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希特勒在自杀前手里还有700万德军,为何不选择放手一搏?

烟比你好-伤肺不伤心


希特勒在自杀前,德国分布在各地的军队总规模肯定没有700万,但总规模也是一个庞大的数量,但这些军队有几点问题:

第一,德国剩余这些军队基本上已经没有后勤供应,面对美苏两个全国动员下进入战时状态,根本就是缺墙少弹,怎么打?除了送人头也没有什么了。

第二,德国本土的工业基本上已经摧毁殆尽,没有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更不可能生产飞机坦克,制空权已经牢牢地掌握在美苏手里,德国军队就是苟延残喘。

第三,虽然德国的军队还有一些,但当时的苏联军队规模有一千万以上,美国军队规模也接近这个数量,还不包括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军队。相比而言这些军队根本就不值得一提,迟早被消灭殆尽。

第四,德国的这些军队,已经不是二战初期德国的训练有素的军队,而是由很多刚刚成年的青少年组成,谈不上战术素养,能不能抗洞枪都是问题。

试问,德国拿什么最后一搏?


泾水书生


首先:

德国在45年时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军队,据统计: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时,共拥有108个师,约230万兵力;

1940年入侵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时,共拥有136个师,约350万兵力;

1941年入侵苏联时,加上附庸国罗马尼亚,芬兰,匈牙利提供的29个师加16个独立旅,一共拥有181个师加18个独立旅,约723.4万兵力;

1942年时,德军共拥有约810万兵力;

1943年底时,德军共拥有约1016.9万兵力;

1944年时,因为各条战线上的损失,德军拥有约700万兵力;

1945年春天,德军仅剩下约350万到400万兵力;

整个二战期间,德军,包含各兵种,包含人民冲锋队,包含国民掷弹兵,包含各种非正规部队,德军总共动员兵力约1700万。所以说,希特勒在45年根本没有700万兵力。

再说,在柏林会战时,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部队。当面之敌为德军 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共80万人。柏林在那时已经被围得根铁桶似的,根本突破不出去。就算在外围布置700万的军队。也改变不了结局。

所以希特勒跑也不会跑,突围也突围不出去,只能自杀。

上述若有错误之处,还请各位指导。谢谢


汪萨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有机会逃跑,但是他却选择了自杀。希特勒自杀的时候,德军仍然有700万人,这种情况下,他还选择了自杀,那只能说明他不看好这700万德军的战斗力。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他的总理府自杀,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德国投降后,盟军清算了一下俘虏的人数,英国接收了250万德军俘虏,美国在欧洲和北非接收了525万俘虏,扣去死在战俘营的100万人,德国投降前的部队人数大约700万人。希特勒制定“巴巴罗萨”计划后,他在苏联边境调集了320万人,德国投降时的部队人数比德国入侵苏联时人数的两倍还多。虽然德军人数还很多,但是质量已经不能与前面相提并论了,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莫斯科战役,德军损失50万精锐部队,斯大林格勒战役,他们不仅损失了150万精锐部队,还后撤了300公里,如果这个时候希特勒能够转入战略性防守,那么他们还能有保存一点精锐部队,可是希特勒为了报复苏联而策划了“堡垒计划”。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投入了“骷髅”坦克师、“帝国”坦克师和“阿道夫·希特勒”坦克师等50个精锐师,总共90万人参加战斗,最后伤亡了至少40万人,精锐部队全部损失惨重。

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战败后,他们被苏军快速逼出苏联境内,加上盟军诺曼底登陆后的攻击,此时德军的战斗力已经非常弱了。德国被美英盟军和苏联红军东西夹击的时候,希特勒策划了阿登战役,他们想要打破对德国不利的战局,但是他集结部队的时候,倒吸了一口冷气。希特勒发现德国在西线的部队只剩下49个师,更恐怖的是每个师的人数只有整编情况下的一半,装备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德军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是希特勒还是坚持发动了阿登战役,他为了筹集部队,让许多海军、空军和后勤人员转为步兵,同时让16-60岁的男性接受不到两个月的训练后就入伍参战,这种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德国在阿登战役中投入25万人,最后损失了12万人、800辆坦克和1000架飞机,这次战斗后,德国再也没有后备部队了。原本是突围之战,结果不仅没突围成功,还损失惨重。

