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粤语的人也是汉人,为什么粤语和普通话相差那么远?

鞭打部分白话猪


说明以语言划分民族的标准是错的。

同一民族,可能有多种语言;同一语言,也有可能属于不同的民族。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问出这个问题。

语言从来就不是民族成立的标准。

最简单的例子:五十六个民族里说普通话的人不只有汉族,为什么其他民族会被识别为少数民族?

同理,粤语和普通话(北方官话)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不论是词汇、语音,甚至都到了北方人听不懂粤语区的人说话的地步,但是这些人依旧可以被视作同一民族。

因为民族的标准就不是语言。

在同一民族的内部,可以有多重语言。

语言可以举藏族的例子。事实上,现在的藏族并不都是说藏语的,还有嘉绒语、普米语等等不同语言。甚至在不同地区,藏语的语音也有很大差别。

不仅如此,同一民族也可以有多种基因。就以汉族为例,不仅是语言呈现出南北差异,就连基于父系y-染色体的基因也是如此。如果再考虑到母系遗传的问题,民族内部的基因多元性就会更明显。

由此可见,以语言(或者说文化)甚至是基因等所谓的“客观标准”来理解民族,那一定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某个民族成为民族的关键,其实在于共同的心理意识,或者说是民族认同。


HuiNanHistory


讲粤语的是汉化后的百越人,自古山高皇帝远的贬谪发配封闭落后之地,当然相差很远了。

因为广东人属于百越后裔,由于五岭阻隔保留岭南的百越口音最完整,虽然秦征百越之后,众多百越原住民的文字被废除了,但百越口音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比如“类猴腮雷、类宾斗啊、你讲咩,咩咩咩呀……

从汉朝到明朝的古汉人的史料都有记载南方风土人情百越部落,史料为证。

  • 西汉《南州物志》中关于百越的记载称其为“贼“:我朝番禺,去国都万里,境辖群蛮,此蛮贼北据五岭,南抵大海,地方数千里,贼有数种,中州人皆曰其百越。
  •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馀家,皆 鸟言夷面。”

  • 唐代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噪”。

  • 唐 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

  • 北宋苏东坡:“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未著绝交书,已叹交游绝,门前空罗雀,巷语纷鴃舌” 。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韵何消记,

    南蛮鴃舌且休题

  • ……

就相当于一些初学英语也是用汉字标注英语的发音。

以下是晚清时期学英语的资料。


鸟言夷面


首先是粤语的成因。去年十一月,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在封开县组织召开“粤语探源”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以丰富的语音史料证明:封开话完整地保存着我国两汉时期的中原古雅言浊音糸统,是粤语的发源地。

我们打开地图就可发现:广东的封开县与广西的梧州市几乎是连在一起的。确实,古时候两地在一起,只是清代才分开。据曾昭旋《岭南史地与风俗》介绍,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62年),楚子熊伐扬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亭。楚人统治岭南后,先后建设了番禺和五羊城(广州),使番禺成为全国九大都会之一。公元前389年春,楚悼王派令尹吳起“南收扬越”,在梧州封开设置“蒼梧郡”,下设岭南六县,并将楚国都城里大批王公子孙遣送充边。就这样,带着中原雅言的楚人与当地扬越人融合成一种新的语言一一北话。因为蒼梧郡是权力机构,北话很快在岭南流传开來,成为岭南官话。楚国灭亡后,人们将北话改称白话,以示追随秦朝。

其次是粤语的“顽固性”。如果从楚蒼梧郡设置算起,粤语已有2416年,是世界最古老语言之一。同时,有超过一亿多人仍在说讲粤语。所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保留语言。

从语言结构來看,粤语与普通话最大的差别在于浊塞音。有条件的读者可找一本《切韵》看看。《切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糸,也是晚期雅言音糸。这音糸中有一套浊塞音声母,被认为是七声发音或八声发音,比现在的普通话四声发音无疑丰富精细很多。


严家庆


的确差别好大,连最简单的日常用语都不同!我举几个例子,希望可以帮你对粤语了解多些。

1 行路(走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李白《行路难》

2 食飯(吃飯)

子曰:色食性也。

3朝早(早上)

子曰:朝聞道,夕可死。

同理,一朝一夕,朝朝暮暮等词语就不多举了

3 朝食/食朝(吃早饭)

