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把14-15歲的孩子放到國外獨自留學對孩子的成長是好事嗎?

忽憶故人今總老


要看你的孩子是否管的住自己。如果要學壞的,就別送。美國,英國的好大學也不是人人都可以進去的。有的為了孩子母親去做陪讀,結果夫妻兩地分居,最後搞的離婚。十四五歲似懂非懂叛逆期。如果以後還要回國發展的,缺少了一個牛同學的圈子,對孩子今後的人生髮展不會太好。高中畢業後去國外上大學又要放心一些。中國的基礎教育要比美國抓緊。所以。去美國上學,是捨近求遠的事。可以選擇去讀博士,碩士深造一下。


蕾蕾283831526


在考慮是否把孩子送出去之前,建議先考慮一下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經濟能力是否足夠學這麼多年。有這本錢,才去。

從15歲到大學畢業,要經歷高中大學,6-7年的時間。我的一個朋友孩子去加拿大當交換生,母親陪讀,一年的費用雖然她沒明說,但是出國之前已經出手了一套房子,大約250w,並且除了那套之外,她名下還有3套。我的侄女今年去英國留學,一年算下來要30-40w的費用。對於普通家庭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第二:語言能力不過關,不建議去。

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要面臨一群陌生的人,完全不同的文化,還要學習。這本來壓力就不小了。如果語言再不通,不僅生活有困難,學習也是件麻煩事。都聽不懂,要怎麼學?也許你會說到了那個環境,自然就會了,現實其實不是那麼回事。我有一個朋友,小孩在外國語學校學習,原本以為挺不錯的。可是到了加拿大之後才發現,還得專門報班學英語,達到規定的要求後,才能讓孩子正式入讀。北京,上海確實有一批牛娃,從小把英語當母語一樣培養,到了那兒確實是語言跟當地人一樣。但是這樣的畢竟是少數人。

第三:差學校,不建議去。

如果是好學校,確實是能鍍金,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可是如果是沒考上國內的高中,就想出去是不是好一點?可能真的未必。我記得我有一個同事,2009年的時候是澳大利亞回來的海歸。我本來以為她的英語頂呱呱,事實上,並沒有。她上的那個學校是悉尼的一個三流學校。他爸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花了重金,把她送出去的。本身英語就不好,還整天呆在華人圈子,最後英語也沒練出來。呆幾年回來,還是她爸找關係進的公司。因為招聘的時候,第一,學校不知名,沒人認可。第二,能力確實沒有多突出。這樣如果和國內同等能力的人相比較,反而會選擇後者。因為他會想,蜜罐子裡泡大的孩子,吃不了苦,何必招來自找麻煩呢?

第四:不是孩子努力考上的,不建議去。

孩子努力考上的,說明在此之前,她有很強的目的性。她是一個做事有主見,且能克服困難的人。

那麼對於接下來應對異國他鄉的挑戰,她有這個潛力和能力去應付。但如果只是父母花錢出去的,說實話,孩子本身沒有理解,這個機會有多麼的來之不易。他不見得珍惜,也未必能理解你的用心良苦。出去瞭如果不好學習,那不是白費錢嗎?

我那個侄女就是。每天在朋友圈裡發各種網紅照,髮圈,心思都沒用在學習上。如果是這樣,幹嘛要出去學。只會讓她更迷失自己。

第五:孩子的成長,父母一手包辦的不建議去。

因為國外吸毒的很多。孩子又從小是父母管著,自己從來不用想事的,去了那裡,誰來幫他分辨是非?

但是如果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這個孩子他會有自己的分析能力,離開父母。他不容易被騙,被蠱惑,走上歧途。

第六:國外的治安,這麼小的孩子,不建議去。

不知道您家孩子,要去留學的哪個國家?

優秀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發達國家。

經常出國的人都知道,去哪兒都沒國內安全。

歐美有種族歧視,並且自由持槍,巴黎街上更是經常有搶劫華人的事情出現。

所以一旦出點什麼事,後悔莫及。

所以,不論怎樣,建議再過幾年,再去留學。利用這幾年的時間,提高語言能力,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好好努力去考一個好大學。那個時候,讓孩子再出去也不遲啊。


雨燕520


我覺得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心理和智力都不是太成熟,過早的把他放到國外受教育,我覺得未必是好事,想想我們自身的成長,我記得自己上高中的時候,因為是在外地上,所以離家很遠,基本2-3個月才能回家一次,有時候只是打打電話,所以每次回家都有一種特別的心情,特別幸奮,但是我覺得已經對自身成長有了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建議還是等孩子大一點,人格性格獨立之後,讓他自己選擇吧!


