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舰导弹是怎样躲避对方的雷达?

l湖湘客


军舰警戒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的波长很短,都小于一米,沿直线传播。

地球表面是弯曲的,雷达波不能照射地平线下的目标。即雷达存在盲区。而且导弹贴近地面,地面会产生杂波,淹没信号。雷达难于识别目标信号。

所以,反舰导弹主要依靠掠海飞行,躲避雷达搜索。

但是接近军舰到5公里左右的时候,雷达会发现来袭导弹的。只不过此时军舰只有15~20秒的反应时间。

在这个距离上,隐身设计也没有什么作用。


一叶枫流O灵似舞妖


1.超低空突防

由于地球曲率的遮挡和海杂波的干扰,使得反舰导弹在海平面高度100米以下飞行时,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大大减小。

同时,反舰导弹的超低空飞行高度低于敌防空反导武器的射击低界,即使被敌方发现,也将使敌无法实施有效的火力抗击,从而提高突防能力。

因此,超低空突防也成为目前大部分反舰导弹普遍采用的躲避对方雷达的手段。

2.增强隐身性

反舰导弹在设计时,就针对现有侦察技术和手段,进行隐身化的设计。如,通过要采用吸波材料、涂料或改变外形从而减少自身的雷达反射;使用低红外辐射的发动机降低反舰导弹的红外特征等手段,使敌方探测设备难以发现反舰导弹。进而达到隐蔽突防的目的。

美国研制的LRASM隐身反舰导弹就是其中的代表。

3.干扰

干扰又分为主动干扰和被动干扰。

主动干扰,通过电子战飞机或反舰导弹加装电子战任务系统,来对敌方电子侦察系统进行压制和干扰,以提高反舰导弹突防成功率。

被动干扰,通过反舰导弹加装拖拽式或发射伴飞诱饵弹等方式,模拟反舰导弹信号特征,造成敌方电子侦察设备识别错误目标,以此来提高反舰导弹的突防成功率。

4.导弹变道

反舰导弹在向目标发动攻击时,通过改变导弹飞行弹道,干扰敌方对来袭目标的侦察探测和电子干扰。进而提高反舰导弹的突防概率。

弹道变更主要有三种模式:

  • 弹道降高,在突防末端再次降低飞 行高度直至攻击目标

  • 蛇形机动,导弹飞行末端进行水平或垂直方向的 S 型运动,然后攻击目标

  • 跃升-俯冲,先以低空弹道接近目标,然后迅速爬升至预定高 度,再以较大俯冲角攻击目标

5.“风骚走位”

通过对反舰导弹自控飞行的航路进行控制规划,利用复杂的地形水域来规避敌方的侦察探测,以此来增强攻击的隐秘性,提高突防概率。

6.牺牲小我,成就团队——领从弹

由一枚导弹担任领弹以高弹道飞行,其余导弹为从弹采取低空飞行,领弹负责与控制站的通 信,并为从弹进行总体规划。如果领弹被击落,则从弹中的一枚导弹立即升空担任新的领弹角色。

而从弹则在领弹的掩护下,始终处于低空飞行和雷达静默状态,不易被敌方发现。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东斯坦因


目前主流的做法,是超低空掠海飞行。以利用超低空盲区,和海面杂波做掩护。众所周知由于地球曲率,舰载雷达对海平面附近探测距离在40公里左右,导弹在超低空飞行,军舰就无法远距离发现。即便进入40公里,由于海面杂波干扰,要想精确锁定目标也有相当难度。当然,现代舰载雷达可以通过提高雷达安装位置缩小盲区(这个效果有限),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滤除杂波(这个效果显著,目前近距离跟踪掠海目标是没问题的)。既然目前超低空掠海飞行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那么就要改变一下,一个思路是加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么。0.8马赫飞完40000米要147秒,如果两马赫就只需要59秒,留给敌人的反应时间和拦截机会都被明显压缩了。但话说回来,在海平面附近把导弹加速到两马赫可不是个容易事儿,那些号称2马赫的喷气机,到了海平面也只能飞到一马赫多点儿。要是高空飞行空气密度小阻力小,但又会被提前发现,失去提速的意义。同时,超低空超音速飞行需要强大的发动机且非常耗费燃料,这就是超音速反舰导弹通常比较庞大的原因,但这样一来增加了雷达反射面积,进而增加了被发现拦截的几率。所以另一个思路就是隐身。你看不见我,又谈何拦截?这是比超音速反舰导弹更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另外,还有一些导弹采取亚音速掠海飞行末端加速到超音速的模式,部分克服了纯超音速反舰导弹存在的问题,但仍不如隐身有效。隐身的问题,则在于控制成本。复杂的外形和昂贵的吸波涂层,会推高造价。不过超音速飞行一样会推高成本,所以这个问题也不算什么。






荠菜糰子


首先地球🌐是圆的,就存在一个曲率。而雷达波是无法穿透这个障碍的。即便舰艇把雷达主桅杆建的很高,雷达对反舰导弹发现距离最大只有40公里。所以反舰导弹就是利用地球曲率,把巡航高度保持在30米以下尽量缩小雷达发现距离。


用户一个人


目前看主要是做飘移动作,速度快,当然少不了多种引导。


贺经玉


因为它表面有一种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吸收雷达发出的超声波所以雷达不能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