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为何与女儿断绝关系?

雲绯


能为什么?无非就是想要一个说法而已。我们都知道在民国时期那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包办,媒妁之言,根本没有自己说话的权力。




赵一荻的父亲那是个非常明事理的人,他明知道自己的女儿喜欢上了一个有妇之夫,而且年龄还比自己女儿大。这种不光彩的事要是传出去那自己还有何脸面面对世人。怎么说赵庆华那也是达官贵人出身,赵庆华,浙江兰溪人。历任津浦,沪宁等铁路局局长,东三省外交顾问,外交次长等职位。那也是见多识广的公众人物,所以自己女儿做出有辱门风的事来,赵庆华能不有所表示吗?


其实说白了,人有脸,树有皮。赵一荻与张学良一见钟情这件事,要是放在今天,根本就不是事。可是在哪个动荡的民国,封建社会遗留的传统观念束缚下,女人原本就不怎么吃香,再加上赵一荻年纪轻轻就跟着张学良,背着父母一个人跑去了东北,这不是给赵庆华打脸吗?贫民百姓之家遇到这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必究赵四看上的是少帅,东北王军阀张作霖的公子。别人做梦想这事都得不到呢,所以这种好事谁要是遇到了,还不得乐的屁颠屁颠的,溜须拍马人家啊!


可是这事偏偏发生在赵庆华的身上,赵庆华什么人,虽然势力没有张家大,不过那也是民国时期天津卫有头有脸的人物。所以女儿整出这样的事来,赵庆华脸上也挂不住啊!为了遏制女儿的鲁莽行径,赵庆华公开对外宣布与女儿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其目的就是想断了赵一荻与张学良的这层关系。可是这个做法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赵一荻破罐子破摔了,你不是把我扫地出门了吗,好啊,这回我还将计就计啦,赵一荻跑到东北后干脆就不回去了。这真是儿女大了不由爹娘啊!


本来赵庆华是想吓唬吓唬女儿的,可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真是损兵又折将,赔了女儿不说,自己的老脸也彻底丢尽了。无论赵庆华怎么反对,最终赵四小姐赵一荻与张学良走到了一起。


任驰赢天下


1964年,已经63岁的张学良和远在美国的于凤至离婚之后,没过多久,又和52岁的赵四小姐在台湾结了婚。

2001年,100岁的张学良病逝,但是却没有选择和守望了他一生的于凤至合葬,而是选择了和赵四小姐合葬。

所以,许多人会认为张学良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是赵四小姐。

可实际上,张学良对赵四小姐或许只是一份经久的喜欢和习惯的依赖,他晚年时曾经说过:“如果不是把张学良关起来了,他可能早就去找别的女朋友了。”

张学良还给自己写过一个评语:“生平无憾事,唯一好女人。”

那么,赵一荻是否爱张学良呢?显然是爱的,但她同样也曾对张学良说过:“如果不是西安事变,咱俩也早完了,我早不跟你在一块了,你这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也受不了。”

可偏偏这么两个晚年时候“互相嫌弃”的人,他们死后却葬在了一起,永不分离。

那么,赵一荻的父亲后来为何会和她断绝关系呢?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之中丧命,张学良接手了奉系,可他却撑不起这么大的局面,所以只能向蒋低头。

虽然东三省仍在他的手上,可是不能也不敢为父报仇,又不得不向别人低头的感觉,并不好受,所以那段时间他的心情很糟糕。

于凤至虽然和寿夫人在张作霖死后唱了一出戏骗过了日本人,为张学良回奉天接手奉系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他虽然也很感动,可他对她,却始终生不出男女之情。

所以,张学良心情糟糕的时候,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夫人于凤至,而是另一个红颜知己——赵一荻。

1929年3月,他打了个电话给赵一荻,想让赵一荻到奉天陪陪他。

她听完了张学良的话后,也有所心动,毕竟电话那头是那个风流倜傥的张学良,所以沉默了片刻之后说要和家人商量商量。

张学良除了说好,也没有别的办法。

过了几天,张学良接到了赵一荻的电话,她决定北上奉天,去陪他。

于是,在这一年,赵一荻在家人的注视中登上了去往奉天的火车,伴随着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抵达了奉天。