阿里鵬


這樣的選擇不一定算好事,也許是這家長沒有別的選擇。我想如果家長能一起出國陪伴孩子學習肯定是毫不猶豫的。

那麼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出去呢,是希望在國外得到更好的教育?!對現有的培養孩子方法環境不是太認可,又或許有其他的原因。

送孩子出國獨自學習就好比我們把孩子送出離家很遠另一個城市也沒什麼大區別,都是沒有辦法隨時見面,沒有辦法繼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矛盾與其樂融融的日子也就一去不復返。對於家長和孩子都是一種考驗。孩子你能不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或者出去後會更好。

心智還不完全的14 15歲孩子青春期的到來能安穩的在沒有家長l呵護下健康成長?如果有這樣的孩子那這位家長一定是從小就給了很多陪伴及正確引導教育。但大多數孩子可能還有些欠缺,需要成長過程中家人及社會的矯正。

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一隻羊在羊群中還有牧羊犬和主人時刻關注,要是直接放到草原上倒也是自由自在了,無拘無束。放鬆一下還要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孩子們要記得這些,能做到嗎?

在孩子快要長大成人關鍵時刻,沒有家長的陪伴與見證,父母們會不會有些遺憾,就像你種棵樹馬上快成才了,忽然你任他自己成長,之前還會親手幫他修剪枝葉調整姿態,現在也只能旁觀,這樣真的是你們想要的嗎?

如果真要出去學習,我還是覺得可以短期參與遊學,家長陪伴,對國外的生活方式人文等做一個瞭解適應,和孩子一起商討未來獨自在外所需要可能遇到問題或待孩子成人心理生理都略成熟再去,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會晚。

在出國前也要對自己祖國的文化也要好好學習,自己出去不只是學習外國的知識,也要有責任感把自己國家的文化知識帶出去,那麼對於你國外同學來說,他們也一定想結識一個這樣的同學朋友。

總之每個決定都會有不同結果,衡量一下,選擇一個相對優選的方式,不要盲目為留學而留學。


袋鼠有愛


海外留學的“三化”

根據《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基礎教育》的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海外留學呈現“三化”趨勢,即低齡化、平民化和常態化,而題主所說的“把14-15歲的孩子放到國外獨自留學”是“低齡化”的具體表現。以我國在美國留學的中小學生為例,數量從2006年的1000人左右上升到2019年的3.9萬人,呈現明顯的指數級增長。而這一現象,也與出國留學人群的家庭收入穩定增長、社會經濟背景多元化等因素有關。

長期以來,“中考”是大多數人高中(尤其是普通高中)的唯一道路。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讓子女在中學階段入讀公立學校國際班、私立國際校或低年級留學,出國的道路逐步下移。也就意味著低齡化留學相應成增長趨勢。

針對“留學原因”,中小學生留學更傾向於“培養國際視野”和“體驗異國生活文化”,而本科和研究生留學更傾向於“學成回國就業好”。無論哪個學段的留學生,都比較傾向於個人教育經歷中的重要體驗和過程性收穫。

留學低齡化的利與弊

(一)低齡留學之“利”

全世界最偉大的教育是“體驗”。這也是海外留學的重要的目標和收穫。

1. 語言學習和習慣培養的黃金時期之一

題主所說的14-15歲,對應國內8-9年級或9-10年級。0-12歲是母語學習的黃金時期(其中0-6歲是母語學習敏感期),而12-16歲是學習第二語言的黃金時期。對於14-15歲的孩子來說,母語的知識構架和技能體系已基本形成,不會受到第二語言的過多幹擾。同時,還能以母語為基礎和對標,較深入地學習第二語言。兩種語言不僅不會“擰巴”,還可以在實際學習和應用中實現較為流暢的切換。

鑑於海外留學國家的生活、學習和成長環境的差異,學習者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應對和適應culture shock(文化衝擊、文化休克),小學高年級直至初中和高中低年級正處於習慣(生活、學習和成長)的灌漿期和塑形期,遭受文化衝擊的力度最小,也最容易適應和融入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2. 創造力和自立能力的黃金時期之一

