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干政能強國,武則天干政能建國,為何慈禧干政卻是亡國?

劍花煙雨風情


中國古代三個攬著政權的女人,武則天、呂雉和慈禧,一樣有過垂簾聽政,但卻被後人評述前者能建國、中者強國、後者亡國,真正的原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我們就從當時她們所處女人社會地位、干政時大環境及自身能力方面分析分析。

首先,女性的社會地位不一樣。

武則天所處的唐朝,那時的唐朝胡漢融合,社會風氣與文化是相對比較開放。尤其是女性,甚至可以穿袒胸露臂裝。而且唐朝女性的地位相對於中國各個朝代是比較高的,哪怕出嫁之後,成為家庭主婦也擁有較高的地位與發言權,而且社會各階層的婦女在夫死之後改嫁也是家常便飯,二嫁、三嫁都不稀奇,甚至可以主動跟丈夫離婚,連唐朝公主改嫁的也不少,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給武則天執政提供當然是非常公平,甚至是有利的條件。

呂雉所處的秦末漢初,漢代女性相對還是比較開放的。因為儒家禮教的對女性的禁錮教條尚在初級階段,漢代女人可以協議離婚,寡婦可以再嫁、情侶可以私奔。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什麼的,算是給女性崛起提供了不錯的初始條件。

慈禧所處的清代,自然是女性地位低下,這毋庸置疑的。慈禧所處的中國的女性群體,自宋朝以來就生活在三從四德的壓迫之下,成為了大多家庭的附屬品,甚至歷史記錄中都很少有記錄女子的全名,由此可見女性的地位低下,不同前面二位一樣自由和富有進取空間。

其次,兩者干政時的大環境不一樣。

說到干涉政權,這三位都有自己的一套,也就是同樣具有野心,但她們面對的大環境又是不一樣的。

武則天算是機會給到面前,自己也樂意接受,同時也不缺助力自己的人。對於武則天來說,唐高宗可是直接把鍛鍊機會送到她面前,在唐高宗在世期間,她對政治的能力,高宗本人欣賞不已,甚至直接讓武則天摻一腳,武則天在某方面而言簡直是高宗的參謀。

高宗後期,體弱不管事,政務就直接交給武則天直接打理,這個直接的機會讓武則天從高宗的皇后,由幕後走到臺前,機會是給得足足的,直接與高宗並稱二聖,哪怕是高宗上朝時,武則天也直接在大殿上垂簾聽政。

呂雉算不上擁有特別好機會,但還是有嚐到權力的甜頭,還是有一些可以把握的便利條件在手中。漢朝創建之後,呂后是原配妻子,雖然劉邦此時對呂雉已經忘了愛,有了戚夫人,可是對於劉邦手下的一幫文臣武將來說,呂雉的主母身份,還是給了呂雉很大的便利,能夠真正和這些文臣武將打成一片。

也正是這段時期,讓呂雉體會到權力的滋味,雖然失去了愛,但她卻找到了另一件東西權力來替代,換成這樣,其實也還不錯,起碼當時給了她極大的安全感。

慈禧卻沒什麼先天條件,得到權力也是算是她給自己一步步爭取來的,並沒有前面兩位那麼順。慈禧在的的清代,滿清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地位很低,她如果過早稱帝的話,很多人都會反對她。所以她也只能垂簾聽政控制她的兒子,借她的兒子之手發號施令,至少是靠這樣掌權。但連她的兒子也不甘心受她擺佈,想謀求自己發展,慈禧也只能靠囚禁自己的親兒子,才算把權力一步步慢慢拿到手。

最後,是彼此的掌權能力不一樣。

武則天有能力有手段,她就像個有女性外表的男人。武則天之所以能夠登位成為女皇帝,靠的可是日積月累的長年樹立威信和鍛鍊管理能力,在她還是皇后的時候,就已經讓朝臣集天下人見識到她的政治手腕與能力。

高宗之後登基的兩個皇帝(中宗和睿宗),其實不過是活在武則天的光環下,相比之下,兩個皇帝體現的就是能力不足,大臣們其實一直願意信任武則天能更好治理國事,所以後來稱帝也就水到渠成了,要說創建自己時代,建國的能力當然是槓槓的。

