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开表象看本质,你觉得《西游记》是一部喜剧还是一部悲剧?

南宫寻欢


在写今天的文章之前,小骑想继续说一段之前写《骑话西游》没写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其中小骑曾经写过一篇真假美猴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民间有很多的版本,小骑今天说的这个版本,可能大家会很意外,真正的唐僧和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早就死了。 大家可能会说我胡说,有很多版本说六耳猕猴其实世孙悟空的前世通臂猿猴,不管假悟空是谁,其实这都是安排好的棋子,目的只有一个,干掉真的悟空,为什么神通广大的观音没办法?托塔李天王也分辨不出?谛听看出来了却不敢说?最后还是闹到如来处,如来也只是笑笑,然后“真”悟空当着众人面打死了所谓的假悟空?其实被打死的是真的悟空,原因很简单,真悟空确实本领高强,若不是紧箍咒,根本不把如来佛祖以及道家仙人放在眼里,有哪个统治者会愿意一个本领高强的手下在跟自己对着干?还不安全,所以,统治者一定要干掉孙悟空,又要完美无破绽,于是就有了真假美猴王这出戏,被打死的,就是真的悟空,而后来取经的只不过是听话的假悟空而已。大家应该会发觉,这次以后的悟空,和之前那个冲劲十足的悟空完全判若两人,而且自此以后唐僧再也没有念过紧箍咒。 第二,唐僧其实也不是真的唐僧,而是金蝉子,这么说或许大家不懂,在苦历了八十难后,取经团队抵达灵山脚下,印度的船只是一个无底的破船,在渡河时,唐僧踏不住脚,跌入水里,而被接引佛祖一把扯起时,发生了神奇的一幕,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面对此景,猴子猪头和沙僧却拍手称快,向唐僧祝贺: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那个就是凡人的唐僧,也是真正的他,而金蝉子在此时,借助唐僧的肉体历经八十一难后,顺理成章的脱离肉体,唐僧已经没有了价值,金蝉子在没有花费一点精力的基础上,就取得了真经,而经历了痛苦的凡人唐僧,已经没有了价值悄悄的被死去。 可能大家会觉得很狗血,但是这个很现实,很多人应该都很有体会。 突发奇想的想继续写着西游,最近的确忙的很少有空静下心来写东西,一转眼今天已经是下半年了,元更好



淮南见


“所有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吴承恩创造西游记时的初衷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现在亦无从考究,只能结合作者生平和西游记本事来进行推测。

关于西游记的解读古往今来数不胜数,今天我们也试着从西游记喜剧还是悲剧的角度来解读。

先从西游记来看。

西游记故事的主线是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经过。

孙悟空则是西游记中的绝对男一号,因此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戏份最多也最能反应作者的创作初衷,关于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具体经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从大闹天宫一战成名到五指山下被囚五百年再到被迫接受观音菩萨护送唐三藏西天取经再到真假美猴王事件后自愿西天取经以求修成正果的心路和选择转变,孙悟空渐渐的被岁月磨平了棱角从而更好的融入了主流社会,进而得到了观音、如来等佛教高层的认可,最终修成正果成为斗战胜佛荣升佛教上层,一洗在道教得势天庭时的弼马温之耻。这其中的种种概括起来就是现在的穷小子城市职场奋斗心酸史,用悲苦心酸来形容应该更恰当些。

再从吴承恩生平来看。

1512年(大明正德一年)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1529年(嘉靖八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吴承恩大44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1551年(嘉靖三十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等德政事迹。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周游湖南新化(古梅山)卖文写书为生。

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终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六十七岁时到过杭州,活了大约76岁,晚年在贫穷中逝世。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

但是青年和中年并不得志,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因此我们可以从吴承恩的生平来看,吴承恩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名闻乡里,踌躇满志,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但是却科举不顺,朝里无人提携,郁郁不得志四十五岁才某得一知县,可想其内心有多愤懑,也不像孙悟空那样有七十二变般的武艺可以把世间搅个天翻地覆,也看清了改变不了的世道,因此只能发挥所长创作了寓意深长的讽刺长篇小说《西游记》。

