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才子徐渭的雙面人生,生活的失意者,藝術界的大贏家

文·段宏剛

個性天真浪漫,溫和而又多愁。思想單純而又複雜,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相互較勁,自信中常常交織著自卑。行為刁鑽古怪,跟普通人壓根不在一個頻道上,常被人誤解。命運多舛,貌似人生的不幸都能遇到。既想特立獨行,獨善其身,像白天鵝那樣保持高傲的姿態,卻又常常捲入世俗生活而隨波逐流。生活裡常常表現出兩個極端,在精神生活上如同富翁,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在物質生活上恰似乞丐,常常陷入饔飧不濟的困頓中。

這恐怕是古今中外許多文人生命處境的真實寫照,往往在矛盾糾葛中,走完悲壯、淒涼的一生,常常感嘆自己生不逢。即使留下了身後名,卻跟自己的當下生活無關。

成也性格,敗也性格,任何人若是擺脫了性格的桎梏,成就繁華人生就變得觸手可及,文人同樣不例外。

然而,許多文人窮其一生,也難以擺脫性格的桎梏,用一生的酸甜苦辣詮釋著那句老生常談的名言——性格成就命運。

當然,文人命運多舛,除過個人性格是主因之外,其它諸如時代因素,家庭環境因素,機遇因素,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文人的命運。

大明王朝恰恰有一位命運多舛的傳奇文人,給歷史留下了許多濃墨重彩。

明代大才子徐渭的雙面人生,生活的失意者,藝術界的大贏家

徐渭

從1368年朱元璋定都應天府(今南京)開始,到1644年被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的江山總共坐了286年,雖然不長,但在文化藝術上的貢獻可圈可點,從江南到北國,湧現出許多傑出學者和藝術家,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毫無疑問是“明代三才子”。他們分別是解縉(1369年——1415年),楊慎(1488年——1559年),徐渭(1521年——1593年)。

比起前兩位,生活在明朝中後期的徐渭,完全稱得上是一代奇才和全才,文人倚重的學問,如,詩詞、書法、繪畫、戲曲、音樂、收藏等,每一門在徐渭手裡都被玩得出神入化,創造的成就足以震古爍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追隨者。

況且,徐渭並不滿足做一名優秀文人,他甚至跳出文人角色,在軍事領域大顯身手,表現出極高的軍事才略,因此,他還享有軍事家的榮耀。

一個人活得有沒有價值,不在於他在有生之年給自己積累了多少物質財富,而在於他給歷史創造了多少文化財富,即使他去世多年,依然能推動歷史的車輪向前滾動。

走近徐渭的一生,以世俗眼光來看,在72年的生命歷程裡,他是一名飽經風霜的人生失意者,一生都沒有擺脫命運的捉弄。如果拋開世俗生活,把他放在歷史維度裡來衡量,他則是藝術上的大贏家,跟王維、蘇軾一樣,更有資格當選中國歷史上全能型文人的傑出代表,他彷彿是專門為藝術而生的人,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塑造藝術的輝煌。

明代大才子徐渭的雙面人生,生活的失意者,藝術界的大贏家

徐渭作品

苦難和不幸是人生最好的試金石。一個人最終能不能成為熠熠生輝的金子,先看看他面對苦難和不幸時的態度和做法,就能以小見大,看清他是否能成大器。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徐渭自出生後,苦難生活就跟他形影不離,上天似乎刻意要刁難他、考驗他,目的是為了把他一點點磨礪成強者,去完成某個使命。

1521年3月12日,徐渭出生在紹興府山陰縣一個沒落大家族,他的出身就為他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因為他是父親徐鏓的小妾範氏所生,註定要在這個大家族裡成為眾矢之的。剛過百天,父親便因病去世。由於母親範氏在徐家本身沒有什麼地位,父親一死,母親失去了唯一靠山,很快被二夫人苗氏趕出了家門。

雖然有生母,卻只能被迫骨肉分離,得不到母愛的溫暖。雖然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但他們都比他大20多歲,之間缺乏手足之情,又缺乏共同語言,兄弟間的感情平淡如水。因此,當別人家的孩子被父母當做掌中寶,正在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他卻品嚐到的全是苦難和不幸,這就是徐渭童年的真實生命處境。

唯一能讓小徐渭得到安慰的是,他天生具備藝術天賦,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名家詩詞他只需讀一遍,就能倒背如流。並且,他文思敏捷,常常能模仿名家的文筆,寫出流暢、優美的詩文。