《诗·陈风·株林》:“乘我乘驹,朝食于 株 。”

《从军行》:“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负戈。”

《县斋有怀》:“朝食不盈肠,冬衣才掩骼。”

4 晚食/食晚(吃晚餐)

《述僧中食论》:“故推此晚食,并置中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

《战国策·齐策四》:“ 斶 ( 颜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

《寄吴氏女子》“膏粱以晚食,安步而车軿。”

5 饮酒(喝酒)

《国语·晋语一》:“[史苏]饮酒出。”

《顺宗实录五》:“天下吏人……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东周列国志》:“王迁回宫,无计可施,惟饮酒取乐而已。”

6 斟酒(倒酒)

《悲歌行》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7酒樽(酒瓶)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8 饮水(喝水)

《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孙希旦 集解:“饮有浆醴之属,今但饮水而已,饮之贫也。”

《复志赋》:“固余异於牛马兮,宁止乎饮水而求刍?”

《西清笔记·纪名迹》:“其诗有‘人到心闲饮水甜’之句,余甚爱之。”

《晋书·良吏传·邓攸》:“攸 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 吴 水而已。”

《赠裴南部》:“尘满 莱芜 甑,堂横 单父 琴。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9走(跑),走佬(跑路)

《韩非子·五蠹》夸父与日逐走。

10 几多(多少)

《代赠》诗之二:“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兵火之际,东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

11今朝(今天早上/代指今日)

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

12 话(讲)例:你大佬话(你大哥说)

苏轼: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3 望(看)

李白:舉頭望明月。

14 睇(看)

既含睇兮又宜笑。――《楚辞·山鬼》

15 游水(游泳)

《管子·轻重甲》:“齐民之游水,不避吴越。”

《兰香神女庙》:“走天呵白鹿,游水鞭鬻搿!

16 莅(來)例:几时得闲莅我屋企耍?(什么时候有空来我家玩?)

《老子》吾子将莅之。

17 落(下)

李白:疑是銀河落九天。

18借问(请问)例:阿叔,借问声XX路点去?(叔叔,请问一下XX路怎么走?)

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

19 得閑(有空)

韩愈 :“得闲无所作,贵欲辞视听。”

黄庭坚:都城谁是得闲人?

20 后生仔(年輕人)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1 阴鸷(阴险奸诈),今粤人常误写为“阴质”

《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 严延年 为治阴鸷酷烈。”

《明史·许誉卿传》:“吏部尚书 王永光 素附璫,雠东林,尤阴鸷。”

22 卒之(终于/最后)例:卒之得徂(咗)(终于成功了。)

《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3 打边炉/打甂炉(吃火鍋)

《广东通志》:“冬至围炉而吃曰打边炉”。

24 謦欬(聊天),食粤人常写作“倾偈”

《庄子.徐无鬼》“昆弟亲戚之謦欬。”

25 抵(值)抵唔抵(值不值)

26 狗窦(狗窝)

《十五从军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27 诈死(装死)

《渑水燕谈录·奇节》:“有以媾祸中伤大臣者,指先生之起事曰:‘ 石某 诈死,北走 胡 矣。’请斵棺以验。”

28 谂 (想),等我谂谂(让我想想)

《诗经·小雅》:“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29 畀(给)

《诗经·鄘风》:“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30 攰(累)

《三国志》:“弊攰之民,傥有水旱,百万之众,不为国用。”

34 多谢(謝謝)

《汉书.赵广汉传》:为我多谢问赵君。

《柳枝》: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35 渠(第三人称他,今粤人俗写作佢)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全唐诗·寒山·诗三百三首》: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

36 悭(节俭/节约),悭钱(省钱)

《宋书·王玄谟传》:“刘秀之俭吝,呼为老悭。”

 《闲居》诗:“耽书真是癖,惜酒近成悭。”

37 靓(美丽)例:靓女/靓仔 /靓妆。

《宴山亭》:新样靓妆,羞杀蕊珠宫女。

《上林赋》:靓妆刻蚀。

《后汉书》: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

38 趁墟(赶集)

《南部新书》:“ 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谓之趂虚。”

《豫章南浦亭泊舟》诗之二:“趁墟犹市井,收潦再耕桑。”

39 当差(当警察)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也曾有内诸司当差的来说他……只是高来不成,低来不就。

