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

小马话三农


农村看的真的是出殡吗?

为什么我用这样的问题来反问,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更懂人们为什么会去看出殡。他们真的只是为了看出殡吗?是为了看逝者去后家人痛哭流涕的场景吗?

其实,真的不是,看出殡更多的是对逝者的唏嘘感慨,甚至是为死者的失去缅怀伤感。更多的是想念起自己逝去的亲人,或者对自己逝去后的一番心里感伤,有的也许是为了送逝者最后一程。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

作为农村人,你能知道出殡时候去看的,大多都是住在附近的邻居或者沿途的人。在农村里,大多人们都是熟识的,虽然没有亲戚关系,可是在死者逝后一般都会前去吊唁。这样的情况,我相信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

如果逝去的是青年人,人们会感慨上天的不公,会表达对逝者死去的感慨。会对这样的家庭的款那生活表现出担忧。农村人的质朴和单纯,在看出殡时候偷偷抹眼泪就能看出来。

如果逝去的高寿的老人,人们会觉得逝者的走很安详。逝者活着时候的事情,又会被大家想起来,会对逝者的死去缅怀伤感。

自然人也分好人坏人,但是死者为大。不管这个人生前做过什么好事或者坏事,死后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

不过也有的看出殡,就是为了看家人们对亲人的感情。有时候,明明不孝的人哭的最痛,最是可笑。

害不害怕

说真的,他们看出殡不是害不害怕,而是想不想看。很多时候,如果逝者是让人尊敬的,看出殡的人越多,说明逝者在人们的心里越重要。如果不是,则会有很少的人会去看,人们也是有选择的看。

不过,小时候我真的挺害怕看出殡的,最怕的就是那口漆黑的棺材。

作为农村人,我的感受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在集中逐渐模糊的就不再提。十年来,我亲见自己的亲人离开,感受其实挺多的。

我的姨夫因病去世那年,街上看出殡的很少。很多人不去看,不是因为什么,而是我姨夫年纪轻轻地就离开了,大家怕看到我两个弟弟哭成泪人,心里难受。

去年,我奶走那天,街上站满了人,他们是送我奶最后一程的。我奶去世也是因为病,医生早就宣布了我奶不行了。可是我爸弟兄几个人,日夜照料硬生生的让我奶多陪我爷爷两个多月。这半年多来,我爸弟兄几个谁都没有工作,就守在我奶身边。

结语

其实我觉得看出殡,不是喜不喜欢看也不是害不害怕,而是一种情感一种表达。

想表达的太多,最后我还是删掉一些,大家见谅。


圈嘴胡先生


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

在农村,村子里的老人去世,出殡那天往往很多人喜欢围观,可以说说非常奇怪的现象。依稀记得小时候上学,村里的老人有人去世,然后出殡好多同学啊村民啊都喜欢远远的围观,像看热闹一样,而且习以为常。

我可能是个例外,我并不是害怕所以不去围观,也围观过,但是我是觉得没啥可围观的。别人却说见棺发财,反正我不信。

其实在农村,老百姓对于生老病死都是十分看的看的,葬礼上往往除了必要的习俗需要有人哭丧,以及亲人真实的伤感。其实参加丧礼的人们很少能看到表情伤心难过的,反而因为丧礼很多亲戚朋友聚到一起,大家有说有笑的。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甚至还会有人开玩笑什么的。并不是因为大家都不伤感,只是农村这些习以为常,早已将生死看淡,毕竟明天生活还是要继续。亲人的离开也许也是新的开始,毕竟老百姓多信仰轮回转世一说。当然这也是我们文化习俗里的某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所以并没什么奇怪的。

围观出殡,仿佛更像是大家欢送过世者前往另外一个世界,试想,人出远门,前往另一个遥远的地方,然后以往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在为其夹道送别,那远行之人必然心中倍感欣慰。


骁爻侯


在农村,家里老人去世出殡的这几天,其实是最能展现出农村人情味的一个缩影,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比城里好多了。

