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普及的今天,伴随着老一辈的离去,方言是否岌岌可危了?

狮子山散人


特大城市的方言首先慢慢地消失,因为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各种口音的人来到特大城市,为了交流的方便,必须有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交流来替代各自的方言,这就是有汉语拼音的普通话。

举上海为例,纯正上海方言渐渐被普通话稀释,已有好多上海小囡勿会讲上海方言,进幼稚园讲普通话,回到家和父母亲也是讲普通话,因为父母亲的工作单位有各地方人士也是讲普通话,久而久之不会讲上海方言的人越来越多。

那些外来人口少的城市,这些外来人口为了融进当地城市,都会学讲当地方言,这些地方的方言相对消失得慢一点。


上海老浦东


我作为成都的一个99后,我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在一个方言的环境下长大的,也就是说我的第一母语就是四川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所以说我在四川,我现在都没有完全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因为在我们家族里面互相交流,从来都是说方言。我们初中学校要求说普通话,现在我们初中老同学和老师之间每次聚会都是说普通话(虽然他们会说方言),但是我还是固执的说四川方言,因为与一个土生土长并且会说四川方言的成都人说普通话实在很别扭。

很多人说四川方言(西南官话)越来越强势,没错,这个我要承认,但是其实很多人不晓得西南官话是所有官话里面普化最严重的官话方言(江淮官话据说很多当地年轻人不会讲这个另当别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发音②俗语。因此再这样下去,四川方言被普通话代替的可能性很大,因为现在四川年轻人很多虽然会说方言,但是已经是被严重普化的方言了。以前都说很多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而现在相反,尤其是在成都重庆这种大城市,却是这样的状况:很多年轻人说普通话说的很好,甚至快接近北方地区的普通话了,但真的说四川话说的标准的年轻人,我可以给你保证,恐怕最多只有10%的年轻人能够说得标准。再过20年,地道的成都方言恐怕很难再听到。所以说四川方言状况很不容乐观。

我妹妹现在在成都一所小学读6年级,而她现在已经几乎讲不来四川方言了,一天到晚只知道说普通话,而且现在在成都重庆这种大城市,像我妹妹这种情况到处都是,也就是说我妹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多已经讲不来四川方言,即使会讲的都是带着普通话的发音和四川话的音调讲四川话。比如说,“国”这个字,以成都话为例,应该读gue,然而现在90%以上的成都年轻人读成go(幸好我作为成都99后,我从小到大读的gue),我在成都就几乎没有听到哪个年轻人能够读成gue的。还有“郭”这个字,成都话也读gue,然而现在成都年轻人几乎没有这样读的。我再列举很多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读音不一样的字词:

以成都话为例,

国,四川话gue(成都周边还有读guai,gua等等)

咸,四川话han

我, 四川话ngo

瑞,四川话sui

琼,四川话qun

晨,四川话sen

孕,四川话run(国际音标/zun/)

尝,四川话sang

六,四川话lu

(吃,四川话各地有ci, cie, qi, qie, qia, kei等等读音)

备,四川话bi

批,四川话pei

乘,四川话sen

学,四川话xio

院,四川话wan

泳,四川话yun

阔,四川话kue

扩,四川话kue

括,四川话kue

迫,四川话pe(国际音标/pe/)

拍,四川话pe(国际音标/pe/)

墨,默,四川话me(国际音标/me/)

鲜,四川话xuan

弦,四川话xuan

摘,四川话ze(国际音标/dze/)