“後青少年”Post-teenager(19歲之後)是思維定勢形成的時期,思維定勢中既有“積極定勢”也有“消極定勢”,而後者對於學生開啟新的學習生活(包括留學海外也在包括國內的學段變化)產生相當大的阻礙和滯勢。低齡留學生,尤其是中學階段的留學生在思維還未完全定勢之前接觸到新的文化壞境和教學環境,有利於接受和養成新的思維方式,有利於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孩子在留學前在國內面對的是“重知識、重基礎”的教育環境,留學後面對的是“重創造、重技能”的教育環境,是非常好的互補互助的成長條件。

同時,孩子離開家長的庇護,近乎完全的獨立生活和學習,可以鍛鍊和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自理能力,以及語言能力、計劃能力和良好的獨立學習習慣。

(二)低齡留學之“弊”

1.容易造成“文化認同”的缺失

低齡留學生處於“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既需要環境薰陶,更需要正確引導。在“文化衝擊”的大環境中,更需要積極的、正面的、系統的教育和引導。低齡留學生在“家國情懷”“傳統文化”“鄉土情結”等方面處於模糊、朦朧的階段,在接觸、適應和學習留學國家文化的同時,長時間留學海外容易造成本土文化的斷裂和文化認同的缺失。而這一斷裂和缺失對於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是直接的,也是長期的,這一點需要留學生家長提前考慮和正面應對。

2. 孩子成長中“跑偏”和“失控”的風險

獨自一人長時間在國外留學,難免會面臨監管不到位、新鮮事物(尤其是消極的)的誘惑、學業上的鬆懈等諸多挑戰,需要孩子較強的自律性、計劃性和抵禦能力。而缺乏自律的孩子很容易走出“監管區”“舒適區”,進入“放鬆區”乃至“誘惑區”,這也是低齡留學生家長關注好擔心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催生“陪讀媽媽”的直接因素之一。

3. 人身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

近幾年,隨著留學生人數的激增、留學地區的拓展以及網絡信息的通暢,留學生在海外遭受財產損失、身陷險境甚至遇難的案例越來越多,引發了社會關注尤其是留學生(包括潛在留學生)以及家長的擔憂。而低齡留學生的安全意識、自保意識和防範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在國內的相應學段正好是安全教育的重點對象,防溺水、防觸電、防詐騙、防校園欺凌以及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災害等是校園日常安全教育的重點內容,而低齡留學生還要面臨陌生環境下的社交安全、財物安全、人身安全等多種防範內容。因此,不管留學地點的治安環境如何,學生的個人安全依然是一個值得尤為關注的重點話題。

如何積極應對“低齡留學”?

低齡留學畢竟屬於“過早放手”,無論對家長還是孩子都需要在“成長”與”留學”之間的需找一個最佳平衡點。因此,“有備無患”,做好前期、期中和後期準備,是開發低齡留學之“利”、避免低齡留學之“弊”的積極應對之舉。

1.多瞭解、多演練,多進行“親子”適應性訓練

海外留學不僅是對於家長和孩子的考驗,也是親子共同應對、共同成長的過程。為了儘快適應留學生活,通過預見性的判斷,提前考慮到在生活習慣上、學術的差異化上、社交網絡的不同等方面的困難。家長也可以對留學國家進行提前考察、提前適應,帶孩子體驗國外生活,讓孩子儘早獨自適應,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自主意識,幫助學生儘快順利度過難關,適應和融入當地環境。

2.幫助孩子瞭解法律知識、風俗人情,樹立“規矩”意識

中國和許多留學國家的法律法規存在很大的差異,即使成年留學生也需要專門的時間和學習才能瞭解當地的法律法規,何況是是非觀念和法律意識比較淡薄的低齡留學生。發生過多起不了解法律、不敬畏法律,甚至藐視法律,被起訴、處罰甚至遣返的案例,也發生過留學生的父母不懂法律,向法官表示“意思”而一同被處罰的案例。許多在國內看似“微不足道”的,或限於道德層面的行為,如校園欺凌、虛假材料、考試作弊、學術不端、不當言論等,在留學國家或地區可能是重點整治和處罰的對象。學習法律知識的目的不僅能保障孩子避開雷區,保證“不犯錯”,更重要的是運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另外,留學國家或地區的本地文化、風俗禁忌等也應該在“應知應會”的範圍之內。

