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人常说:“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啥意思?

新大风歌


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幼年缺衣少食,无论骡马、还是牛驴、抑或死猫烂狗,我是啥肉都尝过的。当然,都是死后宰杀——牲畜是集体财产、耕田的主力,侵吞集体财物,轻则上批斗会,严重的是要吃牢饭的。

七十年代中期,隔壁王叔任生产队饲养员,不知是精饲料走了暗路,还是遇到了瘟疫,牲口日渐消瘦,短短一年光景,20多头牛马驴骡死了七七八八。时,百姓生活清苦,死掉的牲畜舍不得埋掉,均剥了皮,支上大锅,撒一把咸盐,煮熟后分给了社员。

骡、马是大牲口,生长速度快,个头大、耐力好、少疫病,即使歇息,也是站着,主要作为役用,是农民的好帮手,大多使用年限长,肉质老、柴,口感不好,除非作为种用的儿马子、未去势的儿骡子,一般没有异味,“马肉酸、骡肉臭”是无稽之谈。相对于骡、马,牛、驴是小牲口,食量小、长势慢,肉质细腻,有一股特殊的香味,驴皮熬制阿胶、牛皮制作皮具,经济价值高,在牲口退出役用领域后,依然有一定规模的养殖,肉用的驴、牛,公的都需要阉割,养殖周期不长,口感自然不错。

与种用的公猪一样,不阉割的公牲畜一旦发育成熟,必然有一种特殊的骚味,生肉闻不出,一旦煮熟,尿骚气味令人闻之作呕,叫驴、儿马子、公骡、豭牛都一样。


北大屠夫陆步轩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驴肉确实美味,这是公认的,但大家不喜欢马、骡子肉也不全是因为肉质不好,我说说我的一点认识。

我家祖辈就是经营各种牲口的,尤其我父亲和我叔叔们,都是相马的高手,驴、马、牛、骡子经他们一看就知道好坏,几岁的口,骡马市上估价多少?

父亲16岁(1946年)因为累死了家里的毛驴被爷爷赶出家门当了兵,后来从部队贩回不少军马(就像现在二手车一样),还用其中一匹毛管湛亮的大白马做彩礼娶了我母亲。后来,父亲安排我几个叔叔到军马场当职工,其中两个叔叔在军马场工作到退休。

我五叔和我大舅是杀牛、宰马的高手,从小没少见他们宰杀牲口,确实是不怎么杀马宰骡子,不是因为不好吃,其实那是一大笔财产,不到万不得已根本不可能宰了吃肉,就好比家里有一台大汽车,那是全家人的劳动力,得干活。

农村的驴也不是随便杀的,干活的驴舍不得杀,一般被吃肉的都是干不了活的肉驴,但这些肉驴也要看年龄,年龄大的驴肉也不香。

我见我叔叔收过病马杀了卖钱的,那马残疾了,然后收过来就宰杀了卖给了肉贩子,据说肉贩子拿到自由市场当驴肉卖了。

马肉、骡子肉吃过,肉不如驴香,而且肉丝特别粗,而且肉质硬,不如牛肉细腻,不适合做馅,酱着吃还凑合,条件不好的年月,吃顿马肉也不错!






王沛山


驴肉确实好吃,马肉确实不好吃,那是60年代末,那年代肉极紧张,很难吃肉,我们工程队拉车的马受伤废了,队里伙食团就把这马肉红烧来吃,看到全是瘦肉很爱人,每人一小碗很高兴,可是吃时一大股马汗气真是令难已下吞,就把马肉倒了。骡子肉没吃过,原工作的运输队,有很多骡子拉车,骡子死了都没人吃,队里的人都说骡肉更难吃。可见这句顺口溜是有根据的。


老夫常谈


在我们胶东农村,平时能吃上顿驴肉,是很奢侈的。俗语“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就是赞美驴肉美味好吃,能够和天上的龙肉相媲美。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舍得买上一斤两斤的,带回家做酱肉或者包饺子。



