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作品《桃花庵》,最后两句、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该怎么理解?

星空古路365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阅读的感性体验尤为重要,“体悟”是品评诗歌的重要方法。而作为现代人,我们已丧失了古人作诗赋词的环境感悟、背景体验。现代人如何精准“体悟”一首古典诗歌,对作者的生平、成长环境的理解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理解“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我们先了解作者唐寅的人生经历。

唐寅出生于商人家庭,家境比较优越,少时就十分聪慧,“性极颖利……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髻中科第,一日四海尽称之”,读书也很努力,“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有一日千里气”。他先师于周臣门下,后又拜沈周为师,并且与祝允明、文征明等交好,可以说意气风发,春风得意,29 岁获得南京乡试第一,更是名满天下,时人称之为“唐解元”。

可是,快乐的生活总是短暂的,人生处处充满着变故与挫折。就在唐寅 24 岁这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唐家一下子就没有了支柱性的人物,这对唐寅的打击是巨大的。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厄运总是接二连三的到来,仿佛天公是故意来考验凡人的。在唐父去世后的不到两年之内,唐寅的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去世,这世间就只剩下唐寅这个孤家寡人了。在其父母妻儿相继去世之后,唐家也渐渐的衰落了下去,唐寅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一度对人生也失去了希望,终日愁闷悲伤,甚至放弃了他的学业,不打算再读书了,也不打算参加科考了。他的好友祝允明看到他这个样子,便日日规劝他,终于使唐寅重新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又开始潜心读书,准备科考。

在二十八岁那年,唐寅参加应天府的乡试,以其出色的才华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是为解元,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人把唐寅又叫作“唐解元”了。得中解元之后,唐寅自然是非常高兴,他也因此写下了《领解元后谢主司》、《金粉福地赋》等诗赋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可是命运总是要捉弄人的,唐寅卷入了有名的“会试泄题案”。 关于“会试泄题案”的说法不一,但是唐寅受到牵连是事实,被滴为小吏,寅耻不就,归家。后又遭遇妻子的抛弃,弟弟的分家。最终,唐寅在友人的帮助下再苏州城北桃花坞一带建造“桃花庵”居住。

隐居桃花庵期间,得宁王朱宸濠的赏识,欣然前往应召,可惜不久便发现对方怀有异心,不得已整日饮酒,装疯卖傻,才使得宁王放弃归家,如此才躲过一劫。逃回家的唐寅彻底断绝仕途之心,开始信奉佛教,自号六如居士。可见,唐寅一生经历并不如电视剧里所描述的“风流”,其一生可谓是曲折难描的一生。

《桃花庵歌》也是在这之后所著,全文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的语言带有浓厚俚语色彩, 并且画面感极强,诗歌开头就由一个由远及近的镜头画面,引出“桃花仙人”这个形象,描写他“种桃树”、“摘桃花”、“卖酒钱”,并且通过“日复日”、“年复年”两个时间词将“桃花仙人”“酒醒”、“酒醉”、“半醒半醉”三种状态

延展开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就是安贫乐道,不慕名利,宁愿“老死花酒间”,也不愿“鞠躬车马前”。接着通过“富者”的“车尘马足”与“贫者”的“酒盏花枝”作对比,把这种人生态度推向顶峰,作者笑别人看不穿, 也就是自己已经看穿名利, 看淡人生。


在最后两句诗中,代表富贵功名的“豪杰墓”,变成如今连花酒都没有的田地,颇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


正经解事


这首《桃花庵》在风格上可以理解成向李白致敬的作品,同时也是唐伯虎自己的个人宣言。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自己仁途的不得意而找的借口。就像李白,明明是当不上官,所以只好说自己不喜欢当官。所谓藐视权贵者是也。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这一句实际上省略了一个字——“君”,应当是“君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五陵,就是汉代五个帝王之陵墓。即汉高祖刘邦之长陵,汉惠帝刘盈之安陵,汉景帝刘启之阳陵,汉武帝刘彻之茂陵,汉昭帝刘弗陵之平陵。这五个陵墓都在长安以北(汉文帝的霸陵在长安以南),当时,每一个皇帝入陵之后,朝廷都要颁布旨意让各地的富豪和平民迁居到此处。比如长陵和茂陵迁了一万户,其它几个陵迁居各五千户。

这个富贵人家迁居到此地明显带有“供养”帝王之意。所以,这个五陵所在的区域太常县便成为了富豪区。

这只是“豪”而已,但不是“杰”!

