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ABYSS8470378


苏联的战争潜力并不是德国所能比拟的: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大约为7000万、全年的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630亿千瓦时;同一时期的苏联在经历两个五年计划后已由一个农业国过渡成为一个具备自主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国,尽管此时的苏联在生产技术上仍相对落后于德国,但苏联所拥有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数量的优势却是德国完全无法比拟的,因此1.7亿人的苏联创造了1830万吨的钢产量和48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尽管这一数据仍低于德国,但苏联凭借自身的规模体量优势仍在不断缩小差距。当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消灭了几百万苏军,夺取了苏联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但苏联在军队数量上超过德国的现实并未改变,与此同时在苏联的后方基地全国人民都被发动起来源源不断地为前线生产所需的武器、弹药、粮食、药品等战略物资。

反观德国方面在苏德战争爆发的最初半年之内的战况完全可以说是势如破竹,然而当德军越过斯摩棱斯克-戈梅利-基辅一线后德军的步兵和辅助单位受制于苏联国土的广袤而出现后勤补给不继的现象;装甲部队起初还能自行向东突破,然而随后不久也必须停下来休整和维修。德军装甲部队为尽可能更多地歼灭苏军有生力量决定停下来等待步兵部队,同时进行休整和维修,这使以莫斯科为目标的台风作战被推迟到10月份之后,恰恰是德军暂停攻势的这段时间给苏联提供了重新调度军队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正是这次耽搁使德军遭遇了莫斯科的严冬,人员和装备的非战斗性减员现象相当严重。

当德军遭遇进退不得的窘境时苏联方面没浪费一分一秒——他们迅速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调来了本来用于防备日本关东军的部队。苏联方面之所以能如此从容地从远东地区调兵应当感谢一个人和一个国家:应当感谢的人是佐尔格——正是因为他对日本不会在西伯利亚采取行动作出的准确判断使苏联方面坚定了从远东调兵的决心;需要感谢的国家是中国——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才使日本无力再对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采取军事行动。

苏联人并不是孤军奋战:在亚洲由于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牵制使苏联得以从容从远东调兵,在欧洲美、英等国为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哈里·霍布金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在德军围困莫斯科期间紧急造访莫斯科,在这里他同斯大林进行了两次会谈。在第一次会谈时霍布金开门见山地向斯大林询问苏联需要美国援助什么物资,第二次会谈时斯大林交给了霍布金一张纸条,上面清晰地写着:轻高射炮、铝、50毫米机枪、30毫米步枪,斯大林还说:“如果无法完全满足的话,只要给我们高射炮和铝,我们就可以打上三四年。”霍布金就此认定苏联方面具有顽强的抵抗意志,否则不会将铝作为优先要求。这点相当重要——美国援助苏联的目的自然是希望苏联能成功抵抗德军,如果苏联本身就缺乏抵抗意志,那么美国就有必要重新考虑对苏援助的事了。

事实正如霍布金所认定的那样:到了10月初苏联在莫斯科集结了三个方面军的125万作战部队、990辆坦克、7600门火炮和迫击炮、660架飞机,朱可夫元帅被任命为指挥莫斯科保卫战的司令员。与此同时广大的莫斯科市民也被发动起来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和数百个摧毁坦克班将配合正规部队参与保卫莫斯科的战役,与此同时还有45万人参加了修筑防御工事。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纪念日,苏联照例按时组织了红场阅兵,和以往的阅兵唯一不同的是受阅部队在阅兵结束后将直接开赴前线。在这次阅兵式上身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同时身兼苏军大元帅的斯大林在主席台上发表演讲说道:“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到12月6日朱可夫已布置完所有反攻作战的前期准备工作,苏军随即在莫斯科城下对德军展开反攻,与此同时潜伏在敌后的游击队也配合正面部队出击。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其实这个话题和女人的地位有关。

希特勒看似只差一步,但所有的失败都是早已注定的。

人口总数只有1.8亿的苏联,在2700万人口的损失后,依然保持1200万的庞大军力。

在莫斯科的战场上,用90万无畏菜鸟的牺牲 换来了12月6日蓄谋已久的致命一击。

100万从远东偷偷换防而来的精英,一口气把没有后援的德军扫地出门,历史因此而改写。

一将功成万骨枯,上百万没有经过训练的平民 凭借勇气走上战场,用他们的生命为祖国争取时间,只为赢得最终的胜利。

战后统计苏联1923年生的男性,全国仅剩4万人(包含伤残) 。那年,他们只有18岁。

问题来了,这和女人的地位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

20年代起,苏联开始全面的进行妇女解放,同工同酬让更多的女性走家庭,替代男性的工作,甚至走向战场。

莫斯科保卫战时,动员女兵数量达到80万,涌现了一批女中豪杰 。

平等的代价是什么?