生产队的时候,在村里还能见到毛驴,到后来生产队解体,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户,小毛驴渐渐就看不到了。现在过春节前买的驴肉,都是从新疆贩卖过来的。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姓孙,每年阴历11月都要坐上火车去新疆,贩卖一车皮小毛驴回来,先在老家农村养着,每天拉上一头,去城里老车站对面的状元路边宰杀卖肉,这生意非常火爆,每天的驴下货收拾干净,也有专门的收购客户,做成驴板肠当街叫卖,味道确实不错。这样经营驴肉生意,一年就忙活冬月和腊月这两个月,收入也非常可观。

据我同学说,去新疆不吃熏马肉,哪能好意思说到过新疆。熏马肉是新疆人过年必备肉类,类似于我们当地农村过年必备的猪肉,不过制作方法是加上调料,用雪松枝慢慢燃烧的柴烟,来熏制而成的。熏马肉吃起来有一股松香,加上马肉的清香,嚼起来有韧劲,脂肪少,是一道难得的特色菜。

在我们胶东半岛农村,老人都会说马肉和骡子肉发酸,所以不能吃。其实经过烹饪和加工,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调料,吃起来哪能有发酸的味道。听父亲说过,有一年屋后王大哥家的一头大骡子,夏日的午后拴在门口,王大哥的大闺女在门口玩,不知何故骡子踢了孩子一脚,当场就头破血出了。王大哥在家里听到孩子哭,出来一看着了急,摸起铁锨过去乱砍一通,结果大骡子si了。



后来请专业的屠户过来剥了皮,分割成几大块,拉到集市上卖了,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普遍不富裕,王大哥卖的价格又不高,不到一上午就卖完了。后来据购买者反馈:味道并不比驴肉差,只是肉纤维要粗些,并不影响食用。

所以题主说的:“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现在的毛驴是春天专门养殖的,养到年底就宰sha吃肉,是过年才能吃到的奢侈品,吃起来格外香。另一个原因是驴在人们的观念里,是“蠢笨”的代名词,提起驴来想到的是“黔驴技穷、驴唇不对马嘴、骑驴找驴”等词语,所以在人们的意识里,这样的蠢笨之物就是用来杀着吃的。

而马在农村人的眼里,是电视里和书本上的吉祥生物,是驰骋天下神采飞扬的骏马,提起马来总是用“万马奔腾、马到成功 、千军万马 、一马当先 、龙马精神 、金戈铁马 、马不停蹄 、单枪匹马”这样正面的词语,所以出于保护的心理,这样的神骏之物就是让人们观赏的,怎么能杀了吃肉呢?所以就有了“马肉臭”的说法。

至于骡子,是由公驴和母马杂交而来,“杂种”在生活中是用来骂人的,是形容不好的负能量的东西,所以就有了“打死不吃骡子肉”的说法,其实仔细想想,驴肉和马肉都是美食,骡子肉为什么就不能食用呢?


农村的小伙伴们,你们认为我分析得有道理吗?欢迎留言分享。我是家在南乡,愿和您唠唠关于农村的点点滴滴,记得点赞、关注和转发,让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家在南乡


这个说法真让人无语了,我还真都吃过。知青下乡那阵,我们几个知青杀过一头残疾马,吃过马肉,也吃过镇上卖的骡子肉,驴肉是这几年在街头吃的,感觉沒什么太大区别,最明显的就是肉的粗细差别,马肉和骡子肉比较接近,哪有什么臭味,一派胡言。


yezihan


阿兮老家就有这种说法,穷的时候死猪肉都舍不得扔,老弱病残的马肉也吃,就是没吃骡子肉的。凡事有因必有果,下面阿兮就来解析下这句老话的意思。

驴肉香

在农村所有大牲畜中,驴肉地位是比较高的,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说法,驴皮能熬制阿胶,是美容养颜佳品,估计无形中也提升了驴肉的价值。驴肉细腻鲜美,以驴肉为食材的小吃,全国各地多不胜数,其中耳熟能详的是河间驴肉。

老父亲活着时,喜欢吃驴肉水饺,那些年过春节,只要有机会,都会割几斤驴肉,包顿驴肉馅儿饺子过过瘾。这些年下乡,村里耕牛偶尔可见,驴的影子可是难得一见了。

2、马肉臭

农村还有句老话:“萝卜丝子大马肉,吃着香嗝着臭”。也许是儿时条件艰苦,一年也吃不了几次肉,我虽然吃过一次生产队里过年杀的一匹老马,父亲还通过叫行买到了那匹马的部分骨架,热腾腾炖了一大锅,我闻着可香了,只是马肉有些粗,没驴肉牛肉细腻,我那时太小嚼不动。