杰,指的是义气游侠,原型是谷口县令原涉。因为其品德令人称赞,所以20多岁就当了县令,因为名声好,所以当官时不需要管理,地方就路不拾遗了。后来因为报仇而逃亡,当过了风头之后他的名声更加响亮,于是广交朋友,宾客盈门。

也就是说,“五陵豪杰”指的并不仅仅是富贵人家,而且还指的是交际广阔的社会名流。

因此,这一句话可以翻译成为,您难道没有看到当年那些富豪名流死后坟墓所在的地方,现在既没有花草也没有美酒,都变成了让人耕种的土地了么?

其实这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但这却不是唐伯虎的本意,因为结合上下文,这一句话只能理解为隐居之乐,闲居之趣,安居之志。

不得不说,这句诗难免有些酸葡萄效应,因为即使唐伯虎“桃花庵裏桃花仙”、“酒醉还须花下眠”,“他得驱驰我得闲”,可实际上这个桃花庵在若干年后,也会重蹈五陵豪杰的前辙,一样会“无酒无花锄作田”。

但唯一的区别是,唐伯虎有诗画传世!

因此,重要的不是住在哪里,重要的不是富贵贫穷,而是这个人是否留下痕迹在这个人世间。

唐伯虎,以一种痛苦的方式做到了!


亦有所思


道德三皇五帝

功名夏后商周

五霸七雄闹春秋

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

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种粟后人收

说什龙争虎斗


一刀


唐伯虎豁达达观的个性体现,对人生的一种极具哲理意味的思考和回答。人面对功名利禄等俗世情节应该有另一种人本真的选择。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终极就是精神的自由,折射出的就是生活的现实和愉悦。走出套路虚假和欺骗的藩篱,最真实的自我,本真的自我,心中期望成为嘴自由的自我。


五月蒙子


五陵豪杰墓句,是说古人不仅留恋世上,还贪恋地下的幽冥世界,把墓修的大而壮丽,中有 陪葬之物,极尽能事,唐寅在这里笑的不仅是世人看不穿,亦笑古人看不穿,其实更多的是以所谓的陵墓最终锄田地而警醒世人,一切的努力只是个徒劳的,一切只是个空,只是个梦。反映失落的文人痛定思定后,对于人生有种彻底的体悟。其实李白、苏轼等人,都有这种体悟:人生无常,世事空幻。凡事不要太执着,放下就是一片新天地。

以下的文字也说明另一个问题,这些愚蠢的古人在客观上还是 保存了古代的文化与文明:

汉代画像砖保存汉代的画迹

如果说唐代留下的绘画作品少,那么汉代的就更少了,好在有作古了的贵族墓葬保存原本不能保存的作品,比如马王堆汉墓中的帛画。当然而另一批同样与古人墓有点关联的画像砖与石上保留的迹象,成为汉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作品原本不是专门的绘画作品,只是古人把自己的冥间装饰得威武漂亮而设立的,请一些工匠把生前的生活场景刻录在石头上,就是一旦自己的肉身化为白骨时,让后人还记得自己的样子(尊容),实际上雕刻在石头上的图像其实很朦胧,而且还要拓印在纸面方看清晰点,就算是仿佛,或者得其形神一二,亦比完全不见形迹要强吧。