柏林战役爆发前夕,德国的西里西亚工业区被苏联占领,这使得德国军事工业再也无法给前线供应充足的坦克、枪炮和弹药等物资。德国已经失去翻盘的能力,希特勒试图与美英两国进行停战协商,他为了表示诚意,放松了德国西线的防御,德国仅剩的精锐部队全部被调去东线与苏军作战。德国在柏林战役中投入了80万人,被俘虏38万人,1500余辆坦克和强击火炮、4500余架飞机和10000余门火炮被缴获。柏林被苏联攻占后,德军的大量坦克、飞机和火炮都落到苏联手上,加上西里西亚工业区也被苏联占领,希特勒手上剩余的700万人根本不会有太强的战斗力。

部队的战斗力除了与士兵素质和装备有关外,还与指挥官的能力息息相关。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军名将如云,但是到柏林战役的时候,德军剩下的名将没几个了。德军在莫斯科战役时期,陷入没有过冬衣物抵御严寒的窘境,前线许多将军请求撤军,希特勒不仅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还在战后处罚了他们。陆军元帅布劳希奇退休,冯·博克、龙德施泰特和古德里安被解职,虽然他们后面重新被启用,可是已经得不到希特勒的信任了,等待他们的只是再一次被解职而已。

苏德战场上,被希特勒解职的名将还有德国最杰出的指挥家冯·曼斯坦因,这绝对是德军的一大损失。1944年3月,冯·曼斯坦因在自己的部队被苏军包围的时候,向希特勒请求突围撤退。希特勒起初不同意,但是后面还是同意了,可部队突围以后,冯·曼斯坦因被希特勒解职了。1944年7月20日发生了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的事件,这件事情牵连甚广,连隆美尔都被波及到,德国能够带兵的优秀指挥官几乎被希特勒给罢免光了,这使希特勒在柏林战役的时候已经无人可用了。

德军虽然有700万人,但是希特勒心里非常清楚,德军的将军们都不再支持他了,缺乏优秀指挥官、武器装备和训练,德军根本不可能取得战斗胜利,放手一搏完全没有意义,败局已定!


梓蕤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据传”并不准确,德国战败前夕如果还有700万军队的话,以希特勒狂妄的个性,他绝对不会轻易选择放弃,他一定会放手一搏,和盟军死耗到底。




德国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所面临的的情况其实并不相同。日本法西斯投降的时候,本土并没有受到盟国陆军的攻击,本土并没有进行战略决战。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役规模也没有苏德战场那么大。日本每次战役损失的总兵力最多的一次也就是关东军覆灭。除此之外,单次战役阵亡人数也基本上没有超过10万。苏德战场则不一样,苏德战场上的莫斯科战役、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德国损失兵力至少也有几十万。苏联反攻的时候,每一次战役也都给德军带来极大伤亡。德国在整个二战期间损失总兵力达到了千万。所以在德国败亡之前国内的总兵力已经非常有限,最多也就是200万。日本在整个战争期间死亡总兵力也就是200多万,所以战争结束前尚且能临时凑齐720万大军。



希特勒是不到最后关头绝对不会轻言放弃的人。1945年,盟军攻入莱茵河前夕,此时德国败局已定。希特勒能够调动的兵力已经非常有限,此时的希特勒完全没有放弃的意思。当时希特勒还下达一项命令:“在战斗时应不考虑我们自己人民的一切利益。”希特勒甚至下令毁灭“所有一切的工厂,所有一切主要的发电厂、自来水厂和煤气厂,”以及“一切粮食和衣物的储积”。希特勒还宣称:“假使战争失败,日耳曼民族也将同归于尽。所以根本不必考虑人民的继续生存问题。”种种迹象都表明在大决战之前,希特勒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甚至要和盟军战死到最后一兵一卒。如果希特勒当时手中还有700万大军,希特勒一定会和盟军死耗到底,绝对不会选择自杀。