只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这边送女儿上火车去奉天,那边却在报纸上登出了一则爆炸性的声明。

赵庆华在声明中说:“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

是的,这则声明是赵庆华在向所有人宣告,赵一荻从此不再是赵家人,他和赵一荻断绝了父女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赵庆华在声明中说赵一荻是和人私奔去了,不知所踪!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这事多多少少也有赵庆华的无奈之处,张学良的身份太特殊了,更关键的是张学良是一个有家室的人,可是自己的女儿却要去跟张学良,这传出去怎么也不好听呀!然而自己的女儿却又真的喜欢张学良,他能怎么办?除了成全,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除此之外,赵庆华毕竟也曾身居官场,多多少少也会有那么几个在官场上的朋友,此时赵一荻去跟张学良,让别人知道了的话,会不会来找他,让他帮忙牵线搭桥地去找张学良?

赵庆华不敢确定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但他愿意将这种可能性掐灭于未出现之前。

赵庆华之所以这么做,除了是保护自己的女儿,不想让赵一荻受到委屈之外,也不想让人看低自己,不想让人认为他是“卖女求荣”,用女儿来换取仕途上的更上一层楼。

所以,他干脆公开宣布和赵一荻断绝关系,从此退出官场,也几乎不再出现在众人的视线当中。

这是一个好父亲。

1937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随后遭到了蒋的囚禁,当时本是于凤至陪伴在侧,但因为于凤至于1940年被查出身患乳腺癌,所以只能离开张学良。

于凤至也没想到她这一走,会是她和张学良的永别。

于凤至走后,张学良给远在香港的赵一荻发了份电报,让她到贵州陪自己,赵一荻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要她去了,也就等于是和张学良一起过上囚禁的生活了。

可是,赵一荻最终还是去了,从此之后,她始终陪伴着他,一直到死的那一刻。

2002年6月22日,赵一荻在美国夏威夷病逝。

然而,早在1952年的时候,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便已经病逝了,他至死也没能再见到自己的女儿一面。


宁糊涂


这个事情,怎么瞧都像是父女俩唱得一出双簧戏。赵庆华与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的启事一登报,赵一荻就没有后路可退了,张学良只有收留赵一荻。

大家都知道,赵一荻刚开始是张学良的情人,后来即便入了张府,也只是以张学良秘书的身份。直至到了台湾后,张学良受到宋美龄的影响,皈依了基督教之后,才与发妻于凤至离婚,与赵一荻正式结为夫妻。因为当时于凤至身在美国,并不在张学良身边;而赵一荻虽然没有名分,却陪在张学良身边。基督教教义要求一夫一妻,张学良既然信奉了基督教,自然要做一个选择。于是便有了后面的事。

作为曾经显赫一时的奉军少帅,张学良的情人可不止赵四这一个。可是在张学良的情人中,赵一荻是唯一进了张府的。

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赵四的父亲已经登报与她断绝父女关系了。如果张府不接纳她,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就成孤魂野鬼了,咋办?

因此,张学良带着赵一荻去向夫人于凤至求情时,于凤至也就没有理由拒绝了。看着楚楚可怜的小姑娘跪在自己面前,而且已经被父亲赶出家门,如果于凤至狠心拒绝,那张学良会怎么看她?

于凤至也是有苦说不出啊,只好答应了。

试想,假若赵一荻的父亲没有与她断绝关系,于凤至完全可以派人把她送回家。

而且,赵一荻坐火车去东北找张学良,正是赵一荻的哥哥亲自把她送上车的。如果真是与家里闹翻,她应该一个人偷偷地去做火车才对。

那么,赵一荻的父亲为何硬要把赵一荻送进张家呢?

一来,赵一荻与张学良的事儿已经传遍,如果两人不了了之,赵一荻的名声就坏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以后怎么嫁人?