中原古人重视死后的安排,由来十分的久远,因为他们相信另一世界的存在,因为相信,所以死时亦安宁,也就是不知死亡是“千年不复朝”时,对于死亡的恐惧降低了多少个百分点,因人而异。笔者早年朦胧地读西方那些哲人的著作,大半已经忘记,每当见一些教授写文章,动不动就是尼采、弗洛依德时,心里倒是折服,不过我写东方艺术,不必再如此这般的,因为那些词,其实难以与这些艺术宝藏沾上边,而且不在其位,置身于民间,只能用平视的口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空泛语言,来阅读一批古穆皇皇的作品。

中原的古代其实是十分封闭的农桑社会,老死不相往来是常态,虽然战争会打破这种状态,但轮回的结果是复归于平静,当然有的甚至幻想秦人村,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往往在一个天下太平的短暂时间,都是自成系统的秦人村,没有强势的西方现代文化不影响汉朝明月照耀当时有子民,过着什么都不懂的生活,什么手机,电脑离他们还很远呢,犯不着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语来装扮不相干的文字。

穿越时光的千年到汉代不会是一个清晰的世界,这是那批艺术品的特质造成,当然还有时代的久远,这些艺术品在当时不是艺术品,而是与古人作古时的意义相关,是古人到另一个世界去时的必需品,或者在当时是寻常的物品,只是时代的转换,方使物品变为艺术品,有的西方哲人克罗齐就认为神庙里的雕像进入博物馆时的意义产生变化一样,当我们拓印一批画像砖石装饰起来置于展厅时,意义同样产生变化,也就是这些画像的砖石与拓印本成为汉代艺术的一部分,让我们重新的解读。

尽管《汉书》、《后汉书》对于我们汉代的历史写得如何的生动,但我们今天的人习惯了有图方有真相,所以一切图像是弥足珍贵的,能从中追寻到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真实迹象。汉代的人口不多,而且寿命又短,加上族群之间的纷争,总会有人生苦短的无奈,晋代与汉代相去不远,你如果读陶潜诗,对于当时人生心理的理解就清晰得多了,至少对于死亡,死亡后是否还在阴间生活,其实陶潜自己是不相信的,他常常在乡间走动,忽然不见熟悉的邻居,打听到全部的死亡,生出的感叹是多么沉痛的,草根民间的人经济条件不好,自然对于死亡后的安排并不重视,但豪门(今天叫土豪)人家却是对长生与阴间的生活怀着幻想的,不然就不会费生前的财富来构筑自己百年后的居所,这也是能够让一些画像砖石艺术流传下来的原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12925019_1.html/ ]

读汉魏六朝那些诗文时,汉代的风情还是与汉前后有别,但文字终归是抽象,至少我们如果要了解汉代建筑的式样,非图像不可,这样汉画像砖石上的资料就非同一般,今天的人仿汉代宫殿,多半从汉画像砖石的资料中来,这样就不会是作伪,那怕是材料并不是当时的原质,但在精神形骸上是接近的。除了我们了解汉代人的居所样式,当然其它丰富的内容是当时生活相关,虽然不很清晰但很真实的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与风俗:田猎,骑行,宴会(美食)等等,这些内容在画砖石中皆有表现,这些图像简明朴拙但十分的生动,让人记忆深刻,加上这种简明计白生黑的感觉,有一种穆然的意味生出,穆然,与古拙同行,而且与“暮”与“墓”相关(谐音),暮使想到烈士暮年,向晚的黄昏,想到墓门,其实画像文化本与墓门相关,另外你会想到后来的墓誌铭,那些埋在土里与死人相伴的吹捧文字,死者为大,墓誌文字尽可以把平凡的人说得如何的好,英雄或贤慧之人,不管其实身前名不合于实,那其实不是很重要了,后人读这些墓誌铭文,其实不必太认真,只了解当时的风情就可以了,画像砖石当然是与死人相伴的,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吉利,但为了文化,顾不得那么多了,也就是光辉灿烂的汉代文化文明的图像留下,得感谢那些愚蠢的死人。

当然不必笑这些汉时土豪,皇帝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秦皇汉武,一样对长生与神仙怀有幻想,生前花费与被骗不少,甚至把中华血脉流传出去了,这其实在今天看来也不是坏事,就象无知的古人相信阴间的生活会花财力与精力装扮自己的墓门一样,皇帝的智慧其实与草根平民相同,没有特别的地方,只不过有点运气好罢。


雷家林书画


好玩的国学,干脆借一篇长文,谈谈我们为什么喜欢唐伯虎,唐伯虎的桃花庵诗,到底写了什么!