我老家就是农村的,一般情况下在老人去世之后的第一时间里,邻居们会先去家里吊唁,然后口口相传,很快基本村里人都会知道,不长的时间里三五作伴去事主家里吊唁,而主家会专门安排人登记谁来过,以便第二天专门去人家家里请吊唁之人第三天来吃席。



紧接着去通知白事殡葬一条龙,之后一切都会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出殡当天,会有主事人安排所有环节的先后顺序,孝子贤孙们穿着白色的衣服等着哭就可以了。


起灵那一刻,棺材板会被村里的青壮年一起抬起来,这时候的那种齐心协力的气场会让所有人感动,缓步出了大门,放在专门的灵车上,身后跟着不管真假但早已哭成泪人的孝子孝女贤孙们。

有的主家会为老人开追悼会,老人出嫁的女儿们会利用这个节骨眼为自己哥哥或者弟弟的配偶多年来照顾老人的行为给予感谢,并为她们披红花。一种象征性的感谢行为。




一路而来也算是人山人海,从来没听说因为看出殡而感到害怕的路人,就没有这个意识,也许这种民俗行为早已深入人心,它跟害怕扯不上关系,有的只是凝重的心情,因为每个人都清楚,终究有一天自己也会用这样的方式被人怀念。


情感公寓


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

由于农村是小圈子的熟人社会,人们对于村里村外的婚丧嫁娶之事也是经常遇到,即便会有害怕的情况,一旦这类丧事活动经历多了也就心无胆怯了,而且出殡活动多是白天进行,再加上人多热闹,基本上也就体会不到恐惧害怕!毕竟人们没这么胆小怕事的,就像过去村民家里有老人时,就会有在家中准备棺木的传统,记得小时过年去村民家拜年时很容易发现在遮雨棚等地方会有为老人准备的棺材,这其实是过去孝道的体现,往往这样的家庭会比较孝敬父母老人吧!如果大家会感觉害怕的话,那么家中的棺木要比看出殡会不会更恐惧呢?!事实上并没有,毕竟这是农村过去的一种传统观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

看出殡也算是送逝者最后一程!在农村,去世之人由于是村里的熟人,村民会通过捧场、抬棺、操办丧事等方式积极参与丧事活动,尤其是对于同姓大家族的成员,一般这时就会放下手头要紧的事情,然后全程参与丧事流程,一般白事活动会有三天,但如果赶上大节或其他因素影响,也会有五天的情况。因而对于农村人而言,并不是喜欢看出殡等白事活动,而是以这种形式送逝者最后一段路程,毕竟以后再也见不到,虽然不是亲属,但很多人还是会有一些悲伤之情的!

胆小是因为没压力,胆量却可以练出来的!在农村还会遇到很多看似害怕的事情,却实则又没啥具体影响。例如过去农村路少,往往在出村走夜路时可能就需要经过村头的坟地,那时候即便是一个人路过,基本上也没有多少害怕的,毕竟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场景,也没有造成啥影响,自然就没什么可担心的!记得以前去镇上上学,那会儿因为有早自习,往往早上天没亮就得出门上学,由于路上会遇到三四处坟地,刚开始时也会害怕,就会约同村伙伴一起去上学,后来随着分班级后,基本上就是独自去上学了,记得那会儿还真遇到过鬼火的情况,就是坟前像是有一团蓝火,还好离得有一段距离,不然也可能会吓怕!但后来才知道,那只是一座新坟,人家大早上正烧纸填坟,并不是什么鬼火!所以说,害怕其实是对于未知事情的不解,一旦认清了事实真相也就没什么可恐惧的!



因此,在人情世故方面特别浓厚的农村,其实关于婚丧嫁娶之事会比较频繁,人们对于出殡等这类丧事活动接触多了,自然也就没啥好害怕的!毕竟胆小是因为没有压力或没有自信,往往就会对于未知或突发情况没有一定掌控力,也就是没有安全感而做出的表现方式,然而胆量却是可以后天练出来的,只要面对多了就会变得麻木无所畏惧了!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对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互动!