但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说是有分别的:马肉不只是粗,还有股说不出的大汗味儿,即使当时做菜吃不觉得,比如马肉炖萝卜丝(宰大牲畜大多是春节前,老时候没有什么反季节蔬菜,冬天的主打菜除了白菜就是萝卜了),过后会打嗝,那味道臭的顶人。

3、打死不吃骡子肉

骡子是驴和马杂交的后代,有马骡和驴骡两种。骡子干活耐力足,比驴和马都好使,只是脾气倔,听力极好。儿时有句顺口溜:“驴耳朵长,马耳朵短,骡子耳朵听满疃”,很形象的说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马肉驴肉都能吃,骡子综合了驴和马的特点,肉质肯定不比马差,可为什么农村人却说打死不吃骡子肉呢?原因就是“骡子的家伙事儿,大而无用”,无法传宗接代,这对把传宗接代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农村人来说,自然是不能忍受的。加上农村人有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自然就更不能吃骡子肉了,万一那啥了怎么办?

总之,农村的一些老话所传递的意思,大多不只是字面意思,还有一些习惯和隐晦在字面背后的典故,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才能明白。就像这句话中的前半句“驴肉香马肉臭”,则是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后半句“打死不吃骡子肉”,则跟孕妇不吃兔子肉,害怕生孩子兔唇一个道理,无非是怕吃了骡子肉也跟骡子一样失去功能,无法添丁进口,就麻烦大了。


阿兮随笔


关于“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这个说法,陌上花确实听村里的老人念叨过。按说这驴、马、骡子在体型上都差不多,也都是为老百姓出力干活的,而且从血缘关系上来论,这骡子还是马与驴交配所生,三者也算是很亲近了。可为什么人们对这三者的肉质看法有这么大的区别呢?是真如俗语所说的那样,还是另有原因呢?


“驴肉香”,这个是众所周知的。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就可见这个驴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有多高了。而事实上呢也确实如此,驴肉细腻、鲜美,因为决定肉质是否鲜美的天门氡氨酸和谷氨酸含量的总和,驴肉的含量要比牛肉和猪肉都要高。

同时,驴肉中氨基酸的构成十分全面,它营养成分也要优于猪、牛肉等。而且,用驴皮熬制的阿胶,还是一味非常名贵的中药材。

吃驴肉的习俗可谓是由来已久,它的吃法众多,比如驴肉火锅、驴肉火烧、红烧驴肉、卤驴肉、酱驴肉、熏驴肉等等等等。在多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和地方名吃。


“马肉臭”,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马肉完全是可以食用的,只是它的食用度没有驴肉那么普遍。而且,马肉也并不臭,相反它的脂肪含量较少,肉质还很鲜嫩,具有一种独特的鲜香味。不过,这股独特的味道,喜欢的人就觉得是香的,而不喜欢的呢就会觉得是臭的。这就和不同的人对香椿会有不同的认知是一个道理。

而且,马肉的肉质相比于驴肉还是要稍显粗糙些,再加上如果烹饪过程中处理不当,腥膻味会较浓,难以入口。但不管怎么说,说它“臭”还是过于夸张了。


马肉除了肉质鲜美,它的营养价值也不低,常食可以预防贫血,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在国外有很多国家都将马肉当成了日常食用的肉类之一。在中国,吃马肉虽然不及牛羊那么普遍,但也不是没有,像哈萨克族这个少数民族就将马肉作为自己本民族的传统美食。还有广西的卤马肉,新疆的熏马肉都是当地很有名的传统美味。

在陌上花这儿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小孩子如果犯了错,要被父母教训时,大人往往会说“要给你吃马肉了”,这可不是真的“吃马肉”哦,而是要挨鞭子了。所以,在孩子们的印象中,这“吃马肉“可不是一件什么好事情,它远比“臭”更可怕哦!


“打死不吃骡子肉”又是怎么回事呢?

