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1周,第7届火星探索会议召开,带来一张罕见的北极壮美照片

2000年,南极大陆发现一块火星陨石,NASA声称在这块陨石中发现了类似微生物体化石结构。尽管研究结果并未获得业界一致认可,但人们对火星生命的期望依然不减。

火星,无论是太空探索还是科幻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期望的第二家园。而科学的严谨之处在于,要想成为人类新家园,首先要解决的是水资源问题。

2003年,欧空局(ESA)发射火星快车号探测器。虽然其着陆器任务失败,但轨道飞行器至今仍在服役,且“战功”显赫。至此,全球进入新一轮火星探测热潮。

2020年1月13日~17日,第7届火星极地科学和探索国际会议在阿根廷乌斯怀亚举办,会议期间新发布一组火星快车号传回的北极高清近景照片,展示了这颗红色星球鲜为人知的白色一面

(建议横屏阅览☟☟☟)

春节前1周,第7届火星探索会议召开,带来一张罕见的北极壮美照片

图源:ESA/DLR

图中大片白色区域是厚厚的冰层。

得益于火星快车上超分辨率相机(SRC),可以对选定地域实施2.3米/像素的图像捕获,因而冰盖与土壤的分界线清晰可见。

在极地低达-143°C气温环境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可以析出晶体。因而,冰层之上还附着了一层干冰,厚度最大甚至超过2米。

不同于大众的理解,对科学家们而言,毫无生气的火山往往成为探测生命的重点区域,下图是火星Korolev火山的夏季冰盖影像。

春节前1周,第7届火星探索会议召开,带来一张罕见的北极壮美照片

图源:ESA/DLR

而回顾NASA曾公布的2006年火星北极夏季冰盖照片,则更充分说明火星不“火”,至少曾经可能是堪比地球的“温暖家园”。

春节前1周,第7届火星探索会议召开,带来一张罕见的北极壮美照片

图源:NASA/JPL

上图可以全局看出极地冰盖呈螺旋而非射线状向外发射,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科里奥利效应——流动的火星大气对线速度较低的极地区域造成螺旋侵蚀,形成高低不一的波峰和谷地,高密度冷湿气流下沉到地势较低的洼地冻结

春节前1周,第7届火星探索会议召开,带来一张罕见的北极壮美照片

图源:NASA/JPL

结合地球地貌演化,有助于揭开火星地貌形成过程。低温聚集出高密度大气形成强风,相对可观的水含量形成暴风雨。

乌斯怀亚会议上新发布的这一组照片,(暗褐色)显示出了火星地表更深的沟槽,应为夏季水流冲刷而成。类似例证,还有2012年好奇号火星车传回的盖尔环形山(实为陨石坑)疑似古河床照片,照片中水流冲刷迹象更为明显。

春节前1周,第7届火星探索会议召开,带来一张罕见的北极壮美照片

图源:《Science》

当然,这些沟槽(疑似古河床)可能是数百万年的缓慢作用。但却是科学家们感兴趣所在——它暗示了火星远古时代的潮湿环境,为孕育生命提供了必要条件

至于火星后来为什么大量丢失大气,失去水分,未来或许会有准确答案,但摆在眼前的当务之急,是找到现有水资源都藏在何处。

火星快车号和好奇号成就,只是火星水资源探测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全球多个国家都将新一轮的火星探测提上日程。

2014年9月,印度“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入轨;2018年11月,NASA经费支持项目之一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而已经到来的2020年,还将有NASA“火星2020”,ESA和Roscosmos联合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号”,阿联酋“希望号”,中国火星探测首批任务等,四台探测器于7月份前后上演“速度与激情”。

目前,美国已提出2037年人类登陆火星计划;中国的火星探测也拟定了“绕”、“落”、“回”三步走长远任务。未来20年,人类登陆火星应该不是科幻,因为火星快车号和好奇号均已提前传来利好消息。

春节前1周,第7届火星探索会议召开,带来一张罕见的北极壮美照片

“惠普火星家园”渲染挑战赛作品(之一)

正如山东日照“2019软件定义卫星高峰论坛”上中科院欧阳自远院士所说:人类最大的理想是改造火星,通过几个世纪的卓越努力,会将火星这颗贫瘠行星改造成一个拥有蔚蓝天空、绿色平原、蓝色湖泊和生态环境友好的新世界

本文结合《今日宇宙》1月16日最新报道,NASA、ESA官网及网络报道,由头条号“一周刊”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