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偷袭蜀国走的阴平道,是官道还是民间小道?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布拉格之冬180304215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在曹魏集团发起的灭蜀之战中,征西将军邓艾出尽了风头。当时,镇西将军钟会率领的大军在剑阁一带遭到了姜维的顽强阻击,进展不顺。为了打破这一僵局,邓艾率部自阴平沿小道迂回穿插,越过了数百里地势险峻、环境恶劣的无人区,绕过了蜀军的正面防御,奇袭涪县、绵竹等地直逼成都,最终彻底瓦解了蜀军的防线,消灭了蜀汉集团。

此战中,邓艾不仅凭着卓越的勇气、谋略及出色的表现夺得了首功,成了享誉后世的三国名将,此战也成了永载史册的中国古代军队实施迂回奇袭的经典战例。而邓艾率部由陇入蜀穿插迂回的古道即后世所称的“阴平道”,也随着这场战役变得声名雀跃、众人皆知。那么,阴平道真的是一条由陇入蜀的古道吗?它又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呢?笔者结合相关史料记载,针对阴平道的由来及变革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阴平道”在两汉三国时期是一处县级行政区。据《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阴平道是广汉郡辖境内的十三个县之一。隋唐时期的地理、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释中明确指出,汉代朝廷以县内居住的百姓成分作为划分,少数民族占主体的县称之为“道”。另据《汉官旧仪》载,地处郡内称为县,位于边地称为道。由以上记载可以得知,阴平道在两汉三国时期是朝廷在地方上设置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县级行政区,也可以称之为“阴平县”,具体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西北一带。

然而到了宋代时期,阴平道在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转折。因为在宋之前,“道”一直都是特指行政区域,自宋代开始,“道”成了“路”的代名词。所以在宋人的眼里,阴平道成了一条道路的名称。宋代文学家祝穆在编撰《方舆胜览》时,便将阴平道标注为一条出入蜀地的古道。受到宋人的影响,明代学者王炜又做了进一步的升华,在其编著的《大事记续编》中明确指出,邓艾开凿了阴平道,在绵竹大败蜀汉卫将军诸葛瞻。

宋、明两朝学者们的结论在清代得到延续与肯定,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称阴平道为出入蜀地的古道。清雍正年间的《甘肃通志》及清乾隆年间的《三国疆域志》都认同了前人的说法,使“阴平道”彻底远离了它的本意,成了现在意义上的,邓艾在灭蜀之战中穿插迂回的古道——阴平道。这即是“阴平道”的由来及演变。

邓艾当时迂回穿插的古道,实际名称为“左担道”。据东汉学者李充编撰的《蜀记》载,蜀山自绵谷至葭萌之间的路径极其险峻、狭窄,从北向南的行人只能用左肩挑担艰难前行,期间还没有办法换肩,所以该道路称之为左担道。明代地理学家曹学佺编撰的《蜀中广记》中,引了晋代《益州记》中的一段记载,自阴平县至成都有一条左担道,道路狭险无比,担子只能挑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其中还明确指出,“邓艾由此伐蜀”。

此外,虽然在宋代时“道”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将地域混淆为道路,对后期的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明代学者王炜在《大事记续编》中,既承认宋人认为的邓艾伐蜀之道为阴平道,同时也明确指出了阴平道就是左担道。该书中有一段记载称,邓艾在阳平挑选精锐之士,欲从德阳进入江油的左担道,奇袭绵竹,直指成都。由此可以得知,无论是现在意义上的阴平道,还是两汉三国时期的左担道,其实就是对同一条道路的不同称谓。

了解了阴平道的由来与演变,那么阴平道的具体路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近代学者根据史料及实地考察,得出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阴平道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正道与偏道之分。

阴平正道,也称之为“白水道”,这是由于该道途径两汉三国时期的白水县而得名。而在隋唐时期,白水县又更名为景谷县,所以该道也称之为“景谷道”。阴平正道是一条水陆兼行的入蜀通道,有很重要的军事价值。它的路线是从武都郡(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起,沿白龙江经葭芦城(今陇南市武都县东南七十里处)至阴平郡(今陇南市文县西北)后,沿白水江至阴平桥头(今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东),经白水关(今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营盘乡)至白水县(今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经石门关(今广元市利州区石龙村)、葭萌关(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进入汉寿县(今广元市昭化区)。