3. 教育孩子科學理財,引導孩子合理消費

科學理財和合理消費與是否“不差錢”沒有直接關係,無論家庭條件如何,家長都會滿足孩子必要的學習、生活費用的。同時,基於“窮家富路”的觀念,許多家庭會為孩子的生活學習費用留足提前量和備用金,因此也導致了部分留學生缺乏管理財務的能力,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出現過度消費以及亂消費甚至走邪路的情況。這種情況在低齡化留學生中尤為突出。因此,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做好理財規劃。

同時,“財商”(又稱“金融智商”,FQ,Financial Quotient)是繼智商(IQ)、情商(EQ)、逆商(AQ)等之後的另一成長成功因素,而“金錢觀”也成為“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之外的另一重要成長觀念,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建立良好的理財觀念和金錢觀是青少年的成長的必備條件。

4. 學會“情緒管理”,平穩度過叛逆期和文化衝擊期

14-15歲正是青春期、叛逆期的敏感和高發階段,在父母面前、在國內大集體環境中都有可能出現“爆發”或“衝撞”,何況是孤身一人在海外,在學業壓力、監管缺失、孤立無援等多重壓力下,很可能出現比較極端的狀況。多與孩子溝通、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是緩解和解決這個特殊時期的最根本途徑。因此,建議家長與子女能夠保持定期的聯繫和溝通,密切關注學習、生活、思想、心態和情緒上的變化,給予孩子正確的、積極的疏導、引導和指導,幫助孩子做好調整、適應和過渡,培育正向的、文明的、陽光的心態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及為人處事的方式等。

另外,幫助孩子挑選理想的留學國家、地區、學校和專業,幫助孩子提升語言能力,克服生活和學習的語言障礙,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期籌備的重點工作和中心工作。


Hello翻譯官


這種問題,不好回答好與不好,父母之愛孩,為計之甚遠,所以從父母的出發點來說,肯定是為孩子好,出國讀初高中,肯定是明智的選擇,主要也是為了孩子更好的適應美國的文化教育,到了大學更能如魚得水。

但是家長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判斷,自己的孩子適不適合出國,獨立生活自理能力,是不知道願意學習,如果根本就是願意學習的孩子,就不需要考慮送孩子出國讀書,一來浪費錢,二來浪費錢,放家裡混日子,在父母身邊,至少學壞的可能性更小。

我在決定做專業的教育寄宿家庭之前,親眼看到了太多太多的小孩,因為年齡小,在美國讀書,缺乏自制能力,不主動學習,到最後是想學習而沒辦法學習,因為掉的太多太多了,跟不上了,即使孩子後來玩醒了,想學習也為時已晚,知識是螺旋性上升的趨勢,由於前期的知識欠缺,到了最後的一兩個學期,其實是跟不上的,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法律規定,孩子在18歲以前一定要有一個法定監護人,一般的孩子還是願意學習的,在他們懈怠的時候,逼一逼,推一推,其實還是可以的,問題是沒有人願意做得罪人的事情。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很少有人願意做。


教育寄宿家庭媽媽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因此造就了不同孩子之間的性格、習慣、行為等等的差異,14-15歲正處於孩子的青春發育期和叛逆期,如果孩子在這起見肚子出國留學有可能會有兩種情況發生。

第一:學無所成,記得之前看過天津衛視的一個職場招聘的綜藝節目,一個女孩也是15歲左右獨自去了美國留學,在面試的現場,面試官用英文和她對話,她居然完全聽不懂。原來她在美國留學的這小10年的時間裡,完全混跡在華人圈子裡,且沒有父母的管束,自己的自控能力又差,最後連畢業證都沒拿到。

第二;鍛煉出孩子超強的自主能力,有的孩子有超強的自控能力和學習能力,當他們獨自在國內留學的時候,迫於生活和學習壓力,他們會把自己管理的緊緊有條,不僅學業有成,更是學會了生活的各種技能,我們也經常會看到留學回來的孩子不光是語言能力很強,他們也學會了不同國家之間的歷史文化以及生活技能等等,而這些東西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因此針對14-15歲的孩子出國留學,還是要因人而異。有的孩子需要適當的管束,有的時候他能夠自我控制。作為家長更是要明白自己孩子的性格。切勿因為父母自己的教育方法問題,而毀了孩子的將來。



