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的影視劇中,有的人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你認為一箭真的就能殺死人嗎?

周豪楠


寫在前面,中了一箭會不會當場去世這個問題,由於基本上沒有人親自試驗,我們呢,也只能從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實例來看,所以結果就算也許不能百分百讓讀者信服,但還希望不要有讀者親自嘗試進行試驗,畢竟生命誠可貴。

在古代,有沒有人被一箭射殺呢,有的,比如說明朝末年的著名起義軍首領張獻忠,這個傢伙不賴吧,一身的本事,怎麼死的呢?被大清這邊一個不知名的無名小卒一箭射殺了,即為所謂的“流矢”所殺...

感覺張獻忠是不是死得很憋屈呢,是不是懷疑他其實是被偷襲射殺的呢?但是實際上,人家是確確實實在自己軍營大陣之間巡查之時,被人家一箭幹掉了,也就是說,就算你作為戰場上的將軍,身著鎧甲且左右隨從俱在,與敵人距離還算正常,也不能百分百保證敵人那邊有沒有一個能開硬弓的狠角色可以例無虛發的一發入魂把你給幹掉。

像張獻忠這種例子的還有另一個極為相似的例子,朱元璋與陳友諒爭天下的時候,在大決戰之際,陳友諒被一支“流矢”準確命中,當場死亡,直接讓陳軍兵敗如山倒,這也能夠繼續佐證在古代的戰場之上,被人射中了一支箭,是有可能會被當場射殺的,哪怕你明明穿了重甲(畢竟像張獻忠和陳友諒這樣的人,你說這種人不穿鎧甲,光著身子或者只穿了布衣裸在戰場之上我是不相信的)。

那麼,除了這倆和明朝有關係的倒黴蛋被弓箭射殺之外,歷史上有沒有別的倒黴蛋被一箭就能幹掉呢?當然還有,五代十國之際,後唐莊宗李存勖英武無比,靠著自己的努力一舉完成了他父親臨終前的三個意願,本人建立起五代歷史上第二個中原王朝,可以說是一個傳奇君主了,這麼一個傳奇君主,按理來說將會開創一個新的強盛的時代,可是這個李存勖隨後就開始放飛自我了,他非常偏愛優伶,最後導致他那些伴隨著打天下的功臣們非常寒心。

非常寒心的功臣們一個個的都選擇了背叛後唐莊宗李存勖,但是李存勖依舊不打算收手,他繼續寵幸著那些優伶,最後終於導致了一場極度嚴重的宮廷政變,在發生宮廷政變的時候,李存勖不愧是當年沙場上的一員虎將,親自帶領少量侍衛左右衝殺,但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李存勖在殊死搏殺之際被一支“流矢”命中,當場去世,事後被優伶找來樂器一把火燒掉了屍骸,可以說非常悽慘了。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弓箭威力都可以做到一箭斃命呢?當然也不是,在很多時候,古代弓箭之所以能達到針對於敵方大將可以一擊斃命完全是因為這支利箭射到的位置都是人體非常脆弱的地方,一般情況下都直接射到的是腦袋,所謂“正中面門”,這就很考驗射手的準確率和臂力了,所有古代軍事作戰中這樣的神射手就算有,數量也絕對不會很多,否則大家就不用培養步兵了,全培養射手就完事兒了不是嗎?

不過在古代軍事作戰的時候,存在大量的箭支都在箭頭上面粹了劇毒,這些劇毒隨著弓箭手們的一次又一次的拋射,覆蓋面極廣,但凡是中箭負傷者,都會痛苦不堪,且由於古代落後的醫療,基本上一旦中了箭,能不能活下來就是聽天由命的事情了,就算是著名的猛將,有些時候中了箭傷,也不過就是垂死掙扎了——明末薩爾滸大戰,明朝著名猛將劉鋌,號稱“晚明第一猛將”,在薩爾滸戰場之上,中箭之後,也沒過多久就被人斬殺了。

所以,綜合來看,古代打仗,依賴弓箭一箭就能射死人呢?當然是可以的,但是更多的時候,都是射傷之後,讓這些士兵慢性死亡。


無筆


我認為是可以的,比如在沒有盔甲保護的情況下,利箭射在頭面部、頸部或者胸腹部的某些位置,都能帶來致命的傷害。

冷兵器時代,弩箭是最重要的單兵遠程武器,製作簡單,操作方便,作戰的損耗成本很低,所以有很長的使用歷史。

在集團作戰時,集中發射大量弩箭,箭矢如雨,可以形成強大的火力壓制,給對方造成巨大殺傷,同時摧毀對方的對抗意志。

另一方面,弩箭也可以造成精準的殺傷,達到一箭斃命的效果。

比如元末明初,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陳友諒率領幾十萬大軍圍攻洪都,朱文正、趙德勝等大將率軍頑強守衛。

