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是清河县人士,但清河县没有属于过山东,可为什么总把武松称为山东好汉?

lierenhuichang


这个原因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就不难得到答案了。

第一,地名源自小说,而非正史

《水浒》传里面,曾介绍过武松是清河县人士,而如今的清河县属于河北,所以才有此疑问。

但是,施耐庵老爷子本来就是明朝人,对于宋朝的地理并不是十分熟悉,尤其这本来就是小说,并不像是正史那般引经据典,字字真实的。

此外看官们不要忘了,武松打虎的景阳冈可是属于阳谷县,而这阳谷县乃是清河县的邻郡,武大郎也搬家过来的,这阳谷县可是实打实的山东地界,为何清河县就不是呢?

第二,武松也符合山东人的性格

这第二点就是从武松本身分析了。

武松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呢?好酒如命,豪爽仗义,挥金如土,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几项都和山东爷们的性格非常符合。

更不要说武松本身就身高八尺,魁梧健壮,方面大耳,更加是活脱脱的山东汉子,因此把他当山东人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山东人认武松

如果说上面一点说明是武松像山东人的话,那这第三点就反过来了,是山东人认武松。

山东自古是齐鲁大地,礼仪之邦,人杰地灵,自古名人无数,孔圣人,孟圣人,墨子,姜太公,辛弃疾,李清照等等,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响当当的人物。

但你若是问山东哪个人名气最大,尤其是在民间的话,恐怕非武二郎这个本来只是杜撰出来的小说人物莫属了,别说《水浒》里面的梁山大寨主山东黑宋江不能比了,就连孔老夫子恐怕都差了一筹。

你要是在山东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说他像孔夫子,还未必每个人都愿意,可你若是说他像武二哥的话,保管人人大喜,由此就可见二哥在山东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山东人又岂能愿意让“武松”归属别地呢?

这里顺便说一句,在山东千万别喊人大哥,得喊二哥,否则您就自求多福吧,因为人家以为你是在嘲讽他是武大郎呢


红尘如镜


读书这件事有个常识,就是不要把小说当成历史看。

小说虽然往往以现实存在的文化、事件、人物为素材,但是不免很多编纂虚构的情节,中国文化历来非常注重祖籍和出身,所以在写小说的时候作者也往往给其中人物安排一个身份,使其更加贴近现实以吸引读者,但是非常遗憾的一点是,很多读者只看小说,并未读过相关史料,从而产生了很多误解。

根据《临安县志》等史料记载,武松是宋代义士,与蔡京、童贯、高俅等为同一历史时期的人,原本是一个走江湖卖艺的,因受到杭州知府高权的赏识,成为了高权的心腹,当过都头和提辖,后来高权被贬,继任的蔡鋆据传是蔡京的儿子,虐政秧民,民怨载道,武松将其刺杀,当场被擒,后死于狱中。杭州百姓感念其为民除害,为武松建墓,这也是今天西湖边上武松墓的来历。

实际上史书记载蔡京的儿子并没有当过杭州知府,也没有在任上被杀(历史记载蔡京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个有明确记录,没有记录的两个很可能是夭折了),担任过杭州知府的是蔡薿,这是个蔡京的同宗远房侄子,一味攀附蔡京上位,执政期间也是刮地三尺之徒,民声极坏,但是他也没有被刺杀,综合来看,武松刺杀的应该是这个蔡薿的家人近亲更为靠谱一些,不管怎么样,武松在杭州百姓心目中,是一个侠客的形象。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没上过梁山,也不是清河县人,武松打虎,武松杀嫂之类的故事只不过都是小说家编造出来的而已,毋需纠结。

《水浒传》这本书有个蓝本,就是《大宋宣和遗事》,但是《大宋宣和遗事》本身就是一个话本,集合民间传说而成,其成书时间是在北宋灭亡之后100多年,其中讲到的宋江起义,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并不存在什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说法,古时候信息传播的效率很低,准确率也非常差,民间传说的最大特点就是,添油加醋,把芝麻说成西瓜,以民间传说为本的《大宋宣和遗事》,是不足为信的。


一笑风云过


我就是清河人,清河从山东划归直隶(今河北)有二百多年了,属直隶广平府(辖邯郸,战国后,民国前邯郸很小,不值一提,北有广平府,南有大名府,是铁路造就了现在的邯郸,类似的铁路交叉囗城市,石家庄,武汉,郑州,长春,哈尔滨等等在没铁路之前默默无闻的)就是杨氏太极拳的发源地永年县,并不属于顺德府(邢台),解放前抗日战争,冀南各抗战分区,清河也不跟南宫市,威县等近临在一个分区,跟山东无关,和河北邢台市也无关,解放后才划归河北邢台市,至于武松传说,仅仅一个小说人物,没任何历史证据存在此人,演义而已。历史上清河辖区很大,元朝前反反复复叫贝州,也叫清河郡,明朝后,才沦落为县,以前山东德州大部,济南西部比如平原县,都归属清河郡,但水浒成书的时侯已成了县。清河县世界羊绒之乡,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在清河之说,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汽车橡胶配件生产地,中国70%的客车空调橡胶管产自清河县,90%的各种刹车拉线是清河县生产的,你骑自行车刹车的时侯,记着是武松在为你剎车哟。清河目前西距邢`台120公里,东离济南150公里,到德州45公里,坐落在运河西岸,东岸就是山东,希望大家到我家乡来,不过我在深圳工作,希望用历史说话,拿正史谈论。评点小说和戏曲中的人物很无聊,也许施耐庵老先生去过清河,武家那潘家那纠结不断。但县志前期没有武松这个人,有水浒传了才略有武松。打个比方,射雕英雄传,湖北襄阳在市中心建造郭靖.黄蓉保卫襄阳塑雕,还成了城市形象名片,这都是小说,作者在不违犯当时法律情况下,按作者意愿随意编写的,是不是几百年后大家在争虚无缥缈的郭靖.黄蓉是哪的人,就是编书的人随意写的,争执毫无意义,读正史看地理能辩真理。

