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死后军统为何改制?

种业怪


军统改成保密局,主要是因为军统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即使戴笠没有去世,军统改革也已经成为定局。


在戴笠去世之前,国民党内部改革军统的呼声就已经非常高了,蒋介石迫于各界压力,也要求戴笠对军统进行一次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戴笠表面上答应了改革,却一直没有实际行动,一直到了戴笠去世,军统才被拆分削减成为保密局。

戴笠是蒋介石的老朋友,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生。


在成为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之前,戴笠长期混迹于三教九流之中,在民国社会拥有丰富的人脉网络,斧头帮大佬王亚樵,青帮大佬杜月笙都是戴笠的好兄弟,1928年从黄埔军校毕业的戴笠开始从事特务工作,戴笠对于特务工作很有天赋,他帮助蒋介石铲除异己,杀害进步人士逐渐得到了蒋介石的信赖。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笠成为军统局副局长,实际控制军统局的一切工作。

戴笠采用家长制控制特务,军统局的特务都对戴笠唯命是从,只要戴笠一声令下,他们敢于刺杀任何军政要员。


抗日战争时期,军统局以暗杀手段除掉了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青帮大佬张啸林等汉奸,为抗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除杀汉奸的同时,军统局也杀害了很多和蒋介石有不同政见的人,因为戴笠杀人都是得到了蒋介石的授意,很多人都称戴笠为“蒋介石的佩剑”。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军统局通过内线获得了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的消息,罗斯福认为戴笠是故意挑拨离间,没有相信戴笠的情报,最终酿成大祸。


事后罗斯福提出想要见一见戴笠,很多外国媒体听说了戴笠的故事,称他是“中国最神秘的人”。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戴笠再次发挥作用,让蒋介石提前几个小时获得了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

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军统发展到了巅峰状态,戴笠拥有5万多名训练有素的特务,还有数万人的公开武装力量,实力丝毫不亚于一些地方实力派军阀。


而且军统特务杀人无数,国民党内部的很多要员都对戴笠畏惧不已。从抗战结束到内战爆发,是国内各个党派和平谈判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军统经常杀害进步人士,很多民主党派都十分不满戴笠,要求国民政府裁撤掉军统。

戴笠活着的时候,国民党内部要求削弱军统的呼声已经非常高,只是很多人畏惧戴笠的手段,不敢公开同戴笠翻脸而已。


国民党内部党派纷争严重,蒋介石为了稳固自身的地位,也劝说戴笠改革军统,不要给别人留下话柄。实际上当时的蒋介石也开始担忧戴笠的势力过大,毕竟军统的人都是戴笠的心腹,假如戴笠被其他人收买利用,蒋介石的处境也将十分危险。

在戴笠去世之后,军统内部出现了分裂,蒋介石将原属于军统的武装力量和宪兵分走,只留下了保密局管理军统的秘密特务。


经过这次改革后,军统的实力大大削弱,掌握保密局的毛人凤只进行特务工作,地位远不如当年的戴笠。


历史总探长


1943年8月,蒋介石突然任命“委员长侍从室六组组长”唐纵为军统局帮办,这对戴笠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妙的信号。唐纵在军统的资格甚老 ,早在“复兴社特务处”初建时期,就是该处主任秘书,与处长戴笠、副处长郑介民是并驾齐驱的三元老。

(唐纵任警政署长期间)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笠逐渐在军统局已经一手遮天,而唐纵也已成为蒋介石身边的核心情报幕僚,基本是井水不犯河水,连挂名局长贺耀祖、主任秘书郑介民都不来军统局上班。现在唐纵突然经常光顾罗家湾局本部,监视和掣肘之意,已经非常明显。

蒋介石同时设立了特务工作年度汇报和月度汇报的制度,自己多半出席,而召集人和主持人就是唐纵,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唐纵的地位,方便他限制军统权力,一方面也使军统的活动在内部处于基本透明状态,以免戴笠背着自己胡作非为,所有这些手段,戴笠都准确地感知到了,兀自叹息不止。

(戴笠)

狡猾的戴笠于是把军统内部日常事务交给“代理主任秘书”毛人凤去打理,由他来牵制和对付唐纵,自己开始积极进行外围实力扩充:第一,加强与美方合作,以便“挟洋自重”,“中美合作所”就是此间成立的。第二,加强与胡宗南、汤恩伯等军事实力派的政治结盟,巩固自己的地位。第三,全力策反和控制汪伪政府的军政要员,通过掌握大批伪军壮大军统实力。

