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員,一位中華文明史上少見的孤膽英雄

前言

中國是一個重視歷史的國家,千年的優秀民族文化得到了完美的傳承,比如端午節,就是從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一個節日。但是你知道為什麼中國人要過端午節嗎?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等等。起源於吳越等地,後來延伸到整個華夏大地,端午節的兩大習俗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相傳當年楚國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在楚國被秦軍攻破後,投汨羅江自盡,當地百姓敬佩屈原的人格,怕他的屍體被江中的魚鱉蝦蟹吞食,於是用艾葉包裹江米投入水中,來保全屈原的遺體,同時紀念屈原。

伍員,一位中華文明史上少見的孤膽英雄

端午節離不開粽子

隨著時光的流逝,兩千餘年已經過去,可是這個習俗卻流傳下來。不過鮮為人知的是,早在屈原之前的二百多年,有一位古人,相傳他一輩子沒有笑過,但是他為吳地百姓修建了姑蘇城,百姓感激他的恩德,每年五月初五都要祭拜他。

直到現在,蘇州人說起端午也會先想到他,他就是被稱為復仇之神的伍員。那麼,為什麼後來屈原取代伍員成為端午節的代表了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的記載,從伍員的傳奇一生中,探尋其中的奧秘。

伍員,一位中華文明史上少見的孤膽英雄

伍子胥的形象總是沒有笑容


揹負血海深仇逃離楚國

伍員,名員,字子胥,楚國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伍家在楚國是地位顯赫的名門望族,伍員的父親伍奢是楚國太子太傅,負責教導太子建。史書上並未記載伍員年少時候的經歷,我們不知道他有著怎麼的成長經歷,但是從他父親伍奢的官職和地位來猜測,少年伍員應該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並且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著穩定的生活軌跡

如果伍員的生活始終沿著這種穩定的軌跡發展下去,憑他的政治和軍事才能,應該會成為楚國的棟樑之臣,輔助楚王成就霸業。可惜的是,伍家父子碰到的國君是無道的楚平王,這個楚平王不念人倫,居然看上了自己兒子,也就是太子建的未婚妻,並且強行搶奪,從此太子建開始怨恨楚平王。

伍員,一位中華文明史上少見的孤膽英雄

被掘墳鞭屍第一人楚平王影視形象

奸臣費無極趁機進獻讒言,挑唆二人的關係,於是太子建被貶,被迫離開楚國都城。費無極擔心有才幹的伍員和哥哥伍尚為太子建報仇,又建議楚平王將伍奢作為人質,招來他的兩個兒子一併誅殺。據《史記》中記載:

"無忌言於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可以其父質而召之,不然且為楚患。'王使使謂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則生,不能則死。'伍奢曰:'尚為人仁,呼必來。員為人剛戾忍,能成大事,彼見來之並禽,其勢必不來。'王不聽,使人召二子曰:'來,吾生汝父;不來,今殺奢也'。"

面對這個不利的局面,哥哥伍尚決定犧牲自己,去面見楚王,而伍員堅決不肯,他說:"這個局面擺明了楚王要誅殺我們父子三人,不管我們倆去不去都救不了父親的命,所以我一定要離開楚國,為父親和兄長報血海深仇。"於是,伍員面對楚平王派來逮捕自己的士兵,堅決不從,據《史記》中記載:

"使者捕伍胥。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使者不敢進,伍胥遂亡。"

由此可見伍員十分霸道,憑藉自己的武勇便可以逼退了逮捕自己的人,開始了逃亡的漫漫旅程。而他的目的地,就是和楚國爭鬥不休的吳國,因為這個時候,他的心中已經燃起了復仇的熊熊火焰。

助闔閭成霸業掘墳鞭屍

不過,伍員奔赴吳國的道路卻並不順暢,他知道吳國路途遙遠,勢單力薄,所以決定先去尋找在宋地的太子建並投奔他,共同商量復仇計劃。但是這時候的太子建,無權無勢,無兵無將,無錢無物,無名無德,所以筆者更傾向於伍員其實是想扶持太子建登上楚國國君之位,說明了伍員身為人臣,在父兄被殺的情況下,仍然對太子建保有忠君之心,實屬難得,他很明確自己的仇人只有楚平王。

可惜的是,太子建後來被鄭人殺死,於是伍員只好偕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一起投奔吳國。這一路上,追兵不停的尋找他們二人,楚平王也開出了五萬石米糧的賞金。據《戰國策·秦三·範睢至秦 》中記載:

"伍子胥櫜載而出昭關,夜行而晝伏,至於淩水,無以餌其口,坐行蒲服,乞食於吳市,卒興吳國,闔廬為霸。"

