的成敗,而是出於內心自覺應盡的義務,這種行為不計暫時的成敗,不過一旦外在條件全部具備時,這些努力終有回報。

既然行為標準不取決於外在成敗,而取決於內心之自覺應該,所以行動者不會患得患失,面對“不可為”之事時依然會遵從本心“而為之”的。正因為“知命”的勇氣,才有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無畏,孔子也用一生的顛沛流離和執著堅守向世人證明了這個真理。


仲卿醉國風


這個問題所遇到的困境和整個哲學是一樣的!哲學無用,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也始終沒有回答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什麼,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反而很多哲學家說人生根本就是無意義的,那是不是我們人類就沒有生存的必要?當然不是!有一句話說的好,可以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雖然有雞湯的嫌疑: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瞭解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Jobin的逆襲人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同一個道理有無數種表述,真理有時候又叫佛性,自性,自然,無極,大道……

天命,其實也就是這個世界的規律,自然的奧秘,大音希聲大道無形,這個世界的終極秘密,是“不可說”“不可說”,因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佛陀不可說不可說還是說了四十八年,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老子不可道不可道還是洋洋灑灑一部《道德經》流傳千古。孔夫子亦是如此,明知不可而為之,真理是張口即錯動念也是錯的,可是為慈悲眾生故,所有的聖人都是明知不可而為之,苦口婆心用心良苦。

所以,我們要明瞭聖人苦心,以聖人教言為指路的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走向真理。

真理如明月,聖人教言是為眾生指月的手指,沿著聖人手指的方向向前探索,也以聖人教言為渡河的竹筏,而不可錯將竹筏當做真理,過河就要放下而不執著於一切文字相,破一切相,才能走進真理的殿堂。



邳先生


知命,孔子,當然清楚,但是在沒有結果之前,努力一下,應該是,可以的!!!!!!!!!


哈灬哈66096005


《論語》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楊逢彬版《論語》白話文譯為: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即小有所成,能夠自立;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會迷惑;五十歲,知曉了天命;六十歲,別人一說話,便能聽出大旨;到了七十歲,儘管隨心所欲,也不會有任何念頭越出規矩。”

這是“天命”一詞首次在論語中出現,而何為孔夫子所言之“天命”便大有文章。孔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末期,當時的社會正處於急劇變革時期,各諸侯間征戰不斷,周天子的權力每況愈下。孔夫子一生最為推崇的人是周文王,他最崇高的理想也是恢復周朝禮制,在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他一直逆水行舟。

禮不存,何來仁之有,無禮無仁便不成儒家之學。這就是矛盾之所在,孔子想要恢復周禮,而各諸侯征戰殺伐,周朝禮制早已名存實亡。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沒人可以阻擋,這就是個人在時代面前的悲劇性。孔夫子一生周遊列國,帶著自己的門生顛沛流離,好幾次差點喪命於異國他鄉,即使這樣也依然不為所動,這就是聖人之所以為聖。周朝禮制在崩潰,孔夫子即使看清了歷史大勢,也依然要去行他的“天命”,這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論語》顏淵篇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兒是兒,爹是爹,兒孝於爹,爹慈於兒,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這個道理,不以主張以嚴苛的法律來約束於人,而是建立一個井然有序的社會,每個人都遵守仁、義、禮、智、信,以高度的道德標準規範每一位社會成員,於是天下乃大道之行也。

何以耶穌為神而孔子為聖?子不語:怪、力、亂、神。

其實孔子並非大家刻板印象中的迂腐之人,他早就掌握了辯證思維,也非常的實事求是,甚至在讀《論語》時還會被他幽默的話逗笑。鄙人不才,斗膽說了這麼多,有興趣的可以從《論語新解》錢穆版開始看,直接接觸一手知識感受會大為不同。



鞦韆夏


孔子“知命”,卻“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更體現了一種大無畏的抗爭精神。明知自己的結果,卻去勇敢嘗試,這種反抗精神更令人動容。平常人在不知道自己的結果的時候,選擇破釜沉舟,這是在爭取最後一線生機;而孔子是知道了自己的命運,卻仍選擇“逆天而為”,這是在實現自我的不認輸,不服輸,不輕易放棄的精神,可以說是實現在我價值。他的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也奠定了後世士大夫在艱難困境下的“抗爭”精神。



六點文博


命由天定,運由我改,我命由天運由我。所謂命,是你出生那一刻的天地之氣凝結所定,造化不息,生生不斷。所謂運,是出生後所處環境的變化所致。命是質,運是量。啥意思?質皆為本質,本質是不會變,量會變。打個比方,命中註定你有一起車禍,這個註定的,但是這個車禍導致的結果就是量,是輕微的還是嚴重的?這個是後天環境和自我修行相關聯。



垚山大師


所謂命,先天所賦的本性。也就是自然規律。

水火大相容,這是自然規律。

聰明的人類,在水與火中間加了個壺或鍋,我們就可以喝到熱水啦,當然熱水也可以泡泡腳

知命,就是知道了規律

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知道了規律,沒有破壞規律,而是順應規律,利用規律,為我們所用,造福人類

當然,有很多人認為,勇氣或精神可嘉層面上的,也是對的:力挽狂瀾。換句話說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