题记:唐伯虎的出现,满足了我们对晚明那个纵欲的时代,一个风流男人的风流事业的所有幻想。在红粉的生活面前,男人女人,一本正经的假装正经的人,我们都在喜欢唐伯虎,但我们喜欢的又不是唐伯虎,说实话,我们喜欢的是晚明的情色。

我们为什么喜欢唐伯虎?也许你说不出理由,就是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莫名我就喜欢你,不需要理由不需要原因。

但就像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这世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都有一个根源,你爱一个人,恨一个人,都是冥冥中无法摆脱的魔咒。

问题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到底为什么喜欢唐伯虎?

浅薄一点讲,喜欢唐伯虎,也许是因为我们窥探隐私的欲望。传说中的唐伯虎,一生纵情酒色,不是在去往青楼的路上,就是躺在青楼的床上;传说中他有三个老婆,八个小妾,简直是五倍以上的齐人之福。唐伯虎还是色情出版业的大佬,据说当时的人们,为得到唐伯虎的一副春宫画而争破脑袋。

唐伯虎是那种自带话题自带IP流量的明星,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躲在暗处的摄像头,急切地想偷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私生活。他与风姿绰约的九娘的生活,他风流万种地撩拨万种风流的秋香的镜头,他和那些青楼的姑娘们的纵情声色,特别想亲眼看到红楼梦中让薛蟠都流口水的春宫画,都香艳到何种地步,以此来检验我们荷尔蒙的成色。

我们喜欢唐伯虎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是个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出现,满足了我们对晚明那个纵欲的时代,一个风流男人的风流事业的所有幻想。在红粉的生活面前,男人女人,一本正经的假装正经的人,我们都在喜欢唐伯虎,但我们喜欢的又不是唐伯虎,说实话,我们喜欢的是晚明的情色。

这是我们庸俗的崇拜,也是对唐伯虎一生最大的误解。要是唐伯虎就是个色情明星,那么上天为什么还要给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天才?要知道,在明朝,唐伯虎的艺术成就,是比肩于李白的浪漫,媲美于苏轼的全才,是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一较高下的青楼艺术家,他是个道教徒,是个童心未泯的孩子,他是被上帝诅咒的倒霉蛋,是庄子的门生,是看透了功名利禄的人,是陶渊明的粉丝,是中国古代隐士中纯粹的隐士.....

我们为什么喜欢唐伯虎,因为唐伯虎的一生是个悲剧。而人们喜欢悲剧胜过喜欢喜剧。喜剧博人一笑,看起来一点都不深沉,一点都不哲学。而我们,总是假装思考有深度,行事很哲学。

我们喜欢悲剧,因为我们喜欢看美好的东西被当场撕裂的样子,当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美好的爱情最终分手,牛逼的人物跌下神坛,当年富可敌国现在当街乞讨,当年的白马少年现在鹤发鸡颜,这些血淋淋的对比,能让我们产生快感,荷尔蒙多巴胺急速上升,好玩、激愤、同情等复杂的感情如潮水般涌来,我们终于在别人的失败中获得了快感。也许,这就是对悲剧的另类解读。

我想,我们喜欢唐伯虎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吧。

唐伯虎的一生,就像是做惊险刺激的过山车一样,一会儿直上云霄,一会儿直坠谷底,然后在他的纵情声色放浪形骸中,在他的穷困潦倒中,完成了悲剧的一生。

唐伯虎应该是被上帝诅咒的人,因为他的命运的曲折起伏,就是最高明的编剧,也编不出他一生的悲剧。年轻时唐伯虎像个呆呆的学霸,只知道读书学习。他是个不世出的天才,连大才子祝允明都对他赞佩有加。祝允明科考好几次都名落孙山,而唐伯虎在十六岁就已经成为江苏省的高考状元,可谓是一战成名,并成功混进了高级文人的圈子。而唐伯虎也志满意得,立志要做个为国建功立业的人。