龙百晓生


没在农村看过出殡的队伍,一定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奥秘。


我们小时候在农村,觉得最好玩的就是有人结婚和有人下葬,欢喜的事儿当然期待,期待有好吃的东西。但是埋人的事儿也是又怕又惊。怕是因为毕竟有人死了,小时候各种鬼怪的故事也围绕着我们很久了,惊的是埋人的过程中也有吃的。

在我们村里,出殡的时候,这个主家会做很多花式的馒头、花卷、枣糕等,这就是在地里祭拜一会,然后就分给各个小朋友吃了。所以一旦有人出殡了,必定跟着很多小朋友,大家一路跟着出殡的队伍,到了墓地之后, 所有的仪式结束了,这些花式的馒头、花卷供了之后,我们就可以随便拿着吃了,当时什么也不管了,就是抢着吃,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吃,只是大家凑在一起,觉得好玩。这就图一个安心,让去的人一路走好。

以前在农村有人出殡其实和有人结婚是一样的排场,都要请演出队来唱戏。搭台子表演节目必不可少的,这都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接下来当然是吃了。出殡的也是要请一群人来做饭,同时请各家的代表来吃饭,吃完饭之后再一起送殡,当然有的也是反的,先送殡在吃饭。这根据风俗来定。这其实也是想让已经不在的人安息走好。

有的地方现在还保存这种风俗,有的在人过世之后要连续摆宴3天、7天,这些都有。有的地方还要放电影等等,这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总的来说,人在世的时候好好对待其就够了,走了之后,这些排场只能是个场面,也不能让死去的人活过来,大家说呢?


老王侦查记


以前的农村人看出殡的事,这跟喜不喜欢和害怕都不搭边,这里边是有原因的。随着破四旧,移风易俗的,很多东西也就演变没了,到最后成了看热闹了。

首先,农村遇到红白事都说出不了五服就是亲人,那种长寿的地方,也出过五世同堂的景象,所以一个自然村里论一论其实都是亲戚套着亲戚,寻到根上也就是一个祖宗。所以在农村也就经常听到乡里乡亲的、本乡本土的、邻里八乡的这样的说法,一说是老乡,关系就自然而然亲了几分。



然后,那时候家里边孩子多啊,家里边四五个孩子的其实算少的,我见过的孩子多的有十一个的,假设一个老人有八个孩子,不算远了,三世以后是不是就上百人了,然后孩子们里有大有小的(可能年龄相当,辈分不一样),如果一个年龄大的老人过世了,沾亲带故的过来奔丧,出殡的时候是不是队伍就很“浩大”了。拿我老家一个两千来人的村来说,这就是大村了,村里有四大姓(孙、张、鞠、庞)也就是我们说的四大家族,一个村里见了面,按着辈分叫,爷奶叔伯哥姐的都有,如果谁家老人去世了,辈分远点的(出了五服)哪怕不穿孝服,出殡的时候也得来送一送,这一送传到后边就成了看热闹的了。



【其实这个送也很有讲头,德高望重的人还会有“路祭”,《大宅门》看过吧,二老太太白文氏去世的时候,官府都给设路祭以示敬意,而且路祭还不止一处,白文氏出殡也算是轰动半个北京了吧,也有很多路人围观,但没有嬉皮笑脸的,都是来送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太的。】



说到“宗亲”“五服”这样的关系,现在还有这个概念的真不多,城里的人可能压根没这概念,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往外走,这样的宗亲关系也接触的少了。其实也可以想象一下,说个简单点的,某人甲成家后有了三个儿子,二十年后三个儿子也都成家了,也分别有了两到三个孩子(孙子),甲还挺长寿,那个年代到八十岁可能就当太爷爷了,也就是他的孙子也都成家有了孩子(曾孙),甲继续长寿着,他孙子的孙子也成家有了孩子(玄孙),到这就是五世同堂了。过了两年甲死了,理论上他这后边的孩子都得来给他送终,这里边他的儿子也好或者孙子也好,有活不活甲的,可能四五十岁就死了的,这里边就隔着辈了,这早走了的孩子的孩子很有可能就跟甲不亲,不亲给甲送终可能就不积极,就会出现不去出殡的队伍,不去又过意不去,怎么办那就路边送送,他的家人也就跟着路边送送,这样的情况多了,也就成了“看热闹”的队伍。