40 差人(古指差役,即警察)

《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卢太学诗酒傲公侯,“知县见了,转觉没趣,无处出气,迁怒到差人身上”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睡到次日天明,来到店中看看,打发差人李彪出去探访,仍留王惠在店。

41 头先(起先/早先/刚才)

《水浒传》第二八回:“看看天色晚来,只见头先那个人,又顶一个盒子入来。”

《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回:“头先,爹在屋里来,向床背阁抽梯内翻了一回去了。”

42 下昼(下午)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下昼时节,是有一个 湖州 姓 吕 的客人叫我的船过渡。”

43 狼戾(指霸道不讲道理),词例:戾横折曲(歪曲事实)”、“冤戾(冤枉)”

《幽州胡马客歌》: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44 劖(刺),音近“吉”。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逸翮怜鸿翥,离心觉刃劖。

45 葳蕤 (风光),今粤人常误写作“威水”。

《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46 争(差/欠缺)你无争我钱(你没有欠我钱)

《自遣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

47 度(量/衡量)例:度下身高(量一下身高)

《左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8 籴。籴米(买米),走籴(意为奔波走动)

《孟子》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49 咸(全部)咸家(全家),“咸家铲”意思就是“全家都被铲除。

《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

《幸武功庆善宫》: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

50 返归(返回)粤语常比喻回家。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恐伊返归正真心,总遣修行不退转。”

得闲再举多尐例子畀你等睇睇至好


南粵後生


历史的真相很简单也很隐秘,就是所谓的“楚吞百越”。

在《尚书》记载的上古时期,中原王朝到达的最南端,就是舜帝南巡苍梧,葬于湖南,广东一带是百越民族的领地,三代帝王从未踏足,但《山海经》中已经记录交趾。

西周时期,楚人南迁崛起,在数百年的扩张中,势力达到湖南湘沅,江西,云南,贵州,楚国毫无疑问是中国南方文明最早也最大的整合者。

秦国一统天下后,对岭南进行了大规模的用兵,开通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运,征服了南到交趾的领土。

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现代广东人的祖先,就是当年五十万秦军,到底是哪里人?

答案很明确,五十万秦军中少数军官来自秦地,大部分士卒来自楚地,是楚人,史载当年“秦始皇役民”,人口最多的齐,楚地区的人民,被折腾的常年睡在路上,秦朝和后来的汉朝,都是从楚地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岭南地区。


莫折念生


百越时期的广东基本是原始部族社会,生产力低下决定了人口稀少。赵佗领军入岭南广东很快被征服,当时的广东原住人口虽然少但是野蛮人战斗力强,加上大秦军队水土不服地形不熟,虽然伤亡不少但是50万大军对抗土族10个打一个也灭掉大部分土著了!以广东为基地,秦中央政府继续移民50万入广东,储备战争力量目的攻打广西。广西让秦军伤亡惨重。直到汉朝,由于广东土著的反叛,灭掉了50万原住民!当时全国人口才1500到1800万!50万原住民,史书不好意思写种族清洗式屠杀!你还以为广东土著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呢?!汉朝在岭南大规模屠杀造成广东土著大量逃亡广西、越南。然后又是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中央政府的国家意志!目的又是打广西和越南,继续伤亡惨重,但是岭南的土族要么跑山上去了,要么逃了,其余的被杀掉了!还百越语,秦汉中央政府绝对不可能容忍百越语在这一区域流行!这是国家意志,不说官话就杀掉,这就是一部丑恶的殖民史!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建立殖民地时,首先就要禁止非官方语言的流行,只是手段上有些温和一点有些简单粗暴!日本人在殖民台湾和东北时容忍过中国语言无害存在吗?了解一下历史!英国人殖民香港允许香港人在官方场合和正式文件不使用英语吗?!如果日本不被打败,今天的台湾和东北就是说日语的,你可千万别说日语是原来的日本语言和台湾土著语的混合,看看今天的琉球,他们说标准日语!