希特勒选择自杀,一定是局势已经彻底无法挽回,他在绝望的情况下才会出此一招。



1945年4月16日开始,苏联红军开始发动柏林战役,柏林战役也是苏德之间最后一次大战。苏联红军工调集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共270个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人,配有6250辆坦克和突击炮,42000门火炮,7500架飞机。面对来势汹汹的苏联红军,希特勒依然相信德军可以反败为胜,宣称要让德国柏林成为苏联的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依然像打了鸡血似的发布调兵和作战命令。希特勒东拼西凑了维斯瓦集团军群全部及大量独立部队,共约55万人,中央集团军群一部第四坦克集团军约15万人,加上柏林卫戍部队共约12万人,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总共约80万人。此外配备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战车。

柏林外围被苏军攻陷以后,苏军已经兵临柏林城下。希特勒依然宣称自己要和柏林共存亡。希特勒下令让身边的军事机关的参谋和文职人员都要参加战斗。希特勒还下令处死了按兵不动和临阵退却的官兵。希特勒完全没有放弃的意思。苏军攻入柏林以后,希特勒依然命令德军和苏军进行巷战。逐个街道、逐个建筑、逐个房间和苏军进行争夺。此时的希特勒依然相信自己可以反败为胜,依然可以打赢苏军。



但是很快希特勒就陷入了绝望,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和自己的情人夏娃举行婚礼,算是给夏娃一个交代。婚礼结束之后,希特勒选定邓尼茨为继承人,并且决定自杀。30日,希特勒和爱娃在地下室自杀身亡。戈培尔将希特勒和爱娃的尸体用汽油焚烧。当天夜里,苏军攻占了国会大厦,德军宣布投降。

为什么希特勒从拼死抵抗迅速举枪自杀呢?答案非常简单。德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德国已经无力再战。

希特勒之所以一直在坚持,其实他还怀有一定幻想。当时希特勒一直寄希望于第9和12集团军能够救援柏林,但是到27日,两个集团军都明确告知希特勒,无法赶到柏林,希特勒最后的希望也随之破灭。希特勒手中再也没有可以调动的军队。地堡外的苏军却越来越近。当时德国守备司令建议希特勒突围,但是希特勒拒绝了突围的建议而选择自杀。



希特勒自杀之时,德国已经难以为继,已经几乎耗尽了最后一颗子弹。希特勒也意识到自己不可能东山再起。墨索里尼失败的时候没有选择自杀,结果被打死之后暴尸在米兰洛雷托广广场。希特勒也怕自己的下场和墨索里尼一样。当时的希特勒是头号战犯无论他跑到哪里,盟军都一定会把他找出来,然后处死。希特勒的个性不是那种愿意承认失败,任人摆布的人,所以他选择了自杀。希特勒自杀前还命令戈培尔用汽油焚烧自己的尸体,明显是为了防止死后被人清算。

希特勒是那种疯狂到神经病的人,不少人都认为希特勒精神有问题。他这样的人要么胜利要么失败。很明显希特勒和纳粹德国都失败了。既然已经失败,以希特勒癫狂的性格他肯定会选择死亡。所以他选择自杀也都在情理之中。通过细节我们也可以得知希特勒早就做好了自杀的准备。希特勒开枪自杀前,其实先吞食了毒药,然后再开枪自杀。希特勒为自己的死做了双保险,可以看出要已经决心要死。希特勒的助手戈培尔通过毒药毒死的自己的孩子。战争年代枪弹随处可见,但是毒药可不常见。说明毒药是希特勒提前准备好的,希特勒和他的死忠们做好了死的准备。

战争打到了1945年4月份,大部分纳粹分子已经意识到战争即将结束。虽然希特勒还在坚持,但是许多纳粹分子已经开始不听从希特勒的指挥。他们开始和盟军谈判,他们不愿意和希特勒绑在一起死。比如希特勒重要的副手希姆莱早就决定和盟军谈判。