权利的背后是责任,欧美女性地位比亚洲高的原因,其实很残酷。

因为近代以来欧州人口一直是硬伤,但火枪的运用使得战争的模式发生改变,只需几天的训练就能拉人上战场,这时候,谁的人多且听话 就一定能赢。

于是让更多的人走向战场,成为了欧洲国家的主要方针。在这个条件下,妇女开始解放了。

而亚非拉为何男权盛行,因为战时不缺人啊!

中国最近离婚率的持续上涨,除了本该由爱决定的婚姻,绑定了物质基础之外,更多的点在于男女权思想的碰撞,但偏偏双方对权利的理解出现问题 。

权利代表着责任,无责任的权利,终被放弃。

如果想收获尊重与权利,请承担起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只有靠付出收获的权利,才会收获最终的胜利。


易智推


苏联,当时全国有约1亿5000万人口。整个二战期间,苏联一共动员了大约3000万人员。所以,苏联拥有足够的兵员,重新补充部队。也就是说,在补充部队,人力资源这一方面,苏联并不存在问题。

其次,苏联当时实行一种,一个正职首长,携带两名副职首长。当部队开展开拔,一名正职首长携带一名副职前去作战。原住地,留有一名副职首长,该名副职首长,将会,接收,新来报到的人员,组成新的一支部队。这样,这一支新的部队,拥有原先的,拥有经验的,各级首长,以及相应配套的士官,这支新的部队的作战能力同样,十分可观。这一方案,使得苏联部队可以在短时间内的予以扩张。所以,苏联在被消灭大量部队之后,人就可以组建相当数量的新的,拥有作战能力的部队,予以支援。

同时,在二次大战爆发以前,苏联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拥有相应的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虽然开战之初,苏联军队损失惨重,但相应的为苏联的人口以及重工业的转移争取了时间。苏联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也有相应的重工业基地,可以为苏联的部队提供武器装备。枪支弹药,火炮,坦克飞机等,重型装备,苏联,并不缺乏。这使得苏联新组建的部队并不缺乏武器,战斗力相当可观。

同时根据租借法案,英国美国也向苏联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军事援助,装甲车汽车等,甚至于包括做陆战靴所使用的皮革粮食等等。

同时,苏联同日本在东北进行了诺门坎战役,使得日军,敢向北进行进攻,苏联可以将远东地区的部队调往,莫斯科战场西线投入到同纳粹德军的作战当中。

德军前期,深入苏联,向苏联发起进攻。过于漫长的补给线,使得德军的估计已经存在相应的非常重大的问题。而且,莫斯科战役期间,苏联进入了漫长的冬天,对于德军的进攻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

以上种种,加之苏军,上下同仇敌忾对抗入侵,使得苏联能够在莫斯科战役,之前,虽然已经损失了数百万军队,但仍旧可以与反杀,最终攻入柏林,消灭纳粹。


叶落幻影


1941年6月22日,德国动用了550万大军,4300多辆坦克,47000门火炮,4500架飞机,发动了对苏联闪击的“巴巴罗萨”计划。

由于德国人的精心准备,整个苏联被蒙在鼓里,所以德国人的闪击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据统计,仅仅开战一个月,苏联就损失了160万人,截止到1941年12月苏联红军仅被俘人员就达到了240万人。而且在基辅会战中,一举消灭苏联红军6.5万人,缔造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所以,很多人认为苏联红军被打垮了,可以轻而易举的攻克莫斯科,结束德国对苏联的战争。但是,苏联红军却在不断发起反击。

苏联红军发起反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苏联红军在日常的训练中,几乎都在学习攻击和“反突击”。所以,苏联红军对于防御作战几乎毫无经验,甚至页不懂得采取其他战术。于是,在苏德战争初期,无论红军处于兵力的劣势,还是处于地形的劣势,红军战士们都会义无反顾的向敌人发起反突击。反而,在苏联修筑的大量“筑垒地域”没有进行防御。不仅浪费了这些防御工事,更为自己增加了不必要的伤亡。

除了红军战术但问题之外,那就是红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并没有在闪击被消灭。德国人的战绩不能说不辉煌,消灭的苏联红军有生力量也确实很多,甚至全歼的苏联红军的番号也非常多。但是,别忘记,当时苏联刚刚和德国瓜分了波兰,并占据了东欧部分领土。正在大力兴建所谓的“北方防线”。在这条防线上,苏联准备投入150个常备师的兵力进行防守。但可惜的是,不仅这条防线在德军闪击的时候没有修建完成,甚至150个师的部队也并非齐装满员。按照苏联的军事编制,一个师有1.5万人,但是前线的很多师只有3000—4000人,有的甚至就是一个空头番号。比如,德军发动闪击之后,日后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奉命去带领一支装甲军,结果他去到前线之后才发现,这个所谓的装甲军其实只是一个空头番号,而他自己能控制的兵力只有一个警卫班和部分参谋人员。所以,德军闪击之际,并没有大规模的消灭苏联的主力部队。所以,苏联不断投入的战场的部队,才会不断发起攻击。

