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古人的“春节”吗?立春习俗有哪些?

农夫老岳


据传在古代,立春是有当春节来做的,但时间不长。因为立春依阴历论,是很不固定的,有时在腊月下旬,跑在除夕前,有时又迟到春节正月初一后,很不固定,当大节隆重过极不方便,所以又改了。



立春习俗不少,各地有不同,但也有共同点:欢庆春回大地,祈求一年吉利。旧时以农耕为主,立春鞭打春牛成了民俗,打去牛的惰性,宣告春耕开始,故民间通书每年都有个春牛图式,依据立春日之单双,干支五行等之不同而有不同。打春仪式,鞭打春牛场面隆重又热闹,现在很少见到了,我小时是见过的。鞭牛不是是人都有权利的,要论官位大小或论在村寨中的名气名望。一鞭下去唱“风调雨顺”,二鞭下去歌“国泰民安”,三鞭打下祝“如意吉祥”。


还有一种“掷米打春官,中了一年吉利”的游戏,过去穷饿,谁都想中。再有“咬春”的习惯,即咬食生萝人,吃春饼。在立春日食生萝人及春饼可解除瘟疫,去旧近新。民间认为生萝卜清凉解毒,吃之可免疥疾去病毒,解除春困。还再有“煨春”做法,在立春日烧食春茶,以达到明目益智,升官吉祥富贵之意。家有小孩的,在帽上或胸前或袖上戴春鸡,佩燕子等吉祥鸟,以预示新春吉祥安康。总之迎春接福,其习俗多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不少。


树德汉硕


今日立春。

立春不等同于古代的春节。

春节指每年的正月初一,前一天晚上是除夕。这一夜古人们熬夜守岁,等待着新年来临。

春节,北方有时候还大雪纷飞呢。

它只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立春,则代表着冬尽春来,梅花零落柳条新。

这一天,人们举行各种祭祀和庆祝活动。

比如打春牛、祭句芒神(也就是春神)、祭祀土地神、贴春字、佩燕子、吊春穗、食春卷、沿街报春:“春天来喽,春天来喽!”

提醒大家抓紧春耕生产,勿误农时。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

立春这天忌搬迁,忌理发,忌回娘家。

(哈哈哈,大家正好在家里宅着呢。)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

一般都是每年公历2月3~5日。

立,指“开始”。

立春,春天来了。

立春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

三候鱼陟负冰。

这时候,凌厉的北风走了,天气渐渐地暖和。

阳光明媚,东风丝绸般柔滑,像调皮的的孩子在耳边呵着热气。

泥土里冬眠的小虫子已经睡醒了,它们打着哈欠,揉着眼睛,伸着懒腰,振动一下双翅:啊,春天来了啊!

冰雪融化,河水解冻,小鱼儿也游到水面上来,开心地吐出一串串泡泡:春天来了真好啊!

河岸边的田野里,枯瘦的麦苗正在返青;野草悄悄地探出绿茸茸的小脑袋;杨柳点点,黄绿未匀;燕子初来,檐下筑巢。

风和日丽,万物复苏。

今年很巧,双春年,一年中有二个立春。

一是正月十一(2月4日,正是今天),另一个是腊月二十二(2021年2月3日)。

年逢双春雨水多,双春年里好种田。

希望早点春暖花开,疫情过后,

人们将纷纷涌出家门,拥抱十里春风。

待到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春天,你好!


夏途途


立春在古代就是今天的春节,从汉代的时候开始,所谓的春节就是专指立春节,并且这种以立春为迎春之节的传统一直到清代都在持续。而现在我们过的正月初一的春节古代则称之为元旦,是一年的岁首。真正把春节固定到正月一,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以改过去以旧历纪年的传统,开始实行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为了好区别,这才将旧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为啥要称春节,这主要是因为春节常在立春前后的缘故。


在古代,立春和春节是一致的。立春此日在古代很重要,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收成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民间才有谚云:一年之计在于春。

古代的帝王为了表示对立春的重视,在立春这一天,常常率领群臣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


立春这一日,民间的习俗则讲究买个萝卜吃,这叫咬春,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半个南山人


古代社会很重视农业生产,在我们家乡传说立春这一天,都要举行“鞭牛劝农“的仪式,由本地的知府、知县官员带着一群公差,抬着一只“土牛“,在乡村的农民代表簇拥下,开展游街活动,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骑在高头大马上走在最前头,衙役鞭打着“土牛“,乐手们鼓乐齐鸣,所到之地围观的人熙熙攘攘,站满了道路两侧,呈现出浓重热烈的气氛。

随着立春这一天的到来,意味着春耕备耕生产就要如火如荼的在农村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展开了,举行这样隆重的仪式,在古代应该是起到宣传、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全力以赴的投入春耕备耕生产,因为过去年代农村有一句俗语;“人误地一日、地误人一年“,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春耕生产,这样才能夺取农业大丰收。


求圆4


据说在秦汉之前,立春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包括在秦汉以后,到立春节这天,也有不少的祭祀活动。

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据说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可是到了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是在东郊了。

宋代《梦粱录》中就有这些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立春节,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却在农历的正月。总之,一到立春节,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生计,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所以说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还有一习俗,立春的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到了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如今,一些农村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还有的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确实要用干支纪元,是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现如今,一般在立春这天就不再有什么大的庆祝活动。而都是以正月初一为代表迎春的节日,好多的民俗庆祝活动也都在春节期间进行。


踏遍青山RWL


我没有溯源到古人对立春节气的如何是好?我只知道立春节这天在我家这疙瘩要吃“春饼”,爆炒土豆丝,卷在春饼中,咀嚼起来是多么的美好!不亚于“肉夹馍”。舌尖上仿佛沁出来了春天的味道。


一片雲101511871


立春不是春节。

春节,是农历历法年的年正月初一。民国启用公历之后,农历年的年初一才叫春节。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年划分的。

即,春节属于历法年的日子,立春属于太阳年的日子。历法年不等于太阳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