他甚至有了把军统改组为“政党”的打算,所以蒋戴斗法的结果是,戴笠的势力反而更大了,因为他经营的领域唐纵根本插不上手。蒋介石终于发现,郑介民、唐纵已被架空,而中统也不是戴笠的对手,并且有被打垮的危险,有违他“力量平衡”的原则,更为可怕的还是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



因为戴笠的势力已经无孔不入,连“侍从室特别警卫组”理论上都是军统的公开单位,在蒋介石身边的侍从和警卫人员当中,究竟有多少人是戴笠的内线甚至杀手,是蒋介石无法弄清也不敢想象的,而戴笠非但不自我削权反而壮大实力的举动,让蒋介石不得不采取了断然措施。

首先成立了由他自己领导,成员有钱大钧、胡宗南、宣铁吾、唐纵的“五人小组”,秘密监控戴笠和军统。同时指示陈诚、陈立夫等军政要员,在合适的时机提出“整顿和裁减”军统局的提案。抗战胜利后,军统刚刚在上海进行劫收,蒋介石一口气连续下达命令:钱大钧为上海市长、宣铁吾为上海警察局长。



军统特务们第一次发现,上海警察局的警察居然敢在接收“工作”中与他们发生冲突,甚至多次差点动武,这明显是背后有人撑腰。而在不久后召开的所谓“政协大会”上,二陈正式提出了改组军统局的建议案,在全国人民反对特务统治的浪潮中,提案得到广泛支持,蒋介石就坡下驴,宣布对军统局进行改制和裁减。

也就是说,戴笠还没死呢,军统局改制已经是板上钉钉,并且在蒋介石的主导下成为不可逆的工程。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具体负责军统改制工作的“八人小组”,里面虽然也有戴笠的名字,但是陈立夫、唐纵等人赫然在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八人小组”会议多次要求戴笠回重庆正式讨论改组事宜,试图挣扎的戴笠推托不归。



他忙着在北平部置对抗,忙着在青岛会见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忙着去上海见胡蝶,总之借故拖延军统改制的时间。1946年3月14日,在各地奔波就是不肯回重庆的戴笠终于机毁人亡,至于死因众说纷纭,不过,他的死倒真的使军统改制进入了快车道,因为不再有较大的障碍。

戴笠死后,军统局由唐纵出任代理局长,改组为保密局后,由郑介民兼任局长。50000多人的原军统内外勤特务,被削减到不足6000,虽然换了招牌继续做坏事,但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军统”至此寿终正寝。

(戴笠葬礼)


度度狼gg


戴笠这个人,有三重身份,一个是蒋介石的忠诚信徒;第二是中国的特工之王;第三是胡宗南、王亚樵的拜把子。胡宗南是谁?“天子门生第一人”;王亚樵是谁?“东亚第一杀手”。

所以戴笠实际上是一个黑白通吃的人物,更是统治者手里的一把利刃。这把利刃在政权不稳的时候,可以帮着打击政敌和刺杀汉奸,还有可以和“蒋家天下陈家党”所控制的CC系中统分庭抗礼。

但既然是利刃,就是一把双刃剑,太过锋利就有可能割伤自己。戴笠控制了多少特务人员,没有人知道;掌握了多少秘密,也没有人知道。有人说30万,有人说50万,但不敢怎么说都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

到抗战后期,戴笠的政治地位虽然不及二陈,但军统的势力已经隐隐盖过了中统。且戴笠还有染指海军总司令的想法,徐恩增想当政务部次长,老蒋都不高兴,戴笠的所在所为不能不引起老蒋的忌惮。锦衣卫说到底是家臣,家臣如果做了大臣,那还能制吗?


青年史学家


军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特务网,在册的军统人数就高达5万,还有那些外围的人员,加起来军统人数达到了惊人的30万。这些人员多是化妆成农夫商人,他们上下线单线联系,他们的具体姓名,工作等信息只有戴笠一个人知道,而且军统许多人都在国军精锐部队担任一定的职务。


因此如果这些人起来造反,可远远不止有30万人那么简单。这种巨大的威胁自然让蒋介石寝食难安。蒋介石在很早之前便有要改制军统的想法,因为军统在刺杀汉奸和日军军官当面做出了许多贡献,并且蒋介石需要他们继续工作下去,所以才一再没有把改制军统的想法说出来。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再一次有了想要改制军统的想法。再加上军统头子戴笠乘飞机失事,这让蒋介石不得不改制军统。