但是,上帝对才子,一般来说都是很苛刻的,否则就没有人间那么多美好的作品。要是李白一直是玄宗的宠臣而不被撵走,李白是断然写不出那么多伟大的作品的;要是杜甫每天都是吃的脑满肠肥,怎么可能有忧国忧民的诗史?要是苏东坡仕途一路顺遂,成了在北宋朝中整天骂来骂去搞来搞去的职业官僚,而没有那些贬谪生涯,怎么会有他诗词书画四绝的大师的美名?要是唐伯虎没有即将到来的命运的转折,我们将看不到春宫画,看不到唐伯虎的桃花坞,看不到一个因为挫折而沉浸于声色之中的一个寂寞的灵魂。

在中秀才的十多年后,唐伯虎和一个有钱的朋友去参加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心比天高的唐伯虎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对仕途心灰意冷,后期以卖画为生。所幸,中国失意的官僚和文人,永远都不会走投无路,他们最后的救赎,就是道家思想,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就是回到自然,回到桃花盛开的地方,回到陶渊明的桃花源,回到精神自由但身体贫困的地方。

唐伯虎开始回归了。他回到了庄子的怀抱。庄子说这世界万物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你富贵,我贫困,你高官,我小民,你高楼,我陋巷,最后其实都一样,都是来自于尘土,归之于尘土。这就是齐物的思想。唐伯虎觉得庄子的话,那绝对是真理。不如意的人都会怎样的生活,就是看透一切,放下一切,活在精神的幻想之中,即使饿到肚子干瘪,但精神是自由的是丰满的。唐伯虎写下了一系列的感叹人生的诗,颇有点红楼梦中唱的道情的味道: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地宅方圆人不在,儿孙长大我难留。皇天老早安排定,不用忧煎不用愁。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他还有列子、杨朱的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思想。他说生命有限,而游乐的项目是无限的,生命那么短,你还没有想好怎么去玩?这绝对是浪费。他伪装成为重修玄妙观的募款者,得500金,然后召集一帮朋友,在青楼欢歌达旦。

所以,唐伯虎的生活态度就是,来啊,来快活啊!《一年歌》:

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

春三秋九号温和,天气温和风雨多;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

美景良辰倘遭遇,又有赏心并乐事;不烧高烛对芳尊,也是虚生在人世。

古人有言亦达哉,劝人秉烛夜游来;春宵一刻千金价,我道千金买不回。

这里面既有道家思想,也有佛家思想,而正是佛道思想的影响,才让唐伯虎在每每快要活不下去的时候,还活得相当快活。

他给人写字,拍活人马屁就写书序,拍死人马屁就写墓志铭,只要给钱,他都愿意把文盲写成文豪,把坏蛋写成圣人。这种与世俯仰沉浮的功夫,都是拜生活所赐。

他既画高雅的山水,也画令人眼红心跳血压升高的春宫图,这种在不同艺术种类中任意遨游的功夫,也是拜生活所赐。

为了活下去,生活有多嚣张,我们就可以有多流氓。

他像柳永一样,出入青楼楚馆,认识了好多青楼的小姐妹,甚至还认识了给了他后半生精神慰藉最多的妓女九娘。他与九娘同居了,在朋友的帮助下,唐伯虎终于在美丽的姑苏城,建造了一座桃花庵。唐伯虎的桃花庵和杜甫的成都草堂苏东坡在黄州的雪堂一样,是大师们的精神家园。它们承载了他们并不长久的幸福,却见证了唐伯虎生活的高潮。他与九娘恩爱在桃花庵,我想,浮生六记中的沈复与陈芸的快乐,顶比不上唐伯虎,因为,唐伯虎是个天才的诗人画家,而沈复,不过是个庸俗无聊胆小怕事假装有才的小市民而已。