因此,综合原著内容和作者生平来看,西游记的喜剧色彩和打怪桥段掩饰不了作者想借孙悟空心酸蜕变升职路的悲剧核心。所有从这个角度看西游记是悲剧。


日智为智


《西游记》的主角看似是唐僧,其实是孙悟空。《西游记》说的就是孙悟空如何弃道成佛的故事。
《西游记》的故事,起源于孙悟空畏惧死亡,出海访道求长生。求长生,求成仙,这是道教的目标。而《西游记》接下来就是在黑道教的长生、成仙。
孙悟空找到须菩提祖师那里,学到了法术。这个须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号称“解空第一”,他给猴子取得名字叫“悟空”,完美呼应。但是他教孙悟空的却是道家法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呢?
学成法术的孙悟空开始了他的惹祸生涯:抢金箍棒,撕生死簿,两次造反,偷仙桃,盗金丹,搅闹蟠桃会,最后大闹天宫。最后孙悟空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可以说这是佛祖给他的惩罚,也可以说是孙悟空咎由自取,因为桩桩件件祸事都是他在自己贪、嗔、痴三毒的引导下做的,怪不得别人。
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开始知道永生的痛苦了,假如他不是永生的,可能早轮回几十次了,又怎么会在五行山下受苦呢?其实作者的意思很明确:如果不能断灭贪、嗔、痴三毒,哪怕你修道求得长生,依然身在苦海、火宅。
那么如何才能解脱呢?当然是皈依佛门,求涅槃成佛了。须菩提教孙悟空法术,很可能就是为了让他遭受永生之苦,最后领悟佛门空理。
所以孙悟空才是《西游记》的主角,因为孙悟空是心猿,心是主宰。而唐僧代表着肉体,肉体是脆弱的,也是软弱的。最后凌云渡时淹死的只有唐僧一人,足以说明唐僧象征人的肉体。
其实取经历程中也有隐喻,比如灭六贼是六根清净,打死白骨精是修白骨观。所谓白骨观,是佛教一种修行方式,即整天在禅定中想象人死后化为白骨,证悟人的肉体、色相是空幻的。白骨精三次变幻为人形,正象征着肉身的空幻。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传统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从孙悟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是一出悲剧。


从吴承恩原著的《西游记》书中,你就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孙悟空其实是一个傀儡


天地孕育石猴,石猴破石而出,惊动天庭。玉帝不以为然,后招上天封弼马温一职,最终,嫌官小,下界自封“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下界捉拿,太白金星说,何必如此大费周折,给他个虚名如何?后招上天,玉皇大帝拍板让他管理蟠桃园。

问题来了,让一个猴子管理蟠桃园,这明显的就是想让他监守自盗啊!为什么明知道他会偷桃吃,还要让他管理桃园?这就是玉皇大帝想要精简机制。


大家都知道,啃一个一千二百年一熟的蟠桃就能多活五百年。神仙分为天仙和地仙,地仙的寿命为八百年。蟠桃会每一年开一次,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地仙必须每隔三百多年上来吃一次蟠桃,多活五百年才能撑到。但是玉皇大帝发现,地仙越来越多,体制内的人越来越多,没有办法,只好精简机制。
怎么个精简机制呢?让孙悟空把蟠桃给吃完,地仙没有桃子吃,只能在地上等死啊。
所以,从这一个事情来看,玉皇大帝达到了目的,错误全在孙悟空。
并且最后还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五百年。怪不得孙悟空一直大喊:“我被你们骗了,被你们骗了”。

最后小编要说:谢谢你长得这么美还来看我的文章。希望小编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更多的欢乐,喜欢的话可以在下方点赞哦~ 点赞是一种鼓励 ,转发是一种传递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话可以关注一下小编,不喜欢的评论区可以尽情吐槽啦!(图片来自网络)


喵仙人娱乐


《西游记》其实是一部悲剧,从以几个方面看出:


从孙悟空而言

一、 作者希望的理想世界是:和平的共享世界

这一点从孙悟空的出生到花果山描述就可以看出。

孙悟空是集天地灵气而生的灵猴,因为智商和能力在线所以在花果山中当了大王,保护着弱小的猴子。后来,偷潘桃也是为了其他小猴子免去病与死。

通过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万物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是团结友爱,相互协助,在生活中有相应该的分工。本是和平共处的一个世界。

二、 作者指出了残酷的现实: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政权会可以实现所有方式

孙悟空的出现,统治阶级(天庭)感受到威胁的存在,所以开始实行的扼杀。

如:招安--招为百马瘟;追杀--大军追杀,甚至是把手无寸铁的小猴都进行灭绝;镇压--五指山

其实,所有的行为都是统治阶级自己的预设,因为孙悟空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侵略天庭,他只是想在花果山过自己的小日子罢了。