明代大才子徐渭的雙面人生,生活的失意者,藝術界的大贏家

徐渭作品

每當在生活中遇到不幸,他就把精力轉移到寫詩、作文上,這樣一來,不但很好地安撫了自己的失落情緒,還把自己磨練成一名小有名氣的才子。

14歲時,徐渭經歷了人生第一個劫難。生母範氏在這年冬天不幸病逝,此時此刻,他在世上再也沒有任何親人了,第一次強烈感受到了人生的孤獨無依。再加上家族其他人對他並不友善,導致他在小小年紀就看透了世態炎涼,恨不得早早逃離這個家,並養成了鬱鬱寡歡、敏感自卑、偏激執拗、嫉惡如仇的性格。

1540年,19歲的徐渭覺得自己學有所成,準備參加科舉考試。首次來到山陰縣參加童試,沒想到考中了秀才,此舉在當地引起不大不小的轟動。

來年,徐渭得到當地大戶人家潘家的賞識,他們覺得徐渭是一名潛力股,主動提出讓徐渭做潘家的上門女婿,徐渭早有逃離徐家的打算,毫不猶豫一口答應。

入贅到潘家後,徐渭算是開啟了一段短暫的快樂人生。岳父潘克敬是嶺南陽江的小官,在辦公時,常常把徐渭帶在身邊,讓徐渭協助他撰寫一些公文,這對徐渭來講,並不是什麼難事。就這樣,徐渭漸漸對官場為人處世的細枝末節,有了直觀瞭解。

通過岳父牽線搭橋,徐渭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在這個時候,他除過學習詩文之外,對書畫也產生了濃厚興趣。一手創作詩文,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一手創作書畫,彰顯自己的高潔情懷。

明代大才子徐渭的雙面人生,生活的失意者,藝術界的大贏家

徐渭書法

因為天賦高,再加上勤奮,虛心好學,以及經常跟同道中人交流,因此,僅僅20歲出頭,徐渭就在詩、文、書、畫上,創造了同齡人難忘項背的高度,他的所作所為,完全具備了大師的一切潛質,成為大師,只是時間問題。

這樣的好日子僅僅延續了6年,就因妻子潘氏病逝而告終。妻子病逝後,26歲的徐渭被岳父趕出潘家大門,隨即失去了生活依靠,又不得不踏上奔波之路,窮困潦倒的生活依然困擾著他。

雖然生活對徐渭很殘忍,但他如同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始終沒有被打倒。在做各種學問的同時,他還不忘關心國家大事,文人骨子裡特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情懷,一直在他體內沸騰,到合適的時機,自然就爆發出來。

從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起,倭寇開始進犯浙閩沿海地區,徐渭的家鄉紹興府即刻捲入硝煙之中。

在家國情懷的驅使下,徐渭一馬當先,憑藉年輕人特有的豪情壯志,再加上平日大量閱讀兵書,積累了一定軍事才能,他自認為有職責也有能力為抗擊倭寇貢獻一己之力。

33歲那一年,徐渭毅然而然奔赴戰場,在多次戰役中認真分析局勢,幫助元帥出謀劃策,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華。

明代大才子徐渭的雙面人生,生活的失意者,藝術界的大贏家

徐渭作品

對軍事人才求賢若渴的浙江巡撫胡宗憲(1512年——1565年),聽到徐渭的事蹟後,當下把徐渭招致麾下,成為一名幕僚。

自此,徐渭的身份發生較大變化,從一名文人墨客變成了戎馬倥傯的軍人。他多次寫了描述軍旅生活的詩文,言辭慷慨激昂,表率了自己戰鬥到底的決心。

然而,軍旅生活並沒有陪伴徐渭走完餘生。

隨著胡宗憲於1565年被陷害,在悲憤交加中死去,人到中年(34歲)的徐渭,又一次失去了庇護所,又因為連年科舉考試每次名落孫山,種種打擊接踵而來,以至於讓他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病,常常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他甚至多次試圖自殺,卻又不甘心這麼自暴自棄,最終依靠頑強的意志活了下來。

每當精神正常時,他就拼命寫字、畫畫,唯有做這些事,把身心全部安放進藝術天地,他才會感到自己還活著。

靠著一股“不見棺材不落淚”的執著精神,以及在藝術領域孜孜不倦的耕耘,人到晚年的徐渭,終於可以依靠賣畫來維持生計。生活雖然還是那樣清苦,卻樂得一個逍遙自在。

縱觀徐渭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每一項都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