雙方激戰多日,有一天晚上趙德勝坐在城樓上指揮,被一支弩箭射入腰部,“鏃入六寸”。利箭被拔出來,趙德勝自己嘆息說:“吾自壯歲從軍,傷矢石屢矣,無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掃清中原耳。”說完,趙德勝傷重而死,時年三十九歲。

按照《明史》記載,趙德勝被射中“腰膂”,也就是被射中了脊椎,一箭斃命。

明末清初,清軍入川長途奔襲張獻忠,事先挑選箭術高超的射手,用斬首戰術,一箭射中張獻忠的額頭。但張獻忠當時沒有死,帶著箭傷藏身在一處柴堆之下,被擒而處死。雖然不是一箭斃命,也使他喪失了戰鬥力。

《聞見近錄》中說,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寵愛一位金城夫人,有一次宮中宴會,宋太祖命令金城夫人去給弟弟趙匡義折一枝花,趙匡義等她走遠,張弓搭箭,一箭把她射死。然後趙匡義翻身跪倒在宋太祖面前,哭著勸他為了社稷而自重。宋太祖沒有任何表示。

這個故事還有不同的版本,真實性讓人懷疑。後來到了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御駕北征,在高梁河大戰中大敗,宋太宗僥倖逃脫,腿上捱了兩箭,無法騎馬,只能乘坐一輛驢車潛逃。那以後,他的箭傷年年復發,宋太宗的死,據說也與這些箭傷有關。

有些箭傷不致命,但帶給人的傷害非常大,特別是一些箭頭殘留在體內,或者嵌入骨頭當中,過去的醫療水平有限,無計可施,讓人生不如死。

有時,人們還會配製毒液,浸泡箭頭,造成更大的傷害。


於左


由於弓箭告別戰場和日常生活已經好幾百年了,所以普通人往往缺乏對古代弓箭的認識。

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古代的箭頭什麼樣吧!

以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秦代長鋌三稜箭鏃為例,一種通長41cm左右,鏃首長4.5cm,重50克,一種甚至重量達100克。

我們的作者曾經復原過這種箭頭,然後使用25磅層壓漢長梢弓,在12米的距離上,直接擊穿了1.44毫米厚的冷軋鋼板。

試想,一根鋒刃4.5CM長,全長90CM,全重超過100克(算上箭桿)的箭支,被古代上百磅的戰弓射出,然後插到人體要害處,可能插不死人嗎?

更別說,以巨大而著名的清代戰箭了。

梅針箭,箭桿以樺木製成,長二尺八寸,杆首包黑桃皮,末端裹黑樺皮;箭鏃長三寸二分,寬四分。

鈚箭,箭桿以楊木製成,長三尺,杆首包黑桃皮,末端裹白樺皮;箭鏃長三寸五分,寬四分

以上兩種,都可以被稱為小標搶了……怎麼可能一下扎不死人?明軍可沒少吃這種重箭的苦頭,徐光啟的奏摺上可是說,八旗兵“專射面脅,每發必斃。

而且實際戰場上,哪怕是穿了鎧甲,能頂住弓箭的射擊,但要是倒黴,中了一箭就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比如在北宋攻打太原的戰役中,宋將李漢瓊“矢集其腦”,卻活了下來。可他的同事,宋將王廷乂卻“流矢中腦而卒”。


冷兵器研究所


如果你沒有直接面對過弓箭,你就不知道弓箭有多恐怖。

本人小學的時候,被人直接拿弓箭瞄準威脅。雖然是自制的簡易弓箭,箭桿也是歪歪扭扭,箭頭只是插在箭桿上的一根繡花針。

但是,當這樣的破爛弓箭拉滿弓,當我的眼睛清楚的看到箭頭上的針的時候,我還是感到深深的恐懼。這是人的本能。

我最後克服了恐懼,直面箭頭一動不動,我銳利的眼神最後擊碎了對方脆弱的心理,他放棄了,他崩潰了。

好吧,不吹了。其實是我姐一把拽爛了弓箭,救了我。😂

寫了這麼多,只是為了說明,弓箭是一種非常恐怖的武器,極具殺傷力!

