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批評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見出色”,你怎麼看?

北漂生活秀


我認為儘管“朱”“餘”均為文學大師,但就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運用,餘更技高一籌。我是比較支持餘的“朱文的比喻雖多,卻未見如何出色。”這一評論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不妨舉例來看看。

1.朱之比喻大都直接淺白,缺乏新意,給人一種平淡無奇,略顯平庸之感。而餘在用比喻時更為含蓄,新穎,更富有想象力。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11句用了14個比喻。比如,將“荷葉”比喻為“亭亭的舞女的裙”;將“白花”比喻為“明珠”、“星星”和“剛出浴的美人”;將“月光”比喻為“流水”;將“青霧”比喻成“牛乳”和“籠著輕紗的夢”;將灌木落下的“黑影”比喻為“鬼一般”……這些明喻用得毫無新意,朱所想到的“喻體”跟普通人想到的也差不多,甚至不乏像小學生一樣將“臉蛋”比喻為“蘋果”一般的例子。

朱在文中較為出色的比喻,一個是將“縷縷清香”比喻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另一個是將“燈光”比喻為“渴睡人的眼”。但無論明喻暗喻,與余光中的相比,仍遜色不少。


餘的《鄉愁》共88字,用了4個暗喻:將鄉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結合前頭的量詞和疊詞搭配,令人拍案叫絕,這確實是常人難以想到的!

2.朱餘都追求樸素的文風,但朱之文讀起來有一種陰鬱之感,這或許與創作背景有關。而余文讀來思路清晰,語氣堅定,令人眼明氣暢。

無論是《鄉愁》,還是《白玉苦瓜》,餘的表意果斷,立場堅定,陽氣十足。哪怕是在《等你,在雨中》這樣委婉的詩中,仍不乏新奇和想象力: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

耳墜子一般的懸著

瑞士表說都七點了

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里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裡,有韻地,你走來



當然,人各有所長,朱以散文見長,餘以詩歌見長。一位散文家去跟一位詩人比想象力,或許根本就沒有可比性。但單論比喻,我認為余光中的水平更高。

(以上僅為個人不成熟的見解,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謝謝!)


鄉村解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提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的腦海裡立刻閃現出這“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的優美畫面。這麼優雅的比喻,是真正的經典傳世之作啊!怎麼能說“比喻很多,未見出色”呢?

我不知道余光中先生是在一種什麼場合下說的這句話的?但是透過他的這句話,我彷彿聞到了一股濃濃的“幾十年山西老陳醋”,剛開壇時的那種味道!同時,還伴隨著一種深深的妒意:怎麼我就寫不出這麼優美的文字呢?


臨時客


我沒有找到批評過的出處!都是很好的文學大師,都帶給了我們那麼多優美的散文和詩歌!是兩個優秀的文化學者,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仰!!!


電極光速


餘先生,不料你的見識竟平庸到可以做散文。怎麼樣?這個比喻出彩嗎?

餘先生批評朱先生《荷塘月色》中的譬喻流於平庸,就算他沒有說錯。但這種識見本身卻是平庸的。

因為,文學理論認為,文詞最易襲故蹈常,落套刻板。事實上也是如此。這當然難臻上乘。但是,一味好奇務新,也不一定出彩,反而可能又成新病。進退維谷,是謂兩難。

先把朱先生的《荷塘月色》溫習一番: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以為“舞女的裙”這個比喻在今日有負面效果,似乎多慮了。其實這個比喻頗有些不平庸。“葉子出水很高”,說明這是一件超短裙,在文章恬淡的格調中,此喻卻帶有幾分俏皮,正是大家手筆。說“舞女的裙”在今日有負面效果,這是很奇怪的議論,即使道學冬烘先生,大約也不會如此迂謬的。況且,人家朱先生是以前寫的,即使今日不宜,也不必苛責。

以為“出浴的美人”這個比喻“豔俗”,也是庸腐之見。某些人一見“浴”、“美人”這類詞語,就橫加指斥,難道是產生了某些不雅的聯想?其實,這是一個常用的比喻,比如詠《海棠花》的詩句:“雨過溫泉浴妃子”。《荷塘月色》把荷花比成“出浴的美人”,我想到的景緻則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很美。

以為一物三喻,太雜,焦點不準,更是荒腔走板。《荷塘月色》連用“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三喻,並不是隨意亂喻,而是從多個角度去描寫荷花。“明珠”是說形狀珠圓玉潤,“星星”是說色澤晶瑩閃爍,“出浴的美人”則是說風姿自然清新。