对于殡葬而言,现在大家接触最多的是移风易俗了、破除迷信了,只知道有土葬而不知道火葬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千年历史,每次一看到火葬就很多人“愤世嫉俗”,但其实他们错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在中国传统的殡葬文化中不光是封建陋习,也有很多精华的东西在,比如说“宗亲关系”,其实宗亲关系凝聚力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殡葬活动中,所以对于殡葬改革的态度,我们应该抱有辩证的态度,不能一味的去否定。


悼亡吟


这个情况不只是在我们老家以前的这样,在现在还是有着这样的习惯,谁家死了人,差不多周边认识的人都会来看一下,也算是为曾经一个熟悉的人,目送最后一程吧。

小的时候,我们跟着大人看到周边,有死人要出殡了,就感觉非常的害怕。后来长大了才知道,生老病死原来是一种自然规律,谁也逃不过这样的一关。渐渐的见得多了,也就不怎么害怕了。

记得大概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应该是我一生中最感到害怕的一次看死人出殡了。那是一个我叫她婶婶的人,她很喜欢我,对我也非常的好,因为我们小时候一直都是在她的里家,由她家小女儿带领着我们姐妹和队里的几个同龄孩子,她家相当于现在的托儿所是生产小队的。好端端的一个人得了肝癌,生病没多长时间一下子就没了,那时候她家里还没一个孩子能够成家。

在她出殡的时候,她的家里围着好多好多的人,看着里里外外全部都是人,在做着最后的告别仪式,我第一次看见有这样的情况,站在她家的饭桌子上吓得是瑟瑟发抖,当时人多也找不到我母亲站在哪里,就吓得大哭了起来,后来见到母亲在人群中,挤进来找我了,才把心定下来。

现在我们农村还是这样的一个习惯,对于死人出殡之事,早就没有了那种让人害怕的心理,可能生和死的想法,会随着年龄产生了不一样的概念。


劲秋


首先说农村人不是喜欢看出殡,而是目送逝者走完在世间的最后一程路。至于害怕,原来的农村组成都是一姓乡亲或是宗族关系,几十年的感情,不会有害怕,只会为不能再见音容笑貌而哀伤。我出生在农村,原来的农村民风淳朴,每天早上天蒙亮都敞开院门,洒扫庭院,与邻居打招呼问“吃了没,今天干啥去”,看到从村外回来人都说“去哪了,没吃饭来屋吃一碗”,一言一行人心自暖。白天都忙于农事,如果赶上农忙,劳动力强的近邻会干完自己活不用请就到劳动力弱的家帮助抢收入仓。同村的谁家有红白喜事,不要麻烦,大家都自发来到主家,一颗烟、一碗茶坐定,等着帮忙,等饭点也不客气,一人一碗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有些事不能只看表面,前因后果都要联系,就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大家是哀悼悲痛的。


哐呔哐


不只是以前啊,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看这个!归根究底只是喜欢热闹罢了,像家乡如果有一些红白喜事,我奶奶总会专门跑回来,叫我出去看!但是我实在理解不了,这些事情有什么好看的!

每年都有好几起啊,又不是没见过!至于害不害怕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见得太多了,所以并没有什么害怕的!我以前有一次去很远的地方参加葬礼,晚上没有地方睡觉,我直接在那个灵房里睡着了!

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并不是特别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吧!可能是不知者无畏,反正那次我奶奶看见我在那里面睡着了,把她吓了一跳!她很害怕我会被冲着,但是我那次什么事都没有,虽然没有,但是我觉得对这种事情还是要抱着一种敬畏之心!


叶子菌


农村老人去世,老乡亲,送人情,给去世下一代,交情好的给她们收头钱,一般是去世人的儿媳,女儿,侄媳妇,我在农村时,我穿的白衣服,我会裁剪,老人去世这一天,自己的孩孑做白衣服,有些人收的钱记不住谁给的,我衣服有好几个口袋,哪个口袋装谁家,发完丧回家查一查错不了,将来还帐呢,我家老婆婆去世,我收最多,老人不是亲的,一家的,村里人说我收的比她亲孙媳妇多,看来群众眼光是雪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