在古代戰爭中,普通的弓箭,可以在100米的距離上,殺傷沒有鎧甲的士兵。在70米的距離上,對身披的扎甲的士兵造成傷害。有些強力的破甲錐,可以在這個距離上穿透鎧甲。



在50米的距離上,沒有任何鎧甲可以抵擋中國複合弓和英國長弓的射擊。是的,任何鎧甲都會被射穿。最堅固的板甲也不好使。

所以很多將領都是身穿重鎧,就是穿兩層鎧甲。


十八般武藝,射箭排第一。因為它能殺人於百步之外!

而強大的弓箭,加上來去如飛的戰馬,這就是無敵於天下的騎射。匈奴人、金兵、蒙古、清軍,都是靠此絕技,橫行天下。

最後,請自行腦補,箭如雨下的畫面。


上將噯福斯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基本上不可信,兩年前,被公司外派到非洲剛果去處理業務,我也跟著看過他們用弓箭。真實的弓箭。

他們打獵時用的弓很粗糙,箭也是自制的,國內射箭館裡的弓的級別比他們的好幾十倍,他們多是用木頭綁一個鐵錐,箭一般是溼木,有一定重量,也沒有箭尾,不像我們用的箭後面一般會有羽毛之類的箭尾,當地的農村裡基本上都是去打兔子之類的小型動物。他們的箭主要殺傷力在鐵箭頭,同時會在箭頭塗一些毒蛙的體液,這個麻痺作用應該是打獵成功的關鍵所在了。

實際上他們的普通弓箭基本上射不進皮肉太深,主要作用是刺穿表皮,然後通過毒液來麻痺,這種毒蛙的體液一般是讓動物跑不動,等待打獵完畢後失效,卻不會影響他們食用,我是不敢吃。我見過被射到的兔子,射得有點偏,射中後還跑了好遠,後來毒液發作了,跑過去撿的。電視劇裡演的一下就射穿人體基本上不可信吧,且不說戰場上各種混亂,就是一幅簡單的鎧甲也能把同是鐵製的箭擋在外面,箭的主要作用在於遠距離攻擊,加上可附加毒液效果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機車boy阿超


純粹的弓矢,如果不是射中頭顱或者內臟,應該不會一箭致死。但是如果抹上毒藥,那就是必死無疑。當然,在古代,毒藥和淬鍊毒藥的技術相對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應該成本太大,而且原料較少,除非刺殺關鍵人物,否則在大規模戰爭中不會用毒箭。弓箭目的就是削弱步騎兵的攻擊速度和力量,並使中箭的人暫時失去戰力,當然,直接殺死更好,但是並不是絕對理想的。


浩浩和湯湯


在戰場上,士兵的披甲率一般比較高,像八旗兵還戴有面具,一箭想要射死他們,太難了。如果甲冑適宜,挨好多箭都沒事。

在軍隊作戰中,士兵人均裝備弓箭在30支左右,一場戰鬥下來,弓箭基本射沒了,但雙方也很難死光,就這一點,就會發現,許多箭射不中,射中了射不死

1、明軍的甲冑率

按照《四鎮三關志》的記載,明軍的著甲率很高。

可以發現明軍大量裝配甲冑,具體而言,步兵裝配棉甲、騎兵裝配鐵甲,騎兵軍官還有鐵護臂。這種情況下能一件射死也是難了。

沈周在他的《客座新聞》寫了一首描寫邊軍的詩歌:

從軍莫從口外軍,身挾戰具八十斤

頭盔腦包占得七,頓項、掩遮從五論,

唯甲所披四十五,腰刀骨朵二四均。

精工精鐵始合度,日夜磨淬光勝銀。

(平番得勝圖的明軍甲冑)

二五弓箭乃其服,隨身衣裳八乃定。

佩多身重難負荷,還須馬上看輕重。

甲冑重達四五十斤,標準重裝步兵了。

2、實戰中的表現

在遼東戰爭初期,明軍的裝備比較老舊,盔甲不是鐵片生鏽,就是缺乏,很難擋住後金的箭雨。

但經過整頓的明軍就不一樣了。在1629年廣渠門之戰中,袁崇煥親臨一線指揮,與後金衝殺。

(廣渠門之戰)

當時箭如雨下,史料記載“箭如蝟集,賴有重甲不透”,雖然身上中了n箭,但因為穿有重甲,沒法射穿,依然指揮如故。

3、清軍的甲冑

清軍一向以重甲著稱,徐光啟就說“先議盔甲。奴賊盔甲、面具極精堅”。(籌遼碩畫卷30).在清軍入關後,鄭成功的鐵人軍就學習自清軍。

(鐵人軍)