第二,张学良的权势显赫啊,攀上这么一个女婿,自然是好处多多。

当然,我必须声明,这只是我根据事实逻辑做出的推测。实际内情,只有赵氏父女自己知道。


趣谈国史


相识于舞会

1926年7月,少帅在津门驻防。那天,他应邀参加怡和洋行蔡老板的家庭舞会,与一荻小姐首次见面。

一个是风流倜傥;一个是“清水出芙蓉”。四目对视,相互传情,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翌年7月,他们又在北戴河海滨不期而遇。异地重逢,自是欢喜逾常,游泳、远足、听歌、看戏,回到天津之后,两人更是经常出入于舞场和高尔夫球场,少帅也就成了赵家的常客。

1928年夏天,少帅返回奉天,一度患病住院,电邀赵四小姐北上,说是可以就读东北大学。

其时,四小姐的父亲已经为她定了亲,算是名花有主;但她出于对少帅的关心与倾慕,也热衷于上学深造,便束装就道,前往沈阳。

断绝关系

这期间,赵家变生不测,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兄弟之间陡起阋墙之争,牵连到四小姐的母亲。

结果,同父异母长兄向父亲告状,说是四妹私奔了;随之,惯常拨弄是非的坊间小报,对这起“绯闻”更是大肆渲染,竟闹得沸反盈天。

身为政府要员、一向“爱惜羽毛”的赵庆华,怎受得了如此难堪的侮辱!

一怒之下,便在《大公报》上刊出醒目的启事,略谓:小女淫奔,按家祠族规,应“消除其名”,“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实质上就是断绝了父女关系。

这样一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女,就被生生地逐出家门,甚至无路可走了。

背后猜测

至于赵老先生“启事”背后是否还有什么“深心”,论者说法不一。

有的猜测,其意为“一箭双雕”,一则可以平衡、止息家室间的矛盾;二则也算是对于亲家的一个“无颜面对”的痛苦交代。

还有一种说法,赵父采取了以退为进的“倒逼”策略——由于他对风流少帅的个性比较了解,为了防止出现“始乱终弃”的悲剧恶果,如此铺排,就逼着少帅只有接纳一途,不容轻易悔弃,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吧。

其中,少帅的副官陈大章就持这一观点:“依我看来,这是赵庆华为使女儿同张学良结为伴侣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不管怎么判断,反正是赵老先生同女儿断绝了一切往来,并引咎挂冠归隐,直到1952年病逝,也不肯原谅这个他最钟爱的小女儿。

不过,赵四小姐后来听说,父亲弥留之际,曾经把一双象牙筷子交给女佣刘妈,嘱托她日后设法交给女儿,并且说:“她一看就明白了。”

如果说,前者是女儿心中的永远之殇;那么,后者就是老父心中的迟回之爱。


历史小掌柜


1964年,久居美国的于凤至(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主动提出了与丈夫张学良解除婚姻,说的是为了尊重张学良个人的宗教信仰,但其实于凤至还是竭尽所能成全了赵四小姐(赵一荻)同张学良这份守护了已长达几十年的爱情。1964年7月的一天,张学良如愿地同赵四小姐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姻,他们两人的爱情终于迎来了次日的曙光。这一年,赵四小姐51岁,同张学良相濡以沫的时间已经长达36个春夏秋冬。

赵一荻,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赵四小姐,因其于家中排行第四,故以“赵四小姐”相称。《香港中文报》上曾有如此刊登:“如果说20世纪除了战争硝烟之外还曾留下玫瑰的话,那么少帅张学良同赵四小姐的绚烂爱情无疑于是最为靓丽的一朵。”在世人看来,张学良同赵四小姐的爱情是令人所神羡的。但将眼光放在当事人身上,也许就只有他们自己能够明白这段爱情得来的不易和煎熬的痛苦。虽然民国时期已经是中国步入近代以来的时代产物,但当“自由恋爱”与“父母之命”迎面相撞之时,那就又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斗争结果了。