明代大才子徐渭的雙面人生,生活的失意者,藝術界的大贏家

徐渭書法

在詩文創作中,徐渭以唐詩為宗,同時注重把個人對社會生活的真情實感融入到文字中,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而不是一味地跟著古人鸚鵡學舌。因此,他最終形成了警醒悲壯,大氣豪邁,發人深省的詩風,兼有杜甫和李白的風格。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鳥學人言,本性還是鳥;寫詩如果一意模擬前人,學得再像,也不過是鳥學人言而已,毫無真實的價值。

比如,他在七言絕句《蘭》裡寫道: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總令摘向韓娘袖,不作人間腦麝風。

尤其第二句“一香已足壓千紅”宛如神來之筆,把蘭花的高潔、孤傲、堅貞、典雅的品性,刻畫得活靈活現,表面上雖然是在讚美蘭花,實則是讚美如蘭花一樣的君子,表明了徐渭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

整個明朝流行“館閣體”書法,這是文人們為了應付科舉考試,刻意寫出來的一種書法字體,特點中規中矩,方正齊整,宛如現代印刷體,看不到任何個性化元素和審美趣味。徐渭因為個性強烈,放蕩不羈,因此,他在書法創作中,無視“館閣體”的約束,我手寫我心,創造了一種用筆肆意,線條張揚,看起來野性十足的字體。

可以說,徐渭的書寫特徵是對明代“館閣體”書法的一種徹底反叛,從字體的審美形態上做出變化,讓書法迴歸到藝術的本質,而不是像“館閣體”那樣淪落成書寫工具。這是徐渭對明代書法“尚態”做出的巨大貢獻。

明代大才子徐渭的雙面人生,生活的失意者,藝術界的大贏家

徐渭作品

明代書法“尚態”是相對於晉代書法“尚韻”,唐代書法“尚法”,宋代書法“尚意”而言的,簡單來說,晉代書法以“二王”為代表,追求灑脫飄逸的韻致,唐代書法以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為代表,追求平正森嚴的法度,宋代書法以“蘇黃米蔡”為代表,追求一種溫文爾雅的意趣。

徐渭正是通過這種反叛式書寫,為明代書法逐漸拉開了“尚態”的序幕,在眾多書法家的努力下,最終創造了比肩前人的成就。因此,徐渭註定要成為一代書法宗師。

在繪畫上,徐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完善了“潑墨寫意畫”技法。畫畫時先用大筆蘸上飽和水墨一揮而就,等水墨將要乾燥時,再蘸上濃墨,用濃墨覆蓋水墨,然後稍加皴擦點染,因為水和墨的濃度不一樣,它們在宣紙上的漬化速度也會不同,最終會形成濃淡相宜、水墨淋漓、層次分明、意趣橫生的畫面效果,視覺效果十分突出。

徐渭通過控制筆墨濃淡、虛實的方式,來抒發強烈的思想情感,體現生命意識的喜怒哀樂,最終開創了我國大寫意畫的先河,把寫意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成為寫意畫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他也為文人畫的探索方向,提供了廣闊的思路。

明代大才子徐渭的雙面人生,生活的失意者,藝術界的大贏家

徐渭作品

除過詩文和書畫,徐渭在戲劇上同樣有拿得出手的成績。他主張戲劇要追求“本色”,因為在他看來,戲劇以唱詞來傳播,是給普通大眾欣賞的,因此,作家在創作劇本時,要儘可能多使用口語和俗語,拋棄雅語,劇本語言一定要跟人物的身份相匹配,以此來保證人物的真實性,增加劇情的代入感。

這些理論,即使放到當今戲劇界,一點也不過時。依靠這些理論的指導,徐渭通過採用元雜劇的形式,又融合南曲的格律屬性,創作了幾部相當有影響的雜劇,收錄在《四聲猿》這本集子裡。比徐渭晚出生20多年的大戲劇家湯顯祖(1550年——1616年)看到後,對其讚不絕口,說道:《四聲猿》乃詞壇飛將,輒為之演唱數通,安得生致文長,自拔其舌!

從徐渭的貢獻來看,他毫無疑問是我國藝術史上的巨人,發揮的作用不可估量。

自明代以後,一個個大師級畫家,如,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等人,都是站在站在徐渭這個巨人肩膀上的追隨者,他們都對徐渭頂禮膜拜,從徐渭的“潑墨寫意畫”技法裡深受啟發,推陳出新,最終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繪畫形態,嬗變成另外的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