呂雉有想法有謀略,叫女中豪傑也不為過。她以女性的身份登上高位,遊走於文臣武將之間,不上戰場,但大後方的一切都被她管在手中。

“臨朝稱制”這可是由太后呂雉而來的,指女性掌控朝政,呂雉雖未稱帝,可手中掌握權力已與帝王無二。掌權後的呂雉,處理事情起來果斷殘忍老練。

任用親族穩權力,呂雉為了鞏固權力還大肆清算劉氏子弟,不斷擴大自己權力任用自己的親族,這也是歷史上外戚的由來。

拉攏人心搞聯姻,拉攏劉邦身邊大將,呂雉想到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邦的貼身愛將樊噲,看重樊噲如日中天的地位和影響力;殺人立威嚴斬韓信,她趁劉邦在外征戰之際,與蕭何用計殺掉了韓信,從而成功震懾了其他功臣;不擇手段清門戶,呂后命人將戚夫人斬去手腳,薰聾雙耳,挖掉雙目,又以啞藥將她毒啞,這才拋入茅廁之中成為“人彘”,這樣殘忍的手段就是通過雷霆方式讓人人心驚,從此讓呂雉徹底掌握大權,強鞏固自身國家政權,自然不在話下。

而慈禧,總體來說還是能力不足,成天也就知道東躲西藏的。面對清朝當時的內憂外患,咸豐皇帝沒有能力解決,慈禧本人同樣沒有,而且清朝國力不振,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任度很低,加上洋人入侵這些外憂內患都夾雜在一起,但反觀慈禧本人不僅找不出出良策來改善政局跟人民的生活,遇事也只能賠償或各種逃跑,這樣不亡國才怪。



這些歷史要讀


假如死後有靈,呂雉敢見劉邦嗎?武則天有臉面對李治嗎?慈禧死後見著咸豐,可以傲嬌地拍著胸脯說:“老孃對得起愛新覺羅家,老孃給愛新覺羅氏的滿清,硬生生續命50年。”

其實,人們誤解了慈禧。對於維護統治階級家族,和維護朝代穩定方面,慈禧做的要比呂后和武則天都好。

有人說呂后強國、武則天建國、慈禧亡國。恰恰相反,呂后對於劉氏的漢朝是禍國;武則天對於李氏的唐朝是滅國;而慈禧對於愛新覺羅的滿清則是救過——續命50年。

【呂后】

劉邦死後,呂后專政,大肆扶植呂家外戚勢力,打壓劉氏皇族勢力,對於劉氏皇族來說,差點因為呂后而遭遇滅頂之災。

人們只記得呂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以為她只是後宮爭鬥。人們津津樂道,呂后大肆誅殺功勳大佬,以為她只是為了鞏固漢朝政治。卻沒看到她的飛揚跋扈,讓兒子劉盈鬱郁終生、英年早逝。

先是殘害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再是毒酒謀殺齊哀王劉肥,劉肥獻出封地才得以保全。之後又殺害趙王劉友、梁王劉恢,這還不算完,又將前少帝劉恭先立後殺,立了一個來路不明的劉弘為後少帝。

明知道“非劉氏稱王者,天下人共誅之”,卻為了鞏固呂家外戚勢力。大肆分封呂家十幾王侯,臨死卻不忘記讓呂家人掌管南北禁軍、讓侄子呂產做相國掌朝政、讓侄子呂祿的女兒做皇后掌後宮。

幸虧劉邦的兒子多,不然就讓她殺絕了。她讓漢朝政局出現嚴重分裂和對立,為後面的流血廝殺埋下伏筆。果不其然,呂后一死,劉、呂兩大集團就開始火拼。

假如呂家不幸勝利,漢朝估計會過早陷入分裂,有沒有後世強漢還說不準。我們所熟知的漢朝,他的皇族會不會改姓呂?劉氏子孫是不是很後怕?呂后算不算禍國?