1.父女关系断绝的背景

众所周知,当时赵一荻在与张学良初识、相处的阶段中,赵一荻的父母在对待两人的恋爱还是十分支持的,并且张学良还一度结识了赵家兄弟,父亲赵庆华对待这位少帅的印象也是极其良好。如此看来,两人的初恋过程也是相当顺利的。试想:如果张学良同赵四小姐的爱情能够就此一帆风顺的话,那确实值得世人所神往。

1929年,远在东北的张学良屡屡邀请赵一荻前往东北赴行旅游,赵一荻面对恋人的请求后,随即便征求了父母的意见。赵庆华起初并未答应女儿的请求,但随着赵四小姐的一度坚持,赵庆华于无奈之下只得同意女儿只身赴往东北。就在全家人将赵一荻送上来往东北的专列后,时任北洋交通部次长的赵庆华便在报纸上发表了与女儿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的话语:“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

2.赵庆华此举的高明之处(身为父亲爱女心切的无奈举动)

其一:决断父女之关系,避免政争之嫌隙

就在赵庆华发表“与女儿断绝关系”之后,赵庆华便立即主动辞去了交通部次长的职位,并携带家人隐退而举。从赵庆华的身份和张学良的家世背景来看,两者虽都属北洋政府,到其内在却另有隔阂,各自为政。当时正处于北洋纷争之时,全国各地早已掀起阵阵革命浪潮,如果赵庆华公然应允女儿与张学良婚事,那么定然会给旁人以揣测不轨之把柄。如若两家交亲,沟通实在不便。

其二:争得家门之清白,力促女儿之幸福

①当时的张学良早有家世,身为父亲的赵庆华深知:只要女儿赵一荻甘愿嫁入张府,那么定然逃避不了日后为妾的命运,可怜天下父母心,又会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甘为人妾呢?但面对着女儿同张学良的两情相悦和一见钟情,赵庆华最终还是站在了女儿幸福的角度,同时,也断了女儿赵一荻的回头之路,张学良知道赵一荻已被家谱除名,断了的赵一荻的退路,出于同情,张学良理应善待赵一荻。

②赵家同张家一样,都是当时北洋时代的显赫家庭。身为一家之主的赵庆华决然不会同意自己的女儿甘为人妾,如此门当户对之下的不公平,让旁人又会如何向我赵家投来嘲讽的目光。一方面赵庆华力促女儿幸福,另一方面赵庆华又要立足自家门户清白,故只能以“绝情于公开”来达成“私下女儿之幸福”。

父亲赵庆华与女儿赵四小姐断绝父女关系可谓一箭三雕,即表明了自己家族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不站立场,又成就了女儿,同时也在向张学良施加压力,赵一荻已经落魄成这样了,请张学良善待我女儿赵一荻。


历史课课代表


辽宁沈阳有一家著名的特色餐厅——赵四小姐,这个名称源于少帅张学良的第三个妻子赵一荻,赵一荻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因此人称赵四小姐。


按道理说,家中的幺女,必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为何其父亲一怒之下与其断绝父女关系呢?


1:赵四小姐出身名门


其一:赵父为北洋政府高官


赵庆华在中华民国时期官居要职,任民国交通部次长,可谓声名显赫。他为人耿直不阿,是一个心系国是、注重礼法的官员,这样的官职和为人决定了赵庆华并不是攀富结贵之徒,他有他自己的坚持,他生平最痛恨的就是依附帝国主义、卖辱求荣的军阀,而这些盘踞一方的军阀当中,以张作霖最为赵庆华所不齿。

赵庆华重视教育,鼓励子女接受现代教育,他成功得把其子女打造为具有新思想、独立人格的青年人,却万万想不到,她最疼爱的小女儿竟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竟委身下嫁有妇之夫,而这个有妻有子、不务正业的男人,正是他最鄙视的人的儿子——张学良,这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


其二:赵一荻和张学良的相遇


十六岁,是一个少女最美好的、情窦初开的年龄,这一年的赵一荻注定也逃不开情愫的困扰。在天津蔡公馆舞会中,一个翩翩少年吸引了赵一荻的目光,他身姿挺拔、面庞英俊,又带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气息,赵一荻深深地被他吸引了。