三、作者道也了一个不变事实:任何一个朝代都有政权斗争,在斗争中没人能独善其身

《西游记》世界有三大力量一直在争权:佛教(统治阶级,天庭)、道教以及妖界。而其中佛教与道教不断地争抢统治政权,

具体表现为:抢地盘、抢信徒,拉拢妖界。在这个过程,佛教为了巩固政权,才成立了西游团队,进行了新的事业项目。而孙悟空作为一个傀儡,安插在团队中。

从他的被招安、追杀、镇压到最后傀儡控制都是身不由自。最后的升天,排位看是风光,但是否真的是他所想要的呢,未必,因为从开始到最终他从未变过的只有一个梦想,就是在花果山中跟小猴子们过上无忧无虑的小日子。


从唐僧而言
一生都被思想统治

看似一个为大业贡献一生的得道高僧。从小被统治阶级洗脑,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志

每个朝代都主张一个宗教或文化,这主要是从思想是限制、或统治百姓的一种方式。而佛教同样也是一种方式。唐僧从小受佛教教导,思想深入骨髓,没有了自己的自由思想意志,所以的判断是非、行为准则无问对错、均以佛教为指导。

  • 说是众生平等,但是对于对立的政权--道教或是妖界,该杀还是不手软,处事明显存在阶级性

  • 说是明是非,在三打白骨精中,不细问过程直接否定了孙悟空,认为妖还是妖。

  • 说是大业,可是,这个大业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未必,这都是从小灌输的。

他的一生看来是高歌一生,实则为人所控。一生悲凉。当然,这是当权政权稳固的最好表现,但是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


综上所述:从孙悟空与唐僧的一生,道出了《西游记》是一部悲剧。


优米的课堂


如果非要说《西游记》不是悲剧,那么,它就是一部讽刺喜剧。

孙悟空是什么来头?为了一把仙丹把天庭闹得乌烟瘴气,为了一根金箍如意棒把龙宫闹得天翻地覆,为了一本生死簿将地府闹得不得安生。猴哥做事向来不讲章法。你见他什么时候求佛拜佛,又何时求神拜神了?他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没有血缘亲情,也没有鬼神信仰的。在他的世界里,他就是唯一的神。

后来呢?五百年的寂寞磨灭了猴子的锐气。紧箍咒一戴,就代表着,臣服。什么是臣服?就是永远低人一等,这一去,万万不可能回头了。

猪八戒是什么来头?天蓬元帅、三十六变、九齿钉耙,老猪一出世,便是不可一世的无法无天。

沙悟净呢?忠厚老实,出身卑微,因着打碎琉璃盏被贬流沙河,索性就在流沙河里做了自己的霸王。

所以,唐僧的这几位徒弟,或跳脱或老实,实则都是心高气傲、极有想法的主儿。西去取经,为何取经?取经是唐僧的理想,是唐僧的远大抱负。为了众生,为了天下。八十一难的磨砺,与其说磨去了这三个徒弟的戾气,不如说磨去了三个三个徒弟极具个性的个人特征。

最后,一个成了齐天大圣,一个成了净坛使者,一个成了金身罗汉。困难克服,怪物打跑,功成名就,自然是可喜可贺,功德圆满。可从此之后呢?

世上多了三个体制之下的神。说得好听点儿,这一袈裟披在身上,一辈子总归衣食无忧了。对世人乃至整个神界而言,三个曾经令人头疼的怪物被招安了,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那么,猴子的水帘洞中等着他回去的猴子猴孙呢?高老庄里的高小姐呢?流沙河里的小鬼怪呢?甚至,女儿国的国王呢?

世人都看大结局、主人公、当权者圆不圆满,无人看小喽啰悲欢离合。


繁弱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


现代人看《西游记》有一句由衷的感慨,一度在网上非常流行,那就是“有背景的妖怪都被主人带走了,没有背景的妖怪都被孙悟空打死了。”


其实《西游记》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这部剧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是部权谋剧。

《西游记》里的妖怪一共分两个派别,体制人员和个体户。


其中体制人员又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西天如来阵营,一个是天宫玉帝阵营。

个体户中最强大的代表当属牛魔王,自出场就是孙悟空的大哥,后面取铁扇公主,生红孩儿,又搭上貌如天仙的玉面狐狸,牛生真可谓美滋滋,可惜最后还是悲剧收场。强大如牛魔王都无法与仙佛势力抗衡,更别提那些散修又功力不深的小角色了。

说好的八十一难这出大戏,大家一起来当群众演员,出门当个托好处真的多,有人能力强又听话,出色完成任务拿了赏钱走人,有些不信邪想跳出来自己当主角,不把背后的大导演如来佛祖放在眼里,甚至对男主角唐僧都敢动杀念,那就别怪自己倒霉了。

