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Sir現在已經不太敢打開微博,也刷不動朋友圈。

誰也想不到。

一次疾病,能暴露出這麼多噁心作嘔的魔幻現實。

天災?

人禍?

Sir分不清。

但冷靜下來,這一切並不意外。

在禍害自己的道路上,人類的勁頭永遠十足,且不知悔改。

這個道理,早在103年前就被驗證過——

《1917》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終於等到,今年的低調黑馬。

從默默無聞,到奧斯卡大熱。

提名制霸——

入圍10項,且包括最重磅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

就目前的口碑,可以說是近年最優秀的戰爭題材。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但拋開這些,Sir認為——

《1917》是最適合我們當下冷靜反思的電影作品。

電影主題:一戰。

英文翻譯:the great war。

“great(偉大)”格外刺眼。

——這是場讓人類自己都驚訝的“傑作”

比起二戰的萬眾一心反法西斯。

一戰甚至都懶得找個理由惺惺作態,只是純粹在探索人類作惡的極限。

的確做到了:

它被譽為“終結了一切戰爭的戰爭”。

但終結的,不是戰爭。

而是代表人類文明的所有光亮——

偉大,勇氣,正義,信念,以及人性。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故事靈感,源自導演薩姆·門德斯祖父的一戰回憶。

一個充滿希望和正義的開場。

1917年,一戰進行到第三年。

英德對抗前線。

由於戰場形勢變化,加之通訊被切斷。

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接到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穿越敵人的陣地,徒步9英里,給另一隻英國部隊送信——

停止第二天即將發起的進攻。

而這個命令背後,關乎到兩個營,1600條性命。

其中就包括主人公之一,布雷克的兄長。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 左:斯科菲爾德,右:布雷克

正義嗎?

救人啊,當然正義。

但你認真想想——

這麼重要的任務,將軍只願派兩個新兵蛋子去執行。

出發前沒有任何偵察,或者火力掩護。

有可能完成嗎?

連新兵自己都知道不太可能。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那為啥要下這樣的命令?

簡單說——沒人把這兩條人命當回事

這是當時一戰的特性。

和我們更熟悉的,狂飆突進的二戰裝甲大對決不同。

一戰的日常,是戰壕對峙,大炮猛轟。

經常投入巨量兵力大打消耗戰。

爭奪的,也不過是僅僅幾公里的土地。

舉個例子。

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

參戰雙方投入近500萬軍隊,歷時5個月,傷亡130萬人。

這場最大規模戰役,有著聳人聽聞的陣亡數量,但你猜結果怎樣?

贏的那邊,不過推進了5-12公里的戰線。

可能都沒能從村頭打到村尾。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所以,當時的將軍都知道:

要讓人穿越幾公里陣地送一封信,難度是地獄級別。

但命令又不能不執行。

咋辦?

必須考慮失敗成本——即,就算任務失敗,也不過再搭上兩名不會打仗的新兵。

至於那1600條命?

是很重要,但也已經麻木。

要知道在索姆河期間,英軍曾經在一天之內就陣亡過近6萬人。

所以這1602個人,就被放棄了嗎?

奇蹟發生了。

回到電影。

兩個小兵,一天時間,跨越戰場送信。

徒步9英里,救1600條命。

開始,幸運女神還算眷顧。

他們成功跨越了已經撤退的敵軍陣地。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見到了戰爭過後的小鎮廢墟。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甚至救下一位德國的飛行員。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還遇到美麗的法國人母親。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直到最後,達成目標,最終成功阻止了進攻發起的命令。

Sir劇透了?

不,這根本不是故事的結局。

任務成功後,小兵面對的不是營救生命的雀躍。

一點都沒有。

眼前,只有滿目瘡痍的戰場帶來的心靈創傷。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這才是《1917》帶給你最絕望的悲哀——

在一個比誰先死光的戰場上,很多人從戰鬥到死亡,毫無意義。

人命只是數字。

在一個冷血麻木的修羅場裡,再偉大的救援,都無足輕重。

光環只能反襯更壓抑的黑暗。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有人說,《1917》是一部戰爭題材的公路電影。

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一天之內經歷種種。

但Sir覺得應該反過來:

它是一部公路式的戰爭電影

前者,只是為體現後者所選取的一種形式。

尤其是本片最大的噱頭:一鏡到底。

恰恰是這份“nobody”的視角,讓普通觀眾感受到戰爭那沉甸甸的重量。

採訪中,導演薩姆·門德斯表示:

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眾一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

因此,我們跟隨鏡頭,彷彿能置身於一戰的戰場中。

滿滿的細節。

泥濘的戰場,狹窄的戰壕坑道,已經麻木的士兵。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長期的堅守足以讓人腳底發黴生瘡,折磨得意志崩潰。

這還只是前戲。

等他們走向戰場,才撕開了戰爭的偉光正濾鏡,展現出一種真正的地獄模樣。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已經被炮火犁成爛泥的土地,以及和大地融為一體的骸骨,隨處可見。

天知道死過多少人。

但這些都還只是服化道上的優秀。

長鏡頭帶來的效果是一種主觀視角的“路過”,鏡頭保持冷眼旁觀,但你又止不住產生一種微妙的共振。

就像公路片裡的不斷邂逅與告別。

比如從他們身旁走過的士兵,他們眼神閃過的驚愕。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見到的將軍和各級軍官,他們表情和肢體的冷漠。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屍體、殘骸、平民、孩子、敵人……

沒有前情交代,也沒有特寫解釋。

匆匆掃過的長鏡頭裡,全都一視同仁。

什麼是戰爭?