【武則天】

對於武則天來說,則在呂后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她不但殺害李唐宗室,最後直接取而代之。武周的建立,本質上唐朝是被滅國了。幸虧武家家族沒有大能耐的人;也幸虧武則天是個女人;還幸虧沒有把武三思立為太子;更幸虧武則天稱帝時期已經人到暮年,沒多長時間可活了。

不然,讓武周再傳上一代,就沒唐朝什麼事了。後世的記錄將會是:唐朝是一個短命王朝,只傳了兩代半。

【慈禧】

現在再看看慈禧的所作所為。她的垂簾聽政,給民族帶來恥辱,給國家帶來災難。她的愚昧、瘋狂、貪婪都是我們唾棄的對象。但是,她對得起老公,對得起愛新覺羅氏。

在維護愛新覺羅氏的皇族統治這方面,慈禧無疑做的很不錯。太平天國爆起,橫掃半壁江山。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京師淪陷。堂堂大清,在咸豐手上已經剩下一口氣。慈禧用陰謀也好,詭計也罷,降服了滿漢眾臣,滅了太平天國,整出個“同治中興”,讓大清迴光返照,吊命半個世紀。


爾朱少帥


這個問題也許會讓地下的慈禧蹦出來破口大罵

慈禧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女性掌權者,作為道光帝的兒媳,慈禧在咸豐帝時期就有干政的跡象,當時咸豐帝體弱多病,很多時候都把政務交給慈禧處理,後來咸豐帝去世,同治帝登基,這是個少年皇帝,慈禧聯合慈安誅殺了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大臣後迅速掌握了政權,自此開始了自己的時代

慈禧掌權對於中國不是好事,但對於維護清王朝的專制統治起到很大作用的

慈禧是典型的耗子扛槍窩裡橫,於內,慈禧在在扼殺資本主義萌芽,剿滅農民起義有著很深的造詣,其政治手腕足以讓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這些男人中的精英都拜倒在石榴裙下,這一點慈禧並不輸給武則天和呂雉。

然而慈禧不諳世事,頑固守舊不懂變通,因此無法在新世紀來臨時分拯救中國於列強的侵略中,這是她固有的政治思想和格侷限製造成的,坦率說就算是換成武則天也不一定就能挽救中國。當然,慈禧好大喜功,不懂民情,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這是肯定不對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從程度上說,呂雉、武則天的干政程度上比慈禧要厲害得多。但呂雉和武則天比慈禧佔據四個有利位置。其一:當時的儒家思想是否佔據統治地位;其二:國內朝廷和地方權力對比分配;其三:外敵強大與否,也就是中國所處的位置是先進還是落後。最根本地說,還是呂雉和武則天都比慈禧有才幹、有眼光、有魄力。慈禧過於自私。

(1)西漢、中唐都是思想並未僵化時期,慈禧則處於儒家思想僵化時期,在這種情況下,慈禧難以真正讓“男陽女陰”的社會輿論向自己方向轉移,無法控制朝廷的絕對權力

西漢初期,“無為之治”思想受到了劉邦地重視,而儒家思想和儒士則成為劉邦的戲耍對象。

呂雉影視形象

那麼,儒家思想無論是前秦時期,還是漢武帝時期,或是宋朝的儒家、明清的儒家,他們都是儒家。你不可能說前秦時期的儒家是真儒,宋明清儒家是假儒。他們有一慣的思想脈絡,前秦也是“等級秩序”做基礎,因為儒家是以周禮為基礎的、傳統文化為基礎的。

到了武則天時期,儒家同樣沒有成為絕對主體地位。因為自東漢宦官專權開始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儒家知識分子們不斷地變節,哪有什麼忠君思想。所以,武則天作為女性可以作為君主。但是,北宋以後,宋太祖、宋太宗時期,儒家就已經佔據主體地位,所以,劉太后、曹太后、高太后等雖然有權力但不敢稱帝,特別是劉太后都有人勸稱帝了,她仍然不敢。

武則天影視形象

那麼,慈禧就更不要說了。誰敢請她稱帝?開玩笑。

(2)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

慈禧在1861年成為“兩宮一王”取得權力後,慈禧地位並不穩固,直到1881年以後慈安亡故、奕訢在1883年被打倒後才徹底掌握權力。而早在1861年前,清廷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咸豐在位期間連雲南巡撫被稀裡糊塗地殺掉,咸豐、肅順、慈禧都在裝糊塗不敢招惹雲貴權貴人物。

呂雉、武則天則全面控制地方。

(3)西漢和唐朝都處於世界先進文化,晚清時期則處於世界落後文化,慈禧並沒有代表先進落後主體上更代表落後文化,難以獲得廣泛認同,慈禧一心維持統治,並沒有為了國家發展考慮

西漢初年和唐朝的中國毋庸置疑都比周邊國家更先進,同時對比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來說也屬於先進。