其實清軍在努爾哈赤時代甲冑就很好。1584年9月,努爾哈赤率兵征討董鄂部主阿海巴顏,在作戰中,努爾哈赤頭部中了一箭,情況是這樣子,“射上中首,貫冑,傷入指許”,頭盔上中了一箭,還射穿了,並且傷口有一個指頭肚那麼深。

努爾哈赤拔出箭,繼續作戰。之後,脖子又中一箭,史料這麼記載“中上項,砉然有聲,穿鎖子甲護項,拔之,鏃卷如鉤”。箭頭直接洞穿脖子上的鎖子甲,撞擊的聲音還很大。把箭頭拔出來,發現箭鏃已經卷了。

(八旗鎧甲)

這時候,因為傷重,努爾哈赤退出戰場。但可以看出,弓箭對有重甲的人傷害是很有限的。

參考文獻:

《籌遼碩畫》、《邊事小記》、《清太祖實錄》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不得不說有些影視劇拍的有點誇張了,古代戰場上的士兵,並不都是中箭立刻身亡的。主要還得看中箭部位,中箭的力度,箭矢的毒性等多重因素。

通常傷不及要害,即便”身被百矢”仍然可以殺破萬軍,順利大逃亡。


《湖廣總志·張定邊傳》裡就曾記載了,”定邊身披百矢,猶冒死黑夜駕小舟,載陳友諒之屍,護諒之子陳理。奔武昌,立理為帝。”不得不說,史料裡有誇張的成份在,但是在朱元璋和陳友諒最終鄱陽湖對決的戰場上,那麼混亂的情況之下,張定邊身上肯定中了不止一枝箭矢。而且最終張定邊不但沒死,還活了80多歲,朱元璋死了他都沒死。

但是運氣不好的,可能中個“流矢”,也會身亡的。


這裡就不得不提同一場戰役中的,另一箇中箭的倒黴鬼了,那就是主角之一陳友諒。陳友諒以60萬兵力橫掃朱元璋20萬人。在絕對優勢之下,打得朱元璋差點頂不住,要自殺。但就在這關鍵時刻,陳友諒狂妄了,作為主帥,非得衝到第一線。結果就那麼寸,朱元璋這邊的某個小兵在慌亂的情況下,射出了一枝他自己都意想不到,改變了整個戰爭格局的箭矢。陳友諒中“流矢”,當場斃命。因為這支箭從他左眼射進,貫穿頭顱。所以這個中箭部位非常重要。



但實際上在古代戰場上,射箭的一方甚至更願意“射不死”敵人。


在古代戰場上,事實上弓箭並不能達到殺人立即斃命的效果。因而靠那種中到特定部位而斃命的效果,在戰場實際運用中,是並不現實的。那麼就必須在箭簇上做足功夫。改變箭簇的形狀和在箭簇下毒就成了很好的選擇。


但是真正能夠達到“見血封喉”的毒藥並不能夠普遍運用。但是把箭簇弄髒,增加敵軍感染的機率,實際效果要比戰場立即斃命要來的好。因為在抗生素被發現的時代,受傷的士兵由於感染和傳染,會耗費敵人更多的有生力量。三國時期,樂進就曾大呼,”箭瘡發作,吾命休矣。”事實上,如周瑜等人都是死於箭瘡引發的其他併發症。


所以在古代戰場,有時候為了降低己方損失,不得已自己動手殺掉己方受傷的士兵。

此外,還有一種箭他不是由弓發射出來的,殺傷力驚人,中之必死。

古代戰場上,箭矢並不一定都是弓發射出來的,還有可能弩射出來的,而且弩和弩也不一樣,殺傷力也完全不同。其中有一種北宋時期的“床子弩”,可以瞭解一下。


床子弩是依靠幾張弓的合力將一支箭射出的,往往要幾十人轉動輪軸才可拉開, 射程可達500米以上。中了這種箭,想活命那是完全沒有可能的了。一箭下去可以把敵人從馬上掀起來釘到城門上。


歷史上還真有個”大人物”中過此箭,那就是契丹大將蕭撻凜。這一箭下去,整個戰役格局為之徹底改變。由遼國強勢進攻,北宋嚇得要遷都,轉變成了宋軍高呼“直搗黃龍”。最終雙方談一談,最終談出了個“澶淵之盟”。


