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好多理財產品,為啥還有很多人存定期?

理財迦


這是個好問題。其實這與近幾年金融理財市場的亂象有著極大的關係。

1.居民被各種理財嚇怕了,被坑了一個遍,最後也只能回到存款產品。我們數一數近幾年居民踩過的坑。


P2P和線下理財門店,一個老百姓踩過的最大坑。從去年年中到現在一年過去,基本上上千億居民積攢的財富都灰飛煙滅了。無風險投資,大量的公開電視廣告宣傳,至今有多少居民還沒想通怎麼上當受騙的?

私募基金。從去年年底開始,有多少私募已經關門、跑路、失聯。投訴回覆一句話,風險自負,買者擔責。相信很多投資人都被整蒙了。

理財產品。到至今為止招行和錢端的關係還沒搞清楚,那些通過招行e聯買理財產品的儲戶和客戶經理都不知道找誰去追責?這還是大銀行,那小銀行的呢?


投連保險。說好的穩定回報呢?保險不像保險,投資不是投資,合二為一變成了怪胎產品。

2.存款產品最少安全,而且固定利息回報。居民又不是金融專業人士,也想不清楚,也想不懂。存款最少是保本保息,存的那一天就能算出來取出來時,能拿回多少錢。如果被矇騙,還可以找人民銀行去兜底去投訴。

3.創新型的存款產品,收益確實不低,現在正是高息存款產品紅利期。動輒5%,6%的銀行存款產品,真的秒殺很多理財產品。寶寶類產品天天降收益,而很多活期存款最少都在3%以上,為什麼不去買呢?

如果存款產品又安全(人民銀行存款保險制度保障),收益又能高於很多不保本不保息的理財產品,流動性和變現又很快捷。誰都會選擇的。

這幾年下來,很多居民的餘錢都被折騰掉很多,現在還是各類理財產品高發危險期,避險是現在最大的需求。保住自己錢袋子中不多的錢是最重要的。

德先生將專業講得通俗。覺得好,關注我,多點點菜。



勻楓財技大兜底


這不奇怪,以我的家庭為例,我和我的父親,祖父三代人打理資金的方式都不一樣。我存的是理財,父親存的是大額存單,祖父則存的是一般定期。

我剛剛買了房,積蓄所剩不多。工資收入穩定。我的錢每月會拿出來2000元做基金定投。還有一部分積蓄就購買我們銀行的理財產品。我認為現在正是掙錢的時候,承擔一定的風險,享受更高的利率,即使賠點本金,我也能承受得住。

我的父親已經退居二線,再過幾年就該退休了。辛苦了一輩子,攢了一輩子的錢。他比任何人都心疼自己那幾十萬塊錢。他經常說,現在經濟大環境不好,理財違約情況那麼多,有些銀行還出事兒了,我可不想讓我的養老錢打水漂。大額存單屬於存款,利率還不低,正適合我。

我的祖父已經八十了,走路都顫顫巍巍,子女們都很孝順,平時也不需要他花什麼錢。他存錢的目的就是心裡有個放心。沒事兒了,拿出存摺看看,心裡就會安穩很多。其實錢也不多,就兩萬塊錢。他幾乎不追求收益,能讓銀行幫忙管著就可以了。

我們三代人看待存款這件事兒的角度不同,我是為了收益,父親是為了保本,祖父是為了保管。我們三代人選擇的產品自然不同。這也就解釋了題主問的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存款。

事實上前幾年定期存款的辦理數量也確實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如果沒有大額存單的出現,定期存款只會越來越少。

年輕人買理財,佔社會存款總量並不多。反而是上了年紀的人擁有這個社會存款總量的絕大多數。他們的存款習慣決定了什麼產品暢銷。所以題主看到的辦理定期的人正是擁有這個社會大部分存款的那群人辦理的。

習慣了辦理理財的我們慢慢變老,成為這個社會的主要群體以後,理財的辦理數量還會進一步加大。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第一,一個字,窮,沒有風險承受能力。

理財多都是風險高的理財為主,超過收益率超過6%的都是有損失本金風險的。現在定期也不低啊,國有銀行三年定期3.85%,民營銀行三年5.72%,餘額寶2.5%,一般銀行定期保本理財浮動收益率3.5%-4.2%。

