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过年民俗:正月初五,送穷鬼

南阳有句俗语:”三天戏,五天年“,说明过年到正月初五,春节年基本就接近尾声了。因为正月初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中国传统民俗过年中产生的诸多禁忌过,比如:不让扫地,不让洗衣,不让摔破东西,不让走亲戚等,这一日皆可破而得名”破五“。因为新年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在很古的时候,人们就在破五儿这一天吃饺子,以“捏小人嘴”。一旦过了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以吃饺子进行祝贺。

小时候,对待民间”破五“的习俗不甚了了,只知道吃饺子,放鞭炮。好像又重新过年一样。其实,后来才得知,正月初五肩负着送穷鬼、接财神等多重重任,所以就形成了摆宴席、放鞭炮、吃“元宝”的饺子等等的风俗。据说,这一天,妇女们不宜出门,新嫁女子在这一天也归宁,就是在家老实呆着,否则遇事皆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迎财送穷。古代传说有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这五显财神分别是福、禄、寿、喜、财,其中财帛星君的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民间“招财进宝”四字就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这财帛星君与唐代长安城里的首富王元宝有些关系。


南阳过年民俗:正月初五,送穷鬼

唐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牟微利生存。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二狗叹曰:天不助我。遂悬梁欲自尽。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其财帛星君。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遂舍元宝一枚,乃去。二狗遂贩琉璃到长安,成为长安首富。为感念星君所赐,易名王元宝。

王元宝发迹之后,吃水不忘打井人,念念不忘财神爷。家里供奉的是财神爷,商号里祭拜的是财神爷。他还在长安捐善款建造了财帛星君庙,聘请国内高道主持,四时供奉,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初五商号开张这天,他都要早起到财帛星君庙上第一柱香。于是人们纷纷效仿,也都在正月初五清晨到财帛星君庙上香,有时甚至连唐玄宗皇帝都到星君庙上香。初五之后还要出巨资,请财神爷到长安大街小巷巡游,巡游路上财神爷由招财童子和利市仙官护卫,招财童子和利市仙官还要给路人分发彩头或利是,吸引百姓踊跃尾随,争抢彩头、利是。沿街商铺则摆上贡品,点上高香,迎接财神爷进门。财神爷路过家门时,商家要燃放鞭炮,三拜九叩,为财神爷献上随喜钱。

南阳过年民俗:正月初五,送穷鬼

当时长安流传民谣: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财源广;正月初五摸元宝,大钱小钱用不了;正月初五请财神,家家户户财源滚;正月初五神进门,五谷丰登福满门。所以正月初五,不管你是普通农家,还是商店老板,都要拜一拜财神,以期新年伊始,招财进宝。从此正月初五“送穷”,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各户要包饺子、吃饺子,主要是送"五穷",也叫"五鬼",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个穷鬼。不仅动用了爆竹,还使用扫帚,誓将”五穷“赶尽杀绝,于新年不留后患。这是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八十年代,正月初五,清晨鸡鸣三遍,大街小巷再次响鞭炮声,震耳欲聋,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纸必须从每间房屋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打扫卫生是也是过年期间一次彻底的大扫除。从初一到初五积累的垃圾,这一天都要从各个房间的犄角旮旯里扫出门外。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

南阳过年民俗:正月初五,送穷鬼

人活着,总是需要打破边界,然后再找到边界,即所谓“破而后立”。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凭借自身能力去达到渴望的理想境界。打破前者,为的是获得生命和各种可能性,打开眼界和格局;找到后者,则为的是找到自己个人的局限和使命,获得谦卑、专注与平静。希望“正月初五,破五”,能在新的一年,为你的生活揭开新的一页,打通开往幸福快乐列车,向着美好生活进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