天真烂漫的赵一荻并不知道,这个风流成性的少年身边美女如云,而自己不过是众多莺莺燕燕中的一个。不能否认,此时的张学良对赵一荻也是有好感的,毕竟对于张学良来说,美人多一个不多,又能增加新鲜感,那么在两人相识之后,张学良就常带她到香山饭店的高尔夫球场打球,又与她去北戴河避暑。


赵一荻陷入爱情的甜蜜中,她内心雀跃着、欣喜着,奋不顾身得要与张学良长相厮守。


2:断绝关系的由来


其一:赵父的怨恨


1928年6月,日本人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暗算身亡,内心极度痛苦的张学良请赵一荻来沈阳玩几天,陪他度过痛苦阶段,赵一荻应约前往沈阳。


这一走,便是扯断了父女的最后一丝情分。赵一荻走后,赵庆华不能接受女儿去做人人憎恨的小三,特别是张学良这么一个花花公子,在政治场合上浮沉了几十年的赵父自然知道自己未来的女婿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他就十分的恼火。


其二:为了保护家人


在一番热血涌上大脑之后,赵庆华便思考怎么在乱局中保全自己女儿平安和自己的名声。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赵庆华便在报纸上发表声明:“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询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随后,辞职隐世,表明和张学良没有任何关系。至此,赵庆华父女关系破裂,赵一荻则陪伴张学良共72年。


历史总探长


1929年,三月的天津寒意犹浓。

走出家门的脚步好沉重,这个自己走了无数次的家,今天却那么漫长。

身为赵家最小的千金女儿,17岁的赵一荻知道自己这一走再也不可能回头,这一走也许就是永别。

曾经是交通部副部长的父亲是断然不会认下一个做别人三姨太的女儿的。

父亲的慈祥,母亲的疼爱在心中浮现,

十七年的恩情,情深似海。

这一走要走多少时候,是十年、二十年、还是……

父爱母爱如山,可爱情又无法抗拒。

偏偏自己爱上的又是张作霖大帅的儿子,一个父亲最鄙视的人的儿子。

自己要跟他相守一生的男人,偏偏是一个风流倜傥,处处留情,绯闻不断的男人。

自己以身相许,义无反顾的男人,偏偏是个不务正业,没有使命感的男人。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有妻有子的男人。

一个名门之秀,一个接受现代教育的女子,去做一个新时代女性人人憎恨的小三。

赵一荻想,这是我吗?

一家人恨透了他,可是自己却恨不起来。

那个思想解放,向往自由的女子却要飞蛾扑火,向一个旧军阀的深似海的大门奔去,做一个一生以笼子为家的囚鸟。

可是,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生死相许。

也许自己就是为张学良而生的,命都是他的,拿去吧。

至于父亲,一定会原谅自己女儿的。因为女儿他们的心头肉。自己走这一步实属无奈,父母无论如何都会原谅自己的。

尽管姐夫竭力劝阻,姐姐声泪俱下,但她还是那么决绝。

她一定要去见她的郎君,去见他的情哥哥。他在病中不知道该多么思念他的绮霞呢。

她心急如焚,急不可耐。

在汽笛鸣叫中,赵一荻走上离别的站台,踏上飞奔的列车,望着脚下的飞往身后的那神奇而陌生的黑土地,她的眼眶突然湿润了。

一切恍如梦中,就这样离开了养育自己的父母。

北雁南飞,而自己却要奔向一个冰天雪地的北方。明天会怎样,谁知道将会怎样?一切那么茫然。

恍惚间,又回到父母身边,母亲给自己倒水,父亲在身边看书……

一声汽笛,列车进站了,她从沉思中醒来,打了一个寒颤,父亲呢?

