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边原生家庭的子女长大后变成冷暴力性格?

蜗牛有家


一定和他原生家庭有关,如果原生家庭不和睦,常常在打骂中生活,没有温暖,没有爱心,冷漠无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那么长大了就会发芽,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老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童年的记忆是很深刻的,往往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就像老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到老一样。其实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气是祥和之气,家有祥和之气,未有不兴旺发达。


红燕娇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一辈子的,但是大部分家长却不这样认为,认为孩子的成长一切按照家长的规划就可以走向成功,但是却忘记家长耳融目染对孩子的影响力。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的眼里,深深地扎进孩子的心里。如果家庭环境中,家长和睦友爱,孩子必定拥有很强的幸福感和善意。如果家庭中时常充斥着暴力,孩子则会缺乏安全感,骨子里会有暴力因子。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你的家庭是下面这几种,一定要反思啦!

一、爸爸不管事的家庭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但有调查表明: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缺乏父爱就会患上“父爱缺乏症”,变得焦躁易怒和抑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爱母爱两者缺一不可。他们角色不同,作用也不相同,妈妈教给孩子的主要是爱和情感,而爸爸则是传递安全感给孩子,以及教会孩子承担责任。

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是需要父母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

二、妈妈强势的家庭

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自我实现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名优秀人才,她们常把自己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子女成功是她们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失败。所以,很多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其子女身,把自己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 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过分苛求造成年幼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增,这个时候孩子就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那儿子呢,则会出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无条件逃避。对此,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精彩的论断,“假如母亲较富于权威性,整天对着家里其他的人唠叨,女孩子们可能模仿她,变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 因为,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

所以妈妈越强势,儿子越懦弱,女儿显霸道,对家庭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三、总是喊穷的家庭

有太多的家长,在孩子哭喊着要买什么东西时,说的是:“咱家穷,你看妈妈每天辛辛苦苦的上班,挣不了几个钱的,挣得钱还要给你买吃的,买衣服,用完也就没多少了”这样回答,咋一看,没毛病,懂事的孩子也会停止纠缠母亲。可家长们不知道的是,这样的回答会认为自己是个穷人,既然是穷人,也就没资格奢望,长久这样就会形成穷人思维,而不自知。

有穷人思维的人大多不会想着怎样改变命运,更多的是通过降低生活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耐力。他们从来不会跳出思维框架想一想怎样更好的挣钱,怎样提高自己的挣钱能力,也从来没有纠结于自己为什么贫穷,看到富人享受生活,他们会很羡慕,也会仇视,偏执的认为他们钱来的不干净。看到周围原来熟悉的哪个人日子过好了,一方面羡慕,一方面会嫉妒,内心嫉妒着别人有怎样的机会,却从不思考,那样的机会是怎样来的。

所以,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中,一定要在意自己的言行,在精神上教会他们坚强和独立,切莫放窄了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四、争吵不断的家庭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很多家庭琐事分不清是非对错。当各自总是试图据理力争的时候,就难有家庭的和睦。最新调查表明,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离婚家庭的为30%。和睦家庭的为19%。与离婚相比,孩子对父母吵架的心理体验更为明显,受到的直接伤害更大。

经常吵架的父母,不仅会让孩子时刻提心吊胆,也不利于他们创建安全感,更是容易养成遇事就退缩的懦弱性格,对他们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五、离不开手机的家庭

家长在陪孩子时如果玩手机,孩子就会对手机发生兴趣,进而有样学样,发展成手机党。

有心理专家表示,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在家庭教育中,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成为冷暴力这个“接力棒”的传递者,尤其是他们在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障碍。

六、父母是隐形侠的家庭

当今社会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留守儿童问题。父母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生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外出工作,放弃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们的陪伴。留下一两岁的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

老人纵然疼爱孙子,可他们更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爱。经常看到那些被留守的儿童,衣服都不是太干净和舒适,就连鞋子穿小了都没人发现。

而且在性格上都比较极端,一种是极内向的,一种是极叛逆的,这就是因为家长没有给他们安全感,也没有给他们做到良好的引导。

七、不会尊重孩子的家庭

之前网上有则采访青少年犯罪的新闻,那些孩子面对摄像机时说出的话,让人听了真的心疼。他们说,从小爸妈就爱骂自己猪脑子、废物,听了就感觉自己活着一点价值都没有。

所以家长要明白,放任自己的脾气,经常打骂孩子,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严重航海,而这种伤害在孩子成年后也不会轻易消除。

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多半会成绩差,人际交往能力差,并且身体素质也比同龄孩子差!