最后一点,其实我多次提到了。当时的德国已经无力再战。当时美苏英法盟军加起来一千多万,参与进攻柏林的苏军就有250多万。德国只有一两百万老弱残兵败将,双方根本不在一个层面。兵力上和武器上的悬殊还不是最重要的,更严重的是德军已经没有粮食和药品。当时柏林的防备司令就明确的告诉希特勒:武器弹药还能维持两天,但是粮食和药品已经完全耗尽。其他战略物资也非常紧缺。比如希特勒自杀之后,戈培尔废了好大功夫才找到一桶汽油。希特勒的尸体没有完全烧完,和汽油的分量不足有一定联系。这样的纳粹德国肯定无力再战,战败者希特勒自杀也正常。


依稀说史


那时候希特勒要还有700万正规的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部队的话,也不至于会选择自杀了,当时的德国军队总兵力只有200多万人,而他们面对的是1000万的苏军和600万的西线盟军,哪还有什么放手一搏的资本呀?更加致命的是,当时德国的所有重要军工厂都已经被盟军占领了,德军已经没有了武器、弹药和燃料的来源,就算是给希特勒700万军队,没有弹药还怎么作战?



苏军发起柏林战役时,德国军队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西线的B集团军群在鲁尔地区全军覆没,西线德军实质上已经不复存在,就剩下一些残兵败勇,值得一提的就是新组建的温克第12集团军(该集团军兵力不超过10万人),在盟军在莱茵河一线全线停止后,希特勒下令所有的西线德军全部转向东面阻止苏军的推进。而在东线德军的兵力同样降到了最低点,东线德军最高潮的时候拥有超过400万兵力,而现在只剩下不到200万,分别是维斯瓦河集团军群55万人、中央集团军群50万人、南方集团军群45万人、柏林卫戍部队12万人,还有困守在库尔兰半岛的库尔兰集团军群30万人。再加上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以及挪威的德军,在柏林战役前德军正规军的总兵力不会超过300万人,柏林战役中被歼灭了80万人,所以到投降时德军的总兵力是非常有限的。



现代化的战争中,弹药和燃料以及其他作战物资的消耗是惊人的,如果军队得不到这些必须的补给,那么就会很快丧失战斗力,这也是为什么军队一旦陷入合围会很快崩溃掉,这种崩溃是和士兵的作战意志无关的,再优秀的士兵没有子弹也无法英勇的作战下去。而1945年的德军就是这样的情况,有秩序的物资补给已经不复存在,各个部队只能去散落各地的军需仓库去碰运气,宝贵的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由于缺乏燃料和弹药而不得不被抛弃,所有的德军野战集团军群都已经失去了机动能力,只能执行有限的防御作战,或者更直接的说,他们在等待希特勒死亡,等待投降命令的到来,唯一让他们继续作战的信念就是尽可能的抵抗苏军的推进,坚持到西线盟军的到来,然后向西线盟军投降。



实际上在柏林被包围的那一刻,希特勒便已经失去了对德军的掌控,他唯一能指挥的就是仍在柏林城内作战的卫戍部队,外围的德军已经不再听从希特勒的命令,最直观的证据就是,希特勒制定的救援柏林的计划根本没有被执行,没有任何一支德军部队在向柏林进军。自从德国最后的工业区—上西里西亚工业区被苏军占领到,德国的军事抵抗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战争已经失去了。在希特勒自杀后,邓尼茨接任新的德国元首后,他也没有继续抵抗,而是立刻开始了和盟军的投降谈判事宜,德军已经败了,继续流血牺牲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国防军已经不存在了!


战略论


希特勒可能更想知道,自己在1945年时哪来的700万军队,如果希特勒真有这700多万的军队,又哪至于放弃突围的机会,选择自杀呢?所以在1945年,德军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部队了,并且其中大部分还不是正规军队,有普通百姓,各处溃散的部队。

在1945年时,希特勒到底还有多少部队呢?