最后,就是苏联人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根据一些德国将领的回忆录,在战前德国人判断苏联的军事动员能力为500万,但是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苏联的动员能力不仅仅是500万。据统计,到了1941年年底,苏联几乎重新建立了825个师,动员了近1000万人,另外斯大林手中还有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对日本进行防御的大量部队。而且,苏联很多工厂在搬迁到乌拉尔山以东之后,日以继夜的进行生产,为军队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正是依靠这样的动员能力和生产能力,苏联才可以不断对德军进行反击。就在苏联不断恢复元气的同时,德军在发动攻击的5个月时间里,损失了近75万人,这就显示出德国在动员能力方面远远不如苏联,而且在武器生产上的潜能太低也逐渐暴露。

正式因为这些原因,苏联红军才会不断反击。


潞州节度


林彪元帅把西柏利亚方面军最精部队用于反击,秋冬季交接的寒带地区,德军士兵冬装、彈粮供应不上,成为强弩之末。庆功宴会上,斯大林为林彪敬酒并称林是莫斯科保卫战首功!而林彪批评斯大林:因为你提前反击,使战役达不达原来效果。最少提前一个小时。等德军增兵进入战区反击,苏德战争可持前两、三年结束。


行天55


苏联如果没有美国的输血恐怕早就崩溃了,下面有两张截图。(资源来源于网络)




怪理乱神


苏军在损失几百万兵员后忍耐反攻是因为以下三点,

一、斯大林能从远东西伯利亚调回与日本对峙的精锐军团,是因为有一个传奇的谍报小组远东情报小组,和一个传奇的谍报人员佐格尔,他领导的情报小组将一份关系苏联生死存亡的情报送到了斯大林的案前,这就是——日本大本营经过激烈的争论,决定将战略进攻方向放在了东南亚及南太平洋上,从而彻底放弃了北进配合德国合击苏联的战略意图!(一个好谍报员顶得上百万兵啊!……)


二、在兵员上,苏联远胜于德国,苏军在损失几百万兵员,因其人口基数大在征召数十万兵员不在话下。

所以在以上两方面根本原因下,能对德国法西斯发起反攻。


天地宽990


莫斯科战役为何能取得胜利以及还能反攻?这里有林彪元帅的一大功劳。苏德战争开始时,为什么苏联兵败如山倒?这要怪斯大林对部队干部的清洗。团长以上的部队干部起码被斯大林杀掉百分之八十。当德军进犯苏联时。苏联红军基本上有兵无将。刚提拔起来的军事干部基本上无战斗和指挥经验。军队成一团乱麻。这样的战斗力,不败才怪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抵抗。新提拔的将领逐渐有了战争经验。在指挥也纯熟了。

这时,中共的八路军师长林彪正在莫斯科养病。面对苏联红军的节节败退。林彪将军陷入了深思。他打开苏联地图。面对德军的三路进功,最终,林彪作出判断。苏德战争最后决战将在莫斯科进行。德军的三路大军都要在莫斯科会聚。苏联要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莫斯科决战将是转折点。

林彪作出判断时,距离莫斯科决战还有半年。林彪把自己的判断。书面报告给斯大林。斯大林马上召开元帅,将军级别的高级的军事会议,讨论林彪的作战方案。最后一致认为林彪的判断准确。于是,苏联在莫斯科决战前半年,就开始作战略部署。作全国总动员。把莫斯科的每一条街道都做了详细的布置。第一波人牺牲了,第二波第三波从什么地方出来援助都布置到位。以及后勤都得到保障。林彪还考虑到莫斯科决战可能要拖到初冬。在后勤上还要准备棉衣。

战争的进程果然与林彪的判断相吻合。林彪也因此赢得苏联军队高层的友谊。林彪在治病期间,很多红军元帅将军都去看望林彪。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尽快出兵我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都有林彪的贡献。


快活老侠客


在莫斯科战役的1941年底之前,苏联被德国俘虏和消灭了近400万人,而在卫国战争之前,苏联总共只有500个师的军队,人数不超过600万,让希特勒一脸懵逼的是,已经伤亡超过三分之二的苏军不仅没有投降,反而在红场的悲壮阅兵之后发起了乌拉冲锋,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像极了中国古代的撒豆成兵,最终德国也是在这种人数劣势之下,最终止步于莫斯科郊外,永远只能远远望着克林姆林宫的塔尖叹息,终其一世也无法触摸半分!