慈禧影視形象

同時,在軍事上、經濟上、科技上也比較先進。晚清則不同了,思想落後且慈禧完全是代表“保守文化”,對於西方學習、改革都是表面文章,以其主導的“新政”“假立憲”為例,完全是權力鬥爭且以滿人貴族奪權為根本目的。

慈禧亡故前,地方督撫一級的滿蒙貴族已經佔據一半位置。然而,八旗子弟在那時只會提籠架鳥哪有什麼戰鬥力。世界形勢、國家形勢早已經不是五十年前、更不是一百年前,靠老一套的“制衡”“蠶食”的權力鬥爭手段,已經不適合國情。然而,慈禧卻仍然採用。

正如梁啟超評價李鴻章“不學無術”,絲毫沒有世界知識、先進知識一樣,慈禧在“開眼看世界”方面還不如李鴻章。


坐古談今


一直以來對於慈禧的評價,民間一直不是很高,有人認為慈禧是導致大清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事實上,在諸多史學家眼中,慈禧的評價有很多,雖然她的確要為清政府的滅亡負擔一定的責任,但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慈禧所主政的大清帝國,遭遇的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清政府宛若一支輕舟,飄忽不定,如果不是因為有慈禧這個掌舵人,這艘小舟很有可能會提前幾十年就翻覆。
歷史上類似手段的諸如呂后、武則天等人,未必有慈禧做的好。我們對比三人執政期間的一些舉動就能看出來。
她們相似的地方有很多,比如都是女性,上位的過程中手段都很酷烈,尤其是在對待政敵方面。但縱觀三人執政期間,有一個問題不能忽視。
呂后和武則天上臺以後,都曾有過大規模的任用親眷。
呂后自不必說,上臺以後,打破了非皇族不能封王的界限,將諸呂封王。
武則天同樣也是如此,除了大肆剪除李唐皇室成員(當然也有李唐皇室反對的緣故),還大肆分封了武氏,包括當時太子李旦,為了保命,都請求賜姓武氏,武三思等人影響李唐政權達十數年時間,直到唐睿宗上臺以後,才徹底剷除了武氏在朝廷的影響力。
作為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呂后、武則天更多的是延續了前代的政策,畢竟漢唐時期,他們兩人掌權的時候,國家才初步建立,國力也一度蒸蒸日上,呂后倡導無為而治,延續政策,武則天扶持庶族登堂入室。進一步加強了對國家的統治。

慈禧則不同,她並未大規模的任用親眷,反而提拔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如曾國藩、左宗棠等等。

有一個最大的麻煩,就是西方列強的侵略,而更為深遠的影響就是,西方思想的徹底灌輸。漢唐時期雖然北方也有夷狄,但基本上這些夷狄文化並不能影響中原,相反這些夷狄反而在與中原不斷交戰的過程中,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慈禧主政期間,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使得國家早已經千瘡百孔,而思想入侵危害更甚於漢唐時期,如太平天國運動,其實也是西方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和中國古代農民起義有一定的區別。
歷史評價中,慈禧晚年對清政府的改革十分高明,雖然其中有諸多封建王朝時期遺留的弊端,但不得不說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慈禧的所作所為無疑是恰當並且合適的,而且加上身邊有諸多晚清時期著名大臣輔佐,若慈禧能多活幾年,未必不能延續清王朝壽命。

漫步史書


題主把這三個人從歷史背景中摘出來做對比,完全就是在耍流氓啊。

拋開了現實背景,一個人的作為就無從談起,比如把如今一個理工科科學家放到理學思想主導的明清時代,你覺得他又能有什麼大的作為?

呂雉、武則天、慈禧這三個人也是一樣的道理,忽略了她們原本的歷史時空背景,客觀現實的推動,來討論她們的自身能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呂雉是開國皇后,所處的社會背景是秦末大亂,漢興的一段社會秩序剛剛恢復的時間段,在歷史的推動下,那個時代最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生產關係已經形成,政治制度也趨於構建這種生產關係。

漢朝剛剛草創,一切制度是在不秦亂的基礎上重新構建,其難度要小得很多,因為天下亂了很久,民心思定,繼續恢復社會秩序,這是大勢所然,呂雉的干政成果正是建立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的。