一个较为保守的估算,在二战结束前夕,德国还有约200万左右的军队,希特勒自杀是在苏联发动柏林会战之后,我们可以把柏林会战看成是苏联和纳粹德国的决一死战,希特勒将西线能调回来的部队全调了回来,阻挡苏军的攻势。

当时在德军主要是这么几支部队,奥地利兵团人数在10万人左右,北欧还有15个师,人数在25万左右,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约50万人,中央集团军和驻扎在意大利的军队约100万人,还有德国卫戍部队人数也在10万人左右,而当时在西线德军还有20多万部队,所以当时德军只有200多万军队了。

盟军在1945年4月16日发动了柏林会战,当时德军参与柏林会战的部队约100多万,而苏军调集了约250万的部队攻打柏林,苏联方面占据的不只是人数优势,德军在盟军反击中节节败退,此时的物质,武器补给已经远远无法和苏联相比,并且苏联还可以源源不断的往前线调集部队,德军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所以柏林会战只不过是希特勒最后的困兽之斗。

如果德军还有700万大军,有可能和盟军一较高下吗?

我们假设题目中的条件成立,希特勒还在有700万大军,毫无疑问希特勒肯定会和盟军拼死一搏,但是结果会反转吗?在1945年苏联发动柏林会战时,德国占领的很多地区都已经得到了解放,德军控制区不断的缩小,并且还被盟军逐渐分裂,包围,所以希特勒即便有700万大军,物资弹药供应也将会是部队面临的最大问题,能否实现突围,就显得非常的关键了。

剧统计在1945年初,单是苏联方面的部队约1130万人,美军也有1050万部队,英国加上殖民地兵力约500万左右,所以即便希特勒还在有700万德军,也并不占优势,只不过盟军会面临更多的恶战罢了,就二战最终的结果走向,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希特勒在自杀前,如果他手中有700万部队,希特勒一定会放手一搏,但是二战的结果多半还是以德军战败,希特勒自杀结束。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阿道夫·希特勒,他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也是总理,还是纳粹党的党魁,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在他的带领下,德国差一点完成了统一欧洲的壮举,然而,最终他因为自己的反人类行为被逼自杀。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自己的总理府自杀,不久德军正式投降。当时,盟军在清算了俘虏人数时发现,德军其总计大约还有700万人左右。其他人就问按照希特勒的德性,为什么手中有这么多人却不选择放手一搏呢?其实在我看来,希特勒的放手一搏毫无意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希特勒手上即使拥有百万雄兵,但自从德军在欧洲战场上溃败开始以后,德国的失败其实就已经无可避免。仅凭德国的人口和面积是无法支撑德国庞大的军队运行。

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在战争初期快速的扩张,就是因为他懂得“以战养战”的道理,通过占领别国的领土,获取他们的资源来让军队的快速推进。方他丧失了欧洲的其余领土之后,他的失败其实就已经无法避免了。

一个数据可以说明,当时柏林战役爆发前夕,德国的西里西亚工业区被苏联占领,德国军队就再也无法得到源源不断的坦克,枪炮,火药等等等等。

其二,德军的战斗力也是一个问题。

莫斯科战役中,德军损失50万了精锐部队,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又损失了近百万的精锐,苏德战役几乎拼尽了德军的精锐部队,等到盟军兵临城下的时候,等待希特勒的只有败亡这条路。因为当时的德军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都已经跌到了冰点,在盟军庞大的战争机器推动下,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盟军取得胜利。

所以,即使当时再给希特勒百万雄师,德国也依旧无法取得战争胜利。从这个方面来看,他的放手一搏是毫无意义的。相反,他的自杀反而在另一方面能够拯救柏林,给德国留下一线生机。

我是头条号作者围知历史,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和看法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也希望大家为这篇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你的举手之劳,我的莫大荣幸,谢谢各位!