戴笠曾经只是一个上海滩小混混,因为蒋介石的关系,他才有了后面的权力,因此戴笠对蒋介石感恩戴德,在国民党内部能够指挥戴笠的人只有蒋介石,戴笠只听蒋介石一个人的命令,有点锦衣卫的感觉。

戴笠死后,蒋介石没有能够像戴笠一样信任的人,因此改制之事就势在必行。假如戴笠没有飞机失事,军统也一样会被改制,只是时间快慢的问题,戴笠的死是军统改制的导火索。


麦地传奇


军统局是国民党最重要的特务机构之一,其前身是成立于南京的复兴社特务处,1938年4 月,蒋介石将中华复兴社特务处扩编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简称军统局,局长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贺耀祖兼任,原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以副局长职务主持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是军统局的全盛时代,期间军统局曾多次刺杀日伪军政人员,如暗杀张啸林、汪精卫等,对打击日军和汉奸起了不小的震慑作用。1946年3 月17日,戴笠从北平乘机返回上海途中飞机发生故障,在南京附近坠机身死。

戴笠死后不久,军统局核心单位和人员缩编为国防部保密局,由军统局主任秘书毛人凤担任局长(1948年前由郑介民代理局长,毛人凤以副局长身份主持工作),继承了原军统局的衣钵。其他人员和一些公开单位合并到国防部第二厅和内政部警察总署,这两家单位分别由原军统局帮办郑介民和唐纵担任厅长和署长。

国防部次长、第二厅厅长郑介民

内政部次长、警察总署署长 唐纵

戴笠死后军统局之所以缩编、改组,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规模庞大,无力维持。

抗战结束时,军统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机构健全的特务组织,除内部机构有八处、十室和一个设计委员会外,还下辖中英特种技术合作所、中苏特种技术合作所、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军事委员会水陆交通统一检查处、军事委员会航空邮电检查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六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特别警卫组、军令部第二厅、内政部警务司、财政部缉私署、财政部战时货物运输管理局、财政部直接税务局、外交部护照科、陆军总司令部调查室、航空委员会政治部调查室、兵工总署警卫稽查处、重庆卫戍总司令部稽查处等十几处公开机关和忠义救国军、别动军两支武装部队,另外军统局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几十家办事机构。此时,军统仅内外勤特务(不包括武装特务部队)便有50000人左右,其中直接在军统局领薪的有25000多人,其余半数分散在各公开单位。

国防部保密局局长毛人凤

戴笠在世时,对军统局实行家长式管理,由于戴的威望和资历,他在军统内部可以说一不二 。戴笠还利用各种资源,安排军统内部人员,让他们也有个好的出路。戴笠死前,还曾积极谋取海军总司令和全国警察总监之职,以便安插军统各级人员。

而戴笠死后,面对如此庞大的机构和人员,军统内部可能接班的郑介民、毛人凤和唐纵都无能力继续维持,最后只好缩编、改制。

二、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后,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强烈要求国民党政府取消特务统治,解散特务机构,迫于这些压力,蒋介石将军统局和中统局改组。

三、戴笠在世时,由于得到蒋介石青睐,所以在处理某些事情时飞扬跋扈,得罪了国民党内一些高官要员,比如陈诚、何应钦等人,他们要求改组军统局,限制其权力,这也是军统局改组的一个重要原因。

戴笠其实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普通人,在本文结束之际,发几张戴笠的生活照片,供大家欣赏:

戴笠(后排中)与家人及中美合作所副主任梅乐斯(前排左一)等人合影

戴笠(右一)与上海闻人杜月笙(中)在一起

戴笠与母亲合影

戴笠在庭院小憩

戴笠与好友梅乐斯在一起


民国年间那些事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是国民党最重要的情报机关之一。

军统1938年正式成立,1950年解散。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飞机失事摔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
军统局的起源为复兴社和力行社第一处。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与国民党内一批青年少壮军官,模仿意大利墨索里尼的黑衫党组织形式,成立一个秘密组织。

在黄埔军人贺衷寒、戴笠、郑介民、康泽等所谓“十三太保”的策划下,组成了一个以军人为主体的复兴社,又叫蓝衣社。1932年,为了统一事权,又在复兴社内设核心组织力行社,设有一个专门进行谍报活动的特务处,它是军统局的最前身,戴笠为处长。

1937年底,抗战全面开始之后,为了适应大量的情报需求,力行社特务处、特工总部、1927年成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密查组合并改组,正式成立了军统。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热烈期盼建设国家,永享和平,舆论呼吁取消特务机关,蒋介石迫于形势和压力,不得不表面同意。