在電影裡,戰爭就是你所有視角的總和——

聚焦主角二人的視角,你能感受到他們的渺小。

而在他們視角以外,你更感受到無論什麼身份、軍銜、陣營,一律同等卑微。

其次,一鏡到底顯現功底的地方:

節奏上的呼吸感。

由淺入深,張弛有度。

電影裡有幾個重要的意象。

比如,花。

第一幕從花切入,兩個新兵被叫走,一路上聊著家信和日常,節奏舒緩。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花的意象,電影結尾再次出現。

剛剛逃過追殺,在水中摔得找不著北的斯科菲爾德,抓住的希望,正是水面飄零的花瓣。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這浪漫化的一幕,於緊張刺激後能給人寬心和舒緩。

但只停留瞬間。

飄落的花瓣的終點,是已經擠滿了腫脹死屍的河畔。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平和之餘,新的危機感再度襲來。

同樣的意象,還有食物。

吃飯是戰場上難得的獲得飽腹安全感的機會。

但,《1917》裡每一次出現食物的意象,緊接著就是危機。

比如,兩人發現了德國人留下的,沒有打開的狗肉罐頭。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以及德國人設計的詭雷。

驚悚之餘,下一秒,老鼠造成了詭雷觸發,兩人差點就被炸死。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比如,兩人在廢棄穀倉裡發現了一桶剛擠出不久的牛奶。

剛裝了一壺。

可下一秒,飛機的引擎轟鳴聲響起,危機來臨。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

這種一呼一吸之間的節奏把控,超出了文本的表達,是一種任何觀眾都能體會到的技法勝利,也是電影藝術的魅力。

難怪連編劇都承認:

構建一個發生在兩小時內的好故事很難……但和拍攝相比,劇本的困難不算什麼,畢竟我又不帶攝影機。

所謂一鏡到底最大的功效,就是在不斷告訴觀眾:

《1917》真正的主角——

不是你眼前所見。

而是你內心所想。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如果僅僅以為《1917》不過是一場炫技,那就大錯特錯了。

和所有的戰爭題材一樣。

電影的反戰內核,一樣沒少。

甚至,表達得更加硬核。

電影裡,我們看到的不是主角們因為戰爭而獲得成長。

而是,戰爭這場災難,主動地把人改造成它喜歡的模樣。

主角之一的布雷克。

他懷揣著愛國熱情參戰,始終充滿樂觀,軍事素質過硬,加上勇氣可嘉,以軍功章作為最大的榮耀。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為了拯救1600人,還有自己的大哥。

毅然決然地踏上征途,多次克服困難化險為夷。

甚至,連德國墜機上的敵軍飛行員,他也遵循西方人道主義,毫不避諱地施以救助。

但。

戰爭中泯滅的,從來不缺人性。

一個細節。

布雷克拯救飛行員的時候,斯克菲爾德去打水。

結果打出的井水是汙水。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結合草場上隨處可見被殺掉的奶牛,暗示敵人撤退時,連當地百姓的生活來源都沒放過(汙染)。

更是明喻,戰爭對於世道人心的損毀。

果不其然,下一秒。

被救下的飛行員,與布雷克上演了一出“農夫與蛇”。

可憐的,年輕的布雷克,就這樣被捅死在送信路上。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沒有底線的相互較量中,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戰爭對於不屈服他的人,從來冷酷無情。

有一場戲Sir印象最深。

親眼見證了布雷克的犧牲後,斯科菲爾德偶然搭上了另一支部隊的便車。

坐在車廂裡,周圍的大兵們有說有笑。

和他,和布雷克最開始一模一樣。

但,此時的他卻失去了聊天的慾望。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 對比周圍的笑容,主人公的表情始終凝重

看吧。

戰爭的贏家,最終還是戰爭本身。

它最終還是把人,規訓成野獸。

斯科菲爾德最後還是成功將信送到目的地。

但他獲得的,不是對方的感激。

而是上校的一段話。

一段清醒,但清醒得極其殘酷的話:

希望是一種危險的東西

像現在命令撤退 下週又會傳達不同的命令

結束這場戰爭只有一個辦法

戰鬥到最後一口氣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這才是這場“人禍”的本質:

從領袖到士兵,從高層到底層,或主動,或被動,都在一步步自我毀滅,走向瘋狂。

人總是用無辜的人命和鮮血,為錯誤埋單,不死不休。

這就完了?

當然不。

結合一戰的現實,《1917》的諷刺意味才徹底揮發。

現實中。

一戰的末尾,不願再上戰場送死的老兵們掀起了革命,終結了歐洲的黃金年代。

更有現實意義的是。

之後在1918年春爆發的西班牙大流感,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大的疫情。

六個月內,近十億人感染,數千萬人死亡,造成的損失,比打了四年的一戰還要多。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甚至,由於交戰國的新聞管制,當時到底死了多少人,已經永遠無法查清楚。

可笑嗎?

Sir笑不出來。

歷史在一次次證明,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從不獨行。

而真實的故事,也正如薩姆·門德斯在電影中所呈現的煉獄場景一樣。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人間,可以比煉獄更加可怕。

最近常出現一句名言:

我們唯一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我們什麼也學不會。

但Sir不願僅用一句“學不會”概括無數人作出過的努力。

但對那些剩下的人。

那些無動於衷的人,冷血麻木的人,人面獸心的人……

Sir真的想追問一句——

我們百年前是這樣。

百年後,還該是這樣嗎?

來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