学会尊重孩子,是值得家长重视的一个课题。




欢乐你我她


冷暴力性格的根源不是天生,是后天生长环境导致。

1:被动型(无理型,强势型,逃避型)

有能力挑事,却无能力解决问题,无担当之力。

2:主动型(失望型)

有担当能力,只是时局不利。

无论哪种类型,都是小时候,父母任何一方用强势相处所致。

所有人际关系,都要冷热兼半。

事情始于热(沟通),止于冷(冷爆力)。

强势不等于能力。

旦凡

1:母亲强势的家庭,子女多半爱冷暴力。子女婚姻不好

2:父亲强势的家庭,女儿婚姻好。儿子婚姻好。

这两种概率准到70%。


蜗牛有家


1.这个跟家庭环境有关系,一方家长的强势,家庭地位不平衡

2.从小教育模式出现问题,父母亲只追求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除去学习外其他的事情,包括孩子真正喜欢什么,没有耐心去沟通,缺乏沟通

3.亲子活动没有,陪伴孩子的实际比较少

4.家长上,人情事故,大家族里的冷暖,家长可能到家里了,有意无意,夫妻之间抱怨,觉得付出了不值得等等,负能量的话题不断,孩子不成熟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付出没有意义价值

5.无陪伴,负能量,缺乏沟通,夫妻感情不和睦,家长本身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以上这些都能造成孩子长大后的冷漠


装饰一个温暖的家


这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有着密切关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可抗力、家庭变故、 他人打击、社会歧视、学校遗弃等情形都会改变孩子的心理状态。最后,由于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或者有效的心理干预就会导致孩子长大后形成“冷暴力”性格。


西部大帝


这要有问于今天年青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惯养,他们把今生的孩子宠上天,无限满足孩子的要求和奢望。溺爱其实是父母对孩子的罪过,他想要天上的月亮你都想给他摘下来,没有更好的素质教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以将来长大后就出现了冷暴力恶果。


用户珍贵记忆10435210


人们常说、孑不教、父之过、学不教、师之惰、虽是老生常谈、家喻户晓、然真正理解做到、并非易亊、小儿落地、满室生辉、皆大欢喜、視若宝贝、渐长之、王子也、公主也、长大岂不是皇上、一入社会、发觉什么都不是、心生怨念、只有气出父母、轻者不听话、重者怒对丨为人父母轻不得、重不得、吃不香、睡不安、徒生忧患、个中原委、能以理解、望天下之父母、对于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不可过分宠爱、多加亊实开导、理性德性教育J、防患于未然才好、要望子成才、莫要望子成龙、期望莫过于現实、


laoli331


我认为这些性格的形成是种种原因造成的,不能单纯归咎于原生家庭,人的成长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有自身因素,也有外界因素。

同样的原生家庭,差不多的对待,也会出现不同性格的人。在生活中每个人所遇见的人和事都会有所不同,就像有的人会遇见坏人遭遇不幸,有的人却不会一样,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在左右着人的性格形成,但是无论如何,埋怨都于事无补。除了尽力帮助,没有他法


好时光417


长期一来带着原生家庭的痕迹随波逐流,不自知不觉醒不改变,久而久之变得僵化,冷暴力是其中的一个现象![灵光一闪]


金华126798869


一般原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母把儿女视为宝贝,常常娇生惯养,让他们从小就在家里受到王子公主待遇,且成才的不太多。待到他们走向学校和社会后,这些地方并不会宠他们,呆致他们心理有问题,心生怨气没法发渐渐地形成冷暴力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