當時漢朝,雖然有強敵匈奴,但匈奴的社會組織形式遠遠落後於漢王朝,對漢朝的掠奪方式還處於野蠻的武力入侵,也就是搶劫,但受制於本身綜合國力不強,他們掠奪的利益遠遠不能動搖漢王朝惡統治,所以這種外部威脅並不足以使帝國進入動亂之中。

而在反觀呂雉的臨朝稱制,站在漢室劉性的角度,呂雉當然是要被定死在恥辱柱上的人,但從整個漢朝的穩固上而言,呂雉對政局的把控,以及後來“文景之治”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這是漢初政治思想的延續,也就是所謂的“黃老之學”,秉承休養生息的政策,恢復社會生產,發展經濟。而這樣的政策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因為大亂之後必有大治,戰禍對社會產生的巨大破壞,使得國家經濟跌入了谷底,當社會秩序恢復以後,生產就能夠很快地追趕上來,從而形成一種“強國”的效果。

武則天的稱帝,是偶然的,但其實也有跡可循,唐王朝自玄武門之變以後,一直存在一個潛在的問題,那就是帝國繼承人受到這種“非法奪位”行為的鼓勵,導致了唐廷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動輒政變,所以整個唐朝都處於一種無法正常完成政權過渡的狀態。

同時,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風氣最開放的一個時代,女性地位相對提高,女性參與政治在那個時期,也並不會受到輿論的攻擊,這些都是武則天能夠稱帝成功的潛在原因。

接下來再分析一下,為什麼武則天主導下的唐王朝繼續走向強盛。貞觀之治為唐王朝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尊嚴和自信,在這種強勢文化背景下,唐王朝走向了一條霸氣不已的擴張強盛之路。

但貞觀的二十三年並沒有將唐王朝的潛力完全發揮出來,帝國依然在蓬勃發展,只需要延續貞觀的政治理念,加強中央集權,打擊豪門大族,完善科舉制度,帝國的強盛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這裡面有武則天個人的政治能力,當然也有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是在種種社會現象的推動下的結果,這個舞臺,屬於武則天,是歷史選擇了她,當然也可能不選擇她唐王朝依然可走向強盛。

最後來說一說慈禧。慈禧垂簾聽政的時代,清王朝被太平天國打得只剩下半條命,首充滿洲制度趨於崩潰,漢人地主精英逐漸在地方上掌握實權,與清廷滿洲集團形成中央地方的既聯合,卻又防備的二元政治。

而外部環境也相當惡劣,殖民貿易的興起,使得歐洲列強走向了新的的時代,而還處於農業社會的清王朝,在被動挨打的情況下,進入了一個進退失據的局面。進一步走向西方體制的懷抱,那麼滿洲集團的利益就會損失殆盡,也是極大一部分漢族地主所不願意見到的,而退的話,只能步步捱打,最後落得滅亡的局面。

慈禧執掌清王朝最後的這五十年裡,帝國風雨飄搖,變與不變,都宣告者一個時代的終結,處於舊的社會結構下的王朝體制,必然走向崩潰,這是民族國家興起之後的必然結果,人性解放思想的蓬勃發展,不斷衝擊著舊制度的統治根基,繼續維護舊制度,帝國大廈崩塌得更快,如果在舊根基之下,搭建新大廈,那麼也會倒塌。

清朝滅亡時歷史使然,不是個人意志,個人能力所能扭轉的,將這個鍋完全甩給慈禧,不僅忽略了歷史規律,而且也有失公允。


江畔初見月


嗯,確實有意思。

三個女人若是再劃分一下,呂雉是開國階段,武則天是朝代中期,慈禧處於朝代末。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呂雉的大漢天下可謂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她就如同喪夫之後的鐵腕寡婦,為了守住白手起家創立的家業拼了一股子楞勁;

再說了,劉邦打天下,掃諸侯與反叛的功臣,抗擊匈奴,事情做的差不多了,只要呂雉不要太亂來,順順當當的做好過度即可,所幸呂雉也只是興趣在宮廷鬥爭,否則真的很難說強國,也幸好劉邦眼力勁好,立下非劉不得王,給了群臣抗衡呂雉的由頭,拉鋸當中消耗掉呂雉亂天下的精氣神。

武則天就不一樣了,內外憂患都被李世民掃乾淨了,又撞見短命的李治,只要把控政治中樞就能穩操勝卷,所以宮廷鬥爭勝出,再有李治鋪路,自然而然步上朝堂,把控朝政,天下太平,把控群臣,建國很輕鬆;