今天的广东粤语历经千年与当初秦汉语言有差别,那是必然,毕竟朝代的更迭一定会影响语言,尤其广东千年来都是移民地区。受到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绝对不可能是秦汉官话与百越语言的混合体!你是在嘲笑秦汉两朝中央政府连殖民智慧都没有吗?占领这一区域死了这么多汉人,付出了这么多代价终于占领了岭南,完了让这块区域的人愉快地说着土著语言,还要去和官话融合?!中国古人没有那么蠢,中国秦汉中央政府绝对是世界史上最牛的中央政府之一!你觉得香港人是不是都说汉英混合语吗?混得到一起吗?你知道百越的语言语法和语音结构和汉语言差异有多大吗?!越南人也是秦汉花了很多人命换来的殖民地,他们的语言在殖民意志下必须改变,这跟台湾日据时期大量皇民日本语流利一个样!但是越南不同的是,秦汉政府对越南的殖民意志从来都是不强的。跟广东完全不一样!


中国键盘大侠


为什么粤语与普通话相差甚远?普通话,顾名思义——普遍通用之话,即官话。千年以来,江山几度易主,帝王为尊,官话自然与帝王乡音所演变,特别元、清更混杂了蒙、满文化;而广东岭南地,远在边陲,粤语自然少受其影响,传承了古之文风,所以普通话与粤语之间差异越来越大而形成今日之差异。


云开山夫


因为他们分化了,而且时间足够长。

首先一点,普通话是官话的一种,粤语是同官话同地位的汉语方言,二者在形成过程中都有受外族语言的影响,但是二者主体都是汉语。粤语和普通话都是秦语支,在两千年前部分关中人移民岭南过后,便开始了分化。

上古粤语是秦汉时期关中方言和岭南百越语融合形成,后来两千多年历史中,不断有汉人南下进入岭南,经过不断地融合演变,逐渐形成中古粤语、近古粤语乃至现代粤语。此时粤语已经是汉语的一个分支,百越语成分不足20%,主体成分是完完全全的汉语。那些攻击粤语非汉语的地域黑可以退散了。

普通话所属的官方方言,真正出现的时间不早于元朝,在这之前它的前身被叫做“雅言”,后来多次衣冠南下,雅言分化产生客家话、赣语以及官话方言的前身。后来北方多次战乱,剧烈的文明冲突之间,语言也发生了快速演变。这里想强调下,虽然官话方言受到了阿尔泰语系的强烈影响,但是儿化音的产生同它没有太大关系,儿化音是汉语自身部分字音韵尾脱落产生的。

由于他们不同的演化过程,粤语和普通话才会有如此差异。首先是语音,粤语变化较大的是韵母,比如“香hoeng”这种,这种是介音脱落产生的韵母,而普通话保留了介音i,所以普通话是“香xiang”,但在这个字上,普通话的声母发生了颚化,从舌根音h变成了舌面音x,而粤语保留了h。从总体上看,粤语是韵母突变多,声母和韵尾保留较好,而普通话是韵母保留较好,但声母和韵尾突变多,这就导致了如今这两种方言差异如此之大。

再者是词汇和语法。语言在演变过程中,部分词汇和语法都会随着人们的语言习惯而改变,而这种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得越来越多,差异自然越来越大。比如一些动词,普通话说“吃chi”,而粤语说“食sik”;再比如普通话“喝he水”,粤语“饮yan水”;普通话“给gei我一块kuai钱”,粤语“俾bei我一文man钱”;普通话“想xiang”,粤语“谂lam”等。这些差异,有些是人们自身语言习惯带来的差异,属于语言内部演变产生的,比如前面粤语的“谂”,本意是“思念”之意,后来引申出了“想”的意思。有些则是外来词改变语言习惯导致,比如粤语“削pai”。再一个就是语法,两者都是主谓宾结构,但是粤语相比较普通话倒装句用得更多,比如普通话“我先走了”,粤语一般是把定语后置变成“我走先”,其他比如表示完成时态时,普通话爱用“了”,而粤语用“咗(本字为哉)”,比如别人问你吃饭了没,普通话回答为“吃了”,而粤语是“食咗”。

总而言之,足够长的时间内,这些分化突变产生的差异一点点累积,一直到现在,差异自然就很大了。


吾王54963924


你不是傻吗?上海话,苏州话、长沙话、宁波话、潮汕话等等是不是汉语?和粤语差距远不远?你能都听懂?