戴笠也似乎有自知之明,打算改组一下军统,化整为零,打算继续效忠蒋介石,但是这个计划还没有执行,戴笠就摔死了。戴笠死后,国民党内部戴笠军统生前的死对头就开始提出裁减军统组织,以泄私恨,乘机来捞一把。

陈诚一向与戴笠不和,作军政部长时就一向在经费上为难戴笠,希望趁此良机,兼并戴笠的军统系统,扩大其特务机构。

CC系陈氏兄弟则一直排斥军统,希望整垮军统而扩大中统势力,孔祥熙忌恨戴笠杀死了自己的心腹林世良,也想报复军统。

军统已处于风雨飘摇中,关键是这块牌子实在是太臭了,不能再继续使用,所以1946年夏,军统被撤销。

但是还要维持特务系统,采用什么名字呢,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特务统治更要加强,于是只是偷梁换柱,把军统改为中央党员通讯局,下设保密局,交通部警察总局、内政部警察总署、国防部二厅四个部分。但实质上,还是归保密局领导,其实现在蒋介石不是关注采用什么牌子和名称,而是戴笠死后,谁是戴笠的继承人,能否承接戴笠的摊子,继续为自己服务。

然而在军统内部,关系也是复杂微妙的,戴笠在世,慑于其淫威,没人敢有非分之想,戴笠一死,军统内部马上争权夺利,分为了三派:

郑介民的广东派、毛人凤的浙江派、唐纵的湖南派,各派互相利用,互相拉拢,并没有什么组织形式。郑介民只想借军统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升官发财,唐纵一向谨慎,希望军统缩小目标,不喜欢兼任军统公开职务。

而毛人凤一生笃定干特务工作,倒也实事求是,戴笠生前也向蒋介石推荐过,所以最终继承戴笠的事业,保留军统。

最后,军统虽然改名保密局,纳入正规编制,附设在国民政府国防部,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其组织又开始膨胀起来。

蒋介石为了维护其统治,竟然用特务监视人民,必将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注定要完。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秦右史




第一,军统有功,但过亦不少,它实际上是蒋介石巩固独裁统治的一把刀子,杀日本人和汉奸,也杀反对蒋家王朝的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总干一些背地里见不得光的勾当,确实也做了很多魑魅魍魉的事情,因此臭名昭著。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强烈要求国名党撤销军统等特务机构,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不得已改组军统,其公开武装部分划分到国民党第二厅,核心秘密特务部分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依然从事谍报工作,换汤不换药。

第二,戴笠能力出众,善于揣摩老蒋的心思,行事果断狠辣,深得老蒋器重和青睐,被称为“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可到后期,戴笠的军统势力范围急速发展,几乎涵盖了当时的各个领域,功高震主,只手遮天,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得不引起了老蒋的恐慌和不安。国共两党“双十协定”之后,老蒋一方面迫于压力,一方面由于戴笠的军统树大根深,盘枝错节,以免尾大不掉,改组军统势在必行。



第三,戴笠生前得罪的人太多,国民党很多大员如陈果夫兄弟、陈诚、李士珍等,几乎没有一个不厌恶、痛恨戴笠和他的军统,有的出于党国大计,有的出于和戴笠的私人恩怨,戴笠和其军统一时间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所以,军统的改制,和戴笠死没死没有关系,戴笠就是不死,军统也非改制不可。凑巧的是,戴笠恰逢在这个节骨眼上飞机失事,倒省去了老蒋不少麻烦,不然如何处置他的佩剑戴笠,也是一件棘手之事。戴机撞岱山,雨农死雨中,这其中究竟有没有猫腻,老蒋是不是幕后黑手,也是迷雾重重,成为了一桩历史悬案。


西岳顽石


早在戴笠搭乘的飞机出事之前,军统就已经有了改组的趋势,不仅仅是军统,许多机构都在抗战胜利之后面临改组。

军统在抗战时期,就像是情报界的一把利刃,直插日本人的心脏,刺杀过无数日军高官,当然,在国民党内部,军统也像是一把悬于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一般让人窒息,可以明确的说,戴笠身为军统的局长,在当时绝对是一个让所有人胆寒的存在。

传闻军统在改组之时,经过统计,整个军统内部的大小人员已经达到了恐怖的十万以上,遍布全国各个方面,无论是商店的店员,卫所的警察,抑或是高官之中,都有军统的爪牙,因此,所有人对军统的态度都只有畏惧。