只要看看歷朝歷代的那些權傾朝野的大臣和宦官,武則天怎麼不可以權傾朝野,更何況她是皇帝的老婆,又是後來的太后,不僅權傾朝野,而且名正言順,誰敢多個不字。

慈禧就倒黴了,世界格局變動,我國遭受外來力量衝擊造成擠壓,這不僅僅是宮廷鬥爭能夠解決的。

咸豐既不可能像劉邦那樣為她抵禦強敵,又不能如同天可汗傲視列強,給慈禧留下的是大清的爛攤子。

雖然是爛攤子,可爛船也有三千釘啊,慈禧捨不得放手,也沒有高深智慧與雅量勵精圖治,左搖右擺,進進退退,玩的全是宮鬥權謀,禍害了政略,禍害了天下。

她應對百年恥辱揹負最大責任,毋庸置疑,畢竟高位者的抉擇,特別是封建皇朝高位者的抉擇對全體國民影響巨大深遠。


鴻哥iouyh福小鋪


呂雉,武則天,慈禧作為歷史著名的人物,能在男權的封建社會獨攬大權,能力實在厲害啊,論權謀藝術,她們算是同一檔次的高手啊!不同的是王朝在她們的統治下,漢朝和唐朝並沒有完蛋啊,而是走向巔峰,而慈禧則把清朝推向滅亡,能力相當,卻後果不同,一切都跟當時的環境和大局眼光不同有關啊!

呂雉和武則天剛好處於王朝開創初期,需要的就是新鮮創新的血液,而慈禧的時代則是清朝走向衰落的晚期,境況不同結果就不同啦!漢朝時,儒家思想還沒有獨大的時候,當時的人還是比較開明的,至於女人當權也無所謂,關鍵是大家有錢賺有官當就是啦!呂雉雖說殘忍血腥,可是在施政方面還是有得當的地方,呂雉很清楚知道漢朝想要治理好,必須靠人才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所以呂雉殘忍只是殺劉邦的女人和孩子啊,就是穩固自己的權力嘛,漢朝公司開不下去,呂雉也白搭,因此呂雉很明白事理,外朝依靠那些功臣輔助,並沒有清理那些功臣和謀士,大家一起發財嘛!當然呂雉為了獨攬大權,扶持自己的孃家人參與政務,這是很正常的事,只不過當外戚集團勢力過大威脅到朝堂的權力局勢時,就是內部自我清理的時候,後來不就是周勃和陳平發動政變,把呂氏集團幹掉,權力重新回到劉氏手中嘛,讓漢朝重新走向正軌罷了。其實呂雉的當權就像一個人內部長了毒瘤,而這個毒瘤是呂雉搞出來的,還在呂雉沒有把人搞死,後來是人的免疫系統把毒瘤清除了,呂雉的當權只是內部矛盾,沒有傷到漢朝的根基,這點上不得不服呂雉的眼光啊!



武則天的時代也是比較開明的,當時的唐朝算是世界中心啊,外國人也能當唐朝官員時代,可見對於武則天當皇帝,也還是能夠接受的,不想後來明清時那麼固執!武則天只不過換了一個女人當皇帝罷了,她治理唐朝比男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啊,武則天在治理國家上就是沿用了唐太宗時代的貞觀政策,還發揚光大了,內部打擊世家門閥,培養多數的寒族人士,外部鼓勵農業,可以說武則天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基礎啊!武則天的當權只不過是內部的權力分配罷了,皇帝的老婆變成了皇帝而已,武則天雖說殘忍,但也和呂雉一樣,沒有把殺戮擴大化,只是清理了自己的政敵罷了,同樣扶持武氏親人,達到權力的平衡。後來到了武則天的晚年,武則天看了,唐朝的舊臣就開始清理毒瘤的時候,把武則天的男寵幹掉,也清理了一些武氏族人,唐朝再次恢復正軌。呂雉和武則天的當權就是一顆石頭投進了湖裡,激起了一朵小浪花,浪花過後湖面又恢復了平靜啊!