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听说四千金去东北的消息立刻怒火中烧,天旋地转倒在沙发上不省人事,立刻被送到了医院。对于赵庆华的病和赵一荻的走,赵家对外封锁信息,以防外界知道。

但赵庆华住院和赵一荻出走的消息还是像长了翅膀一样不胫而走。各种街头小报更是耸人听闻,添油加醋把张学良说成是迷惑幼女高手,淫乱“皇帝”,民国第一等淫贼。

赵庆华几近崩溃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教育的三个女儿如此优秀,对这个小女儿的教育却如此失败。

他们接受的都是现代教育,学习的都是西方文明。传授的都是自由平等,自尊自爱。这样的事就是在山野村夫家里也不能发生,寡廉少耻,败坏纲常,毁我英名,恶我门风。让国人嗤笑,让我赵庆华怎样出门,怎样面对亲朋好友,下属和故交。赵庆华是越想越羞愧,越想越窝火。一肚子气无处发泄。

可叹我赵庆华一生为人高傲,不媚权,不媚贵,为人正直。没想到我教子无方,家门不幸,一辈子清高毁在了这个丫头手里。

当年我宁愿隐居饿死也不愿意跟张作霖这个日本人的走狗,这个关东的马贼土匪共事,而今自己的女儿却送上门,给人儿子当小妾。

想到此,他把茶杯往地上一摔,声嘶力竭喊道:既然你无情也别怪我当爹的无义,我只当你死了吧。

赵一荻出走后不久,天津某报上突然刊登一份声明。标题是:赵庆华和四小姐断绝父女关系。

声明原文很短,赵庆华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家世后,便称:

”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赵庆华。”

从此以后,赵府门前冷落车马稀。

1929年晚春的一个子夜,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赵庆华一家黯然离开天津这个伤心地,在北平市郊一个不起眼的院子里住下,独自过起来与世隔绝的生活。

赵庆华从此消失在人们视线,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悄然离世。


历来现实


赵一荻也称赵四小姐,少帅张学良的第三任妻子,1912年出生于香港,其父赵庆华官至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因在家排行第四,人称赵四小姐。1927年,赵一荻在天津邂逅了风度翩翩的少帅张学良,此后两人排除万难,结为伉俪,携手共度余生。

赵四风流朱五狂

张学良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关于他的风流韵事可谓车载斗量。民国教育家马君武在《哀沈阳》一诗中写道: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诗中的赵四指的就是赵一荻,朱五指的是北洋民媛朱湄筠,而胡蝶是电影皇后,有民国第一美人之称。

张学良婚姻坎坷,原配于风至比他大三岁,是由张作霖一手包办的婚姻。虽然于凤至秀外慧中,贤良淑德,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张学良对于凤至始终敬大于爱,称她为大姐。▲张学良与蒋介石夫妇合影:左起张学良,于凤至,宋美龄,蒋介石

1922年,张学良邂逅了第二任妻子,年仅18岁的少女谷瑞玉。当时正值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谷瑞玉不惧危险,亲赴前线陪伴张学良,令他大为感动。1924年,两人在天津结婚,可这段姻缘未能得到于凤至的接纳,谷瑞玉只能算作姨太太,又被称为随军夫人。谷瑞玉对名分心有不甘,在生活上又我行我素,任性妄为,导致夫妻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于1931年1月,以天津英租界的一幢小洋楼和10万元分手费,解除了这段婚姻关系。


▲赵一荻

1927年,当时年仅16岁的赵一荻在天津蔡公馆的一场舞会中邂逅了时任京榆卫戍司令的张学良,这位玉树临风,风流潇洒的少年将军在赵一荻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青春貌美,举止端庄的赵四小姐也令张学良心生好感。郎有情,妾有意,两人此后时常参加舞会,打高尔夫球,张学良还邀请她到北戴河避暑,爱情就此不经意间悄然而至。

1929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满怀悲痛的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随即与国民政府联络,宣布“东北易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打电话给赵一荻,倾诉思念之情,并邀请她到东北旅游。几天后,赵一荻复电,表示已征得父母同意,准备应邀,于是张学良派副官到天津迎接。临行之时,赵一荻的家人陪同到火车站送行,张学良把她安置在沈阳北陵别墅。