小麥媽媽


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簡單地說成是好事,或是壞事。

先看有利的一面。

1.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想通過出國留學,然後申請綠卡,在國外就業,不再回到國內,應該早點出去,讀初中,除了接受國外的基礎教育外,還早點接受國外文化的薰陶,這樣更容易融入國外的文化中,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否則,大學畢業之後再去國外,語言交流困難,文化隔閡太大,很難融入當地人的圈子中,接觸的大多都是華人。

2.如果不願孩子承受國內中學教育的殘酷競爭,特別是高考的競爭,到國外讀書,競爭相對小些,課程沒有我們的中學課程這麼難,學生壓力輕鬆得多。另外,在國外讀中學,對下一步報考國外的名牌大學,相較國內,也容易得多。

3.越早出國,越容易過語言關,對後面大學的學習,打下語言基礎。

不利的一面。

1.小孩小,如果生活不能自理,自己生存就存在問題,更談不上讀書學習。沒有家長陪讀,這樣的小孩最好不要獨自出國讀書。

2.自覺性差的學生,不能管控自己,一旦離開了家長的管理,完全靠自己約束自己,如果自己放縱自己,不但學不到知識,還可能讓小孩學壞,家長會人財兩空。我在英國的劍橋鎮,看到很多中國小孩在那裡讀預科,過語言關。很多小孩成天泡在網吧;在康河的遊船上,很多小女孩與外國人打鬧嬉戲。當時,我就感嘆,這些小孩的家長指望他們學出人樣來,沒想到他們這樣虛度光陰,家長知道了會怎麼想?

總之,對出國留學,我覺得最好還是等小孩大學畢業,到國外讀研,考入國外名校,受到國外一流大學的教育,這時的學生,基本上已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自控能力比較強,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擾,這是最好的留學模式。如果外國有親戚,或者父母本身就在國外工作,或者父母有條件陪讀,14-15歲,也可出國留學。如果沒有條件,我主張這個年齡不宜獨自出國留學。即使想出國,家長有條件,可先到想去的國家實地考察一下,看看那裡這個段的留學小孩在怎樣讀書,自己的孩子能否適應再作打算。





名師聊家教


出國留學已經成為大趨勢,14-15歲的孩子獨自出去留學有利有弊,我幫您分析下,您可以結合孩子自身情況分析。

弊:

1、出國太早,孩子的人格發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熟,生存能力還欠缺,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受到身邊的環境和朋友影響,您要考慮學校,環境及同學、朋友等諸多因素。

2、國內的基礎教育學校的文化課基礎是紮實的,這一點和西方國家學校相比有優勢。

3、由於長期分離,父母難以去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情感發展,缺少了陪伴,親子關係會有所疏遠。

利:

1、孩子小對學習新知識和適應新環境方面有優勢。在思維方面還沒有太多禁錮,能更快地適應環境,提高語言,為今後國外求學和生活打下很好的基礎。

2、十幾歲就走出國門,去看看不同的世界,這對一生都意義重大。清晰人生目標,瞭解不同文化,拓寬思維,眼界有多大,就能走多遠。

3、相比申請大學,一些國家例如美國中學入學資格標準較寬鬆,選擇餘地比較大。

4、在國外就讀完中學,有更大機會就讀比國內能申請到的更好的大學。

凡事有兩面,以上幾點供樓主借鑑。



遊學天地走世界


首先你覺得留守兒童處境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利?相信大多數人都有共識,當然不利。那留守在農村,和留守在國外有根本的區別嗎?並沒有,關鍵的問題是父母親的缺位。家長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敢斷言。當然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問題,那孩子離開反而成了一件幸事。但這只不過權宜之計。我是比較質疑現在的寄宿制學校,當然我們國家發展不平衡,為了優質的教育資源我們會跑的很遠去讀書,這又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我們有選擇?我們想的不是把孩子放到國外還是國內,而是要把孩子放在身邊,如果你在國外,孩子可以考慮出國讀書,如果你在國內,那就沒必要讓孩子出國,有一個媽媽陪讀行不行?其實沒必要,間接造成單親家庭,何必呢?本人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寄宿學校的生活,回家少,與父母接觸的機會少,這就直接導致我與父母的隔閡。孩子的成長就一次,為什麼要錯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