用豐富的比喻來描述事物,是悠久的文學傳統。比如《詩經》連用鏡、石、席三物來喻“我心”。莊子、“起衰公”韓愈等也喜歡連用比喻。更有甚者如蘇軾坡仙,《百步洪》詩四句中竟用了七種形象來喻擬:“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絃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錢鍾書大師說,這種多方譬喻,“彷彿是採用了舊小說裡講的‘車輪戰法’,連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應接不暇,本相畢現,降伏在詩人的筆下”。

當然,出彩的比喻確實難尋。比如千年以來,形容女子身段的柔美,下筆就是“楊柳腰”。第一個這樣喻擬的,值得大讚,久而久之,則淪為平庸。直到《紅樓夢》晴雯“水蛇腰”出,才開創出了新局面。容易嗎?

高才大情的蘇東坡,“雪泥鴻爪”、“西子湖”等大出其彩的著名譬喻,也是在有如神助時才偶一得之,不容易呀。

蘇東坡說,好文詞,既不能庸舊,又不能尖新。兩難之際,怎麼辦呢?只能這樣:“以故為新,以俗為雅”。這八個字,說了只當沒說。大約也只有坡仙這種千年一遇級別的大佬,才做得到。

總之,出彩的譬喻,偶然能整出一個來,就謝天謝地了。苛求文章中的比喻個個都要無比精彩,顯然是不講道理。


莫安排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查看原文,原文中余光中先生是如何評價朱自清的。我們才能真正瞭解這是文人相輕還是真正的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是公認的現代文學史上屈指可數的美文,膾炙人口,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名篇,中學時代就讓圈粉無數。可是美學大師余光中先生在三十年前卻不以為然,不僅對《荷塘月色》多家否定,尤其是文章中幾個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妙喻更是大家否定,此文後來轉發於《名作欣賞》雜誌,引起激烈爭鳴。

《名作欣賞》“名作求疵”欄中曾經引起激烈討論的余光中關於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評論的文章,余光中的批評是:“美人出浴”的意境尤其糟,簡直令人聯想到月份牌、廣告畫之類的俗豔場面;至於說白蓮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則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雜,焦點不準,而且三種形象都太俗濫,得來似太輕易。用喻草率,又不能發揮主題的含意,這樣的譬喻只是一種裝飾而已。

“余光中出生於民國,雖然接受了高等教育,可是時代使然,思想相對保守。總覺得“格調不健康”這個我是不贊同的。因為文藝藝術本來不分家,真正的美文是可以有一些想象的比喻的,這裡我不同意余光中說朱自清先生形象俗濫草率的評論。雖然余光中也曾寫出《鄉愁》這樣的經典,但是文無第一,朱自清先生也是一樣,雖然朱自清是北大預科的高材生,北大哲學系提前畢業,年紀輕輕在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當主任,兩位前輩的文學修養都無可厚非,但是文無第一,人無完人,像《荷塘月色》這樣的名作,有瑕疵也正常。

比如,原作中有一段關於荷花的經典描寫:“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個人認為如從修辭角度講,前面兩個“有”的排比,後面應該只有兩個“如”的比喻才相稱,可是原作不僅後面有三個“如”,而且第一個是“正如”,接著是“又如”,再後面還是“又如”,但從寫作結構講,最起碼也應該換成“還如”才顯得語言有變化吧?

所以正如殘缺的維納斯,文學有時候的瑕疵,才成就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與精神,但是也不要一味頂禮膜拜,將名家名作說得天花亂墜,要知道,有時候即使“美人出浴”,若是出的不是時候和地點,也是不美的!







小因老師



余光中是戴著馬列主義反光鏡解讀、批判朱自清散文:也不免貽笑大方了!看似——疑似黑色幽默,實則染透了階級鬥爭的火藥味!猶如以拜讀浩然《金光大道》的神聖的欣賞水平,從而抨擊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這個“馬列主義反光鏡”,恰好五體投地喝彩揚朔的《茶花賦》與《荔枝蜜》,——揚朔散文達到或吻合了那青蔥歲月的極致處:精緻的真誠的唯美主義。酷似彩蝶扶搖直上九萬里!