巷,四川话hang

项,四川话hang

或,四川话hue

却,四川话qio

确,四川话qio

虐,四川话lio/yo

乐(Yue),四川话yo

育,四川话yo

恶,四川话ngo

伯,四川话be

勺,四川话so

岳,四川话yo

贼,四川话ze/zui

族,四川话qu/qio

绿,四川话lu

浴,四川话yo

肃,四川话xu

促,四川话qu

速,四川话xu/xio

续,四川话xio

轴,四川话zu

勃,四川话pu

阶,届,皆,解,介,界,戒,四川话jiai/gai

谐,四川话xiai/hai

蟹,四川话hai

雷,泪,类,累,磊,内,等等四川话lui

仪,疑,宜,义, 艺四川话ni

沿,四川话yuan

验,四川话nian

严,四川话nian

咬,四川话ngao/niao

做,四川话zu

作业,四川话zo nie

崖,四川话ngai

硬,四川话ngen

胡,虎,湖,沪等等拼音为hu的字,四川话fu

被,四川话bi

秘,四川话bei

慎,四川话cen

衔,四川话han

茎,四川话hen

杏,四川话hen

横,四川话hun

窘,四川话jun

盟,四川话min

亩,四川话mou

贸,茂,四川话mou/mong

眉,嵋等等,四川话mi

溪,四川话qi

倾,四川话qun

蝉,四川话san

偿,四川话sang

伺,四川话si

唇,四川话sun

纯,四川话sun

肴,四川话xiao

厦(Sha),四川话sua

营,四川话yun

荣,四川话yun

融,蓉,容,溶,榕等rong音,四川话yong

沿,四川话yuan

舰,四川话han

盾,四川话sun

铅,四川话yuan

矿,四川话gong

乐(le) ,四川话lo

蓬,碰等peng音,四川话pong

彭,四川话pen

风,冯等feng 音,四川话fong

去,成都话qie(成都周边有qi, ji, jie等等读音)

和,喝,何,河等等,四川话ho

……

如果大家还有的话请补充,谢谢!

(虽然我也不能把所有字词按照上面地来读,但是我还是能够在说方言的时候运用其中的不少,因为这是我父母从小就教我一些四川方言里面的一些特殊发音)



宇宙男神


直面现实地说,方言在近二十年来已经越来越式微了。

八零年代出生的人,可能大都会流利地讲自己家乡的方言;到了九零年代,会流利讲家乡方言的人减少了许多;而到了零零后,会流利说自己成长地方方言的还更是少了。

最近和一个学生团在一起,其中好几个都是广州土生土长的孩子,但他们都不会讲广州话。广州话还算是所有方言中比较强势的,地铁有广州话播报,还有广州话电视台,但城市的移民越来越多,家庭语言不是广州话。

我的家乡,一个四五线小城,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很多同学不说当地方言了,即便他们在我们家乡出生长大。我的外甥,今年13岁,在农村出生长大,身边都是讲方言的人,但是他的方言表达还不如我,很多词语都不会了,说到稍微难点的东西,都需要用普通话辅助。用我婶婶的话说,方言好土!!!(这也导致我妹从小就不会方言,即便我叔是土生土长,普通话不利索的当地人。)

回到你的问题,是不是随着老一辈的离去,方言岌岌可危吗?答案:是。

很可惜,方言亦承载了很多文化,但是全球化浪潮来势凶猛,不要说方言,很多语言也都在逐渐消失。


半岛外语


普通话的普及在我看来确实使方言变得岌岌可危。

先说自己身边的两个个现象:

现象一: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过年时会凑得比较齐,有时候难免遇到,总会一起聊聊天。这个时候你总会发现有这么一群人,身是家乡人,但是口里说出来的确是一口地道的外地口音或是操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让人听着浑身的不舒服。比较熟的会直接跟他说你这样说话听着真别扭,连家乡话都不会说了,这样说以后他们总是说习惯了,难于改。有的改过来后说不了几句又是那一口听着别扭的声音。

现象二:

我身在云南,加之是老师,经常接触少数民族,现在很多少数民族家的孩子基本基本都在学习和说普通话,本民族的语言了几乎不会说,甚至是根本就听不懂,在家只有爷爷奶奶会说,爸爸妈妈只能说一部分。

第一、普通话的普及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利,也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但同时也使方言渐渐消失,对文化多样性造成破坏,使得文化生态失衡。

毫无疑问,普通话的普及确实给生活带来了便利,泱泱中华,14亿人,只要会说普通话,不管去到祖国的哪里,都不会受到语言的阻碍,这着实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再者,都说普通话,可以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繁荣。

凡事有利有弊,普通话的普及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同时也把方言逼上了绝境,这是无可避免的。

第二、文字和语言都在发展,都要面临历史的洗礼,如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都处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当中,失去一些东西是在所难免的。别说一部分方言了,在全球化态势下,有的国家的语言是否能保住都成问题。至于这些方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应该由我们的语言学家进行充分研究和保留,以供后人学习和了解,也不必过于担忧。

在家中,我和老婆还就“是否要教给孩子方言还是直接教给孩子普通话”进行过讨论,我们的一致决定是,一定要教给孩子方言。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已知的传递下去,至于方言最终的结局,就交给时间吧!