士多、打的、卑滴菲士、士多碑梨肯定不是古汉语,但一定是粤语!我知道,用粤照读语文课本,会普通话的大多数人还是基本能听懂的,但是用宁波话、长沙话年语文课本,除非当地人,其他人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

好好看看,从古至清代的史料记载、文学作品,有哪一篇是用粤语的?客家话、潮汕人在岭南这么久,为什么和广州话不一样?在当地不应该同化吗?广州人为什么不学客家话?其实语言随着环境、经济、交流等等一直在变化,现在的各地语言,和2000年前完全不通的,现在的广州花也只是现在的广州话,而不是当年移民带来的语言了。早就和当年的越人、历代的移民不断的互相融合形成的语言,甚至连部分英语发音也融进来。有什么奇怪的呢?上海不过才150年的历史,就形成了独特的上海话。


先秦百家


中国语言从北到南的变化使许多人出现杂乱的思绪,为什么语言越往南越听不懂,而越往北越能够听懂,也有些人认为粤语和客家话是真正的汉语,北方语言是胡语的演变,而争论不休。但是由于许多人思维方式的狭窄性,和局限性,或大脑思维的能力,无法大范围的全局的地域的和历史的去概括祖国语言的涵盖,而出现的这样那样的争论,或不解。

我们走出国门,听到了完全不同民族的语言,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才发现和中华民族语言和别的民族完全不同。当然,日本,朝鲜半岛,越南,中南半岛,除外,他们的语言方式和中华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中国的东北到广东,从上海到云南,语言方式和运用的词汇基本一样,都是汉语,而不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比如满族语言,或蒙古族语言。

这两个民族其实受汉族语言影响最大,而由于人数少,而又独居草原漠北,互相传递信息而产生了和汉族有着区别,而区别不大的语言方式。当这两个民族入主中原地区之后,汉化的美丽云彩涵盖了他们思维的天空,汉族文化立即熔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传导在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而迅速的汉化。

一个东北人到广东不长的时间,就能够讲一口广东话,一个广东人到东北之后不长的时间就能够讲一口东北话。这就是听觉习惯问题,习惯了之后就会讲了。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就会讲了呢?原来,两地同一个文字,和同一个词汇意思表达一样,发音不一样。为什么发音不一样呢?

当祖国的东北白雪皑皑的季节,在中国的广东省百花盛开,绿山秀水,阳光明媚。在祖国的长江流域梅花飘香,流水潺潺。黄河流域遍地焦黄,树叶落下只剩枝条在寒风中摇曳。这时,东北地区的人们穿着大皮袄,戴着大皮帽,黄河流域地区的人戴着小皮帽,穿着小皮袄,长江流域的人们戴着单帽,穿着小棉衣,或绒衣。而广东地区的人们穿着拖鞋,打着赤脚,穿着单衣。

祖国古老的文化已经涵盖了这所有的一切,祖先讲过天人合一,气候与人的关系,与植物的关系,与农作物的关系。比如广东地区的香蕉,在东北地区就不能长出香蕉来,而要在温室里生长。黄河流域的苹果到了广东地区,只长叶子不结果。气候与植物和人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向北进入蒙古草原,向南进入印度支那半岛,东亚地区同文同种,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人们的身体发育受到气候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使北方人强壮,南方人柔弱。气质不同。而身体发育各个部分都被气候朔造的具有差别,适应环境是人类演变的各种各样,炎热的气候使许多植物动物提早成熟,而一旦成熟,动物和植物就进入了繁殖期,而停止了身体的发育成长,尤其在动物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所以华南虎比东北虎体型小。北方人比南方人体型大。在人类演变的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古老的民族,而且涵盖了东亚大部分地区,虽然出自同一个祖先,但是,分布在各地的人们环境气候的影响,南方地区的人们发育较早,成熟早,发音的音节还保留着少年早期时的发音音节,尖细,而北方地区寒冷人发育晚,成熟晚,青春期长,保留着青年时的发音,这时人体发音器官出现了青年期的发音,而厚重。同一个字,南方人发音在省力的基础上发音和北方人发音不同,但是都表示一个意思,一个字,越往南变化越大,这就是是方言产生的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出现大量的移民,各地人员的流动,通婚,官方的意志,流行的官方语言,使各地语言又起了重要的变化。今天的语言正在走向统一,由于人口的流动,通婚,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距已经缩小的微不足道,历史沿革遗留的痕迹,也在逐渐的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