八十一难剧本的套路大概分以下几步,抓唐僧假装要吃,孙悟空跑过来要人,打一场打不过,孙悟空逃跑到四处求助,上头派来收拾作恶的妖怪,于是一劫就这么过去了。

天庭、如来与众妖怪都在同一个剧本里,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共同努力演好这场戏,到师徒四人成功走到灵山,大戏杀青,该升官的升官,该发财的发财,可谓皆大欢喜。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剧本虽然写得好好的,但偏偏命运喜欢捉弄人,有些偶然因素的出现,着实打破了西游常规,让这场大戏变得分外精彩。有些人虽然只是个小配角,却因其独一无二的表现,大大抢了主角的风头,给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山海经解密小七


我觉得是悲剧吧,所谓喜剧,是我们看到每一个我们关心的剧中人,能够获得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虽然《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包括小白龙都获得了受封,但是受封就说明这是喜剧的结果吗,并不尽然。

首先我们看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而唐僧之前是如来二弟子金蝉子,我们都知道在佛教中,对弟子的排名是比较看重的,而唐僧作为二弟子,自然地位崇高。在册封之后,唐僧从二弟子变成了三十五佛之一,与佛祖之间必然疏远了一些。

其次是孙悟空,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佛在三十五佛中是负责打斗的,也就是说孙悟空入了佛门,成为了一个打手,这明显不符合孙悟空的“人设”。一个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美猴王,在经历千难万险之后,成为了佛祖的“职业打手”,实在令人叹息。

再次是猪八戒,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而在此之前猪八戒可是掌管天河十万水兵的天蓬大元帅,佛祖说封他为净坛使者能够满足他的“吃货”本质,那么请问,在做天蓬元帅的时候,难道自己连随意吃喝的权利都没有吧,显然不是吧。

最后是沙和尚,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至于是做什么的不知道。想当年沙和尚做卷帘大将,掌管南天门,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看门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掌管城门的城门关的地位不容小觑,很多试图造反的人都会拉拢守门官,例如鳌拜就层试图拉拢掌握京城城防的“九门提督”。而在受封之后,只能成为罗汉之一,也算是“明升暗降”了。

所以从结局来看,《西游记》其实是一种悲剧了。



《西游记》能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定有其不凡之处,我觉得真要评论的话,只能是表正内悲,下面给大家解释一下。

小时候看《西游记》时,最具感染力的就属孙悟空,跟斗云、七十二变、金箍棒、大闹天宫、火眼金睛等等等等,赋予了他太多的戏份,孙悟空成功被神话了,成为许多人的信仰,再就是唐僧,正直而又迂腐,让人又爱又恨 ,在就是团里的八戒,沙僧,最终都有了封赏取得真经,符合喜剧一贯思维。

现如今再看《西游记》,给我的感觉《西游记》像是在自导自演拍一部取经的电影,细思极恐啊,本来的英雄就像提线木偶被人牵着走,在这里跟大家提几个细节,大家有空可以回顾一下,1.孙悟空找到水帘洞时,里面明显有人住过的痕迹,是谁?去哪了?2.取经第一难是六个劫匪,有研究的人应该知道,这六个人的名字对应佛教六根,那么对于敲三下脑袋就能明白三更学艺的悟空来说这一劫难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六人不杀六根不净,六人一杀唐僧发难,后才有了观音送金箍。当然,各种环节还有很多,太过啰嗦,就不一一讲解了。这些足以说明《西游记》却是一部悲剧,开始时一心只为梦想,幡然醒悟时,却已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处处是陷阱,偏偏还没得选择。


透新儿良


西游记不是喜剧也并非悲剧。它是一部讲述普度众生、化魔成佛的励志故事。取经之路不仅仅是降妖除魔的过程,更是修心炼性的旅程,修行境界到了,灵山近在咫尺,修行境界不到,灵山便远在天边。

以往的影视作品为了不影响观瞻、提高收视率,往往会把西游记制作成喜剧,然而看过原著的朋友都知道,其实把西游记定位成恐怖片更为合适,西游之路步步惊心,到处都是血淋淋的描写,连孙悟空猪八戒都曾经是吃过人的魔头,沙和尚更是连续吃掉了唐僧的九个前世!

那么能不能把西游记理解成悲剧呢?显然是不能,悲剧都是以悲剧结尾,让人看不到希望。西游记讲述的是修心过程,里面充满了佛法的因果轮回,在绝望的时候总是能够峰回路转看到希望,最后终于功成圆满皆大欢喜,唐僧取到了真经用于普度众生,几个徒弟也从作恶多端的妖魔升华成了满满正能量的金身正果。

最后多说一句,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真正体现西游思想的影视剧。浙版《西游记》虽然改编很多,引起了诸多吐槽,但是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在思想上是最贴近原著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