苏军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军事潜力并不是有什么神奇的魔法,首先就是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没有人,一切都无从谈起,苏联虽然人口密度小,但是继承了沙俄的广大国土和战前吞并波罗的海三国,1939年时苏联人口已经达到了1.7亿,按照这个基数,排除老弱病残,能够参军的士兵人数不会少于3000万,所以损失几百万人对于苏联来说还不到生死存亡的时刻。


当然了有了人口但是没有动员能力也是不行的,抗日战争时,中国就是因为缺少全国一体的战时动员机制,所以人口虽然是日本的好几倍,但是军队人数却始终落后于日本,最后不得已只能使出抓壮丁这种落后的方式补充兵员。而苏联在十月革命之后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战时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动员机制全速运转,保证了兵员的源源不断,二战时,从东欧平原到乌拉尔山再到远东地区,整个苏联所有能够参军的人口几乎都被拉上了前线,

我们熟知的电影《兵临城下》的男主角入伍之前就是乌拉尔山区的一个猎户而已,也是在战争中被强行拉上了战场。不过苏联的动员残酷性也是可见一斑,从不满16岁的儿童到超过50岁的老年再到女人,尽皆被赶上战场,也充分体现出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

而光有人,没有装备,那肯定也是不行的,苏联在战时的生产都是围绕军需为中心,生活配给被降低到最低层次,然而即使这样,依旧无法弥补欧洲核心工业区被德国占领所造成的损失,乌拉尔和远东工业区的工业机床加起来不到30万台,连德国的四分之一都达不到,

所以装备制造只能剑走偏锋,那就是简化生产工艺,节省材料投入,把武器制造成一次性用品,这样才能在规模和数量上压倒德国。1943年,德国制造了12000辆坦克,而苏联却依靠这个速成方法制造出了24000辆坦克,虽然技术和质量上与德国人差距颇大,但是可以用,可以打,就是用数量碾压你,你也没辙!苏联人硬是靠这种廉价版的装甲洪流一路从莫斯科扫荡到了柏林脚下,希特勒只能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苏联这战术教材上没有啊!

当然了,除了苏联自身的实力之外,外界的援助也是其在莫斯科战役中实现反攻的重要因素!从1941年8月美国特使哈里·霍普金斯与斯大林的秘密回见开始,西方就根据斯大林提供的武器清单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给苏联,为苏联度过最困难的莫斯科会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为同盟国提供物资,总额500亿美元,光苏联一家就占了102亿,仅次于亲儿子英国!提供的物资也都是当时苏联急需,从飞机、汽车、无线通信电台、钢材、汽油等等,无所不包,其中光飞机就有14018架,可想而知援助力度之大!




所以总结来看,苏联实现莫斯科会战的奇迹,是内外因结合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


军史吐槽君


莫斯科战役是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光是1941年底, 苏军死伤和被俘的人数就超过了30万,那会儿苏联全国人口在开战时约1.8亿,不过半年内丢了大片领土,莫斯科战役时苏联实际控制人口也就一亿上下吧。根据后来苏联官方的统计,整个莫斯科战役中,苏军共阵亡60多万人, 这是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可就是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苏军依然能够牢牢守住莫斯科,并进行了成功有效的反击。




那么苏联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现在很多史学家主流的观点是认为恶劣天气导致了德军的战斗力下降,包括德军司令古德里安也在后来把失败归咎于寒冷的气候。简单的说法就是莫斯科战役第一阶段,德军占了上风,然后第二阶段被泥巴困住了才救了莫斯科。而事实上还有赖于援军的及时赶到,据称莫斯科战役之前在前线已经出现英国坦克和美国战斗机了。



战役结束后,败退的德军撤过顿河。巨大的人员与物资损失使得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前都没能再回到战略进攻的姿态。 莫斯科战役期间,斯大林一直坐镇,没敢离开过,他知道的前线情况都是看电影或听报告的。 而且当时的情况是苏联也对莫斯科的存亡已经不抱太大期望了,属于能顶多久顶多久, 象征意义太大而已,而且主要机关部队指挥系统早已后撤。幸好关键时刻得到了物资与兵源的补充。据统计,从1941年8月到年底,苏联共收到英美提供的物资36万吨,1942年245万吨。而当时莫斯科城内的新兵基本上训练个几周最多两个月三个月就拉上战场去了,兵源也得到一定解决。在天时地利的帮助下,德军的败退是有理可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