第二,風險高,爆雷不斷

你說的很多人,目前中國人很多人,存定期都是在5萬-20萬之間。你試著想,這些錢,是辛苦賺來的,他們又不懂得投資知識技巧,你說存定期好,還是投一些有損失50%,甚至100%的風險好呢? 比如最近P2P爆雷很多,前幾天的團貸網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很多人都不會分散投資,直接把自己保命錢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投了,直接就血本無歸。

第三,很多理財產品收益和風險不匹配

比如P2P理財,年化收益率8%,但是風險損溢是100%,明顯風險和收益不匹配了,你說這樣的投資方式,咋看是可以,但是實際上不行。再看股票型基金,這些理財產品,也需要一定的技術的,比如去年大盤跌到2440點時,可以大膽買入,就賺啊,不過有多少個人懂呢?一般普通老百姓知道這是大盤低位嗎?只是學習過才懂吧。

所以投資理財賺錢的人,都是經過學習,專業的人才賺到錢,不懂投資的,老老實實定存吧,這是保命錢,就算幸運買到一些高一點收益的產品,也不得多少收益,比如,你有十萬塊,辛苦錢,買P2P理財,年化收益率8%,你定存都得4%,一年才多四千塊錢,這四千塊錢,對你來說能做得了什麼呢?但是爆雷,你會虧10萬,這十萬對你來說很重要。

理財有正道,看雪之 道,回答中肯,點個贊,關個注,每天都有新內容。


雪之道理財


明明有很多的理財產品,人們為什麼還會選擇去存定期存款呢?實際上理由主要有以下三個:

第一,太複雜。銀行的理財產品實在是太多了,基本上每月都會發行1萬多隻。4800多家銀行中,幾乎每家都會發行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不同期限、不同投資方式、不同的收益率,讓人眼花繚亂。

不同的理財產品日期也很複雜,有的可以隨時收回,有的會長達幾年不能提取,萬一急用錢也沒辦法。銀行存款可是可以隨時取現的。

對於絕大多數理財小白來說,不瞭解也不明白這裡邊究竟有多少潛規則?大家眼裡只會盯著預期收益率,壓根兒都沒有心情去選擇。於是,還是有很多人會繼續盯著最簡單最熟悉的銀行存款產品了。


第二,沒差距。現在的銀行存款產品利率並不低。像基準利率一年期是1.5%,二年期是2.1%,三年期是2.75%。銀行存款可以給予優惠利率一般是在基準利率上上浮20%~30%。銀行最近幾年發行的大額存單優惠利率更高,能夠比基準利率上浮40%~55%,實際利率能夠達到3.85%~4.2625%。最近一段時間,銀行理財收益率一直在降低,6月份銀行理財的平均收益率只有4.20%。收益相差非常小了。

一些地方性中小銀行或者民營銀行的優惠利率往往能夠達到4%~5%,甚至有的能夠達到6%。這種情況下就可以超過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了。

第三,求安全。很多人可能更瞭解我們的銀行存款制度,從2016年開始國家實施了存款保險制度。萬一銀行倒閉,50萬元以內,一個人在這家銀行的所有賬戶中的存款,本息可以得到全額償付。

但是真正有銀行倒閉嗎?迄今為止只有一家海南發展銀行在1998年被央行勒令破產清算。更多的情況是當銀行出現風險問題的時候會被銀保監會和央行組建的接管小組接管,比如前些日子的包商銀行。接管以後通過理順業務和管理,就可以恢復正常。

為了劃分銀行和理財產品的責任,國家要求各個銀行建立專業銀行理財公司。各大國有銀行都專門成立了全資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以有限責任公司的名義存在,能夠有效分割風險。

2018年末,全國各個銀行的理財產品餘額高達32萬億元,非保本理財產品約佔70%。雖然不一定虧損本金,但是收益很多情況下是不能保障的。比如2019年6月結束的銀行理財產品中,結構性理財產品有20%達不到最高收益。而銀行存款只要是約定了,就肯定要兌現。

所以,才會有很多的人選擇銀行存款。目前全國住戶銀行存款餘額高達78萬億以上,規模遠遠超過理財產品。


暖心人社


大家都知道,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般都比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高,但是目前在我國,居民中選擇定期存款的人數,仍然遠遠高於銀行理財產品,根據央行發佈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末,我國各金融機構的儲蓄存款餘額為72.44萬億,而同期的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僅為22萬元左右,銀行存款是理財產品規模的3倍多。

那麼為什麼仍然很多人選擇定期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因素:

社會的財富掌握者

目前這個社會上,主要的財富基本集中在中老年人身上,年輕一輩的,別說存款了,不少都已經負債累累了。而對於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按照他們傳統的思維觀念來說,銀行定期存款才是最安全的,至於說理財,聽到非保本三個字,基本上敬而遠之。

定期存款的利率不輸於理財?