阴平偏道,即邓艾伐蜀之道。这条古道原本是一条籍籍无名的山间僻道,既险峻又狭窄,中间还有数百公里的无人区。邓艾当年就是率领部众在这条偏道上开山凿路、遇河架桥,迂回至蜀军腹地,给了蜀汉集团以致命的一击。该条偏道也因为邓艾而扬名后世,成了历代兵家极为重视的一条入蜀通道。

该道的路线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起,沿白水江过阴平桥头后转向西南,翻越文县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交界处的摩天岭,沿青川县的青溪河谷经青川县的阴平山、清溪镇阴平村、青溪镇后,再转向西南,经青川县与平武县交界处的马转关、平武县白草乡,然后顺涪江而下经平武县南坝镇、马阁山,进入绵阳市江油市的武都镇,经江油市、绵阳市至成都。这条偏道在汉末三国时期非常险峻且曲折,这从《三国志》的记载中就能窥见。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阴平道从一个行政区域发展演变为一条出入蜀地的道路名称,并最终取代了左担道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至近代以来,学者们通过资料考证及实地考察,不断丰富了阴平道的内涵,使其成了一个由正道、偏道、支线、延长线等几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蜀道系统概念。

参考书籍:《三国志》、《汉书》、《汉官旧仪》、《方舆胜览》、《甘肃通志》、《三国疆域志》、《蜀中广记》、《大事记续编》


地图帝


邓艾不是官宦书香之后,身为寒门能走到将軍之职,智慧和军事才能显而易见。


姜维在沓中还整军待北伐,无数次兴兵攻魏,魏内却养民蓄锐,边境强兵防御,这次魏大军多路齐头并进。势头从来没有过,蜀却要挨打了,这回怕玩完。刘禅、姜维也不可能想到,命运来得如此之快,蜀北有秦岭、汉水、阳平、阴平、剑阁,层层关隘,保险中的保险,所以从诸葛亮起,总是北伐打魏。

这回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东路钟会,中路诸葛绪,西路邓艾,如秋风扫落叶,汉中重镇丢失,姜维退兵收缩,据守剑阁,和钟会相持。中路诸葛绪军抵达阴平,在剑阁和钟会大军会合,邓艾因尾追姜维,最后到达阴平。如果和诸葛绪、钟会会师剑阁,待粮草耗尽,姜维可能反击,那魏军将前功尽弃。若有一支军在姜维背后出现,那将震动蜀汉朝野。姜维是神仙,也挽救不了局面。这支军只有后来到达阴平的邓艾了。





邓艾战场经验丰富,果敢、骁勇,瞄准战机。亲选精兵数千,轻装带上肉干加炒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过无人区的羌地,穿插至江油。来到蜀汉的后方,因北伐耗尽了国力,邓艾在成都平原如入平地,连孔明的后人诸葛瞻都战死,唉……弱到这种成度。和邓艾比姜维自叹不如,一招制敌,显示邓艾的杰出军事才能和强大,逼刘禅投降。


谢谢!再见!


兔吐2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途中而殁,后主又执政了20年,姜维也多次北伐,战事连连,总是事倍功微,劳民伤财,兵不思战,民望和平,国家财力贫乏,用司马昭的话说:“师老民贫,今我伐之,如指掌耳”。

一直以来,魏国采取以静制动之术,国内大力发展经济,国力日盛,司马昭见统一全国的时机已成熟,听取了钟会声东击西的策略,一边抓紧造船制舰,声称要攻打东吴;另一边抓紧备战,伺机伐蜀。



此时,姜维被内宠黄皓勾结右大将军阎宇调往甘肃沓中,“不复还成都”。姜维早已看穿司马昭之阴谋,上书后主刘禅:“闻钟会治兵关中,欲窥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黄皓不听人言,却信鬼神,稟告后主,说敌人不会到来,后主把姜维表压下,不予理采。


263年,魏征四方之兵18万。分三路进攻蜀国:

1,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自狄道向沓中,用以牵制姜维主力;

2,诸葛绪率3万人马,自祁山向武都、阴平桥头,用以断姜维后路;

3,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马,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蜀国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往沓中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往安阳关口拒守;并令汉中诸将放弃汉中外围据点,退保汉中、乐城。

由于蜀军没有对咽喉险道的斜谷、骆谷、子午谷进行严防,被魏国刘钦占领,钟会就分几路并进直入汉中,仅留2万人马围攻汉中、乐城,自率主力直下阳安关口,蒋舒投降,蜀将傅佥战死,继而攻克阳安关,长驱南下。


