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再現“聖雄”甘地的葬禮:場面浩大,圖三百萬人前來送行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在1893年,24歲的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1915年,46歲的甘地回到印度,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他被人們尊稱為聖雄甘地。他既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他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張,也就是他說的“nonviolent protest”,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們陪同下,參加一次祈禱會,當他步入會場時,藏在人群中的頑固教徒納圖拉姆用槍朝著甘地的胸膛連放三槍,鮮紅的鮮血染紅了甘地的纏身土布。甘地捂著傷口,發出最後的聲音:“請寬恕這個可憐的人。”終年79歲。照片中是甘地遇刺的第二天,民眾們圍在甘地遺體旁為他祈禱。

甘地遇刺身亡的消息傳出後,印度舉國震驚,無數民眾陷入沉重的哀痛中。很快,印度政府就決定為甘地舉行國葬,前後超過百萬民眾前來參加悼念,而甘地遺體在新德里東面的亞穆納河畔火化。照片中人們正在護送甘地的遺體到火化場地。


甘地葬禮當天,民眾聚集在Birla House和亞穆納河火化地之間。對印度人民而言,甘地給予這個國家,不但是獨立、自由和民主,還有信仰。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尼赫魯--甘地"家族,深受著甘地的影響。在這個家族裡,先後出現的三名印度領導人,都與甘地有著密切的關係。

印巴分治後,印度國內教派和種族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甘地曾多次絕食呼籲和平,卻遭極端派別成員槍殺。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曾這樣評論甘地:甘地是活的真理之光,並永放光芒。而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也這樣評價甘地:"後世的子孫也許很難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現過這樣的人。"照片中是1948年甘地的秘書看著葬禮柴堆開始點燃。

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國大黨從一個勢單力薄的政黨一躍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印度的抗英獨立運動也迅速擴展到全民的範圍。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印度最終贏來了獨立。然而他對印度的貢獻,更在於他所展現出的強大精神力量,他幾乎影響了整整一代印度人,而他思想影響了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學等等各個方面。照片中1948年2月1日甘地火葬現場,警察在火葬現場維持秩序,據報道,當時有幾名婦女衝進火場為甘地殉葬。


甘地的一套以真理和非暴力為核心理論的學說,以非暴力為制定一切政策和一切活動的基礎。他首先拋開宗教的神秘主義和繁瑣儀式的一面,將道德倫理的說教提高到神的位置,認為真理就是神。在探索真理接近神的過程中,甘地認為實現真理的唯一手段就是非暴力,這種非暴力從本質上是指,愛就是人的本性,真理的原則實際上就是愛的原則,哪怕是對待仇敵也同樣如此。照片中數百萬印度民眾前來為甘地送別。

甘地非常反對賤民制,他認為這種制度不符合非暴力的原則,這也是印度教的汙點。甘地為了反對賤民制以及改善千千萬萬賤民的生活狀況,他主張創辦報紙,宣傳解救賤民的主張,並親切地稱賤民為"哈里真"也就是神的兒子,於此同時他還主動收養賤民子女做義子義女。照片中民眾們在等待運送甘地骨灰的列車。

根據甘地的遺願,在他死後遺體24小時內火化。在遺體運往亞穆納河畔時,沿途人山人海,無數印度民眾都希望能為甘地敬獻一束鮮花或投放一塊木材。甘地曾堅信精神的力量,認為善性是人的本性,只要保持這種善性,並堅持用非暴力的手段,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惡,甚至是感化一切惡的行為和事物。甘地回到印度後,就開始領導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與自由的鬥爭。照片中印度民眾聚在鐵路軌道旁,向甘地的骨灰表示敬意。


印度前女總理英迪拉·甘地,因為深受甘地的影響嫁給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記者費羅茲·甘地,所以她隨夫姓由"尼赫魯"變成了"甘地",而她的兒子拉吉夫·甘地也繼承了母親的遺志。可以說,甘地影響了近現代印度的歷史。泰戈爾贈予他"聖雄"的尊稱,意為合聖人與英雄於一身。照片中印度民眾們聚在恆河邊,目睹甘地骨灰的祭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