清河县最出名的是张姓祖祠,张姓发源地,清河每年很多张姓从世界各地来拜祖,不过和我无关,我姓王,也不在清河,离开家乡四十六年了


北古韵南沉香


清河县是武松的故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历史故事、小说演绎和民间流传等都有记载,据考证武松出生地是河北邢台清河县老城西王什庄,原名孔宋庄,因武松加入了梁山好汉,同族村民怕官府报复,向村南搬迁,改名为王什庄。当地很多关于武松的传闻故事,比如武松出世、武松学艺、武松大闹庙会等等,这些都有力的印证了武松的出生地就是在清河。

清河县已经被国家授予"中国武松文化之乡"的称号,武松故事被选为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清河县也是大力发展武松文化,弘扬武松不畏艰险、敢闯敢干的精神。武松的文化在清河很多地方都有呈现,比如武松打虎的雕像、武松公园、武松街、快活林、武松酒等等。当然武松与山东也有很大脍炙人口故事传说,最著名的就是景阳冈打虎,还有在梁山的种种英雄事迹,但是武松的家乡一定是在河北。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武松与武大郎没有任何关系,武松是宋朝末年人,而武大郎本名武植却是明朝人。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与小说《水浒传》和《金瓶梅》相差十万八千里,武大郎家境贫寒,但是聪明好学,高中进士,官拜七品,为山东阳谷县县令,深受百姓爱戴,人也是英俊伟岸。而潘金莲也是大家闺秀,是贤妻良母,与大郎和睦恩爱,生育了四个孩子。但是因被昔日好友误会,污蔑编造了武大郎与妻子的流言蜚语,并到处张贴,后来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懊悔莫及,想去收回张贴的流言蜚语时,发现已经被施耐庵进行了再加工写进了《水浒传》中,被广为流传。这一点有武植墓前碑文可为证,而施耐庵的后人也亲至武家那表示了歉意,并积极为武、潘平反。


牛城小巷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讲历史上的武松,因为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证据,和武松这个名字有关联可考证的史料只有两处:

1.《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中所记录的提辖武松。其中是这样记载的:武松原在江湖卖艺,因武艺高强受到知府高全的赏识做了捕快,后积功升职提辖。高全被黜后也被解职,后因刺杀贪官被捕入狱,后受重刑惨死狱中。后人将其葬于西泠桥畔。



从《杭州府志》对武松生平记录看他从未上过梁山,也没有参加过宋江起义。杭州武松是不是梁山的那位打虎英雄,从无定论。史学界多持否认意见。

2.水浒传的故事原型《大宋宣和遗事》中,武松是宋江麾下三十六人之一。在宋元时期龚开《宋江三十六赞》中也有提及武松。上述两本著作因记录的不严谨被史学界定性为文学作品。

宋江起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起义,辗转攻占十余州县城池。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进攻海州(今连云港)时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赞》记录的三十六人名单都含行者武松。除了杨志,关胜,张横,解宝,史进在后续史料中提及外,其余包括武松在内的众人都无踪迹可循。具体武松是哪里人,就更无从得知了。

其次,说说水浒传中的武松,书中明确指出武松是清河县人士。这一点没有异议,但是现在清河县地处河北省,武松怎么一直被做为山东好汉的代表呢?这一点让我们根据书中情节做一个推断:按书中描述,武松在清河因酒醉伤人获罪逃至高唐柴进处避难时遇到宋江,后辞别柴进回乡寻兄,路过阳谷县,景阳冈打虎才巧遇武大郎。到这里疑问就出现了:



如地图所示:从高唐到清河怎么会路过阳谷呢?这么走岂不是南辕北辙么?