姜维闻钟会已入汉中,知汉中难保,遂从甘肃的沓中退还四川,与廖化、张翼合兵一处,退据剑阁。邓艾进至阴平,诸葛绪不愿合兵南下。领军向东靠拢钟会,钟会为了专权,诬告诸葛绪畏敌不前,将其押回治罪,随后统率13余万人马攻剑阁。剑阁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钟会攻剑阁不下,无计可施。

10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之机,率兵自甘肃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进。邓艾攀小道、凿山路、修栈道、架桥梁,鱼贯而进,越7百里荒芜人烟的羌氏族人生活之区域,实在是无路可走,邓艾自己也称它为“邪径”,部队进马阁山时,道路断绝,疑是眼前已无路,绝望之际,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毯裹身滚下山崖,这样一来,邓艾率军如同天降神兵,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出城投降。



尔后战绵竹,取雒城,绵竹是城都的门户,绵竹失守,城都危矣!进而邓艾率部围城都,蜀后主刘禅慌忙出降,蜀汉亡。


老蛇正宗


益州群山环绕北有秦岭,东有巫山,西、南皆是高原。

当时入蜀的道路中:东面从长江三峡沿江而上,过翟塘关。

而从汉中入蜀有两条路【金牛道和米仓道】这两条路以剑阁为门户【剑阁北有大剑山,东有小剑山。大小剑山绵延两百多里,统称剑门关】



剑门关之后是绵竹,绵竹是成都以北的重要据点。魏军无论是走剑门金牛道,还是走阴平,都必须经过绵竹。


阴平是从陇上到四川内的奇路,甚至可以说它不是路【不属于官道也非民间小道,它连道都称不上】阴平只是理论上的一条“径”【邓艾曾就说过,阴平是条“邪径”】

邓艾偷渡阴平: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阴平就是现在的甘肃文县,至今还存留这邓艾入蜀时修的栈道】


也就是说,邓艾走阴平,实际上就是像那些跑酷的一样,在地图上先画条线,然后就沿着那条线直行(有山就爬,有坡就滚,有路走路、没路就现修)


左将军


阴平道的“道”不是道路的道,而是一种行政区划,类似现在的“旗”。《汉书》中说,“县主蛮夷曰道”,亦即少数民族聚居的县称作“道”。阴平在今甘肃省文县的西北部,因境内多氐人羌人,汉武帝“置阴平道以统其众”。也就是说,邓艾偷袭蜀汉时走的阴平道,不是类似陈仓道、褒斜道的古老交通,而是氐人和羌人聚居的行政区。

唯一可能引发歧义的,是《三国志》中邓艾“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的记载。此处的“邪径”往往被解释为小路,因而有了“阴平小道”一说。然而事实上邓艾当时根本无路可走,大军“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是一边走一边开的路。真要有路——哪怕是小路,邓艾也不至于裹着毯子往山下滚。

我认为“邪径”应该还有另外两种解释:一是虚指,类似于“另辟蹊径”;二是阴平之后的小路。《太平御览》转引《蜀志》中说,“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是说邓艾过阴平后进入了“景谷步道”。“景谷道”北连阴平,是剑阁道的一部分,之后就顺畅多了。“步道”是不能走车的小路,或许就是邓艾口中的“邪径”。


路卫兵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即今甘肃文县的鸪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经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马转关,靖军山到l平武县的江由关(今南坝)全长265公里(古代尺寸700里)原先并沒有道路,三国时期,魏国灭蜀,魏将邓艾偷袭蜀军后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崇山俊岭中开避出的小道。公元263年,魏国“征集四方之兵十八万万”兵分三路大军阀蜀。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十万余人取道汉中,直逼阳安关(阳平关),征西将军邓艾率3万余人由狄遂进军向沓中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进攻武都以断姜维后路。以延尉卫权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军。魏军势如破竹攻入汉中。姜维从甘肃沓中退至四川与廖化张翼合兵退据守剑阁。邓艾兵进阴平想和诸葛绪南下。诸葛绪不同意向钟会军靠拢。钟会以他怯战为由将他拘押吞并他的军队南下剑阁。剑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姜维凭险拒守,魏军久攻不下,十多万军队粮草耗费巨大,再托延下去粮草不济,只能撤退,蜀军乘胜追击,魏军将溃败。于是邓艾向钟会建议从剑阁西百余里的阴平超姜维后路从阴平,油,涪县,绵竹直奔成都,钟会同意了邓艾的计策。于是邓艾率本部兵马从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邓艾率军樊登小逆,逢山开路遇水搭木桥,走了七百里(古制,路险粮绝进退两难。邓艾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魏军出其不意出现在江由,守将马貌投降。,接为直奔成都,沿途州县望风而降。蜀汉后主不战而降,姜维无耐投降了钟会蜀国灭亡。