九夏濤聲


驕情。我是半大老頭秋歌,來說兩句散。我喜歡的散文:在一個秋天的漆黑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亞的一條陰森森的河上……這一篇,還有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這篇是格外的喜歡。至於余光中,我覺得是指手劃腳,雞蛋裡挑骨頭。表示不服!但是,我必須聲明,僅是這篇散文中的餘先中驕緒了,之外的余光中,也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五零代人有幸讀到這麼優秀的散文,在我的印象中並不多。這是一篇真正的散文,白話的,之前屬於上古了,和隔著幾個世紀似的,這一篇的臉親切地靠近我們當代人的心了。優美,親切,沒有距離。不是一般的好,而是一個好的開頭。它的意義已經超越它自己的時代。我感覺後來的好的舒情的散文都有它的影子。我不是評論家,但就對散文的熟悉和熱愛,表示不服,不接受余光中的批評。最後請餘老先生寬懷,,這篇散文的說說之外,您是我最服氣的學家作家。就此。


秋歌988


從高中開始,語文老師就教我們,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再結合所處的時代背景來閱讀一部作品。

一、早期的夜總會是在上海形成,上海的舞女最初主要為日本和白俄人充當,20世紀30年代左右,因為舞女收入高,中國女性也開始進入這個行業。早期舞女的素質都相對較高,不但舞要跳得好,而且還要會講外語,懂西方禮節,還會騎馬、游泳、打網球等,就是與客人之間吟詩作對也毫無壓力。

朱自清(1898~1948),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創作於1927年7月,正是舞女在外人眼裡的形象是高雅唯美收入又高很容易令人心生仰慕的時期。所以用“舞女的裙”來作比喻,出水很高的田田葉子,更顯亭亭玉立風姿綽約。用後來民國時期的舞廳淪為了“獵豔之所,尋歡之窟”裡的舞女來參照解讀,自然是牽強附會的延伸閱讀了。

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剛出浴的女人,自然最美。至於讓人聯想到了月份牌、廣告畫之類的豔俗場面,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是說1000個人讀《紅樓夢》,就有1000個讀者眼中的林黛玉嗎?要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就曾因言情描寫甚至被禁過。

三、“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愛不釋手是什麼樣的感覺?愛愛愛不完是什麼樣的感覺?自然是面面俱到360度無死角了,這樣的排比讓你喜歡得腳踏實地。



無意冒犯余光中老師縱橫捭闔,大家之談,只是竊以為老師信馬由韁之際可能疏忽了這些。


獅子腦殼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盡人皆知,余光中批評其關於荷的比喻,未見高明有流俗之意,真的如此嗎?


誠然按余光中所言,朱文中說白蓮像明珠像星,又像出浴美人,一物三喻雜而不準,過於濫俗,用今人評判的確不夠出彩。

比起余光中寫李白,"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想象力和肺活量,無疑顯得小家子畏手畏腳。

論起將荷葉比作"亭亭舞女的裙”"明珠"比起老先生的代表作《鄉愁》的暗喻,將鄉愁化作明月,郵票,一灣淺淺的海峽等語句,不知差了幾個等級,可詩的語言自應勝過散文的

文學批評本無貶意,余光中作為詩人,文字必求精煉有神,如同模特兒,穿衣自然專業,文采飛揚妙不可言。

然而好文筆如華服,精妙的比喻若配飾,總能錦上添花讓人出彩,但文章以意勝形,朱白清的散文縱文筆樸素清淡,如天生麗質者粗布荊釵,不掩其麗質,質樸而親切。

當年上學讀《荷塘月色》,印象最深不過平淡一句:

熱鬧的是他們,不是我"。作者其時的憂慮,落寞,惆悵之情盡躍紙上,後來聽到流行歌詞中"人多時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又覺同味也。

《荷塘月色》文字應不算最佳,朱自清最動人的《背影》,幾無比喻,亦是如此。而文字最流暢的《匆匆》,排比的隱喻暗喻化無形為有形有趣,反倒是他最好的經典之句:

"太陽他有腳啊,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


至於說"舞女的裙"一類的意象,對今人只有負面的想象,其非腦中只有天上人間?道"美人出浴"更豔俗,難道《大浴女》只有情色?

只是當年的語境不同並非濫俗。朱自清寫文那時,舞女還是仙子,小姐為閣樓千金,公主乃皇家豪門,……而今已然染濁,不僅俗且汙,眾皆避之了。


元元的天下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

像籠著輕紗的夢”。這種葉子和花中帶乳

的顏色,您余光中先生未必能寫得出來。

這種像籠著輕紗的夢的優美意境,這樣貼

切的比喻,請問餘先生您又能換成什麼句

子可超越朱自清?請說出來聽聽,讓大家

開開眼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