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艦導彈是怎樣躲避對方的雷達?

l湖湘客


軍艦警戒雷達發射的無線電波的波長很短,都小於一米,沿直線傳播。

地球表面是彎曲的,雷達波不能照射地平線下的目標。即雷達存在盲區。而且導彈貼近地面,地面會產生雜波,淹沒信號。雷達難於識別目標信號。

所以,反艦導彈主要依靠掠海飛行,躲避雷達搜索。

但是接近軍艦到5公里左右的時候,雷達會發現來襲導彈的。只不過此時軍艦隻有15~20秒的反應時間。

在這個距離上,隱身設計也沒有什麼作用。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1.超低空突防

由於地球曲率的遮擋和海雜波的干擾,使得反艦導彈在海平面高度100米以下飛行時,被敵方雷達發現的概率大大減小。

同時,反艦導彈的超低空飛行高度低於敵防空反導武器的射擊低界,即使被敵方發現,也將使敵無法實施有效的火力抗擊,從而提高突防能力。

因此,超低空突防也成為目前大部分反艦導彈普遍採用的躲避對方雷達的手段。

2.增強隱身性

反艦導彈在設計時,就針對現有偵察技術和手段,進行隱身化的設計。如,通過要採用吸波材料、塗料或改變外形從而減少自身的雷達反射;使用低紅外輻射的發動機降低反艦導彈的紅外特徵等手段,使敵方探測設備難以發現反艦導彈。進而達到隱蔽突防的目的。

美國研製的LRASM隱身反艦導彈就是其中的代表。

3.干擾

干擾又分為主動干擾和被動干擾。

主動干擾,通過電子戰飛機或反艦導彈加裝電子戰任務系統,來對敵方電子偵察系統進行壓制和干擾,以提高反艦導彈突防成功率。

被動干擾,通過反艦導彈加裝拖拽式或發射伴飛誘餌彈等方式,模擬反艦導彈信號特徵,造成敵方電子偵察設備識別錯誤目標,以此來提高反艦導彈的突防成功率。

4.導彈變道

反艦導彈在向目標發動攻擊時,通過改變導彈飛行彈道,干擾敵方對來襲目標的偵察探測和電子干擾。進而提高反艦導彈的突防概率。

彈道變更主要有三種模式:

  • 彈道降高,在突防末端再次降低飛 行高度直至攻擊目標

  • 蛇形機動,導彈飛行末端進行水平或垂直方向的 S 型運動,然後攻擊目標

  • 躍升-俯衝,先以低空彈道接近目標,然後迅速爬升至預定高 度,再以較大俯衝角攻擊目標

5.“風騷走位”

通過對反艦導彈自控飛行的航路進行控制規劃,利用複雜的地形水域來規避敵方的偵察探測,以此來增強攻擊的隱秘性,提高突防概率。

6.犧牲小我,成就團隊——領從彈

由一枚導彈擔任領彈以高彈道飛行,其餘導彈為從彈採取低空飛行,領彈負責與控制站的通 信,併為從彈進行總體規劃。如果領彈被擊落,則從彈中的一枚導彈立即升空擔任新的領彈角色。

而從彈則在領彈的掩護下,始終處於低空飛行和雷達靜默狀態,不易被敵方發現。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目前主流的做法,是超低空掠海飛行。以利用超低空盲區,和海面雜波做掩護。眾所周知由於地球曲率,艦載雷達對海平面附近探測距離在40公里左右,導彈在超低空飛行,軍艦就無法遠距離發現。即便進入40公里,由於海面雜波干擾,要想精確鎖定目標也有相當難度。當然,現代艦載雷達可以通過提高雷達安裝位置縮小盲區(這個效果有限),再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濾除雜波(這個效果顯著,目前近距離跟蹤掠海目標是沒問題的)。既然目前超低空掠海飛行已經不能滿足需要,那麼就要改變一下,一個思路是加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麼。0.8馬赫飛完40000米要147秒,如果兩馬赫就只需要59秒,留給敵人的反應時間和攔截機會都被明顯壓縮了。但話說回來,在海平面附近把導彈加速到兩馬赫可不是個容易事兒,那些號稱2馬赫的噴氣機,到了海平面也只能飛到一馬赫多點兒。要是高空飛行空氣密度小阻力小,但又會被提前發現,失去提速的意義。同時,超低空超音速飛行需要強大的發動機且非常耗費燃料,這就是超音速反艦導彈通常比較龐大的原因,但這樣一來增加了雷達反射面積,進而增加了被發現攔截的幾率。所以另一個思路就是隱身。你看不見我,又談何攔截?這是比超音速反艦導彈更有前途的發展方向。另外,還有一些導彈採取亞音速掠海飛行末端加速到超音速的模式,部分克服了純超音速反艦導彈存在的問題,但仍不如隱身有效。隱身的問題,則在於控制成本。複雜的外形和昂貴的吸波塗層,會推高造價。不過超音速飛行一樣會推高成本,所以這個問題也不算什麼。






薺菜糰子


首先地球🌐是圓的,就存在一個曲率。而雷達波是無法穿透這個障礙的。即便艦艇把雷達主桅杆建的很高,雷達對反艦導彈發現距離最大隻有40公里。所以反艦導彈就是利用地球曲率,把巡航高度保持在30米以下儘量縮小雷達發現距離。


用戶一個人


目前看主要是做飄移動作,速度快,當然少不了多種引導。


賀經玉


因為它表面有一種特殊材料,這種材料可以吸收雷達發出的超聲波所以雷達不能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