关东侠客


邓艾偷渡的阴平小道,什么道都不是,只是邓艾走了,他的军队开辟出来的道路。由于中国史家著史讲言简意赅,对具体行军作战往往一笔带过,并无详细记录,只能根据史料、民间传说和实地去了解判断。邓艾的行军路线大概是从阴平(今甘肃陇南的文县)以北,沿白龙江南下,绕过阴平,过白水江,翻过摩天岭,经清溪河谷南下,进入四川广元青川县,过阴平山(诸葛亮在世时,曾在阴平山设置三处营寨,名上、中、下屯,其死后,因实在偏僻无人,补及困难而撤兵,这里正是诸葛亮让姜维小心阴平小道的关键所在),到今天青川县的青溪镇,南下翻过清溪河与涪江的分水岭,经马转关,到达涪江河谷,南下取江油关(今四川绵阳平武县南坝镇)后,继续沿涪江河谷南下,取涪关(今绵阳市游仙区)。距今人实地考证,摩天岭海拨只有两千多米,山势并不十分陡峭,大约40至45的坡度,山顶也无积雪。马转关也只有一千多米海拔。除了过摩天岭、马转关要翻山,邓艾军基本沿河谷行进,路途并不算十分艰难。涪江河谷高岭深沟,易守难攻,守住涪关,远路翻山越岭,走无人区而来,没有后勤补及,疲惫不堪的邓艾军必死无藏身之地。遗憾的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奇蠢无比,不听手下黄崇劝告占据涪关,到了距涪关一百多里的绵竹(今德阳黄许镇)后,就停在平原上,裹足不前,犹豫不决,坐等邓艾轻取涪关,得到休整、补及后,才后悔莫及,然后,再次不听黄崇劝告,不结营据守,主动出击,被邓艾伏兵所杀,断送了蜀汉政权。蜀汉之败,一是姜维弃阴平三屯不守,二是诸葛瞻弃涪关天险不守。刘禅并未因贪玩乐而误姜维求援之兵,姜维从沓中败退阴平之前,刘禅己如姜维之请,派兵往阴平增援,但姜维忘记了诸葛亮嘱托的阴平山三屯。所谓阴平小道,实际就是阴平关与阳平关、剑阁之间无人的山川间隙,关键节点却三关之后的阴平山与涪关,阴平山有失,还算其次,涪关失守才要命。姜维弃祁山四条狭窄险道不守,放弃汉中,弃守阴平山,与诸葛亮四出祁山、蒋琬北伐、姜维九伐中原,屡败屡战,劳民伤财,大损国力有莫大关系。由于收不回兵权,长期战争消耗,占用大量民力,刘禅再聪明,也只能等待灭亡。黄皓不过是刘禅夺权的棋子而己。


沉140769451


这个邓艾偷渡阴平小道袭蜀汉,按理来说应该是民间小道,但这个民间小道在当时来说,应该画为军事地图之列,属于机密资料。在三国志里,“邓艾”钟会都知道有“阴平”这条路,只不过“钟会”认为走“阴平”太过冒险,弄不好会有去无回,而“邓艾”敢于冒险,邓艾成功了。那邓艾、钟会怎么会知道“阴平”小道能直插蜀地的了,这个答案我还没有找到,但也不难推理,应该是在刘邦出蜀平定三秦之前,就有人知道阴平小道这条路了,一般连小路都详细记载的军事地图,应该不做历史记载吧。


夏有凉风61


邓艾偷袭蜀国走的是山路,带了二千人马。当时孔明料到魏国以后攻入成都可能走这条路,在离成都50里的一悬崖处设置了一队人马守护,孔明死后,估计没发粮草,还有魏国不可能走这条路,便把这队人马撤回了,这可能就是天意吧,邓艾到此地后,还见有埋锅造饭和一些散乱物的残留,便自叹孔明乃神人也。

自《三国演义》


福临时刻


倘若是官道,那还是偷袭吗?

不知道题主是为了什么而提出这个问题,但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毫无营养价值。邓艾是个人才,偷袭蜀国一举成功,姜维都来不及赶回来,出其不意,兵行险着,可见其深谙兵法,如当年魏延也能奇袭长安,可能局势会有大变了。

官道方面是钟会在与姜维正面作战,邓艾出其不意,暗度陈仓,直捣黄龙,一战成名,智勇兼备,恐怕连姜维也只能自叹不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