炒米視角


是可以的,主要看實際情況,但只要被箭射中,基本上九死一生。首先古代造箭造弓的技藝十分完善,一直都在加強弓箭的威力。普通單弓是軍隊長備的武器,通常是數百人一起放箭,射向天空在敵方軍隊上空形成箭雨,對敵方人員和士氣造成打擊,打斷進攻節奏。單弓殺傷力有限,被射中後不一定馬上失去戰鬥能力,士兵依舊有衝鋒能力,所以古代單弓起的殺傷作用有限,主要還是戰略作用。

但是單弓的威力依舊不能小覷,九死一生也是基於它而言的。古代醫術遠遠沒有現在發達,士兵中箭後,面臨的就是失血,感染,然後死亡,當時大軍動則幾萬,幾十萬,但藥品有限,士兵很難得到及時治療。其次還要看中箭位置,如果是要害部位中箭,那基本上就是等死,因為要救他代價太大了,主將不會這麼選擇的,救一個重傷員的藥品可以就幾個輕傷員。如果中箭部位不是要害,而且及時止血了,戰爭結束後基本上都會得到治療,但也會發生感染病變等情況,救好的可能性不大。

單弓是古代殺傷力最小的弓箭類武器,還有一些重型弓弩,被他們射中就是十死無生,就是一些將領也不敢說軍醫能把他們就下來。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弓箭為增加傷害,箭頭都帶有倒鉤,甚至一些特殊戰爭箭頭都會塗毒,一旦中箭,基本上就沒救了。





叢心而論


弓箭——中國古代冷兵器之王!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弓箭的使用大大延伸了冷兵器時代的攻擊範圍。使得戰爭開始時,可以在雙方保持數十米的距離上,便對敵軍造成一定的阻礙和殺傷力。弓箭的種類有很多種,樣式也千差萬別,更是由弓箭衍生出了強弩。其觸發原理其實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射擊範圍和殺傷力方面,強弩要勝於弓箭。

首先在古代戰場上,沒有任何一個兵器可以做到百發百中,可以做到只要打在對方身上便可將對方致死這種效果。但是弓箭確實可以在戰爭中殺死對方,但是要射中要害部位。


在古代戰場上,人們除了不斷的改進進攻的武器以外。其實也在一直想方設法保護自身的安全,因此盾牌和盔甲的出現就是很好的印證。因此當遠距離將弓箭射向敵方,即使命中對方其實般情況下很難讓對方當場斃命,甚至有時會由於力道不夠和射中的位置無關緊要而使得對方可以繼續戰鬥。想要讓對方一擊命中便斃命,一般必須要打中其要害,比如說射中頭部、臉部、頸部、五臟等。而且箭頭要深入體內才能夠真正的使敵軍立刻斃命。



唐朝初年玄武門之變時,提前埋伏好的李世民及其手下將領,便是等到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進入玄武門之後。秦王李世民,便是趁太子李建成尚未反應過來時,便搭弓拉箭直接將太子李建成射於馬下,直接斃命。之所以能夠使得太子李建成當場死亡,原因有二。其一太子李建成身穿朝服覲見父親李淵,因此朝服無法抵擋箭頭的穿透力。其二,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距離較近,李世民可以一劍命中要害,並且保持十分大的衝擊力和殺傷力。使得箭頭可以深入李建成的體內。




值得一提的是,由弓箭演變而來的強弩則比弓箭的殺傷力要更強。由於弩在射出去的過程中獲得的加速度更大。而且弩的長度和重量以及勁頭也更大。因此強弩在射出去後所具有的動量也更大,力度更強。殺死對方的幾率也更大。這一點就好比今天的步槍和狙擊槍的區別。



而且在古代歷史上,正是由於弓箭一招斃命的幾率較小,但是射中對方的可能性較大。那麼如何使得弓箭在射中對方之後變可以使得對方喪失戰鬥力,甚至失去性命則顯得十分重要。因此人們便會在箭頭上進行一定的處理,塗抹毒藥或者細菌,使得對方在中箭之後進一步中毒身亡或者受細菌感染不治身亡。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常有發生。

其實古代戰場上,殺死對方和重傷對方其實收到的效果是一樣的。都可以使對方有限的軍事力量短期內因減員而降低。使對方儘可能多的士兵短期內喪失戰鬥力便已經達到了戰爭目的。俘虜對方可能比直接射殺對方更有利,當然戰神白起除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