文人们喜欢桃花是有传统的。桃花桃花逃之夭夭,逃出浊浪滚滚的红尘,逃进心灵的桃花源。桃花之下最宜隐居也,这是陶渊明的经验,也是李白的心得,这些都与唐伯虎高度契合。所以他的居所有了诗意的飘着仙气的名字——桃花庵。

在桃花庵,唐伯虎真正进入了生命的思考期。他身上的佛道思想深刻影响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他的艺术风格。他在这里写下了一首他生命中最为精彩的诗篇:《桃花庵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表达了唐伯虎的几层意思。

第一,我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活的跟桃花一样明媚,你们应当羡慕我。

第二,我在桃花树影里吹笛到天明,我半醉半醒着,闲看花开花落。

第三,你高官你厚禄,你车马赫赫,但你焦虑、你担心,你身不由己。

第四,老子就是看透了世道人情,想让我为五斗米折腰,绝不可能的。

第五,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哥的境界你们俗人不会懂。


好玩的国学


原诗为,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此诗来由,

此诗写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这一年,上距唐寅科场遭诬仅六年。唐寅曾中过解元,后来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功名被革,在长期的生活磨炼中,看穿了功名富贵的虚幻,认为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换取的功名富贵不能长久,遂绝意仕进,卖画度日,过着以花为朋、以酒为友的闲适生活。



翻译意思,

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着很多桃树,他摘下桃花去换酒钱。

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

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

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样的穷人的缘分和爱好啊。

如果将别人的富贵和我的贫贱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为权贵奔走效力,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

别人笑话我太疯癫,我却笑别人看不穿世事。

君不见那些豪门贵族虽然也曾一时辉煌,如今他们却看不见他们的墓冢,只有被当作耕种的田地。

释义,

唐伯虎生活十分窘迫,“桃花庵”是他的朋友捐钱帮他买下的一间十分简陋的小茅草房。

前八句,主要描述的是桃花仙写意的平庸生活,文章多次提到“花”“酒”意向,却没有给人轻浮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轻松逍遥,读来动感快意。

次八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乐于归隐的人生态度。

最后两句点名主题:功名利禄皆是浮云!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解析:世间的人笑我太疯癫了,我笑他们都太肤浅。还记得五陵豪杰的墓前没有花也没有酒,如今都被锄作了田地。



“桃”与“逃”同音,表达的是诗人逃避世俗,乐于归隐生活的强烈愿望。


襄水环清志愿者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意思是:历史上的所为豪杰之士虽然也曾一时的辉煌,如今确墓冢不存,只能被当作耕种的田地,哪有我唐寅倚花饮酒这样的洒脱,倜傥.

【全文翻译】

桃花坞里有座桃花庵,桃花庵里有个桃花仙,桃花仙人种着很多桃树,他摘下桃花去换酒钱。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间,不愿意在(达官显贵们的)车马前鞠躬行礼、阿谀奉承,车水马龙是贵族们的志趣,酒杯花枝才是像我这种贫穷者的缘分和爱好啊。如果将我的贫贱和别人的富贵来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将我的贫贱和达官显贵的车马相比较,他们得到了纵意驰骋,我却得到了闲情乐趣。别的人笑话我很疯癫,我却笑别人看不穿世事,君不见那些豪杰之士虽然也曾一时的辉煌,如今却墓冢不存,只能被当作耕种的田地。


兰若幽芷


早晨,我一熟人随口问我一句:早餐吃的什么?于是,我从古时大米的种植到如今的中国大米何地好吃,再到大米煮饭和煮粥放水的比例,讲到搭配小菜的腌制及对人体的营养补充……后来,他问我晚饭打算吃啥…


光明顶231092235


应邀欲答题,师洪波释全。

言简意明了,佳作双手赞。

(请诸位阅读,社工师洪波答案。我是诚心悦服,赞成关注的,不在枉费笔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