▲张学良与赵一荻

可始料未及的是,赵一荻前往东北后不久,其父赵庆华就在报纸上发表声明,声称“小女私奔,不知去向,理应按照家法,从家族中除名,此后发生的一切事情,概不负责”。

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赵庆华发表的声明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赵庆华为什么会出此下策,置家庭名誉和女儿清白于不顾呢?实际上,此举大有深意。赵家也是官宦人家,赵庆华与张作霖本有往来,知道张学良早已娶妻生子。如此一来,就意味着赵四小姐嫁过去也只能伏低做小,对于赵家来说是有辱门庭的事情。赵庆华官至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二把手),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让女儿去做人家的姨太太。因此,声明断绝与女儿的家庭关系可以避免赵家门庭爱辱,这是其一。

▲张学良与赵一荻

其二是赵庆华夫妇深黯女儿与张学良是两情相悦,为此情愿伏低做小,只为了能够长相厮守。可原配于凤至既是张作霖指定的儿媳妇,又是主持帅府大小事务的当家人,为了能让女儿一遂所愿,断绝退路,故而登报发表声明。如此一来,张学良夫妇必须要为赵一荻的终生负责,反正家是回不去了,接不接受你们看着办吧。当然,这是赵庆华在公众面前的表态,私底下则让家人送女儿到火车站。

排除万难 结为伉俪

赵家的举动令于凤至万分为难,当初不接受谷瑞玉还说得过去,可如今世人皆知,赵一荻连家都回不去,已成骑虎难下之势。迫于无奈的于凤至最后同意接纳赵一荻,但不给名份,对外国人称为秘书,对国人称为侍从小姐。赵一荻毫不计较世俗名分,心甘情愿地以秘书身份陪伴在张学良左右,她的满腔真情打动了于凤至,不仅与她姐妹相称,还在帅府东侧建起一幢小楼供她居住。

▲晚年张学良与赵一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背负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赵一荻也遭到国人谩骂,称她“红颜祸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辗转于贵州,重庆,台湾多地,赵一荻始终不离不弃,伴随左右。于凤至则因照顾子女和身患乳腺癌等原因,不得不出国就医,陪伴在张学良身边的日子不多。1964年7月4日,远在美国的于凤至同意与张学良离婚,53岁的赵一荻正式嫁给了64岁的张学良,在台北结为伉俪。1995年,张学良与赵一荻定居美国夏威夷,携手度过了最后一段人生路途。


历史茶坊


赵一荻出身高贵,她为何要给张少帅做小三?这本来是不太光彩的事,而父亲张庆华又为何连续登报五日,闹得举国皆知呢?

赵一荻出生于香港,她的父亲赵庆华是交通系的大员,曾官至北洋政府交通次长。

北洋时期交通系是掌管全国经济命脉的要害部门之一,很多民国时期实权人物,都出自自这个部门,比如唐绍仪、徐世昌、曹汝霖等等。

很多地方军阀都积极拉拢交通系大员,包括东北王张作霖,由此可见当时赵庆华的社会地位非同一般。

赵庆华生有六子四女,赵一荻是最小的女儿,因排行老四,所以人称赵四小姐。

赵四小姐自幼就读于贵族学校,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天资聪明,爱好广泛。赵庆华视之为掌上明珠。

1927年春天,赵四小姐受阔少冯志越邀请,参加蔡公馆舞会,期间冯志越将赵四小姐介绍给了张作霖公子张学良。

张少帅是有名的花心大少,他一看到面貌气质俱佳的赵四小姐,立马变得心神荡漾。

张少帅是民国时期“四大美男”之一,又是风月老手,16岁的赵一荻在甜言蜜语中很快就沦陷了,两个人开始频频约会。

不久这个消息就传到了赵庆华耳中,他和张作霖交情匪浅,对张家的情况也十分了解。

张少帅已家有妻室,赵家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赵庆华自然不愿意让最宠爱的女儿,去给人家做小,所以他对这段恋情表示激烈反对。