骡子是驴和马杂交产下的一个品种。在老辈人的观念里,是非常注重纯正血统的,虽然骡干活出力远不比驴和马少,但在人们心中,因为它是杂交的,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杂种”,所以地位终究是矮驴和马一头,算是一种低等牲畜吧!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传统的老辈人是绝对不会去吃骡子肉的。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稀少,骡子还一度被当成稀罕物,只供王公贵族赏玩。直到明代以后才被普遍用于劳役。因为珍贵,那会儿的骡子当然也不可能被食用了。不过,骡子的命运可谓是此一时彼一时,前后有着云泥之别。


而且,杂交而来的骡子是几乎没有生殖能力的,这更成了一大忌讳。要知道,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传宗接代那可是头等大事,再加上民间一直有吃啥补啥的说法,人们认为,如果吃了骡肉,那可不就等于自己也会和骡子一样无法繁衍后代了吗?所以,民间才会有了这“打死不吃骡子肉”的说法。

当然,上述这些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这只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老百姓基于一种美好期盼而捕风捉影的说法。

事实上,骡子肉也是能吃的,这从它们是驴和马杂交所得就能得知。骡子肉肉质较粗,很有嚼头,鲜美度也不差哦!


陌上花开且缓归


在农村,老人常说:“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这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呢?

眼下适逢到了年根儿,集市上各种肉食的采买正是高峰期,回答这个有趣的问题,倒是有几分恰时的应景之意。


不过,在我的印象中,不论是物质相对匮乏的过去,还是丰衣足食的今天,人们肉食摄取的来源还是以猪肉、牛肉及羊肉为主,其中猪肉更是一日三餐的常见食材。

虽然说,驴肉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赞誉,但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像猪肉那样寻常普及,当然了,这和驴肉的价格不菲有着直接的关系。

至于马肉和骡子肉呢,我还真的没怎么吃过,只是听人说,有不良商贩用马肉冒充牛肉来卖的。我的辨识能力差,再说也不常吃牛肉,即使以马充牛,也是分辨不出的。


从古至今,人们就没有吃马肉和骡子肉的习惯,这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动不动就会让店家切上二斤上好的熟牛肉。

就是在如今的市面上,马肉和骡子肉也是没有叫卖的。而驴肉却不一样了,因饲养周期长,上市量有限,驴肉不能像猪肉那样短时间成批量出栏,导致其价格居高不下,对于百姓的餐桌来说,的确有些奢侈了。

然而由于其肉质细嫩,口感上佳,具有补气、补虚保健功能,近年来人们推崇有加,以致主打驴肉菜品的餐馆遍布街头。


据说,驴肉蛋白质含量比牛肉、猪肉高,而脂肪含量比牛肉、猪肉低,是典型的高蛋白质低脂肪食物。对于积年劳损、久病初愈、气血亏虚、短气乏力、食欲不振者皆为补益食疗佳品。

另外,它还含有动物胶、骨胶朊和钙、硫等成分,能为体弱、病后调养的人提供良好的营养补充。比如,我们熟知的东阿阿胶,就是用驴皮熬制而成。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有以驴肉为食材的风味小吃。如青州府夹河驴肉、肥东石塘训字驴肉、河间驴肉烧饼、广饶肴驴肉、保定漕河驴肉火烧、米脂驴肉 ,上党腊驴肉、洛阳的驴肉汤、保店驴肉、垛石驴肉等,可见人们对驴肉的喜爱程度之高。


那么,为什么说马肉臭呢?我认为这种说法儿有些偏面,没有什么根据的。在古代,马是人们生产生活离不开的重要帮手,尤其是骑兵作战更是将马匹视作自己的性命一般。

如唐太宗在南北征战中骑乘的六匹骏马,在营建昭陵时,以六幅浮雕石刻表现,意为“昭陵六骏”。还有明成祖朱棣将喜爱的八匹骏马,刻于明长陵,被后世誉为“长陵八骏“。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古时候,马匹的作用不容小觑,受人驭使,辛苦劳作,自然对马匹的感情也是很深的,这也是有人说“马通人性”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古人很少有吃马肉的,除非到了生死绝境时,才迫不得已会杀马充饥,这在许多古代典故中也有描述,不过从没有说过马肉臭的。