如果在全國性的銀行裡,定期存款的利率一般都會略低於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在不少中小銀行以及民營銀行裡,目前的定期存款利率並不會低於理財產品,如下圖所示,個別村鎮銀行一年期的利率竟然高達4.2%,這已經超過不少的理財產品利率了,而在三五年期限的定期存款裡,利率超過5%的更不在少數,在安全的基礎上,既然利率不低於理財,那麼何必選擇理財產品?

起存金額的門檻的限制?

雖然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後,商業銀行對於理財產品的起存金額由原來的5萬元下調為目前的1萬元,但是目前大部分銀行的理財產品仍然以5萬起存的為主,1萬元起存的系少數產品,不要小看這個5萬元的門檻,至少隔絕了70%的年輕一輩投資的意願。而對於定期存款,起存的門檻僅為50元,這個最少99%的人可以做到吧。

流動性的要求

銀行定期存款,如果遇到緊急的情況,可以選擇犧牲收益,提前支取;但是理財產品卻不行,銀行的定期理財產品,基本都是封閉式運作的,在封閉期間,產品是不允許贖回的,這個在產品的說明書裡都會有說明。對於資金需求時間不明確的群體而言,顯然選擇定期存款更加的安全。

總結

雖然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普遍高於銀行定期存款,但是目前這個優勢並不明顯,而除了這個優勢以外,其餘方面,銀行的定期存款基本上都是完勝理財產品的,所以說選擇定期存款的人多也就不足為奇了。特別是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被打破之後,這兩者的差額應該會越來越大。


鯉行者


儘管目前各種各樣的銀行理財產品琳琅滿目,吸引了一大批投資者,但也有很多普通投資者卻選擇銀行定期存款。截止2018年底,我國居民儲蓄規模已突破173萬億元,而且這還是居民儲蓄率逐漸下降後的結果。由此可見,作為全球居民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絕非浪得虛名。

為啥大量資金都要存定期呢?這主要是定期存款能夠保障儲戶的資金安全:一方面,近兩年很多人都投資了P2P,想謀取高收益,但就是一部分P2P傷了投資者的心,讓投資者蒙受血本無歸的痛苦。在痛定思痛之後,很多投資者覺得還是把錢存銀行好,存大額定期存單更加實惠。

另一方面,再來看銀行理財產品,2018年4月份新規落地,過渡期要到2020年止,將來的理財產品也要打破剛性兌付,這意味著國家也不再對投資者保本保息。搞理財的人心裡應該有桿秤,自己要拈量了,就為了這2個點的利息,把本金弄賠了,還真不如存定期。

此外,一些人並不追求高收益率,只要自己的資金安全、流動性好就可以了,即使盈利性差一些也無所謂:一類人是想存點錢購房置業付首付或者購買小轎車,但是一時半會兒又沒有這麼多錢,只能每月從工資中拿出點積存起來,準備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另作它用。

另一類人,對於國內老百姓來說,身邊多少還是要有點銀行存款的,否則會感到很不安全,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準備養老之用。不像歐美髮達國家的人士習慣於提前消費和透支。不過,現在也有很多中國的年輕人逐步學會了信用卡透支或者現金貸、消費貸等提前消費的金融工具。

當然,現在把錢存銀行也有損失本金的風險,就是按存款保險制度規定,如果銀行倒閉,則會對50萬元以內的資金先行賠付,也就是說超過50萬元以上資金的儲戶,超出部分的資金還暫時無法得到法律保護。

所以,建議大家如果存銀行資金超過50萬元以上,就可以把資金分成多份,分別存在不同的中小型銀行裡面。這樣,即使發生銀行破產關門事件,儲戶銀行裡面的錢才是最安全的。更何況,即使銀行倒閉了,也會有新的銀行來接盤,儲戶的存款最終還是會有保障的,但如果換成其他理財產品就未必有這樣好的結局。