由於楚平王無道不得人心,加上伍家在楚國以賢德聞名,所以沿路百姓竭力幫助伍員,伍員終於入吳。

伍員,一位中華文明史上少見的孤膽英雄

吳王闔閭像

伍員入吳後,在他的竭力幫助下,公子光終於登基,是為吳王闔閭。闔閭和楚國有極大的怨恨,於是重用伍員和孫武,攻打楚國。公元前513年,闔閭興兵攜伍員、伯嚭攻打楚國,奪取了舒地,並捉拿了當初吳國投降的二位將軍。公元前511年,吳國再次攻打楚國,奪取了六地和飅地。公元前509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兵攻打吳國。吳國派伍員迎擊,在豫章大敗楚軍,奪取了楚國的居巢。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對伍員、孫武說:"原先你們說郢都不可攻入,現在怎樣?"二人回答說:"大王一定要大舉進攻。"闔閭聽了,調動全部兵力與唐國、蔡國共同攻打楚國,與楚國軍隊在漢水兩岸列兵對峙,楚國軍隊將領子常大敗。於是吳王乘勝前進,與楚軍五次交戰後,就攻入了郢都。當天楚昭王出逃,次日,吳王進駐郢都。

伍員帶領吳軍進入楚都後,尋找楚昭王未果,極其憤恨,於是他來到楚平王的墳墓前,痛斥楚平王昏庸無道,並將墳墓掘開,鞭屍三百,曝曬於野。春秋戰國時代,上至天子朝臣,下至黎民百姓,仍然相信人有前生今世,對逝者秉持入土為安的態度,伍員此舉可謂前所未有,讓人震驚,卻又佩服他忍辱負重,終於報得血海深仇。

怒斥夫差死後目懸東門

經過多年的努力,伍員終於報得父兄之仇,按理說已經滿足了他的夙願,可是故事到此並沒有結束,公元前496年,闔閭與越王勾踐大戰,中箭,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並託伍員輔佐少君,封他最高官職,稱相國公。

伍員,一位中華文明史上少見的孤膽英雄

吳王夫差像

可是,夫差即位後,卻沒有將助他父親成就霸業的伍員放在眼裡,反而聽從奸臣伯嚭的讒言,處處和伍員作對,伍員雖然一心報仇,但也盡心竭力輔助闔閭,和孫武等人聯手締造了吳國的霸業,可是看到夫差的種種不作為,擔心吳國的未來,於是怒斥夫差無道,恐葬送前人基業。夫差極其生氣,於是要賜死伍員。

此時的伍員恐怕已經沒有年輕時候的一腔熱血了,要是換成別人,可能窩囊的死去,但是伍員可是人稱復仇之神的男人,眼見自己無力迴天,他卻不為自己的性命擔憂,反而擔憂著吳國的江山社稷。據《史記》中記載:

"讒臣嚭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於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伍員,一位中華文明史上少見的孤膽英雄

伍子胥過了昭關成功逃入吳地

伍員的話語令夫差驚出一身冷汗,他實在不敢真將伍員的眼睛懸掛在東門上,於是將伍員的屍體沉江,可是,根據後來的傳說,吳國東門上真的長出了一雙眼睛,日夜流淚,似乎為吳國即將面臨的未來而感傷。夫差感到恐懼,命令士兵用箭去射,可是誰也射不中,讓人恐懼。雖然傳說不可以作為考古的憑據,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應出了吳人對伍員有深厚的感情。

伍員,一位中華文明史上少見的孤膽英雄

伍子胥和屈原都是春秋的傑出人才


結語

伍員的一生充滿了坎坷,但是伍員為人剛戾忍卼,能成大事。在父兄死後,一心復仇,終於借吳王闔閭的手報仇雪恨,化不可能為可能,不免讓人讚歎,在自己被夫差賜死時,雖然無力迴天,仍然不放下對夫差的仇恨,逼得夫差死前用白布矇眼,無顏面見陰間的伍員,可謂時快意恩仇的一生。

伍員生前,一方面對外徵楚,一方面發展民生,姑蘇城就是他力主修建的,同時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為百姓帶來巨大的福利,吳人感念他的恩德,為他立祠,每年五月初五紀念伍員,這也就是端午節的雛形。

但是,對於封建王朝的統治者而言,臣子應該忠君愛國,正所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才是正確的臣子之道。屈原在可以偷生的情況下毅然選擇了殉國,而伍員在難以活命的情況下千辛萬苦地逃亡,最終成功復仇國君。古代封建統治者需要的是逆來順受,所以樹立屈原成榜樣,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而伍員則被人慢慢遺忘。

不過,伍員仍然是中國文明史中一個具有鮮明個性的孤膽英雄,他的一生在政治,軍事,思想領域都有建樹,不過最重要的標籤是復仇,極具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是一位少見的奇人。



參考文獻

1《史記》

2《戰國策》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