然而在欧洲,南美以及亚洲多国的烹饪传统中,马肉却是重要的食材来源。

马肉肉质鲜嫩,脂肪较少,且含有独特的鲜香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并具有恢复肝脏机能并有防止贫血,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效果。


据统计,世界上8个喜食马肉的国家,每年竟要吃掉470万匹马呢。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马肉好吃也不可常食,频繁食用会加重内热,引起尿路结石。另外,马肉不可与姜同食,会引起咳嗽,影响营养吸收,对身体有害;还有也不可与木耳同食,会引起呕吐不适等。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记载:“食马肉中毒者,饮芦菔汁,食杏仁可解。”可见,禁忌还是挺多的。


最后,再聊聊“打死不吃骡子肉”不吃骡子肉话题。骡子是马和驴杂交而来,也和马一样是古人生产生活中的主要脚力。虽说骡子很少有上战场的,但驮运载物非马匹可比,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我认为,对于“打死不吃骡子肉”的说法儿,其实也和马肉一样,主要是没有食用的习惯,何况骡马角色定位是驾驭驱使,本就不是食用的。

还有一点就是缘于骡子没有生育能力,多少让人会有点心理阴影了,假若吃了骡子肉,影响了身体健康,那可是得不偿失了。


其实骡子肉和马肉一样,完全可以食用。其肉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不仅能补中益气,缓解体虚症状,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发生。

不过,由于骡子肉质比较粗硬,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的人,最好不要食用,容易出现腹部疼痛或者腹泻。

由此可见,老话说的“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只是一家之言,姑妄听之,不可全信的。

还是那句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的生活习惯不同,自然饮食习惯也是千差万别,只要吃的健康,合自己的胃口,真的没必要有过多的纠结。你说对不?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在农村有“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的说法,驴肉因为比较细腻,因而口感比较好,吃起来就比较香,营养还挺多,所以农民就挺爱吃驴肉。而马肉的肉质就比驴肉粗一些,口感不是很好,再加上如果厨艺不到位的话,马肉就显得更不好吃了,但是用“臭”来形容马肉,有点夸张。而对于骡子肉,不是好不好吃的问题,而是骡子以前在农村干活很拼命,而且寿命也长,农民朋友都跟它产生了感情了,所以一般都不会轻易吃骡子肉的。

大多数人是不会区分驴肉、马肉和骡肉,今天流芳教大家一招,如何辨别各种肉。从外观上看,驴肉纤维较细,呈鲜红色脂肪多而且薄。煮熟后的结缔组织较为透明,瘦肉纤维煮熟后也较为松散,刀切面光滑、味道浓香。

马肉纤维较粗,呈暗红色脂肪少,煮熟后会有类似牛肉的腥膻味道。骡肉纤维最粗,呈粉红色脂肪少,煮熟后会有比马肉更腥膻、味道更难吃。不含淀粉的驴肉,明显可以看出肉丝,横切面更是明显,而且吃起来比较劲道,含淀粉的肉,则看不到明显的肉丝,而且吃起来口感比较面。

目前做活驴产业的较少,多为区域性的驴肉小生产。由于现代机械化程度加大,毛驴役用价值消失,驴皮资源短缺,好多做阿胶的企业开始自己投资兴建养殖基地,然后驴肉就作为副产品了。要说驴产业的“龙头”,还是得数阿胶行业的龙头老大——东阿阿胶了。

现在餐饮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才能生存,于是各地出现了一些以驴肉为主题的餐饮,当然这些餐饮店的火爆程度要看所处区域民众的接受程度。一般的餐饮企业,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可能会在原料上有所作假,驴肉原料以次充好的话,会掺一些马肉和骡子肉。在口味上,马肉发酸,没有驴肉的一些鲜味,并且不太容易嚼烂。

从口感上讲,驴肉则带甜味,如用驴肉来煮汤的话,味道鲜美,肉质也颇感细嫩。马肉带酸味,用调料爆炒后,食用起来酸味减少很大,但是仍然有腥膻味。骡肉带酸苦味,即使用调料爆炒后,食用时仍然会有很大的酸味和腥膻味。