目前,有很多人選擇投資各種理財產品,但同樣也有不少人選擇把錢存銀行,因為他們厭惡了不保本的投資理財風險,寧願把資金放在保本的保息的定期銀行存款裡面。可能對這些人看來,貨幣購買力的貶值速度是緩慢的,但是P2P跑路、銀行理財產品飛單,導致他們的資產損失,這才是散戶們最無法接受的局面。所以,一部分人把錢都存放銀行,也就不用為此大驚小怪了。


不執著財經


你好,看題主的問題,可以猜測題主肯定是一位年輕人,瞭解一些理財產品和相關知識,比較注重理財的收益,而且時間比較充足或者經常通過手機銀行辦理一些理財業務。

其實如果我有一筆資金的話,我也會選擇購買理財產品而不是選擇定期存款:一方面是理財產品期限靈活,短則三十多天,長則300多天,相比於定期存款可選擇性較多;另一方面就是大家都比較注重的收益問題了,定期存款一年才2.1%的利率,而理財產品基本都在4%-5%之間,收益高了不止一倍。

既然理財收益那麼高,為什麼還有許多人選擇存定期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思想觀念的保守,害怕資金損失

這也是大多數客戶尤其是年齡偏大的客戶選擇定期存款而不選擇理財的原因。定期存款雖然利息沒有理財高,但是收益還是可以保證的,存在銀行至少可以安心睡覺。理財尤其是非保本型理財,“非保本”這幾個字就讓客戶對這種產品產生了畏懼,即使銀行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出現過客戶資金損失的情況,但是不能違背職業道德,忽悠客戶完全沒有風險。

二、理財沒有自動轉成的功能,到期後需要繼續選擇購買

很多選擇存定期的客戶是外出打工的家庭,只是每年快過年時帶著一年的打工收入前往銀行存定期。理財產品因為其期限較短,有的30多天,60多天的不在少數,到期後需要再前往銀行選擇其他產品購買。很多客戶在外地的話,有時候會忘記理財到期日期,或者在外地銀行存款怕有不方便的地方,還是選擇存定期,因為定期存款有到期自動轉存的功能,不怕資金變成活期存款,利息收到損失。

三、怕遇到突發情況,急用錢

定期存款雖然沒有存到期限按活期利率計息,但是真正遇到急用錢的時候捨棄一部分利息還是可以拿出本金的。並且現在很多銀行都推出了“靠檔計息”這種存款產品,可以使利息損失到最小化。如果購買理財,在沒有到期時,大部分理財都是封閉型的,肯定拿不出來,這也是一部分人考慮的因素之一。

四、大額存單的出現,使得利率接近理財利率

現在很多銀行的大額存單產品三年期的利率都達到了4.2%,很多理財產品的利率也差不多在這個利率附件浮動,所以理財本身的利率優勢就被淡化了。

五、銀行工作人員的引導

銀行理財產品因為其高利率,拉高了銀行攬儲的成本,在很多時候是不計入存款任務的。所以,當客戶在存定期還是購買理財之間猶豫時,銀行工作人員會積極的引導客戶購買定期存款,並且會贈送一些禮品來打動客戶。而購買理財是沒有禮品贈送的,至少我們銀行是這樣做的。


財經札記


2015年單年度央行連續五次下調了銀行定期存款利率,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從2.55%%水平下降至1.5%水平,二年定期存款利率從3.35%水平下降至2.1%水平,三年定期存款利率從4%水平下降至2.75%水平。

現階段仍保持2015年10月24日央行公佈調整的銀行利率,年化利率:三個月定期為1.1%、六個月定期為1.3%,一年定期為1.5%,二年定期為2.1%,三年定期為2.75%。

調整以後的銀行定期存款,很多投資者因為定期存款的年化利率低,進而選擇低風險、中低風險理財投資。當然,仍有投資者繼續進行定期存款。

那麼,為什麼在豐富金融市場理財產品中,還有投資者繼續選擇存定期存款呢?

一、銀行定期存款的安全級別高。

銀行存款可謂是“無風險”理財,不僅僅是“無風險”,如果銀行破產、倒閉還有存款保險先行墊付上限50萬的“保險”額度。

但是理財產品呢?如果出現風險或者清盤,是沒有賠付的。從安全級別的角度講,銀行定期存款的安全級別要高於理財產品。

二、銀行定期存款年化利率有上浮,期限長的產品年化利率並不比理財低。

通常大家進入銀行營業部,展示給儲戶看的並不是銀行的基準利率,而是經過上浮以後的銀行存款利率。

銀行在執行存款利率時會依據市場的需求申請可執行的銀行存款利率,一般銀行會在定期存款利率的基礎上浮15%左右。

各個銀行的上浮標準存在不同。並且銀行在2015年以後推出了一款名為“大額存款”的產品,與定期存款的性質是一樣的,但是存在幾點不同:

1、有起始金要求,一般個人為20萬、30萬元以上,機構則為50萬、100萬以上;

2、年化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浮40%、45%、50%不等的水平;

3、大額存單在到期7個工作日之前可以在銀行平臺中進行轉手變現。

以三年定期存款為例,定期存款的基準利率為2.75%,上浮以後的年化利率則為3.85%、4%、4.125%水平。同期低風險、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約在3.5%-6%之間。

也就是說,銀行一部分定期存款的產品並不比低風險、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年化利率低。

三、銀行定期存款的認可度高。

銀行對理財產品分為了五個等級,分別為R1-R5,對應的產品為謹慎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激進型。常見的風險表示為:低風險、中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

其中,金融市場主流風險等級有兩款,一款是低風險,另一款為中低風險等級理財。

低風險風險等級產品主要投資的渠道為: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國債、國債逆回購、保險理財等“無風險”、低風險貨幣類投資。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除了能夠投資低風險等級投資產品以外,還能投資:貨幣基金、銀行理財、高信用等級債券、信託等。

也就是說,銀行定期存款本就是低風險、中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渠道之一,認可度本來就很高。

並且,就現在豐富的金融產品之下,很多投資者對於金融產品的分類並不清楚,容易出錯。相對比之下,銀行存款認可度高,便利程度較高,更加適合。

總結:銀行定期存款基準利率現階段較低,但是銀行一般有上浮,並且還有大額存單這類存款產品,年化收益率並不比低風險理財低。當然,銀行定期存款的最大優勢則是:安全級別高以及市場認可度高。


厚金說


作為一個金融從業人員,我認為很多人定期理財有很多方面因素,比如對風險比較敏感或者對很多理財產品不太瞭解等,因此,這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考慮。

第一,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弱。現在有錢的人雖然有很多,但大部分人還是處於貧窮狀態。如果把辛辛苦苦掙的錢投資高風險理財產品中,肯定要面臨很大風險,萬一虧損很多,這是大多數人無法承受的原因。儘管定期沒有其他理財產品的收益高,但至少不會損失本金,並且也有一定的收益,大多數理財產產品以高風險為主,同時也伴隨著高收益,這將可能有損失本金風險的。這些風險很多人很難承擔得起。

第二,理財觀念。大多數老百姓還是很喜歡傳統的理財方式,簡單風險小,保本還有一定收益,當然可能通貨膨脹會有一定的沖銷。不過把錢存在銀行依然是很多人的選擇的方式。老百姓不一定說一定要獲得更高的收益,更多可能是為了保證資金的安全,在用的時候能夠取到,銀行就成為很好的選擇。

第三,理財產品知識缺乏。由於我國人員眾多,很多相關理財產品概念並不普及,所以很多人對這並不是很瞭解,所以他們無法知道自己適合那些理財產品,不敢貿然進行投資理財,萬一自己能承受的風險小於理財產品風險,這就給自己的帶來一定風險。所以很多人會選擇銀行定期存款這種風險低有一定收益的理財方式。

總之,大多數人更喜歡存定期,不僅由於閒散資金少,更多的是擔心投資風險問題,萬一遇到一些風險大的理財產品,可能就會給資金帶來一定的損失。
歡迎各位小夥伴留言評論,我們一起交流,喜歡的點個贊哈!


財e有道


中國式返貧不單單是因為自身健康問題,有好事者總結出來:富豪死於融資,中產死於理財,屌絲死於P2P。

這三句話的意思是,很多企業老闆,走到哪裡都是富豪,但是融資規模過大,叫債務給吞噬了。理財到期得不到兌付的現象越來越多,中產也遭殃了。P2P金融更不用說了,想搞多點利息,結果本金沒了。

就今天的情況來說,2018年4月資管新規落地,過渡期就到2020年為止。搞理財的人,心裡真的應該有一杆秤,自己多掂量了。為了2個點的利息,把本金弄賠了,還真不如定期。

當然現在去銀行存個定期也有風險。搞不好被忽悠成買保險了。所以人不貪很重要,簡簡單單的一個定期存款,利息少點,本金跑不了。跑不贏通脹,至少不會為了跑贏通脹把本錢虧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