围知历史


希特勒一生都在赌博,在他被困柏林地堡四面受敌之时,也依然不肯任命!他寄希望当年菲特烈大帝的奇迹再次出现,能和美苏英法谈和体面结束战争,因此一直坚持到苏军攻克议会大厦才选择自杀,此时苏军并不知道他在总理府。


希特勒不肯听部下的劝告离开柏林,这说明他对德军在欧洲的兵力分布并不算了解,他内心也认为德国兵力所剩无几,离开柏林这座经营了几年的要塞就是死路一条,留在柏林尚有一搏的可能。

然而德国投降时,意大利方向的C集团军群有65万、巴伐利亚方向的G集团军群有15万、南斯拉夫方向的E集团军群有18万、奥地利方向有43万,分布在东普鲁士和拉脱维亚库尔兰半岛上的德军还有近30万人。这部分兵力长期作战早已疲惫不堪,被盟军的优势分割包围,由于没有燃料、交通中断,它们都不可能向柏林靠拢。


最重要的是驻扎在捷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它们距离柏林最近,且有65~90万人;驻荷兰方向的H集团军群有50万、驻挪威和丹麦方向还有36万。这些人的战斗力相对充足,但也仅仅是相对而已,但这些都是纸面数据。希特勒肯定比我们更了解这部分兵力,他明白这些人不堪一击,因此才不肯离开柏林。

以上兵力约有380万上下!远没有700万那么多,肯定还有很多老弱病残,甚至是外籍军团充数,真正有战斗力的人并不会太多,以温克第12集团军和巴斯第9集团军为例,这两支部队负责最后防卫柏林,当5月1日两位将军合兵一处准备突围时,原有的20万兵力仅剩38000人。而且吃喝物资、枪支弹药奇缺,在几千辆盟军坦克的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



而且,由于作战意志崩溃,希特勒已经很难有效指挥他们了!士兵和将军们都不愿意被苏联人俘虏,因此及时突围逃出柏林。而处于柏林外围的德军一直没有作为,尽管他们拥有纸面上的庞大兵力!捷克方向的中央集团军兵力最大,他们可以通过铁路直达柏林南郊,但这个方向上的进攻仅仅推进了几十公里,铁路枢纽德累斯顿一直被德军控制,它们距离柏林近在咫尺却没有有效支援。

希特勒难道没想过用中央集团军群顽抗吗?只要飞出柏林逃至德累斯顿,他就又有近百万人可用了。以希特勒的疯狂,他甚至命令施坦因纳将军收拢的15000人加入第9集团军死守柏林,去抵抗朱可夫的百万兵力,那么为什么不愿意撤退到德累斯顿指挥中央集团军继续抵抗呢?很大的原因应该是他已经不信任这些人了!让他们来解救柏林都做不到,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哗变出卖自己呢?



德国最后的兵力虽然没有700万那么夸张,但也是个惊人的数字!还是以捷克方向的中央集团军群为例,当1945年5月11日布拉格战役结束时,被俘的德军竟多达86万,包括60名将军和其他高级将领,希特勒即便加入他们又能怎样呢?面对苏军三个方面军的攻击,这些人仅仅抵抗了10天而已,可见他们的战斗力远没有兵力数字那么强!其他各路德军都是如此。


兵器世界


可以说希特勒1945年4月30日自杀时德陆、海、空三军包括党卫军36万应保持有700万的总兵力,德国正式投降时在医院、疗养院的伤、病员就有150万人之多,如何整个陆、海、空三军人数没700万呢?

二战德国自1944年末后征兵年龄扩大到16—60周岁,总征兵人数1760万人(人民冲锋队、国民突击队、希特勒青年团等不在此列,不算正式军人,有如德军中50万女性辅助人员样)。除去整个西线(含大西洋、挪威、北非、意大利)伤、亡、被俘300万(估且把这300万中的伤也算作不可弥补的完全损失),东线到1945年德国投降时累计死亡380万,被俘250万,加上因伤、病等原因退伍的100万,德军还拥有700万人并不稀奇。但这部分人包括了军校生、后勤、补给、通讯等杂七杂八人员,就像戈林的最高人数250万的空军中能上阵杀敌的又有多少呢?空有军人称谓而已!