以上均为流芳个人总结观点所述,仅供参考!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流芳”以便相互探讨。

农人顾流芳


这句俗语,在民间的确流传的很久,有些是像问题里说的,“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当然,在民间还有说法是,“驴肉好,马肉差,到死不吃骡子肉。”这些顶多是说法的细节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如果肉类有鄙视链的话,骡子肉一定是鄙视链的最底端。

说到驴肉,在民间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其中龙肉指的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野味,名叫飞龙鸟,而驴肉,当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叫驴了。河北人民对驴肉的情有独钟,小到驴肉火烧,大到全驴宴,民间通过智慧和高超的烹饪技巧,把驴肉烹饪成各种美味佳肴,成了一种风味。

而驴肉本身的营养价值,也是相当高,而且口感也很好,在中医认为,驴肉不仅有美容养颜,还有壮阳功效,这两点非常重要,足够让男性女性都对驴肉发生极大兴趣。当然,不光中医这么认为,在通过长久实践以及现代医学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容养颜功效是真的。

但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在河北呆过几年,深刻领略了河北人民对驴肉的喜爱,但河北隔壁山西,反而驴肉很少见,到了陕西,羊肉成了主流,东北的大骨头杀猪菜绝对是硬菜中的硬菜。可见,这句俗话的流传,还是有一定的地域性。一般认为,源于河北,而出了河北,这句话的认同感就会大打折扣。

马肉臭又是从何而来,我没有吃过马肉,而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周朝,就已经对六畜有过界定,其中,马就是六畜之一。但六畜的分工却不相同,马、牛作为工具来饲养,用于农业生产以及军事方面,猪、羊、鸡,主要是食用价值,狗比较特殊,主要用处是看家护院,而一般来说,狗肉虽然大补,但很少当成食物。

马,作为六畜之一,它的用处,无疑是最全面的,可以当成交通工具,也可以当成战略物资。从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看,春秋时期的车战,主要就是依靠战马、车兵、以及步兵的配合,产生巨大威力,其中马扮演极为重要角色。

车战淘汰后,骑兵成为历朝历代绝对不能或缺的强大军事力量。汉唐之所以强盛,一个最重要的依据是,骑兵的强悍。在汉朝的史料记载,养一个骑兵,需要五户人家的赋税。这就是为什么,汉武帝漠北之战,战士伤亡并不大,战马损失数万匹,就导致无力继续征战。因为国家财力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损失。

战马的重要性,是一个方面,对于战马的喜爱,让大部分骑兵,将战马当成自己的战友,就好像缉毒警察和缉毒犬的关系一样,虽然一个是人,一个是牲畜,但从战场上形成的战友情感,让绝大多数人,拒绝食用马肉。而国家,也不希望人们把马肉当成食物,从而失去战略资源。久而久之,马肉不好的这种说法就会流传下来。

至于说骡子肉,我知道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骡子是马和驴杂交出来的一种神奇生物,对于这种杂交品种,民间对于这种来路不明的生物,心里其实是没有底的。也很少有人会尝试吃骡子的肉。毕竟,猪肉鸡肉羊肉都很不错,也就没有必要去吃骡子肉。

骡子虽然出身并不尊贵,但民间在和骡子长期接触过程中,发现了骡子的诸多好处,第一,骡子的干活速度快,耐力强,这一点超过了牛,牛的优势是力气大,但速度和耐力却远不如骡子。

第二,骡子体格小而且灵活,善于走远路,作为交通工具,甚至可以比马更好用。尤其遇到崎岖山路,骡子的优势就变得更加明显。第三,骡子养起来很便宜,家家户户都可以养,而且不会担心被吃穷。于是,在民间,骡子成了老百姓的最爱。

骡子通过自己的强大优势,洗清了出身不清白的劣势地位。得到了民间的普遍认可。对于这样一个物美价廉的牲畜,民间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舍得杀了吃肉呢。也正是如此,骡子成为和牛、马齐名的生产生活型牲畜。

最后,我还需要总结一句,那就是,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食用生产型或者战略型牲畜的,但凡是无绝对,在不同地区,不同情况,该吃还得吃。那只能说生活习惯和风俗不一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