但热恋中的赵四小姐如同着了魔,根本不听父亲的规劝,无奈之下赵庆华就给女儿找了一门亲事,并把赵一荻软禁在家里。

就在这时北伐军攻打奉军,张少帅再也没有心思顾瑕儿女私情,接着又是张作霖遇刺,张和赵一荻的事就此耽搁了下来。

赵庆华看到张少帅没什么动静了,就放松了对女儿的管制。

其实赵一荻一直在暗中通过姐姐们,同张学良暗中保持联系,不过赵庆华都被蒙在鼓里。

1929年3月,张少帅生病了,他非常想念赵四小姐,在征得赵一荻同意后,他派副官陈大拿偷偷把赵四小姐接走了。

赵庆华非常生气,外面谣言四起,但此时已改朝换代,他对此毫无办法。


他一气之下在天津《大公报》连续登了五天公开启事:宣布将赵一荻从赵家宗祠开除,并断绝父女关系,从此不再来往。

赵庆华真的这么绝情吗?其实不然,后来据张少帅回忆说,岳父大人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怕自己辜负他的女儿。

他一登报世人皆知,这完全就是断了他们的后路,如果他不对赵四小姐好,那就成了当代的陈世美。也基于这个因素,发妻于凤至也不得不接纳赵一荻。

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就是赵庆华的本意,不过他们父女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面。

1952年赵庆华在北京病逝,临终前托人把一副象牙筷子交给女儿,说她看到了一切都明白了,至于何意可能只有赵四小姐知道。



花木童说史


赵一荻,赵家四小姐,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世家,其父是北洋政府高官,位居交通部副部长。

作为幺女,赵家对赵一荻宠爱有加。

(赵一荻)

1927年,在天津一个舞会上。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相遇了。两人互生情愫,后两人经常相遇在赵父的香山饭店打高尔夫球,感情日益深厚。

1929年,张学良邀请赵四小姐去沈阳旅游,赵父同意后,赵四小姐欣然前往,赵府全家至火车站送行。

然而,当赵四小姐抵达沈阳,被安顿好之后,随后赵庆华便发表声明,断绝与赵一荻的父女关系。

声明如下:“四女绮霞,近日为自由平等所惑,竟自私奔,不知去向。查照家祠规条第十九条及第二十二条,应行削除其名,本堂为祠任之一,自应依遵家法,呈报祠长执行。嗣后,因此发生任何情事,概不负责,此启。”

后赵庆华辞职,退隐天津。 这样一来,赵四小姐就没有了娘家人,没有了后盾,变成了孤苦伶仃的张学良秘书。

但是,这恰恰是赵庆华的大智慧,是以退为进,明哲保身的万全之策。 这是爱女心切的举措。

赵四小姐在家极受宠爱,当她爱上张学良后,父母虽不同意,但是也无法阻碍女儿寻求真爱的脚步。

不过,张学良是由家室之人,原配于凤至是张作霖亲自为张学良定的亲事,而且张作霖也最看重于凤至。

虽然,此时张作霖已经被日本人炸死,但是于凤至依旧是这个家庭的长媳,所以威望犹存。

即便于凤至再大度,赵庆华也无法预测赵一荻的境遇,因此,赵父先人一步,提前与女儿断绝关系,让于凤至看到赵家已经处罚了赵四小姐。从而,于凤至就不忍再为难赵四小姐。


(张学良和于凤至)

这是为了“断了”张学良和赵一荻的后路。既然张学良有家有室,但是女大不中留,赵四小姐铁了心要跟着张学良。

为了使张学良善待赵一荻,于是赵庆华出此险招。这样看来貌似断了赵一荻的后路,实则迫使张学良不能辜负了赵一荻的一片深情。

(张学良和赵一荻)

这是为了保全赵氏家族。赵庆华身居北洋政府要职,而张学良则是奉系军阀的少将领,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成为奉系军阀的当家。

自己的女儿成为张学良的妾室,这明显使赵氏家族蒙羞,发声明可以保全赵氏家族的名声。

除此以外,身为奉系军阀的当家人,树敌众多,所以,主动断绝与赵四的父女关系也是保全赵氏家族性命安危。随后,赵庆华辞职告老还乡。

(晚年张学良和赵一荻)

由此看来,赵庆华与赵一荻断绝父女关系看似绝情,实为大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