碎屏读书


我老家农村的,老家一直说方言。我有两个堂弟从小也是说方言,但自从上了大学后,回家也开始说普通话了,很少说方言了,这或许是最典型的故事。我说给你听听。

1、大学四年,感觉堂弟变了一个人,不再说方言

我和两个堂弟从小一起长大,年纪就相差1-3岁,算的上是同龄人。上大学前其实我们都不会说话普通话,老家本来也没这个环境,家乡人都是说“土话”,也就是“方言”。

我第一年上的大学,两个弟弟前后第二年、第三年一起上的大学。大学里大家都是用普通话交流,毕竟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久而久之,1整个学期下来,即使我说的是带有方言的普通话,但也已经不是家乡话了。

过年回家的时候,几个人一见面,家里人还是说方言啊,爷爷奶奶、七大姑八大姨又没去读大学,说方言一辈子,但我们几个小辈却普通话一顺嘴就出来了。不过我还好,没过半天就改过来了。但两个堂弟却一直普通话说不停。

到最后,叔叔和婶婶没憋住,就对他俩说道,回家了就改回来,说家乡话,不要说普通话,在外面的时候说普通话没问题。其实,这已经是在表示自己的不满了。但即使这样,又能如何?俩人还是没改过来,从大学开始,方言就离他俩远去了。

2、这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不仅仅是方言的问题,包括现在世界有上千种语言,但陆陆续续,都将消失,最终合为英语或者少数几种通用流行的语言。

因为世界是平的,我们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人,而是世界人、地球人。在这种大趋势下,必然会有“少数事物”的消亡,最终能留下来的只能是极个别的东西。

所以,方言岌岌可危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能做的,就是至少在我们这一代,还保留一丝方言的纯真。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我怀疑再过两代,我们这的方言就没人会说了

我们这从90后开始,很多去外地读大学回来基本上都是说普通话了。

就算说本地话的,也经常夹杂了普通话来说,因为本地话的某个词语不会说,只能用普通话来表达。

而且很多本地话都读不准确,导致别人都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学校普通话的普及,00后基本不说本地话了

我说的00后不止是千禧一代,而是00年往后所有出生的小孩。

我小孩在学校都是说普通话,习惯后回到家也是说普通话,他们已经不会说本地话了,只能听得懂。

刚开始的时候很有趣,小孩说普通话,爷爷奶奶说本地话。就这样,两代人说着不一样的语言,却交流无碍。

而我们却不行,跟小孩说话的时候就说普通话,跟老人说话就说本地话,说两种语言来交流感觉非常的变扭。

很多外地人听不懂本地话,只能说普通话

我们这的方言很多,就算是本地人,可能隔一个县你就听不懂人家说什么了。

我们这属于小城市,很多人出去外地发展,也有很多人会过来我们这发展,以前上街说本地话商家大部分都能听得懂,现在却不行了。

如果不是相熟的老店,一般出去都得说普通话,不然大概率人家会听不懂。

有些公司规定员工一定要说普通话的,我说一句本地话,他接句普通话,再然后我就自然地用普通话接上了,就算是两个本地人也都是用普通话来交流。

方言危机很严重

普通话的普及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相对来说也给方言带来了很大的危机,东北的方言还好,跟普通话差不多。

我们南方的方言就遭殃了,根本不在一个频率。

我们这也有一部分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保护地方文化成立了各种协会,还跟电视台联手开办了一些方言类节目,但是效果甚微,收视率和关注度太低。

我现在基本都是跟小孩说本地话,希望能保留一些方言的火种,不至于那么快消失。

按照现在的发展,可能到我孙子那一代就没什么人会说本地话了。

..


黄多鱼先生


说说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不知道是地理课还是什么历史课,讲到的就是关于方言的生存问题。虽然都快忘了老师教的是什么科目,但是其中年男子,操着不知哪里口音的讲课声音以及“地中海”的形象,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我,还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时那节课大概讲的就是,方言留存的优缺点,其中有一个概念即使我过了八九年还记忆犹新:

去方言化,普及普通话能加深地域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这个概念从那位老师嘴里讲出,同样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细细想来是有那么几分道理。试想如果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普通话没有生存空间,彼此之间交流都十分困难还谈什么发展?如果按照这个角度来看待,普通话的普及是与秦始皇的“书同文 车同轨”一个道理的。

此外客观看待,方言的生存确实岌岌可危,就我为例,生活中讲南京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不过,我们生活的是现代社会不是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方言作为以一个地方的标志性文化符合理应得到保护与传承,也许我们可以考虑其他方面行动起来,比如小编我就在机缘巧合之下学习“南京白局”,这一需要南京话为基础的本地戏曲。


普通话的普及固然客观上的能促经济发展,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并不代表全部,文化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灵魂,而其中以方言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就尤为显得突出了。

那么,您认为方言与经济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文化与经济该如何取舍呢?