所以个人认为,水浒传中所写的清河县并非指的现在河北省那个清河县。

如果这个推理成立,说武松是山东好汉也就没有什么异议了。

其他像武松成名于山东所以被成为山东好汉的理由也有其道理,这里就不做论证了。


飘落的感觉2008


因为武松是“生在河北,发迹山东”。

《水浒全传》第二十三回中说,武松初以为自己打死了清河县的本处机密,才逃至河北沧州横海郡柴进府上躲避。

【括弧】所谓机密,是宋代以后在县衙等部门里掌管机密房的人,而这机密房等同于今日央视等部门的驻地方新闻办和地方纪委的综合机构。由此也能推测出武松当时的地位。如《水浒传》第三十回中曾提到,在查到武松房内有赃物后,众军汉“扛着赃物,将武松送去机密房收管了”。由此可以得知,武松最初在老家清河,其身份可能也有官身性质,但明显低于机密这等职务,所以自认打死人以后,才会一路逃至投奔柴进大官人处躲灾避难。而后我们都知道,先于景阳冈打虎,后任阳谷县里一都头,再接着便是兄弟相认,与潘金莲、西门庆等事件的展开。


两下对比,武松先失于清河之事交代简略,后打虎之事被着重强调,因此很容易被错认为是山东好汉。

实情并非只有如此

上段提到了武松躲灾避难,但武松有兄弟。在《水浒全传》第二十四回时有武大诉苦一事:


武大道:“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如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处。”

何为“不怯气”?也即不服气。武大娶了个“老小(老婆)”,这是让清河县人都不服气的地方。不服气可以,毕竟武大是“三寸钉枯树皮”,可这不怯气的话如:“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却捎带的不止是武大一人。咱们看水浒,喜爱的人物或有不一,但对于武松这个角色,却也颇有欣赏之情。武松的哥哥被骂作是狗,那这武松岂非也是?至多也不过是一獒犬而已。那谁看着难受,咱们难受。那下意识的,就恶了清河二字。


再三便是历史成因

今日看地图,清河县阳谷县两者依旧如故,两地之间泾渭分明还隔了个聊城以示边境。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有那么一段时间,这里统统都归属一个地方管,叫做“晋冀鲁豫边区”,光叫这么个名字可没有用。更有洗脑性质的,是当时出的一本《晋冀鲁豫边区分区详解地图》(如图)

  • 图中冀南二专署(辖故城、武城、清河、夏津、高堂、平原、恩县)

  • 图中冀鲁豫六专署(辖齐河、河西、茌平、博平、聊城、阳谷、东阿)


但是光洗脑没用,更重要的是有些人会因《水浒全传》跑去清河、阳谷等地游览,尤其是景阳冈这更是重中之重。这一去不就知道河北山东之分了吗?不,事实真相是因为两地距离很近,外乡人难以区分清楚两省口音。这就有了个错误的主观印象。

所以,人们将武松定义为山东好汉的主要成因,就在于武松(清河县)的河北口音不行。


毅而三思吴六奇


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是清河县人士没错,清河县属于河北不属于山东。

但是水浒传小说里面武松的英雄事迹基本都发生在山东阳谷,最著名的是景阳冈打虎,武松的故事集中的在阳谷展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武大郎恰好在那边卖烧饼。

人们喜欢记住评书人说书人的逸闻趣事,但是不擅长记住也不太懂得历史真实。

历史上真实的武松是宋朝人,活跃在杭州一带,一辈子可能都没去过山东。武大郎呢,更是和武松没关系,因为历史上有个真实的人叫做武植,此人是明朝人,是通过读书做了阳谷县令而不是卖烧饼的大老粗。

历史真实,小人物是记在县志里的,大人物是记在正史里的,可是古代老百姓不会去看县志也没机会看县志,更没机会看正史。

所以说历史事实不重要,老百姓能接触到的是稗官野史,老百姓记得说书人讲的故事,记得水浒传里的故事,武松在这些场景里非常活跃非常个性,所以武松在现在人们的心中就一定是小说评书里的山东打虎人。

为啥?要是没有施耐庵小说塑造的鲜活形象,谁会知道武松和武大郎这两个名字?历史上真实的他们早就湮没无闻了。


明史林泉


清河县地处河北省中南部,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面积502平方公里,辖6镇322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85717人、常住人口386231人,其中城镇人口168740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经济发达,特色经济为羊绒制品,被誉为"中国羊绒之都"。 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青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临清东)。晋以后辖境缩小。刘宋永初元年(420年)至刘宋泰始四年(469年)置清河郡,原属青州,宋元嘉年间侨置冀州。泰始四年(469年),宋失青、冀,处于宋魏边界的清河郡为北魏据,北魏仍为郡。北齐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贝州为清河郡。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张金称、高金达起义于此。


广富191554792


要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就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山东好汉”中的山东和“山东省”的山东是同一片区域吗?答案是否定的。

山东好汉的的山东是个文化地理概念,它是指金朝以前太行、崤山以东的广大中原地区,包括现在的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如《隋唐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均大量出现山东好汉这一用词,但里面的好汉们绝不仅仅限于出生于今山东省区域的秦琼、程咬金、宋江、李逵等,还包括更多的如王伯当、罗成、武松、林冲等出生于山东省以外其他省份的好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唐宋时期还没有山东省这个行政区划的概念,

而作为行政区划概念的“山东省”中的山东,最早出现于金大定年间,始设立山东路;元朝时山东归河南江北行省管;明朝设山东布政使司;清朝才正式出现山东省,而此时的唐、宋早已灭亡。所以宋江、武松们都不知道有山东省这个行政区划。

不知道这个回答您是否满意?请斧正。


插钢笔的乡下人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