军统在抗战胜利后,针对目标发生了改变,原本在抗日时期,军统就像是一把利刃,刺向日军的咽喉,战后自然不会再似战前一般,敌人转变了,军统存在的意义自然也要改变,因此,抗战胜利后军统的改组势在必行。

其次,军统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蒋委员长的控制,军统虽说名义上是属于国民党的,但实际上的军统却更像是属于戴笠一个人的,因为军统的特殊性,军统上下的每个人基本上都只与自己的一个顶头上司才有联系,戴笠作为军统的总局长,实际上掌控着这十数万人,可能在军统内部有人不服从其他领导长官的命令,但不会有人不服从戴笠的命令,戴笠就是军统的天。

抗战时期,军统是蒋委员长的得力助手,抗战之后,这把利刃很可能会伤到自己,军统的改组势在必行。

当时的军统,就像是一只过街老鼠,多少高官因军统落马,因此,军统的存在早已引起了上层内部所有人的反感,毕竟,身为国民党的高官,多多少少都会有手脚不干净的地方,谁又能保证自己没有贪污,没有以权谋私?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想要让军统万劫不复的人太多太多,军统的改组势在必行。

戴笠之死,虽然至今仍未有人能够做出定论,到底是真的是飞机出事故了,还是背后有心人使坏,总而言之,戴笠是死了,戴笠之死让军统改组的最后一个障碍化为灰烬,没有了戴笠的军统也像是一盘散沙,坐等改组。

其实在抗战胜利以后,不仅仅是军统,许多机构都要面临改组,老蒋在抗战胜利后迫不及待的将政府搬回了南京,时代变了,一切都是要重新洗牌的。


魏青衣


军统是蒋介石基于抗战需要,于1938年下令成立的,其前身是复兴社特务处。在抗战中,军统确实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刺杀日伪人员,刺探日军情报等,甚至特工们组成行动队,亲赴前线作战。

1946年3月戴笠因飞机失事去世,不久军统即改组为国防部保密局,由毛人凤为局长。其实军统改为保密局在抗战胜利时就已经有计划了,即便戴笠不死 ,改组也照样会进行。

军统之所以改组,一是因为抗战时招收的人员太多,机构繁杂,仅登记在册的特工就多达四五万人之多,下辖机构包括八处、十室、中美合作所、中苏合作所、运输队、税务处等几十个单位,抗战后军统的任务一下子少了很多,所以就不再需要这么多人了,在《潜伏》中就有军统天津站裁员的类似情节。

其次是戴笠掌握的机密太多,得罪的人也太多,抗战时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抗战后就该秋后算账了,当时不光国民党外部,就连内部的陈诚、何应钦等都强烈要求改组军统,限制他们的特务行动。

于是,抗战后不久,蒋介石就打算着手改组军统了,只是当时戴笠还在,改组行动进行的很缓慢,结果3月份戴笠一死,改组工作明显加快,6月就宣告完成,正式改名保密局。


渔樵讲史


军统并不是因为戴笠死后而改制,在戴笠还活着时,就面临改制的压力了。

抗战胜利后,国内国际的形势是要求和平,国共也进行了和谈达成了双十协定,虽说这个协定很快被国民党撕毁了,但是面子上该做的总是要做的。这个协定里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于政府的改制,军队的改编以及对于特务机构的限制。

军统隶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而军事委员会是一个战时军事机构,按照协定,这个机构是要被撤销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军统自然也就需要顺应的改制。

根据协定达成的内容,全国所有的武装力量都要进行改编。当时属于军统体系的武装力量也非常庞大,除了自身的情报与刺杀组织,听从戴笠指挥的武装人员,数量高达十几万,其中包括七万游击队,两万别动队,一万五千人的忠义救国军,还有将近四万人的武装海盗。这些都是需要被改编的对象。为了便于安置和继续指挥这些人,戴笠一直在谋求海军部长或者全国警察总监的职位。

由于戴笠在抗战期间实行的家长制管理,军统内部所有人都只听命于戴笠本人。如此庞大的力量,如果改编后依然只听命于戴笠,这种威胁是惊人的。因此戴笠的敌人非常多,甚至包括蒋介石,也会感到戴笠已经尾大不掉了。也因为这一点,戴笠的死才疑云重重。

不管怎样,戴笠死后,他一手缔造的庞大力量瓦解了,军统的改制进行得很顺利,保密局的编制被大大压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