文【小欧说南京】

网图侵删,看完记得点关注哦。


南京小欧


对于方言感触颇多,方言其实承载着一个地区的特殊的文化历史内涵。我觉得是一种隐形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起初普通话的推行,对于广阔的中国大地和极度复杂的地区语言交流是有莫大的帮助的。使得各个地区的人能够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发音来交流,极大地避免了各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解和动乱。对于社会稳定的凝聚力具有极大地帮助。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一些方言正在逐渐消失。当然不是突然消失,而是逐渐被普通话同化掉,慢慢的消磨殆尽。

讲个我经历的最直观的例子。

两千年初,那时候很多同学一起出门打工。刚出来嘛特别开心,那时候是在广东。记得第一次下班后出门买东西,一开口就是家乡话。说的卖东西的店主一愣一愣的,都不知道我叽里呱啦说的啥。看店主愣愣的看着我,这才想起来忘记说普通话了,结果才说完半句后面又接着不由自主的说成了家乡方言。哈哈,当时挺高搞笑的。

后来呆了几年之后就完全改过来了,基本上不会主动说方言了。但是遇到老家的朋友同学基本上还是立马切换方言,后面有一次老家。有一个同学也是一起出门打工的,但是再见他的时候他已经一口普通话了,这是让我蛮感觉震惊和不理解的地方。不论和他爸妈还是我们同学都说满口普通话,我很奇怪,只是出门三四年而已,变化就这么大么?连说了一二十年的方言三四年就忘干净了?期间又不是完全不合老家人交流,怎么就改的这么彻底,实在理解不了。

同样的,现在的新一代父母对于方言,我所知道的不教方言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大。和小孩子日常交流基本上普通话代替了,或许这就是方言逐渐没落的根源之一吧!

这里不是说普通话不好,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方言的独特性,毕竟每个地区的方言形成都不知道比普通话早了多少年,保留一点语言的特色不好么。就像我们从小上课都是普通话但是下课了就是家乡话,也没说就学不会普通话啊。我希望方言不要这么快没落,真的希望方言能长久的保留下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缤纷多彩的语言环境,毕竟有不一样才能更美丽。



历历在木木


我们南通有三大方言:南通话,海安话,启海话。我是说启海话的,南通人称启海话,我们从小听老一辈说这是崇明话,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在学校一帮方言中,说两句他们听不懂的,有点小自豪。不过现在,可以说是00年后出生的孩子,方言说的有点少了,像我们九几年的,说自己的名字都有方言的,但00后的名字基本全是普通话了,不知道自己名字的方言怎么说了。现在又发现,2010年后的孩子,尤其是家庭中有两种方言的(父母个说一种方言的组合),孩子在家里都说普通话了,像以前可能会出现孩子会说两种方言,再不济会说一种(父母至少有一方会说对方的方言)。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我想可能是现在的父母都忙于工作,接触最多的是同学老师,而学校基本全是普通话,而随着社会的融合,出门买东西也基本说的普通话(老一辈都能说两句方言式的普通话),所以不知不觉就以普通话为主了。虽然普通话的实用性更广,但我还是觉得我们不能让方言就是断了,毕竟这是我们真正的母语,所以多和孩子说说方言话吧!



新竹狂士


真的应该保护方言文化了。

我是一个辽东人,虽然在东北但说的是一个说的是一个与东北话截然不同的方言——胶辽官话(比较有名的像大连话,我说的叫东港话和大连话差不多)比东北话难懂,说的人口也非常少。现在是个学生,从小就和老人学说的方言,学校学习也能把普通话说好。而我是我们这些学生里少有的能说出一口流利标准(方言都是有规律的)的方言的人,大部分都从小学的略带口音的普通话,现在新的家长都从小教育孩子说普通话。我更是少数的语言爱好者,平时有个爱好就是听方言说方言,还经常查阅有关方言的资料。而现在方言真的渐渐掉队了,家长不教,年轻人又不爱说,一年一年会说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中国地大物博,方言也有着很大的研究性,是特别有趣的。而且不要说什么一定要只学普通话,在我看来方言和普通话是可以并存的,同样是汉语,只要找到了规律两个都可以说的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