慈禧所處的時代也是風雲變幻的時代,那時的清朝也是衰落的晚期啊,慈禧能夠做的只能是維持清朝別那麼快完蛋罷了。清朝可是滿族少數人統治的,漢族從內心就不服,到了慈禧的時候更甚啊,加上列強的入侵,清朝的不作為,民間革新思潮湧動,都想推翻這個無能的清朝啊!而慈禧能夠讓滿清維持了幾十年,這也是一種能力啊!慈禧採取的辦法無非就是漢人治漢罷了,用開明的地主漢人階層去治理更多的漢人,最後和漢人地主階層分享權力。滿清自咸豐以來,中央權力就不行了,地方漢族地主勢力崛起了,像李鴻章和曾國藩那樣的漢臣大官能夠和滿族當權者分享權力啊!反正那時中央也管不了地方了,還靠他們維持治理啊沒辦法,誰叫滿族貴族無能啊,八旗兵就是廢物,只會吃喝玩樂玩女人,其他的什麼都不會啊,滿族貴族也是無能,強的沒有幾個人,爭權內訌也是個個頂尖,外部只能依靠那些接受西方思想開明的漢族地主階層管理了,慈禧就是那樣乾的,具體什麼操作就依仗他們啦,滿清貴族只管享受和撈錢就行了,管理國家的事那是沒有的!這樣的分享權力局面一直到慈禧死亡,一旦慈禧死了,滿清也就土崩瓦解了,因為那時大家發現滿清都風燭殘年了,一推就倒,推翻它自己當家做主不就是很好嘛,一直不就是那樣想的嘛,所以後來的幾年的辛亥革命把滿清掃進垃圾堆裡啦!慈禧是自私的,決定了她不會有什麼國家意識,只是為了維持滿族的權力和享受罷了,她不會為了國家和民族考慮,她自己都說了“寧給外夷,不給家奴”,這樣自私自利的人,把國家利益當做買賣,民眾不反抗才怪呢!最後滿清還不是自作孽不可活嘛!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首先我先糾正一下,你問題描述裡的錯誤。在中國歷史上臨朝稱制的不僅這三個女人,還有北魏的馮太后,遼朝的蕭太后,蒙古先元的脫列哥那和海迷失。


為什麼這三個女人干政導致的後果卻不一樣?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問的非常有水平!

首先,呂后為什麼能夠使大漢帝國日益強盛?這個很好回答,因為當時的大漢帝國正處於上升期漢朝的政權還屬於建立——鞏固時期,也就是說當時的大漢政權是一個新生事物的新生事物,總是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向前發展的。我們翻閱歷史就會發現凡是一個持久王朝的建立鞏固時期,幾乎每一個帝王都是開明的即使是太后干政也不例外。呂后是大漢帝國的第一代第3位統治者,她隨著劉邦創業,深知創業的艱難,所以雖然干政,但是卻是往著好的一方面發展的。因為當時大漢帝國需要鞏固,漢政權正處於上升階段所以能夠強國。


武則天為什麼能夠建國?首先,唐代是中國思想空前開放的時代,雖然也沒有擺脫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由於李姓王朝有一半的鮮卑族血統,所以在唐王朝,這種思想並不那麼嚴重。這一點雖然是隱性的,但是卻是武則天能夠建國的社會原因。

在武則天建國之前,武則天已經掌握大唐帝國政權整整35年,自從655年被唐高宗封為皇后之後武則天就慢慢的接近權力中樞,由於唐高宗李治患有嚴重的病痛,不能夠親自處理政事,這就給了武則天絕好的機會去熟悉政治,接觸政治人物。等到即位稱帝那一年,

武則天已經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已經有足夠的人望和能力駕馭政治風波。這是武則天能夠稱帝建國的重要原因。

慈禧為什麼單證卻導致了亡國?首先,我不排除慈禧太后個人的生活極度腐敗,思想極度固化!但是,如果把慈禧和呂后,武則天調調位置。讓武則天來當大清帝國的太后能夠挽救腐朽沒落的清王朝嗎?呂后還能使清王朝強盛起來嗎?顯然不能。


從當時中國的整個社會狀況來看,中國封建社會經歷了康乾盛世這一輝煌的迴光返照之後,已經不可挽回的走向了末路,不要說慈禧挽救不了就算康熙乾隆再生,也不一定能挽救,因為這是社會的原因,盛極必衰,物極必反,是任何一個事物都無法逃脫的歷史規律!為什麼慈禧能夠導致亡國?因為當時的清王朝當時的封建社會已經達到了亡國的標準,至於由誰來直接的導致亡國,這只是一個歷史的偶然。