希特勒听从施佩尔的劝告留在柏林,就是他最后的放手一搏,他希望的是能构筑一道坚固的柏林防线,有如斯大林格勒样把苏军淹没在尸山血海中,再现瓦格纳式的辉煌,从而迫使苏联或英、美与之媾和!1945年1月底苏军进抵奥得河距柏林仅70公里之遥,此时的希特勒并没依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之意,收缩兵力全力防守柏林,而是调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于匈牙利发动春醒行动,甚至调防守柏林的第36步兵师、元首警卫师于此,就是妄图击破苏军南翼,增加筹码与苏联实现谈判。他深知只有军事上的胜利才能让英、美、苏的任意一方与之实现谈判,阿登反击战同样的目的。

柏林战役对希特勒来说是场彻底的失败,防御柏林外围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向西而不是向北突围救援柏林,以拯救柏林为己任的第12集团军违令仅救助自己的同仁,第3装甲集团军更是疯狂的向西逃跑,中央集团军群德累斯顿方向的进攻也不过推进20公里即停止,对真实战事耳目闭塞的希特勒除了盲目的发号施令外如之奈何?令不出柏林总理府地下室!4月30日希特勒收到任何救援行动归于失败的消息,6时过后不久他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得知苏军已打到总理府附近,总理府最多再能坚持20小时时,他拒绝了突围逃生的最后建议,决定以死殉葬他的德意志“千年帝国”梦想。

此时德军驻意大利北部C集团军群65万,驻瑞士—德国南部G集团军群15万,驻南斯拉夫—奥地利F集团军群18万,驻奥地利厄斯特马克集团军群43万,驻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中央集团军群65万,驻苏联库尔兰集团军群23万,驻荷兰—德国H集团军群50万,驻挪威—丹麦北方战区36万,驻东普鲁士12万。


历史扒粪机


希特勒输掉二战可能可以找到一百个原因,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做了一件违背了大势的选择,那就是想要用武力快速统一一个已经分裂了两千年的欧洲。

欧洲分裂,这已经是欧洲的传统,民族自决,这是法国大革命之前就已经埋下的祸根,而法国大革命又把它泼洒到了整个欧洲,随着一战影响到了全世界。

德国人提出了总体战,但是一战战场还没有到德国,他们就自己放下武器了,这个传统保持的很好,二战时候德国人其实还是这样选择的。

希特勒最后自杀其实就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大势已去,不管剩下多少军队,他都没有一战之力了,因为没有人会继续跟随他去实行自杀式的战斗了。

这可能与德国人的文化传统有关,其实德国人是很会反省自身的,不像日本人,死不认账。

接下来说几点希特勒失败的原因:

第一,德国二战的军队扩张太快,不是百战之师,若非开始的时候英法绥靖,斯大林又贪婪,否则一次大一点的战斗都能让他们的第三帝国破产。

第二,德国国内始终没有做好总体战的准备,希特勒本就是贿赂人民上台的,所以他也不敢强迫人民进行总体战,所以他每次战争的好处其实都是拿来贿赂德国大众了。

第三,闪电战看似强大无比,连续拿下了西欧各国,法国都轻松沦陷,但是始终担心苏联参战的希特勒还是忍不住想要一次击垮斯大林,结果闪电战的成果仅仅到了莫斯科城下,然后连过冬的衣服都没准备好的他们陷入了苦战,打惯了闪电战的他们彻底失去了优势。

第四,军队内部的装备太混乱,虽然先进,但是各个方向都在寻求突破,导致了后勤补给是个天大的麻烦,被苏联暴兵暴坦克硬是强推了回来。

第五,四面开花的战争让他们过分分散了自己的力量。

第六,屠杀犹太人虽然看起来残暴,但是后果不仅仅是犹太人反对他,而是让德国军队变得残暴了起来,在占领区的统治令被统治者无法忍受,只得起来反抗。

第七,一个猪队友,一个坑货队友,德国基本就没怎么从盟友身上得到多少支持。

第八,距离资源区太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