可以這樣說,中國封建社會大清帝國滿族政權就像一個垂死的駱駝而慈禧就是壓死這個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慈禧能夠像呂后和武則天學習,他也許能夠延緩大清帝國和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但是絕對挽回不了中國封建社會,大清帝國腐朽政權衰亡的根本命運。


舊事舊人歷史說


劉邦的原配夫人呂雉出身於亂世,嫁給劉邦後一度顛沛流離,生活艱苦,並且還有兩年多時間曾被項羽抓去做為人質,倍受煎熬。自然知曉百姓的生活艱難,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即位,惠帝生性忠厚,看不慣呂后的所做所為,幾年後便憂鬱而死,此後呂后便扶植被稱為惠帝幼子的‘’少帝‘’即位,呂后開始臨朝聽政,呂后執掌大權後,依然是按照劉邦在位時期的政策和用人制度。並繼續推行與民休養生息的國策,重視農業生產,奠定社會基礎,且與匈奴保持友好和親,爭取和平建設空間,因此在其統治時期,漢朝的政治經濟等方面都仍得到發展。

武則天自幼酷愛讀書,天資聰穎,進宮後就被賜封為武才人和武媚娘,腹有詩書氣自華,李世民逝世後,武則天被髮配到感業寺剃度為尼,當唐高宗李治再度與武則天相遇,就倍加寵愛,曾一度不管大臣們的阻撓,將武則天進封為皇后。

武則天先是在李世民身邊服侍多年,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十分具有政治才能,武則天耳濡目染,自然受益匪淺,直到高宗執政,高宗本就體弱多病而且性格懦弱,又給了武則天垂簾聽政的機會,逐漸培養了武則天參政議政,處理政事的才能和本領,而唐高宗覺得有人主動替他分擔政務,他也覺得樂得清閒自在,武則天幫助李治治理國家,並審時度勢地提出建言十二事,即發展農桑。2以德感化天下。3.免除京畿地區徭役 4.禁浮華 5.崇尚儉樸 6.廣開言路 7.杜絕讒言 8.學習老子的《道德經》 9.為母服孝三年 10. 五年以上有功官員不再考核 11.八品以上京官增加年俸 12.任事已久又有才德官員可晉升 ,這十二條是治國之策,也是利民之舉。好的施政綱領,就是強國的基礎,武則天統治期間,繼承了貞觀之治,續接了開元盛世,在政治上是有所貢獻的。

慈禧,葉赫那拉氏,咸豐帝妃嬪,同治帝生母,為勾引咸豐縱慾,咸豐喝鹿血、吸鴉片,不治而亡。為大權獨攬害死東宮慈安太后,為獨斷專行,競干涉同治婚姻,同治染性病而死,後慈禧扶植傀儡,主政時間長達48年,

慈禧為了慶賀六十大壽,竟然動用軍費大規模修葺頤和園,臣僚上書勸諫,她還發怒:‘’誰跟我過不去,我就讓他一輩子過不去‘’!然後就把海軍衙門的經費挪用於修造園林工程,結果,正當萬壽慶典緊鑼密鼓籌備之時,甲午海戰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被迫簽定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開放通商港口,被迫拆除沿海炮臺。

中日甲午戰後,帝國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擾擾在各地開設租界,搶奪資源,迫使愛國救亡有志有識之士覺醒,想參照外國實行變法維新。但因損害到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利益,遭到慈禧的反對和打擊。囚禁光緒,捕殺戊戌變法六君子,戊戌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後,十一國勒令慈禧歸政,光緒復出,慈禧大為惱怒,竟然向十一國宣戰,還以義和團為政治籌碼,先縱容義和團燒燬教堂、清除信徒,藉助義和團運動排外。等到列強明確表示,不會以光緒皇帝取代慈禧太后,慈禧立即向義和團進行屠殺,還說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

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為名,進行武力干涉,出兵趁火打劫,藉機瓜分中國,八國聯軍燒殺劫掠北京後,慈禧還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賠款合計9.8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保護,該條約標誌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使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慈禧的奢侈腐化也是出了名的,每食上百道菜,過個生日竟化費千萬兩白銀,死後的隨葬品更是無數,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慈禧最後落的個挖墳掘墓,屍骨難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